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号 | 平政〔2008〕3号 | 索引号 | 005452065/2008-00090 | 关键词 | |
主题分类 | 政府文件 | 体裁分类 | 服务对象 |
<p align="center"><wbr></wbr> 平政〔2008〕3号</p><p>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p><p><wbr></wbr> 《平顶山市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已经2007年12月28日市政府第79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现予印发,望遵照执行。</p><p align="right"><wbr></wbr> 二○○八年一月八日</p><p align="center"><wbr></wbr> <strong><font size="5">平顶山市医疗废物管理办法 </font></strong></p><p><wbr></wbr> 第一条 为加强医疗废物的管理,防止疾病传播,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80号)等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p><p><wbr></wbr>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医疗废物,是指列入《医疗废物分类目录》,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者间接感染性、毒性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p><p><wbr></wbr>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医疗废物的收集、运送、贮存、处置以及监督管理活动。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医疗卫生、医学研究、卫生防疫、医用药品生产经营等产生医疗废物的单位(以下简称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废物处置单位,从事医疗废物的收集、运送、贮存、处置等活动时,均应当遵守本办法。</p><p><wbr></wbr>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对医疗废物运送、贮存、处置活动中的疾病防治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医疗废物收集、运送、贮存、处置的环境污染防治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公安、城市管理、交通等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与医疗废物处置有关的监督管理工作。</p><p><wbr></wbr> 第五条 医疗废物管理按照分类收集、专用工具运送、指定地点贮存和集中化、无害化处置的要求,坚持统一规划、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实行管理责任制和过错追究制。</p><p><wbr></wbr> 第六条 本市应当实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的区域由市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划定并向社会公布。区域内的医疗卫生机构产生的医疗废物,应当委托经依法许可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统一运送、贮存、处置。</p><p><wbr></wbr> 第七条 从事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活动的单位,应当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领取经营许可证;未取得经营许可证的单位,不得从事有关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的活动。</p><p><wbr></wbr> 第八条 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应当符合下列条件:</p><p><wbr></wbr> (一)具有符合环境保护和卫生要求的医疗废物贮存、处置设施或者设备;</p><p><wbr></wbr> (二)具有经过培训的技术人员以及相应的技术工人;</p><p><wbr></wbr> (三)具有负责医疗废物处置效果检测、评价工作的机构和人员;</p><p><wbr></wbr> (四)具有保证医疗废物安全处置的规章制度。</p><p><wbr></wbr> 第九条 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应当制定与医疗废物安全管理有关的规章制度和在发生意外事故时的应急方案,确定医疗废物管理第一责任人,设置监控部门或者专(兼)职人员,负责检查、督促、落实本单位医疗废物的管理工作,并建立登记制度。</p><p><wbr></wbr> 第十条 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应当组织本单位从事医疗废物收集、运送、贮存、处置等工作的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相关法律、环保、卫生、安全以及紧急处理等专业知识、技术培训。</p><p><wbr></wbr> 第十一条 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应当采取有效的职业卫生防护措施,为从事医疗废物收集、运送、贮存、处置等工作的人员和管理人员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必要时,对有关人员进行免疫接种,防止其受到健康损害。</p><p><wbr></wbr> 第十二条 医疗卫生机构分类收集、运送、暂时贮存医疗废物,应当执行卫生部《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和国家相关技术标准,并符合下列要求:</p><p><wbr></wbr> (一)使用从质量技术监督机构检验合格的生产企业采购的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容器;</p><p><wbr></wbr> (二)医疗废物专用容器完整密封并及时消毒,备用容器大于医疗废物实际产量需求:</p><p><wbr></wbr> (三)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容器的性能与盛装的医疗废物类别相适应;</p><p><wbr></wbr> (四)对隔离的传染病人和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医疗废物,先行就地规范消毒,再予贮存。</p><p><wbr></wbr> 第十三条 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应当对医疗废物进行登记,登记内容应当包括医疗废物的来源、种类、重量或者数量、交接时间、处置方法、最终去向以及经办人签名等项目。登记资料至少保存3年。</p><p><wbr></wbr> 第十四条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转让、买卖医疗废物。</p><p><wbr></wbr> 禁止无医疗废物经营许可证的单位或者个人处置医疗废物。</p><p><wbr></wbr> 禁止在运送过程中丢弃医疗废物;禁止在非贮存地点倾倒、堆放医疗废物或者将医疗废物混入其他废物和生活垃圾。</p><p><wbr></wbr> 第十五条 禁止邮寄医疗废物。</p><p><wbr></wbr> 禁止通过铁路、航空运输医疗废物。</p><p><wbr></wbr> 禁止将医疗废物与旅客在同一运输工具上载运。</p><p><wbr></wbr> 禁止在饮用水源保护区的水体上运输医疗废物。</p><p><wbr></wbr> 第十六条 医疗卫生机构委托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处置医疗废物,应当签订医疗废物处置协议,并在处置协议签订之日起10日内,将协议文本报当地卫生、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p><p><wbr></wbr> 第十七条 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的规定,执行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制度。医疗卫生机构在每次转移医疗废物时,应当与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办理交运手续,填写医疗废物转移联单,并各自保存5年。