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南阳市“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宛政办〔2022〕5号

南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南阳市“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高新区、鸭河工区、官庄工区、卧龙综合保税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

《南阳市“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2022年1月18日

南阳市“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

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气象工作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做好气象工作意义重大、责任重大。为进一步加快发展气象事业,提升气象保障南阳高质量发展水平,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国气象局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全国气象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气发〔2021〕133号)、《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气象强省建设的意见》(豫政〔2020〕41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环境       (一)“十三五”时期南阳气象事业发展成就

“十三五”期间,我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视察南阳重要指示精神和关于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大力推进气象事业发展,气象现代化建设取得丰硕成果,气象服务经济社会和人民安全福祉取得显著成效。

气象服务能力显著提升。聚焦极端灾害性天气关键时间节点,构建迭进式预报预警服务体系和机制,暴雨预警准确率、强对流天气预警时间提前量显著提升,预警信息覆盖率达95%,充分发挥了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有效应对2018年“温比亚”超强台风、2021年“9·24”南召特大暴雨等重大气象灾害。重大气象服务有实绩实效。世界月季洲际大会气象保障工作表现突出。气象助力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效益发挥,开展库区上游生态遥感监测服务,建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平台。全市增设人工影响天气(以下简称“人影”)炮点3个,高山焰炉5个,高性能火箭作业装置7套,强化了丹江口库区及汇水区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利用能力。

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亮点凸显。成立市生态环境气象中心,开展大气污染扩散条件气象要素监测和遥感监测。率先建立了深融合、全链条、重支撑的老界岭生态旅游气象体系。编制南水北调水源地丹江口水库湿地生态遥感年度报告和南阳市植被生态质量检测评估报告。制作通风廊道规划编制建议,服务河南省副中心城市建设。依托中部人影项目,开展作业点规范化建设,建立人影作业社会化、常态化模式。

气象业务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完成全省唯一的省级风云四号卫星地面接收站建设,成功实现数据接收和传输。中部人影项目有序推进。智能监测水平持续提升,综合观测质量继续保持在较高水平,综合观测业务快速发展,全市安装8套称重式降水传感器、12套电子日照计、68套区域自动观测站。引进了西南涡暴雨、极端暴雨及数值模式的实时检验与分析平台。开发建设了智慧气象服务共享平台,实现了气象灾害的自动监测分析和服务产品的自动生成,气象预警服务信息全媒介多通道一键式发布。

科技人才支撑能力进一步强化。“国突平台预警信息自动审核发布”获省气象局气象科技成果认定,获2019年度中国气象局河南省农业气象保障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1篇论文被第一届中原风云论坛录用。

(二)“十四五”时期南阳气象发展面临新形势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确保南阳在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河南中“奋勇争先”、确保南阳在高水平实现现代化河南中“更加出彩”的关键时期,更是确保南阳建设河南省副中心城市的关键时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需要准确把握“十四五”气象发展新形势,抓住南阳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机遇,增强忧患意识、风险意识、责任意识,推进气象强市建设。

1.机遇与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视察南阳重要讲话,指明了气象服务国家、服务人民和南阳气象“十四五”期间的根本方向。

把握新发展阶段对加快南阳气象强市建设提出新要求。新发展阶段,气象事业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近年来,气象灾害仍然是制约南阳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质量气象服务的需求更加多样化,补齐防灾减灾工作短板,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对南阳气象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贯彻新发展理念对南阳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提出新任务。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做好防灾减灾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粮食生产核心区、南阳中医药、南水北调水源地生态保护、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河南省副中心城市建设等国家和区域重大发展战略,为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对南阳气象事业发展提出一系列更高的目标和任务。

构建新发展格局对南阳气象事业发展提出新期待。构建新发展格局,随着河南省副中心城市功能定位,乡村振兴、粮食安全、生态治理、文化旅游、能源交通等民生工程建设推进,政府和社会对智能化专业化的气象服务需求越来越广泛,对气象服务新业态提出了更高期待。

