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
《南阳市2008年夏粮生产方案》已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当地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二○○七年九月十三日
南阳市2008年夏粮生产方案
夏粮是我市农业的一大优势。抓好夏粮生产,对于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随着种粮直补、综合补贴、良种推广补贴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种粮积极性,以优质化、专用化为重点的粮食生产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为搞好明年的夏粮生产,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关于发展粮食生产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以提高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提高质量、优化结构为重点,以实施优质专用小麦良种推广补贴和测土配方施肥项目为载体,依靠科技,主攻单产,稳步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努力实现夏粮生产由产品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以区域化种植、规范化管理、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为主要措施,积极稳妥发展优质专用小麦;以良种利用、配方施肥、适期适量播种、综合防治病虫草害等主要技术为重点,实行良种良法配套,提高科技含量,实现优质、高产、高效目标。
目标任务:全市夏粮面积稳定在950万亩左右,总产30亿公斤,其中优质强筋小麦面积达到650万亩。304万亩优质小麦良种推广补贴项目区力争单产比非项目区提高5%以上,亩增收50元以上。
二、主要技术措施
(一)统筹规划,优化小麦品种布局
我市各地自然生态条件和农业生产条件差异较大,在小麦品种利用上必须统筹规划,科学布局。在主导品种选择上,要继续坚持“专家推荐,市场认可,农民欢迎,推优而不片面求新求异”的原则,在每个乡(镇),一般选择1-2个主导品种,1-2个搭配品种。
今年我市小麦品种利用总体要求是:以郑麦9023、豫麦70-36、豫麦70、西农979、偃展4110为主导品种;适当扩大新麦208、04中36、平安6号、豫教2号、新麦18等高产小麦品种;压缩宛麦369、豫麦18的种植面积。具体布局是:盆中平原高产麦区以郑麦9023、豫麦70-36、豫麦70、西农979、新麦18、鑫麦1998为主,示范推广平安6号、新麦208、豫教2号、04中36;岗丘中低产麦区以郑麦9023、偃展4110为主,搭配其它耐旱抗灾品种,示范衡观35;宛东北风口麦区早茬以西农979、豫麦70-36为主,中晚茬以郑麦9023为主,扩大示范新麦19、周麦20、衡观35等新品种。
304万亩优质小麦良种推广补贴项目区以郑麦9023、豫麦70-36、新麦18、新麦208、西农979、偃展4110、豫麦70、鑫麦1998、04中36、平安6号等10个品种为推广补贴品种。各项目县要抓好供种清册编制、种子加工处理、质量监管、供种等关键环节,确保良种覆盖率、统一供种率、精选加工率、种子包衣率、关键技术到位率均达到100%。
(二)实施配方施肥,提高科学施肥水平
我市耕地有机质含量和钾元素、微量元素含量普遍较低。今年麦播施肥总的原则是:加大有机肥用量,测土配施氮、磷、钾肥,有针对性地增施微肥。要通过积造农家肥、秸秆还田等途径,不断增加有机肥施用数量,提高土壤肥力。按照节本、增效、减轻面源污染的原则,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根据我市主要土壤类型耕层养分状况、产量水平及小麦需肥规律,结合肥效田间试验和多年配方施肥经验,目前我市小麦生产比较适宜的施肥水平为:高产田施用氮磷钾含量为45%或48%(氮磷钾配比为24-10-14或23-10-12或22-10-13)的配方肥,中产田施用氮磷钾含量为40%(氮磷钾配比为22-8-10或22-9-9或20-10-10)的配方肥,每亩施肥量50公斤,硫酸锌1公斤。市农业局根据上述配方,针对我市的四种主要土壤类型,招标确定企业生产“优质小麦良种推广补贴项目区专用肥”,304万亩优质小麦良种推广补贴区要全部推广应用“优质小麦良种推广补贴项目区专用肥”,非补贴区也要因地制宜,科学选用。推广化肥深施技术,杜绝地表撒施。扬花至灌浆期可叶面喷施尿素、磷酸二氢钾和微肥,以增加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提高小麦品质和产量。