</p><p><wbr></wbr> 第十八条 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建立医疗废物的暂时贮存设施、设备,不得露天存放医疗废物;医疗废物暂时贮存的时间不得超过2天。</p><p><wbr></wbr> 医疗废物的暂时贮存设施、设备,应当远离医疗区、食品加工区和人员活动区以及生活垃圾存放场所,并设置明显的警示标识和防渗漏、防鼠、防蚊蝇、防蟑螂、防盗以及预防儿童接触等安全措施。</p><p><wbr></wbr> 医疗废物的暂时贮存设施、设备应当定期消毒和清洁。</p><p><wbr></wbr> 第十九条 本市划定实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区域外偏远的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可以设置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并按照环境保护、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下列基本要求,自行就地处置所产生的医疗废物:</p><p><wbr></wbr> (一)使用后的一次性医疗器具和容易致人损伤的医疗废物,应当消毒并作毁形处理;</p><p><wbr></wbr> (二)能够焚烧的,应当及时焚烧;</p><p><wbr></wbr> (三)不能焚烧的,消毒后集中填埋,并在集中填埋地设置固定警示标志。</p><p><wbr></wbr> 禁止已实行集中处置医疗废物区域内的医疗卫生机构自行处置医疗废物。</p><p><wbr></wbr> 第二十条 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应当至少每2日到医疗卫生机构收集、运送一次医疗废物,并按照国家规定的卫生、环境保护标准和规范收集、贮存、处置医疗废物。</p><p><wbr></wbr> 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运送医疗废物时,应当遵守国家有关医疗废物运输管理规定,使用符合环保和卫生要求、有明显医疗废物标识的专用车辆。</p><p><wbr></wbr> 第二十一条 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在运输途中发生医疗废物流失、泄露、扩散的,运送人员应当立即向所在单位报告。所在单位接到报告后,应当立即向所在地的环境保护、卫生、公安部门报告,并向可能受到危害的单位和居民通报。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当立即派人到达现场,按照各自职责采取相应的应急处理措施。</p><p><wbr></wbr> 第二十二条 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应当保证医疗废物处置设施的正常运转。</p><p><wbr></wbr> 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确需临时停止医疗废物处置设施运行的,应事先报经原批准设立该处置单位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情况紧急时,可先自行采取应急处置措施后及时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影响医疗废物正常处置时,应当按照《医疗废物集中焚烧处置工程建设技术要求(试行)》规定的期限,将医疗废物转移到临近受委托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处置。</p><p><wbr></wbr> 第二十三条 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置污染源在线监控设备,并确保监控设备运行正常。</p><p><wbr></wbr> 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在处置过程中应当按照排放污染物许可证的规定执行。</p><p><wbr></wbr> 第二十四条 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处置医疗废物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医疗卫生机构收取医疗废物处置费用,具体标准由市价格行政主管部门核定。</p><p><wbr></wbr> 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按照规定交纳医疗废物处置费用。医疗废物处置费用,可以纳入医疗成本。</p><p><wbr></wbr> 第二十五条 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应当委托有资质的评估机构,定期对医疗废物处置设施的环境污染防治和卫生效果进行检测、评价,并于每年1月20日和7月20日前将前半年的检测、评价结果向卫生、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p><p><wbr></wbr> 第二十六条 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应于每年1月20日前,将上一年度的医疗废物登记资料报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并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报登记。</p><p><wbr></wbr> 第二十七条 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发现医疗卫生机构交付处理的医疗废物的种类、数量、重量发生重大异常变化时,应及时向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并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报变更登记。</p><p><wbr></wbr> 第二十八条 卫生、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和医疗卫生机构的监督、检查、指导和服务,按照职责分工,对从事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活动的环境污染防治和疾病防治工作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发现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和医疗卫生机构存在隐患时,应按照各自职责,责令立即消除隐患。</p><p><wbr></wbr> 第二十九条 卫生、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设立公开电话、传真、网站等,接受单位和个人对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及其工作人员违法行为的举报、投诉。卫生、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接到举报、投诉后,应及时依法查处。</p><p><wbr></wbr> 第三十条 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和医疗卫生机构对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的检查、监测、调查取证等工作,应当予以配合,不得拒绝和阻碍,不得提供虚假材料。</p><p><wbr></wbr> 第三十一条 对在医疗废物的收集、运送、贮存、处置以及监督管理中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由环境保护或者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表彰和奖励。</p><p><wbr></wbr> 第三十二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的,由卫生、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规章规定予以处罚。</p><p><wbr></wbr> 第三十三条 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不履行职责、玩忽职守、滥用职权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p><p><wbr></wbr> 第三十四条 本办法自2008年2月1日起施行。本办法施行后,划定区域内自行设置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处置医疗废物的医疗卫生机构,应自本办法正式施行之日起停止自行处置,有关处置设施按照县(市)、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要求消除污染后,予以拆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