科技发展为南阳气象事业发展提供新动能。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智能传感器等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卫星、雷达和智能化气象监测技术不断创新,监测精密度大幅度提升,数值预报技术和地球系统模式不断改进,预报预警精准度大幅度提高;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和5G等信息新技术在气象领域的深入应用,为有效应对气象灾害风险和挑战,提供了新的技术和方法。

2.差距与不足

“十四五”时期,南阳面临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南阳高质量发展、推动南水北调生态保护和中医药发展机遇期,处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由大到强的转型攻坚期,对标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对照国内外先进水平和重大服务保障需求,南阳气象事业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困难和瓶颈制约。

市、县级服务能力薄弱,气象发展方式与南阳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不适应。气象科技创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亟待加强。缺乏高能级创新平台和高层次领军人才、创新团队。

气象服务供给与我市需求适配性亟待提高,趋利避害的气象精细服务体制机制、内涵外延亟需完善和拓展。气象观测与精准预报、精细服务要求不适应。数值预报应用、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等关键技术薄弱,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气象领域的深度融合应用不够。

极端性、突发性、局地性天气的预报预测准确性和时效性不能满足服务需求,远距离台风、西南涡、黄河气旋等高影响天气系统发生发展机理认知和预报能力不足。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捕捉能力不足,高分卫星气象应用不够,雷达监测存在盲区,高影响天气系统路径、水汽通道观测能力亟待试验加强,观测站网可持续发展机制有待健全。

     二、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工作、河南经济社会发展、视察南阳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根本方向,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面向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面向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面向气象科技发展前沿,不断满足“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对气象服务需求的战略定位,牢牢把握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的战略重点,以建设气象强市为目标,以气象科技创新和改革开放为动力,以重大项目建设为抓手,努力构建监测更加精密、预报更加精准、服务更加精细战略任务的现代气象业务服务体系,为谱写新时代南阳经济社会发展和大城市建设的绚丽篇章提供更加有力的气象保障。

(二)基本原则

加强党的领导。面临新阶段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到位,确保气象改革发展的正确方向,为促进气象改革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生命至上”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提升气象防灾减灾救灾气象保障能力,践行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宗旨,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为实现气象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障。

突出创新驱动。坚持创新在气象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以科技引领实现“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目标,切实增强气象为南阳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的能力,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提高气象关键支撑能力。

坚持改革开放。着眼于气象事业发展全局,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处理好绿色开放和融合集成的关系,深化气象多领域合作,提高共享共用水平,深度融入河南和南阳区域重大发展战略,联合优势资源,培育气象发展新格局。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基本建成满足区域重大战略对气象服务需求、适应南阳气象现代化发展需要的人民满意、保障有力的现代气象服务体系,基本建成由开放协同的科技人才体系支撑的技术先进的现代气象业务体系,深化气象重点领域改革,建成更有活力的气象事业发展氛围。气象整体实力居全省先进水平,乡村振兴及气象为农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人工影响天气事业等居全省领先地位,气象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明显提升。

三、 构建更加精细服务业务,保障南阳副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

     (一)夯实综合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加强城乡气象防灾减灾气象服务能力为重点,建立完善更加精细的气象防灾减灾服务体系。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完善主要气象灾害全天候、高精度的综合立体监测网;提升气象灾害预报预警精准度,延长气象灾害预见期,突出做好防汛抗旱、低温雨雪冰冻、山洪地质灾害、风雹雷电灾害、森林火险等气象服务;强化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能力,完成市、县两级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构建精准、直达和广覆盖的预警信息发布网络,预警信息覆盖率稳定在97%以上;提升气象灾害风险防范能力,完成南阳主要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和精细化风险评估及区划,形成气象防灾减灾数据“一本账”,全面推进基层科学减灾,提高基层气象灾害防御应对和快速反应能力,提升中小河流、山洪和地质灾害气象灾害风险预警服务能力,加强风险普查成果在城乡规划、金融保险等方面的深度应用;完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机制,高度融入地方应急管理体系,加强气象应急能力建设,实施南水北调中线南阳段防灾减灾平台建设,开展农村气象防灾减灾建设标准化行动和城市社区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加强气象科普宣传教育基地建设。