(三)落实关键技术,提高麦播质量
1.及时收秋腾茬。我市粘土地面积大,适耕期短,要克服过去玉米等秋作物收获后腾茬整地迟缓的陋习,适时收获,迅速腾茬,抢墒整地,保好底墒,做到收获、腾茬、整地连贯进行。对晚秋作物可采取综合措施促使早熟。玉米、豆类、芝麻、花生、辣椒等作物要在10月初腾完,棉花、晚红薯要在10月25日前腾完,确保不误小麦适期播种。
2.机耕深耕。要充分发挥大中型农机具的作用,增加耕翻深度,扩大机械深耕面积。对于土层深厚的高产田,耕深要达到25厘米以上,中产田要达到23厘米以上。全市保证完成机耕面积850万亩,其中深耕700万亩,做到耕透耙匀,无明暗坷垃,无架空暗垡,地面平整,上松下实,确保整地质量。岗丘旱作区要落实好沟播、地膜覆盖等旱作技术措施。平原井灌区、农综开发区,要宣传动员群众打畦种植,以便于冬春抗旱浇灌。结合整地,要施足底肥并搞好土壤处理。
3.适期播种。小麦播种是否适时,对培育冬前壮苗和获得高产稳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播种过早,冬前容易旺长,抗冻性降低;播种过晚,易导致群体不足。根据我市气候特点和目前主推品种的特性,我市小麦的适宜播期是10月13日-30日,10日前严禁播种。半冬性品种如新麦18、西农979等适宜播期是10月13日-20日,迟于20日视为晚播;弱春性品种如郑麦9023、偃展4110等适宜播期是10月23日-30日,迟于30日视为晚播,20日前严禁播种,其中弱春偏冬性品种豫麦70、豫麦70-36可适当提前几天。在适宜播期内,旱薄地、粘土涝洼地可适当早播,地力高、砂土地,可适当晚播。
4.适量播种。小麦的适宜播种量要视品种、播期、地力水平等条件而定。半冬性品种如新麦18、西农979等每亩适宜播量7-8公斤;弱春性品种如郑麦9023、偃展4110等每亩适宜播量8-9公斤,其中弱春偏冬性品种豫麦70、豫麦70-36适宜播量为7-8公斤。高产麦田取下限,低产麦田取上限。误期晚播要适当增加播量,可以正常播种期和播种量为准,每晚播2天,每亩增加播量0.5公斤,但最高亩播量不超过12.5公斤。
5.足墒匀播。小麦出苗的适宜土壤湿度为田间持水量的60%-70%。墒情不足的地块,要及时造墒。在适播期内,应掌握“宁可适当晚播,也要造足底墒”的原则,做到足墒下种。大力推广小麦机械化播种,行距20-23厘米,播深3-5厘米。要严格掌握进行速度和播种深度,做到播量精确,行距一致,下种均匀,深浅一致,不漏播不重播,地头地边播种整齐,确保高质量完成播种任务,为实现苗全、苗匀、苗壮奠定良好基础。
(四)实施科学管理,提高应变能力
小麦生长周期长,影响因素多,要根据天气、地力及苗情,及时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进行科学管理,促使苗情向有利于增产的方向转化。小麦出苗后及时查苗补种、剔稠补稀,达到苗足、苗匀、苗全、苗壮;小麦分蘖后至越冬前,要根据苗情和墒情的变化,及时采取中耕、镇压等措施,促弱控旺,争取壮苗越冬;冬季要根据苗情变化,合理控制群体结构,适时搞好冬灌、追肥和中耕;返青期控水控肥,以控制春生分蘖发生,加速分蘖两极分化,控制基部节间生长过长,防止后期倒伏;拔节期进行肥水促进,结合浇水追施氮肥,促进大分蘖生长,提高分蘖成穗率,多成穗,成大穗。后期管理的重点是养根护叶,结合病虫害防治,搞好叶面喷肥,争取籽粒饱满,提高千粒重。
(五)加强预测预报,综合防治病虫草害
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搞好预测预报,制定防治预案,根据天气、苗情和病虫草害发生情况,及时选用高效、低毒、无公害农药,落实防治预案及统防统治措施。要以防治小麦条锈病、纹枯病、赤霉病、白粉病和蛴螬、蝼蛄、金针虫、吸浆虫、粘虫、猪秧秧、燕麦等为重点,切实加强病虫草害综合防治,尤其要控制好检疫性病害(小麦全蚀病、小麦腥黑穗病)的发生蔓延。
麦播期间,各地要严把防疫关,防止危险性病虫传播。要大力推广种子包衣、药剂拌种和土壤处理等技术,搞好小麦苗期病虫害防治。304万亩优质小麦良种推广补贴区种子包衣率要达到100%。小麦返青至孕穗期重点要搞好小麦条锈病、白粉病、纹枯病和吸浆虫、麦蚜、麦蜘蛛的防治工作。抽穗至灌浆期多种病虫害往往交替发生,要搞好“一喷综防”,统一防治。杂草防除要以冬前化除为重点,推广骠马、巨星、快灭灵等高效、低残留、无公害化学除草剂和科学施用技术,确保在减轻杂草为害的同时,不给后茬作物造成不良影响。
(六)搞好间作套种,留足留好预留行
要结合麦播,按照当地结构调整和发展区域特色农业的总体部署,科学规划,大力推广间作套种技术,留足留好预留行。在棉花主产区继续大力推广小麦-棉花套种技术,在棉花、蔬菜主产区推广小麦-冬菜-棉花模式,在小辣椒主产区推广小麦-小辣椒、小麦-小辣椒一玉米、小麦-小辣椒一花生等模式,在瓜、菜主产区推广小麦-冬菜-西瓜、小麦-土豆-西瓜、小麦-冬菜-甜瓜-萝卜等模式,提高复种指数,发挥土地潜力,增加种植效益。
