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号 | 平政〔2008〕42号 | 索引号 | 005452065/2017-00022 | 关键词 | |
主题分类 | 政府文件 | 体裁分类 | 服务对象 |
平政〔2008〕42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我市现有中小型水库164座,大部分为五六十年代所建,受当时经济社会环境影响和技术施工条件限制,建设标准低、施工质量差,加之在多年运行中老化失修,积病成险,一直是我市防汛的重点隐患。2007年初,国务院提出了“3年内基本完成全国大中型及重点小型病险水库的加固改造”的总体目标,水利部组织编制了《全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专项规划》。经努力争取,我市除正在实施的老虎洞、龙兴寺水库之外,共有5座中型、27座小型水库进入《全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专项规划》。为保质、保量、按期完成我市规划内水库的除险加固任务,根据上级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现就我市中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建设管理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各县(市)、区政府要加强对中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实施工作的领导,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负责组织、领导、协调有关部门和乡(镇)开展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并明确项目法人和法定代表人,项目法人对工程质量、安全、资金、进度负责。各级责任人要切实负起责任,积极履行工作职责,确保我市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项目按期完成。
二、加快项目前期工作进度,为项目上马创造条件
各县(市)、区政府和市、县(市)区有关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协调沟通,想方设法加快项目前期工作进度,及早完成初步设计报批等前期工作,为项目申报创造必要的条件。同时,各县(市)、区还要积极筹措前期工作经费,保证项目前期工作顺利进行。
三、加强投资计划管理,合理安排建设项目
各县(市)、区要根据国务院确定的总体目标,区别轻、重、缓、急,合理安排纳入专项规划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建设进度。要加强投资控制,严格按照批准的工程设计组织施工,不得擅自改变建设标准、建设规模和建设内容,如确需项目调整的,应向原初步设计批准部门提出书面申请,待其批准后方可进行调整。中央及省安排的补助投资主要用于大坝稳定、基础防渗、泄洪安全等主体工程建设,不得用于非主体工程建设,不得用于计划外项目。要采取有力措施,务必在中央财政专项补助资金下达之日起一年内完成建设任务。
四、强化项目建设管理,确保工程质量
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属基本建设工程,应严格按照水利基本建设管理的有关规定,实行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和竣工验收制等各项制度。我市中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的项目法人(建设单位)一律由县(市)、区政府负责组建、任命法定代表人,并按规定程序报批或备案。原则上一个中型水库一个法人,纳入规划小型水库多的县(市)、区,可以成立一个小水库除险加固综合法人。所有符合招标条件的施工及监理项目都要实行国内公开招标,选定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承担相应任务,并与中标单位签定合同。各项目建设管理机构要加强对工程的建设管理,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工程完工后,要及时办理竣工验收手续,验收不合格的,不得投入使用,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五、加强资金使用管理,及时足额落实配套资金
对各级财政安排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专项资金要实行专户储存、专帐专人管理、专款专用,严格按规定的用途使用,严禁滞留、挤占、挪用。根据上级要求和我市财力,经市政府研究决定,按照上级批准的建设规模,除中央和省级投资之外的地方配套资金,市、县两级财政分别按20%、80%的比例负责落实。各县(市)、区要将配套资金纳入财政年度预算,及时将配套资金足额落实到位。
六、加强监督检查,规范项目建设管理
各级发改、财政、水利、审计等部门要根据各自的职能,加强对项目建设的监督检查,使项目建设始终处于可控状态,各个环节都严格按照上级的有关规定执行。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责令责任单位限期整改,情节严重的,要依照法律、法规规定严肃进行处理。
七、加快水管体制改革步伐,为水库除险加固和正常管理创造良好的条件
按照水利部的明确要求,2008年年底前各地必须完成水管体制改革,凡没有完成水管体制改革的水库,其除险加固项目一律不安排开工。各级、各单位要进一步提高对水管体制改革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按照市政府下发的《平顶山市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平政〔2007〕66号印发),积极主动地组织开展改革的各项工作,因地制宜,不等不靠,克服观望思想和畏难情绪,抓紧完成我市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任务,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上马和加固后的管理创造必要的条件。小型水库的体制改革要根据省财政厅、省水利厅联合下发的《河南省小型水库产权制度改革意见(试行)》(豫财办农〔2007〕139号印发)精神,搞好水库产权制度改革,在明晰所有权、搞活经营权、放开使用权的基础上,广泛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加强水库工程管理,努力提高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二○○八年八月十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