(二)提升生态文明气象保障服务水平

加快构建南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气象服务体系。初步建立伏牛山、桐柏山、丹江口湿地生态功能区、淮河源头气象服务业务。加强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生态状况气象监测、生态风险气象预警、生态经济及生态治理气象保障服务。开展气候变化对重大工程和城市规划等的影响评估,打造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气候可行性论证、气候标志认证、卫星遥感应用等气候生态服务品牌。强化大气污染防治气象保障能力。

(三)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气象保障能力建设

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强力推进乡村振兴气象保障建设工作。以提升粮食生产能力为核心,加快提升高标准农田气象监测预测保障能力建设,建设高标准农田气象物联网、精准气象服务、智慧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报支撑系统,提升面向农业全产业链的气象服务有效供给能力。服务保障粮食安全,建成高效生态经济气象保障示范区。开展精细化农业气候资源和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完善农业气象服务供给,推进猕猴桃气象服务中心建设,积极拓展连翘、辛夷等优势作物气象服务,发展适合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的精细化、特色化服务,加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旅游资源富集区的气象服务。推进农产品气候品质认定,建立手机端农产品生产全过程气候追溯体系。开发、完善小麦干热风和小麦干旱天气指数等保险产品,配合政府和保险部门做好农业气象灾害性天气认定、保险定损、理赔等工作,增强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转移能力。积极推动农村气象防灾减灾纳入数字乡村建设,做好平安乡村建设气象服务。

(四)提高人工影响天气综合作业能力

提升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增强大气污染防治、农业、林业、水资源等生态修复型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针对我市农业结构和经济发展形势,发展人工影响天气多元化服务,提升农业种植核心区域的人工增雨(雪)和防雹作业,强化水库蓄水、森林防火、生态文明建设用水、大气污染防治的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完善作业点布局,提升作业装备信息化水平、作业指挥能力和效果检验评估能力。

(五)发展更加智慧的公众气象服务

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智慧气象服务用户需求分析感知业务,实时感知用户需求。发展自动智能气象服务产品生成技术,建立自动感知、智能研判、精准推送的分众化智慧气象服务业务。完善气象服务融媒体矩阵,发展气象信息服务产业,实现气象信息服务与通信运营企业、主流媒体、相关行业官方媒体平台全面对接。建立基于影响的气象服务指标库,搭建智慧化气象服务平台,形成智慧气象服务支撑能力。         

四、立足精密监测基础,构建立体协同气象监测体系

坚持需求引领,问题导向,以立体精密为特征,优化综合立体观测站网、发展先进观测技术装备、健全集约高效观测业务,发展立体化广覆盖智能精密监测业务。

(一)健全立体化骨干气象观测站网

完善地面气象观测能力。优化地面站网布局,补齐监测薄弱区域、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域自动气象站的观测要素,强化气象及衍生灾害的重灾偏远地区和灾害高影响城市的地面观测装备建设,实现关键敏感区域的覆盖度达90%以上,增补便捷式自动气象站。在伏牛山、桐柏山建设梯度观测系统。地面气象观测站覆盖100%的乡镇,陆地的空间气象监测分辨率达到3—5千米,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捕捉能力显著提升。提升高空气象观测能力。南阳国家高空气象观测站L波段雷达探空系统升级为北斗探空系统,建设淅川X波段相控阵雷达,构成高密度协同的国家气象雷达监测网。发展遥感监测能力。升级完善南阳(镇平)国家气象卫星地面站,推进高分卫星气象应用中心建设。强化市县级特色卫星遥感应用体系建设。实现多样化生态遥感服务产品制作业务化运行,生态遥感年报编制常态化开展。

