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号 | 平政〔2012〕32号 | 索引号 | 005452065/2012-00028 | 关键词 | |
主题分类 | 政府文件 | 体裁分类 | 服务对象 |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平顶山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已经市九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据此安排好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并认真抓好落实。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也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国发〔2011〕32号),全面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要一年。各县(市、区)政府和市政府各部门要全面贯彻中央、省委和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学先进、比创新、看实效,持续探索“三化”协调发展路子,把握机遇,转中求快,积极作为,靠正气实干,扎实推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建设,努力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2012年平顶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具体计划由市发改委另行下达。
平顶山市人民政府
二○一二年四月二十七日 平顶山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一、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1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四个重在”实践要领,学先进、比创新、看实效,不断创新工作举措,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各项社会建设卓有成效,较好地完成了市九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二五”发展良好开局。经初步核算,全市完成生产总值1539.4亿元,比上年增长10.8%;粮食总产达到197.2万吨,连续8年获得丰收;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95.3亿元,增长18.3%,总量继续保持全省第三位;工业增加值975亿元,增长13.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42.9亿元,增长24.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0.7亿元,增长17.4%;外贸出口总额3.3亿美元,增长13.8%;居民消费价格上涨5.2%;全年实际利用外资3.1亿美元,增长87.7%;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948.3万人次,同比增长37%,实现旅游总收入90.28亿元,增长43.1%;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2.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348元,增长13.2%;农民人均纯收入6578元,增长19.5%;全市城镇化率43.2%,提高1.8个百分点。
同时,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着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一是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比重尚小,自主创新能力较弱,节能减排面临较大压力。二是受宏观环境复杂多变、需求不足的影响,加之资金、土地和环境等要素约束加剧,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增长难度增大。三是投资总量依然偏低。支撑投资增长的重大项目不多、谋划储备不足,投资环境仍不够宽松,投资总量与经济总量不匹配,影响发展后劲,主要指标增速在全省位次靠后。四是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有待提高,民生改善任务繁重,城乡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欠账较多。这些问题都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妥善加以解决。
二、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也是全面贯彻落实国发〔2011〕32号文件、省九次党代会、市八次党代会精神和为党的十八大召开创造良好环境的重要一年。全市各级、各部门要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中央、省委和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学先进、比创新、看实效,要更加积极地探索和实践“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要更加充分地发挥“三地”优势,要更大力度地引导“三个聚集”,要更有实效地强化“三个根本”。把稳增长、调结构、控物价、惠民生、促改革、保稳定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忧患意识,抢抓发展机遇,转中求快,积极作为,靠正气实干,扎实推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建设,努力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1%;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20%;外贸出口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1%;城镇新增就业7.2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为4%左右;节能减排完成省下达任务。
三、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完成和实现2012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要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总目标”,把握转中求快“总基调”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发展、当前与中长期发展,着力抓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进一步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不断提升新型城镇化引领作用。围绕推进和引导人口聚集,全面实施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战略,加快县(市)城镇提质扩容,持续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逐步形成中心城区、县城、中心镇、新型农村社区(中心村)四个层级的现代城镇体系。一是进一步完善城乡规划体系。高标准编制平顶山新区总体规划、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规划和综合交通、水电气暖等专项规划,完成城市近期建设规划和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实现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审查提升40个中心镇总体规划和539个中心村建设规划。城市规划展览馆完成布展并向市民开放。二是加快推进中心城区组团式集群化发展。力争成为全省城市组团式发展试点市。老城区要完成旧城改造规划,启动平安大道东段、建东小区、东建材市场、华宝商场、市干休所和开源路、自由街、劳动路等区域连片开发,吸引有实力的品牌开发企业参与城中村和旧城开发改造。开工建设新华园怡购城,加快鹰城国际商务(商贸)中心等城市综合体建设,打造商务中心区。启动湛南新城建设,强力推进建设路等城市主干道两侧、入市口和市内重要节点的绿化、亮化、美化升级改造,进一步提升城市形象。大力推进城市新区建设。加大新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开工建设新城区金融中心、和盛广场商业综合体、移动大厦等项目,加快军分区营房、新区人民医院等项目建设,尽快完成沿湖城市景观设计并组织实施。同时,以平新和宝丰产业集聚区为载体,加快项目入驻,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强化产业支撑。三是持续创建活动。继续做好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确保“创森”一举成功;高水平建设数字城管系统,确保上半年建成投入试运行。加快公交场站和出租车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更新公交大巴车100台、出租车300台。四是加快县城和中心镇建设。指导各县(市)调整完善城镇规划,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进一步规范中心镇建设标准,以基础较好的重点镇作为先行试点,带动40个中心镇加快发展,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促进产城融合。五是大力推进新型农村社区(中心村)集聚式发展。科学设定新型农村社区布局,指导各县(市)加快完成社区规划。以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为契机,在城镇周边、产业集聚区附近、文化旅游景区等条件较好的中心村率先实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2012年争取再启动建设100个新型农村社区(中心村)。六是努力促进人口向城镇转移。着眼促进人口聚集,建立以农民变市民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考核评价体系,重点考核城镇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村人口落户人数。