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科党〔2017〕9号
陈增喜,男,汉族,56岁,中共党员,现任南阳市宛城区科技局局长,高级农艺师。从事农业科技事业35年来,先后荣获南阳市“建市十周年功臣”、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河南省科技服务优秀专家”、全国百名“人民满意公务员”、全国50名岗位学雷锋标兵等荣誉称号。
陈增喜同志是一位普普通通公务员,同时又是一位农民群众信得过、靠得住、离不开的基层农业科技人员。1982年信阳农专毕业后,他怀着“当一个农业科学家,让乡亲们都吃饱饭”的朴素理想,主动要求到最偏远、最艰苦的桐柏县农业试验站工作,从此开始了艰苦平凡的农技生涯。35年间,陈增喜同志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用坚实的专业技术、乐于奉献的无私精神,为农民群众解决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他的身上既散发着一个科技工作者的专注和情怀,又洋溢着一名共产党员的高尚品质和忠诚。为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鼓励全市科技系统党员干部无私奉献、担当作为,经中共南阳市科技局党组研究决定,在全市科技系统广大党员干部、科技工作者中开展向陈增喜同志学习活动。
学习陈增喜同志,要学习他信念坚定、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陈增喜同志历任桐柏县农业试验站农技员、农技推广中心科员、科委副主任和宛城区科协主席、科技局局长等职务,虽历任数岗,但他始终牢记自己首先是一名共产党员。在身处逆境时,他迎难而上,积极克服困难,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在担任课题负责人和领导职务时,承担国家、省、市科研项目几十项,取得了上亿元的经济效益,使许多农民群众和农民企业家得到了实惠,可他一直自奉甚俭,两袖清风。面对种种诱惑,他说:“为民服务不图钱,吃饭睡觉都香甜。当了干部就不能想着挣钱,想挣钱就不要当干部。”他把农业科技作为人生追求和坚定信念,心里时刻装着人民、装着老百姓,对党、人民和事业绝对忠诚,以一种不慕富贵的干净品质彰显了一个共产党员的政治风骨。
学习陈增喜同志,要学习他敢于拼搏、善于思考的创新精神。为了改变南阳地区水稻产量低的现状,他亲自引进良种200多个,并经过无数次反复对比试验、考种,最终确定了“红南”等3个水稻良种,迅速推广150多万亩。时年22岁的陈增喜,也获得了人生中第一个重要奖项——省农科院的科技成果三等奖。1989年,他引进试种小麦新品种“豫麦18”在我市大面积推广,整个南阳地区平均亩产增收30%以上,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他刻苦钻研,不迷信权威,创造性地对中科院“农业专家系统”进行了改造升级,为计算机在农业生产应用上开辟了一条道路,并因此担任了全国农业计算机研究会理事。他潜心研究、不断试验,研究出生物发酵法,变废为宝,攻克了天冠沼液的资源化利用难题,为我市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学习陈增喜同志,要学习他扎根基层、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陈增喜的同事、领导们常用“一二三”来形容他一腔至真至诚的为民情怀。“一”是一张名片。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陈增喜每次下乡培训都会主动给群众递上名片,并附上一句“有事来谈,没事来聊”。20多年过去,递给农民群众的名片“10万张应该是有的”。“二”是两个电话。陈增喜有两部手机:一个是联通的,充一次电能使半月的“老爷机”,专门联系农民朋友,因为当时联通话费便宜,可以给他们省点钱;一个是移动的,千把块的智能机,用来处理公务,为了方便上网查资料。“三”是三件“法宝”。一杆小铁锹,下乡时候可以随时翻开土壤,查看墒情等;一把尺子,到地里能测量作物长势、密度;一个保鲜袋,既能用来装土壤、作物样本,还方便套在脚上往泥地里踩。发了名片,所以朋友多;留了号码,所以电话多;带着“法宝”,所以下乡多。时间长了,人们都亲切地称他为“三多”局长。30多年来,陈增喜每年坚持下乡超过200天,走遍宛城区的246个村庄,培训农民超过2万人次,受益者超过10万人。
当前,“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正在全市科技系统广大党员干部中深入开展,中原创新创业活力城建设专项正在强力推进。全市科技系统广大党员干部、科技工作者要认真学习陈增喜同志的公仆情怀、奋斗作风、创新精神和道德情操,勇攀科技创新高峰,积极开展科技服务,加快南阳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的召开。
2017 年6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