(二)完善多领域应用气象观测站网

构建综合立体的生态气象监测网。在西峡百年气象站建设物候自动监测系统。开展南水北调水源地湿地、农田和草地生态系统气象、物候动态、土壤理化性质监测。建立南阳湿地生态气象和遥感监测应用基地,开展城市生态、水资源及水环境生态、森林生态监测评估。完善升级农业气象综合观测网。加快推动农业气象自动化观测进程,推进国家农业气象观测站的作物气象自动监测系统建设,开展多种观测要素的自动连续监测,实现人工观测向自动观测的转变。升级现有土壤水分观测系统,插补建设遥测式区域土壤水分监测系统。完善多领域智能气象观测网。推进酸雨观测自动化改造。联合交通部门,共建共享高速公路及国省干线公路沿线、高速铁路主通道沿线的交通气象监测网。与景区联合开展旅游气象监测。完善“碳中和”愿景下的风能、太阳能等绿色能源气象监测网。

(三)提升观测装备保障能力

提高观测装备技术水平。加强智能化、小型化、低功耗、可靠性的新型地面气象观测装备的本地化应用,开展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在气象要素判识和遥感图像识别的应用。加强观测装备计量能力。完善地市级计量检定建设,提升市级计量检定能力。

五、构建更加精准的预报业务,进一步提高预报准确率

坚持新理念引领气象预报领域创新发展,以数值预报为核心,以检验评估为导向,向基于影响的预报和风险预警延伸,构建智能精准、无缝隙全覆盖预报业务。

(一)完善智能数字预报业务

发展智能化实时动态更新短时临近预报业务。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短时强降水、大风、冰雹等灾害性天气的短时临近智能预报模型。完善精细化智能网格预报业务。加强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持续完善重点区域精细化网格预报预测业务,提升强对流天气监测识别能力。围绕提升灾害性、极端性、转折性、趋势性天气过程短期预报准确率,探索数值天气预报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智能组合预报技术,进一步提升暴雨(雪)、寒潮、雾霾等灾害天气预警能力。加强综合交通、旅游、电力、能源、生态环境、天然氧吧、卫生健康及疫情防控、仓储、森林火险等专业气象预报预测业务建设,为相关行业和公众提供更加精准、更加贴心、更好效益的专业预报预测产品。

(二)开展气象灾害影响预报预警业务

开展气象灾害风险普查,编制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图。构建多尺度灾害性、极端性、高影响天气以及重大气候事件、气候异常的客观化、概率化预报预测系统。加强气象灾害对主要农作物、经济作物及农业产业化品牌产品的影响评估工作,研发具有针对性的精准化农业气象服务产品,及时发布农业气象预报预测信息。加强农业病虫害等气象条件预报预测工作。

六、加强科技创新,统筹实施重点项目建设

(一)精准化气象防灾减灾工程

完成南阳S波段新一代天气雷达双偏振升级,参与全省S波段双偏振雷达构成的新一代天气雷达网。在西峡、桐柏各建设1部X波段双偏振天气雷达。筛查全市乡镇自动气象观测站,对老旧站点进行升级改造,确保数据稳定传输精确测量。在气象灾害易发多发区、次生灾害防御重点区域和城市内涝易发区加密建设多要素自动气象站,完善气象灾害监测系统建设,建立覆盖乡、村、街道的气象灾害防御网络。

完善覆盖全市的全要素、无缝隙、格点化的智能网格气象预报业务系统,建成面向实况、短临、短中期、延伸期及月、季、年的预报业务平台。建立智能网格预报关键技术支撑子系统,实现基于不同尺度数值模式订正融合要素预报、适应复杂地形和下垫面的气象要素网格化预报,实现对格点化定量化预报及智能化订正和精细化服务应用的完整支撑,有效提升气象预报的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建立基于深度学习的强对流分类客观概率预报子系统,利用数值预报模式数据和强对流观测实况数据,建立大样本容量的训练样本集,建立深度学习模型,实现强对流天气(冰雹、雷暴大风、短时强降水、雷暴)的客观概率预报。建设基于机器学习的雷达临近外推预报系统,基于雷达三维拼图,跟踪过去时次不同云系的演变趋势以及强度变化,采用稠密光流法计算全场像素点的瞬时矢量,对识别出的强对流单体单独跟踪计算移动矢量,实现未来0-2小时雷达反射率的预报。

