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南阳市2011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

《南阳市2011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一年六月七日

南阳市2011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为切实做好我市2011年度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最大限度地减轻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南阳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4-2015年)》和国土资源部、河南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要求,结合我市地质环境条件和地质灾害发生的基本特征和规律,制定本方案。

一、我市目前主要地质灾害点的分布区域

根据我市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类型、分布及主要控制因素(如暴雨、人类活动等),结合我市今年降水趋势预测,确定西峡、淅川、内乡、南召、方城、桐柏、镇平、卧龙、宛城等县区为我市2011年度汛期地质灾害的主要分布区域。

地质灾害的类型主要是突发性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和采空区地面塌陷等。其中山体崩塌、滑坡主要分布在西峡、淅川、南召、内乡、卧龙等县区;泥石流主要分布在内乡、桐柏、西峡、淅川、镇平等县;地面塌陷主要分布在桐柏、西峡、方城、宛城等县区的矿区。

二、主要地质灾害点的特征、威胁对象、范围及防治责任单位

根据历年来掌握的资料分析,我市一些危害性比较大的地质灾害危险点主要分布在西峡、淅川、南召、内乡等山区县,这些地质灾害危险点的存在严重威胁着当地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具体情况如下:

(一)西峡县军马河乡孙门村送客岭沟山体滑坡

1.基本特征:该滑坡体位于西峡县军马河乡孙门村上口组,滑坡体长约350米,宽约120米,上下高差约100米,滑坡体后缘扩张较为明显,可见到的裂缝有6条。据现场调查,滑坡体后缘位移量为80-120mm,裂隙长100—300mm,宽10—50mm。

2.威胁对象及范围:该滑坡体下游上口组有住户58户,人口290人,孙门街受影响的住户有20户,人口100人。该滑坡仍在缓慢变形,由于其规模较大,一旦发生滑坡,后果极为严重。将对其下游390人、灌河及S311省级公路造成严重威胁。

3.防治责任单位:西峡县人民政府。

(二)西峡县桑坪镇玉皇庙山体滑坡

1.基本特征:该滑坡位于西峡县桑坪镇西万沟村玉皇庙组,滑坡体分2部分,分别位于西万沟村玉皇庙组东南部和西万沟小学的正后方。据实际踏勘,该滑坡现处于新滑坡形成阶段,滑坡体后缘已形成拉张裂缝,两个滑坡体累计体积约283.2×104m3。

2.威胁对象及范围:滑坡体直接威胁的是西万沟村玉皇庙组和纸坊组。玉皇庙组有村民67户278人,敬老院内有76人,万沟小学师生169人;纸坊组有村民68户321人,总计直接威胁人口数量达到800多人,直接威胁房屋570间。

3.防治责任单位:西峡县人民政府。

(三)西峡县石界河乡通渠村通渠庄组山体滑坡

1.基本特征:该滑坡位于西峡县石界河乡通渠村通渠庄组境内,滑坡体裂缝呈半圆型,裂缝长250米,宽0.3-0.6米,下滑约1米左右。

2.威胁对象及范围:一旦发生滑坡,将直接威胁当地24户103口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3.防治责任单位:西峡县人民政府。

(四)西峡县石界河乡石界河村西阳坟组滑坡

1.基本特征:石界河村西阳坟组滑坡体属新发现的滑坡体,曾在2004年8月份出现蠕动现象,目前存在着一条宽1米、长150米、上下垂直落差2-4米的裂缝。山坡坡降大,上覆第四系残坡积土。

2.威胁对象及范围:一旦发生滑坡,将直接威胁滑坡体前方20户、78口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3.防治责任单位:西峡县人民政府。

(五)淅川县荆紫关镇大扒村滑坡———泥石流

1.基本特征:大扒村滑坡体由下扒组滑坡体及中扒组滑坡体两个滑坡体组成,属古老滑坡体,曾先后在1960、1970、1981、1992年汛期发生过蠕动现象。目前存在一条宽约0.5米,长约200米,上下垂直落差约1米的裂缝。在滑坡体下游两叉河村2.5公里内沟谷狭窄,坡降大,沟内多滚石、角砾等碎石(物),一旦发生滑坡、泥石流,后果不堪设想。