(七)积极开展小麦生产新技术、新品种试验示范,建立稳定的良种繁育基地
强化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筛选,做好试验、示范工作,选准产量高、品质优、质量稳的后备品种和先进实用技术,为保持夏粮生产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提供品种和技术储备。每个县市区要建立5000亩以上的连片高产攻关田,研究推广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配套技术,为全面提高小麦产量和质量探索经验。
我市小麦种子具有区位、运距、价格优势,深受江淮麦区欢迎。随着良种补贴规模的不断扩大,良种需求量相应增加。要抓住机遇,以实施小麦良种补贴项目为契机,利用我市地处南北过渡地带结合部的优势,迅速扩大小麦种子繁育基地,做大做强小麦种子产业。要宣传引导种子企业在我市建立稳定的良种繁育基地,力争今年秋播达到40万亩。
(八)坚持抗旱防涝两手抓,立足抗灾夺丰收
我市小麦生产期间,旱涝、冻害、干热风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各地要增强抗灾意识,立足抗灾夺丰收,把改善生产条件作为抓好农业生产的基础性工作来抓,进一步提高抗灾防灾能力。要针对我市农田水利设施的薄弱环节,统筹考虑,合理规划,坚持防汛和抗旱基础设施一起上,努力扩大旱涝保收田面积。要彻底改变不浇丰产水的落后观念,充分发挥现有水利设施的作用,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做到科学用水,确保小麦稳产、高产。
三、组织领导
小麦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小麦生产。各地要充分认识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切实加强领导,周密组织,明确责任,强力推进,确保小麦生产顺利进行。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地要从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及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局出发,切实加强领导,把小麦生产作为农业乃至整个经济工作的一件大事来抓,面向市场,研究对策,精心组织,真正做到思想上高度重视,规划上切实可行,措施上坚强有力,工作上狠抓落实,努力把小麦生产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进一步巩固我市小麦生产优势和粮食主产区地位。
(二)搞好技术宣传和培训。要按照“人员下沉,科技前移”的要求,在小麦备播、腾茬整地、播种和冬前管理、中后期管理等关键时期,组织技术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采取多种办法和形式,把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送到田间地头,直接传授给农民,力争做到关键技术措施家喻户晓,提高技术到位率、入户率和普及率,真正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种田水平。
(三)加强协作,搞好服务。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强协作,搞好服务。农业部门要做好技术服务,并联合工商、质量监督等部门抓好农资市场监管;供销系统要做好化肥、农药、种子等物资准备,满足麦播需要;物价部门要加强对农资市场的价格监管,防止哄抬物价;气象部门要密切注意天气变化,及时做好气象预报服务工作;农机部门要做好大型机械的跨蛆作业服务和机械维修,提高夏粮生产的机械化水平;粮食部门要积极主动与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农户签订合同,优质优价收购小麦;金融机构要做好资金供应,提供小额贷款,保证麦播资金需要;其他部门也要结合各自职能特点,积极支持夏粮生产,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努力夺取明年夏粮丰收。
主题词:
N001-2008-002322 | 文 号宛政办〔2007〕65号 |
南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 发布日期2008-11-26 |
面向社会 |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