完善广覆盖立体化的预警信息发布手段,建立高时效性的监测预警一体化服务平台,推进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云基础支撑平台建设,建成预警信息发布渠道资源池、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及研判分析一张图、全省预警信息发布与服务一张图,实现省、市、县三级预警发布业务一体化。

(二)南水北调中线气象服务保障工程

建设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干渠的暴雨、干旱、雷电、冰雹、寒潮、大风、暴雪等气象灾害、生态环境和水质安全监测站网。提升遥感探测能力,建设1部对流层(边界层)风廓线雷达,1部X波段雷达,升级风云四号卫星接收站。加快地面(水面)监测能力建设,在水源地汇水区和干渠左岸按照10*10KM的标准建设格点化六要素自动气象站,在干渠南阳段100条交叉河流和上游15座水库建设115个水文气象站监测,在汇水区伏牛山前建设1套梯度气象观测站。通过天空地基多方位实时监测水源地和干渠的气象水文灾害,为中线工程防御气象灾害引发的洪涝、泥石流、滑坡、森林火灾等提供保障。

实施气象水文灾害风险监测评估、智慧气象水文预报服务、气象水文灾害应急指挥、水文气象信息智算等系统建设。融合多源卫星资料、中低空遥感资料和地面(水面)观测资料,开展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及干渠的水文气象灾害风险监测评估,研发基于影响的覆盖水源地和干渠的暴雨、干旱、雷电、冰雹、寒潮、大风、暴雪等气象灾害区域智能网格预报模式,实施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前导性应急指挥和灾害治理,提高水源地和干渠气象灾害事故预防、规避能力和防范、化解能力及应急指挥救援能力。

按照保水质、稳运行、惠民生的原则,提升云水资源利用能力,保障水资源安全,维护水源区良好生态,确保“一渠清水永续北送”,建设南水北调中线水源涵养地生态修复型人工增雨试验基地。加强地面作业能力建设,在丹江口水库主要水域所在地淅川县建设云和降水垂直综合观测系统,开展人影作业科学试验研究。升级改造人影作业装备。建设一个集信息化、可视化、智能化为一体的人工增雨(雪)作业指挥系统。强化空中作业能力建设,协调南阳姜营机场作为人影飞机停靠地。实施无人机人工增雨试验。协调建立联合作业机制,成立包括陕西的安康、汉中、商洛,河南的南阳,湖北的襄阳、十堰等3省6市汇水区气象协作组织,联合开展抗旱、蓄水和生态修复型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依托人工增雨试验基地,加强飞机和地面作业实施能力,提升水源地增雨增蓄型人工影响天气能力。

(三)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提升工程

推进市、县中部人影项目建设,根据功能合理规划,升级改造40门高炮,新建9套高山焰炉,购置14套车载流动火箭发射装置。

建设人影作业指挥平台,定制可视化、智能化作业指挥和对讲系统,实现人工影响天气弹药物联网监控,提升科学作业指挥水平。增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为南阳粮食安全、水安全、生态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站点安全等级评定,定制人影作业安全设备,整改固定作业点安全隐患,提升安全作业性能。

(四)农业气象服务科技支撑工程

继续提升高标准农田气象保障能力,继续推进高标准农田气象保障、粮食安全生产气象保障、储运安全气象保障、农业生产功能区气象保障、农副产品协同发展气象保障、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等。