2.威胁对象及范围:直接威胁滑坡体下方居住的12户51口村民及下游两叉河村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3.防治责任单位:淅川县人民政府。

(六)淅川县寺湾镇大峪沟村山体滑坡

1.基本特征:该滑坡为新发现的滑坡体,由碎石、粘土等组成,东西长2000米,南北宽50米,体积约50万立方米,坡度35°。

2.威胁对象及范围:直接威胁原地居住的16户55口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3.防治责任单位:淅川县人民政府。

(七)淅川县马蹬镇关房村塌陷、滑坡、泥石流

1.基本特征:该隐患点位于马蹬镇关房村青桐沟组煤窑洼处,该处煤炭资源比较丰富,此前曾有人开采石煤,山体已被挖空。由于长期的地质作用,致使山体塌陷并出现裂缝,该裂缝长300米,宽0.3-0.7米,塌陷区面积近2平方公里。

2.威胁对象及范围:直接威胁滑坡体下方居住的100多户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3.防治责任单位:淅川县人民政府。

(八)淅川县仓房镇侯家坡村山体滑坡

1.基本特征:该滑坡体为古老滑坡体,1982年曾出现过裂缝。目前存在的滑坡体长200米、宽50米,体积约10万立方米,由红色泥质砂岩构成,坡度35°。

2.威胁对象及范围:一旦发生山体滑坡,将直接威胁滑坡体下方居住的24户106口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3.防治责任单位:淅川县人民政府。

(九)内乡县西庙岗大理石矿区山体崩塌

1.基本特征:该矿区属高陡崖作业,山体不稳定,且人为因素对山体影响较大,极易发生山体崩塌及滑落现象。

2.威胁对象及范围:直接威胁矿山工作人员、机械设备和岗下大路村4户24口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3.防治责任单位:内乡县人民政府

(十)南召县皇后乡辛庄村三组山体滑坡

1.基本特征:该滑坡体为古老滑坡体,1975年7月20日曾发生过滑动。目前坡体上仍存在两条长约30米的裂缝。2003年7月,坡下一居民房屋曾被山坡上滑落的巨石击穿。

2.威胁对象及范围:一旦发生山体滑坡,将直接威胁滑坡体下方居住的5户20口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3.防治责任单位:南召县人民政府。

(十一)镇平县高丘镇严陵河泥石流

1、基本特征:该河道较弯曲,河谷呈U型,河道两岸有零星崩塌、滑坡现象,沟底经搬运,河道淤高,下游有居民。

2、威胁对象及范围:一旦发生泥石流,将直接威胁河道下游两个村庄1500人及1700间房屋的安全,受威胁资产约为850万元。

3.防治责任单位:镇平县人民政府。

(十二)焦枝铁路南召县境内山体崩塌

1.基本特征:该段山体属崩塌强烈发育地段,坡度较大且不稳定,2000年曾发生过一起山体崩塌,造成货运列车6节车厢颠覆,焦枝线全线停车,直接经济损失达300万元。

2.威胁对象及范围:直接威胁焦枝线铁路运行安全。

3.防治责任单位:郑州铁路局南阳工务段。

除以上12个重点预防的地质灾害区(段)外,我市还有不少地段存在地质灾害隐患,如国道312线西峡段、311线西峡段、淅川—荆紫关、西峡—桑坪、内乡夏馆—宝天曼、淅川—内乡、207国道南召段、正在建设中的山区公路沿线,西峡、内乡、桐柏、淅川、南召等县的旅游景区、景点等。各县市区政府和国土资源、建设、林业、水利、交通、旅游、铁路、教育等部门也应对各自管理范围内的地质灾害隐患进行检查,制定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切实履行职责。

三、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

我市地势西北高、东南低,降水时空分布极不均匀,每年汛期集中在6-9月份,因此,我市地质灾害防范的重点也放在这个时间段。

四、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各县市区要以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建设活动为抓手,按照“十有”(“十有”是指有组织、有经费、有方案、有预案、有制度、有宣传、有预报、有监测、有手段、有警示)标准,采取各种措施,查漏补缺,固强补弱,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各项制度,切实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一)切实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