建成河南省猕猴桃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中心和中医药气象服务中心。开展气候资源详查及精细化区划,强化智慧农业气象服务平台建设和应用。开展面向特色农业的气象保障服务,加强精准化、个性化生态农业气象服务技术研究。发挥南阳禀赋中药材和中医优势,围绕“八大宛药”发展特色气象服务,建设“八大宛药”种植实验基地,梳理药材科学化、规模化、规范化种植、加工气象服务流程,聚焦艾草等富民产业,建立药材生长发育气象指标库,助力提升“宛药”品质。研究气候与呼吸疾病、瘟疫、风湿病、疼痛等疾病的关系,建立医学气象服务机制。推进气象服务与疾病预防保健,康养有机结合,加快森林康养、气候康养、中医药健康旅游基地产业建设,打造南阳“气候好产品”等国家气候标志品牌,推广医养结合发展,为南阳实现中医药强市战略,建设“全球中医圣地、全国中医高地、全国中医药名都”夯实科技基础。

(五)基层气象台站基础设施提质工程

实施百站提质行动,打造长期稳定、科技型与生态型的新型气象站,力争五年时间,通过建设“科技台站、美丽台站、文化台站”,基层气象台站基础设施、服务能力、台站面貌显著提升,全市12个基层台站全部建成适应需求、布局合理、结构完善、功能先进、保障有力的标准化、规范化气象台站,基础设施、仪器装备、技术人才、气象文化、党建阵地等协调发展,做到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基层气象台站防灾减灾服务能力明显提升,气象保障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成效显著。

坚持创新发展,突出创新在气象现代化建设和高质量发展中的核心地位。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提高关键支撑能力,为气象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和活力。建成综合业务服务平台、突发预警信息发布平台、人影作业指挥可视化平台,平台布局更加合理、功能更加完善。聚焦基层业务服务发展难题和关键技术,拓宽培养、引进、聘用等手段,建立复合型科技人才队伍。

完善气象探测环境保护长效机制,加强对气象设施和探测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切实增强全社会保护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的意识。台站建设结合区域特点、地域文化,因地制宜、彰显特色,融入当地历史文化、生态文化,体现气象文化。将气象部门的科技性、服务性与台站建设的景观性融为一体,形成“一站一景一文化”。

注重气象内涵的提升和文化内涵的营造,对业务区、办公区、党建区、文体区等区域气象文化展现实现一体化。推进气象法治文化墙、法治文化长廊、法治宣传栏建设,实现气象法治文化建设有阵地、有品牌、有活动,持续增强气象法律法规社会宣传影响力。结合部门实际,逐步推进气象科普基地建设,切实增强人民群众对气象服务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七、保障措施

      (一)突出党的领导,把握发展方向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围绕提高党的政治领导力,突出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深入推动全市气象部门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同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党的建设与发展规划整体部署,以党的建设高质量推动南阳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

(二)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协调落实

继续加强和完善气象部门与地方政府双重领导的管理体制。落实规划责任,共同落实规划任务。以南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为统领,最大程度地凝聚部门、行业、群团组织等全社会共识和力量,充分利用各类公共资源、社会资源,做好规划横纵之间的衔接。建立规划实施评估与动态修订机制,确保规划的落实与实施。

      (三)强化资金保障,畅通投入渠道

坚持和完善双重计划财务体制,明确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支出事项和投资预算,合理安排支出规模。统筹协调重点工程投资渠道,建立以财政投入为主的多元化投资机制。建立健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机制,加强气象资金使用管理和绩效评价,确保资金安全,提高投资效益。

(四)健全法治体系,保障事业发展

完善法治体系,加强气象法治建设。依法加强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预警信息传播、人工影响天气、雷电防护等工作管理,充分发挥气象法律、法规对气象事业规划的政策支持作用,为气象事业发展提供良好氛围。

相关文件: 关于《南阳市气象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的解读

主题词: 南阳市 人民政府 政府办公室 印发 十四五 气象事业 事业发展 发展规划 的通知

索  引  号 文       号 发布机构 发布日期 公开范围 公开方式 有效性
N001-2022-0000082 宛政办〔2022〕5号
南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01-24
面向社会 主动公开
有效
标签: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