各级人民政府要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坚持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和全面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切实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要充分认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将地质灾害防治作为执政为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工作认真部署和落实,保证领导到位、人员到位、措施到位、资金到位。各级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和应急指挥系统要建立完善责任制,明确责任,认真履行职责,各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预防责任人必须按照防灾责任制的要求,切实组织好监测、预防、预报、群测群防、灾害现场应急调查等,对地质灾害危险点及时提出具体处理措施,制定人员紧急避险和财产转移的应急预案。

(二)认真制定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各县市区要在总结上一年度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基础上,组织国土资源、建设、水利和交通等职能部门,结合辖区内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分布、类型、规模、稳定性等实际情况,认真组织编制和落实本地区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提出本地区地质灾害危险点、隐患点的具体防灾措施,落实监测、报警单位和主要责任人,确定避灾方案和紧急疏散路线,作为地方政府指导年度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策依据。地质灾害防治方案需及时报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三)进一步增强应急反应能力

各级人民政府和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要认真落实汛期值班制度、预报制度、“三查”制度、速报制度和应急处理制度等,不断完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建设,提高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水平。

1.汛期值班制度。在汛期,各级各单位要有专门人员24小时值班,做到责任到人,值班到位。市国土资源局值班电话:0377-63108329(白天)、63108333(夜晚)、63108391(全天)。

2.预报制度。气象部门与国土资源部门紧密配合,密切关注汛期气候、降雨信息,尤其要注意地质灾害危险区的短时集中降雨天气,及时预报,及时向各级政府通报,提前采取措施。根据省、市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及时启动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及时安排、落实各项防灾避灾措施。

3.“三查”制度。“三查”即汛前调查、汛中巡查、汛后核查。汛期前要组织技术力量对地质灾害危险区和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全面调查,对地质灾害危险点要逐点落实包括监测、报警疏散、应急、抢险等内容的预防措施,“防灾工作明白卡”和“防灾避险明白卡”(以下简称“两卡”)要签订发放到有关乡(镇)、村、组和住户,做到层层签订,一户一卡。汛期要开展巡查,巡查重点是主要灾害点是否进行了监测、是否签订“两卡”及“两卡”的落实情况,巡查中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汛期后要开展核查与总结,准确掌握区内地质灾害的动态情况,总结经验教训,主动避灾抗灾。

4.灾情速报制度。发生小型地质灾害时,灾害所在地国土资源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在24小时内及时向同级人民政府及市国土资源局报告,并负责组织调查和做出应急处理;发生中型地质灾害时,灾害所在地国土资源部门应在6小时内向同级人民政府及市国土资源局报告,同时速报省国土资源厅;发生大型和特大型地质灾害时,灾害所在地国土资源部门应在1小时内向同级人民政府及市国土资源局报告,同时速报省国土资源厅和国土资源部,并根据灾情进展,随时续报,直至调查结束。

5.应急处理制度。灾情发生后,各县市区要迅速启动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相关人员要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掌握第一手资料,采取相应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有关县市区要积极创造条件,在适当的范围内(村、社区或广场)组织地质灾害应急演练,以检验和增强地质灾害应急反应能力。

(四)建立完善地质灾害防治投入保障制度

各级人民政府要建立地质灾害防治投入保障制度,按照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有关规定和要求,根据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安排地质灾害调查、预防和治理经费,纳入年度计划和财政预算,确保防治工作日常管理、突发性地质灾害调查处理、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预报及治理工作有效开展,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五)加大防灾宣传教育力度

各级人民政府和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大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宣传力度,通过各种宣传媒体,大力宣传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防灾的基本知识及经验,切实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防灾意识,增强全社会抵御地质灾害的能力。

各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应严格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河南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南阳市地质灾害防治应急预案》、《南阳市地质灾害防治部门工作责任制度》等法规、规章和文件要求,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对违反规定致使地质灾害造成重大损失的,要依照有关规定追究有关部门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主题词:

索  引  号 文       号 发布机构 发布日期 公开范围 公开方式
N001-2011-000677 宛政办〔2011〕61号
南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1-06-17
面向社会 主动公开
标签: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