落实放宽中小城市户籍限制政策,尽快建立完善农民工城镇入户机制,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力争全年城镇化率提高1.8个百分点。(二)积极推进产业产品结构优化升级,不断提升新型工业化主导作用。围绕推进和引导产业聚集,以集聚化、高端化、规模化为发展方向,加快产业产品结构调整,促进产业总量持续扩大、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一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引导促进传统优势产业在改造提升中增创新优势、实现新发展。能源化工业,依托平煤神马集团等企业,努力打造国内一流的化工产品生产基地。装备制造业,依托平高集团、平煤机、中材环保等企业,建设在全国具备产业和规模优势的高压开关、矿山设备、环保设备、铸件制造、摩托车制造五大制造业基地。特种钢材产业,重点抓好舞钢公司冶金工业园、金马公司钢板深加工等项目,建设国内最大的特种钢材供应基地,巩固舞钢公司行业龙头地位。新型建材业,依托洁石建材、宇隆建材、鹰浩建材等企业,扩大产业规模,形成集群效应。农产品加工业,重点抓好宝丰酒业产业升级、梦想公司3万吨饼干等项目,培育行业品牌,实现农产品加工业基地化、标准化、规模化发展。二是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化政策引导,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层次和规模快速提升。依托亿盛光伏、恒基伟业和恒瑞碳化硅等企业,打造中部地区有影响的新能源产业园;依托平煤神马集团尼龙化工、海星化工、北京兴宇中科等企业,建设国内一流的新材料研发制造基地;依托圣光集团、巨龙公司等企业,发展高端医疗器械、色氨酸、苏氨酸等产品,建设中部地区最大的医疗器械企业孵化基地和全国重要的生物制品生产基地;依托平高集团、平开电力等企业,把平新产业集聚区建成全省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示范园区。同时,积极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项目,持续提升新兴产业比重。三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实施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工程,完善激励机制,吸引资金、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高点。全市大中型企业年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不低于3%,培育申报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6家、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企业技术中心4家、省级质检中心3个。继续实施质量兴市战略,争创省名牌产品5个,省长质量奖企业1家。四是加大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工作力度。认真实施能耗总量和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双重控制,完善节能减排考核体系,全面实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继续加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节能技术改造,持续推进公共机构节能工作。深化大气环境综合整治,认真筹备监测PM2.5前期工作,启动大型电厂脱硝工程与考核,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保持在300天以上。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加强白龟湖区域及上游环境综合整治,推进产业集聚区污水处理厂建设,确保城市集中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出境水质综合达标率保持80%以上。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构建煤炭、煤化工、盐化工、有色、钢铁、电力六大循环经济产业链,推进5个循环经济示范产业集聚区和3个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建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确保完成节能减排任务。
(三)扎实做好“三农”工作,不断提升新型农业现代化基础地位。一是突出抓好粮食生产。抓好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继续实施“百千万”高产示范工程,高产创建面积稳定在110万亩以上,确保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620万亩以上,粮食总产争取达到200万吨。二是着力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实施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培育工程,鼓励支持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扩大规模、增强实力,全年新增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8家,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150个,新增土地流转面积10万亩以上,新建各类标准化养殖场(区)200个;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继续开展“科技下乡”、“科技兴村”等活动,切实做好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示范和推广服务工作,继续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新增转移就业6万人。三是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积极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识产品,新增无公害农畜产品产地40个。健全完善农产品质量监测网络,抓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综合工程,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四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新增有效灌溉面积8万亩,新增造林13.6万亩,治理水土流失60平方公里,解决农村饮水安全人口10万人以上,新建改建农村公路300公里,改造危桥26座,新增大中型沼气工程15座,建设沼气服务网点30个,完成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
(四)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不断提升第三产业发展水平。文化产业方面,积极实施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深入推进宝丰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园、汝瓷文化园等项目建设,发展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做好市民活动中心项目规划工作;大力发展文博事业,市博物馆要在“五一”完成布展并开馆运行。旅游业方面,推进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编制旅游目的地品牌建设和营销规划,深化省旅游局与我市紧密合作机制,推动成立大伏牛山旅游联盟,打造旅游品牌。继续加强精品景区建设,再创建4A级景区2个。围绕陶瓷、金镶玉、绢花、奇石、根雕等传统制作工艺,开发生产文化旅游产品,逐步形成规模。现代物流业方面,要着力实施物流业发展规划,重点扶持物流园区发展,加快平西、大香山、叶县和平东物流园区建设,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鼓励企业将物流业务分离,引导企业物流向物流企业发展。金融保险业方面,积极引进各类金融机构,支持中信银行分支机构早日开业,为民生银行入驻我市创造条件;大力发展地方金融机构,继续推进农信社组建农村商业银行,新设1-2家村镇银行;争取开展保险资金投资基础设施试点;继续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进一步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商贸流通方面,加快对传统商贸业改造升级,改造提升体南路等市区农贸市场,开工建设开源路新升农贸市场、东环路魏寨农贸市场,加快平西商贸中心、和谐园农贸中心建设;加强与知名商贸企业合作,加快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住宿餐饮企业,支持发展连锁经营。进一步完善农村商业网点,扩大农村消费。同时,做好万城国际商贸广场前期工作,规划建设商务中心区,促使商业地产、楼宇经济、总部经济等新兴业态成为第三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争取全年培育省、市级服务业园区10个,开工超亿元重点项目14个,完成第三产业增加值440亿元,增长12%以上。
(五)努力促进投资较快增长,不断提升经济发展后劲。坚持投资总量扩张与结构优化并重,按照提高“两个比重”的要求,在产业转型升级、基础设施保障、民生改善等投资领域,组织实施项目建设“双千”投资促进工程,即:突出抓好300个市级重点项目建设,示范带动全市组织实施1000个千万元以上项目,力争全年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000亿元大关。目前,全市第一批300个市级重点项目已初步筛选确定,总投资2930亿元,年度预期投资270亿元。重点项目主要集中在三大投资领域:一是促进产业升级,重点在农业、工业、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现代服务业等方面,强力推进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大香山现代物流配送中心、东方希望集团精制盐生产线、舞钢产业集聚区纺织工业园、平煤机年产3000台掘进机等项目建设;二是促进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在水利、能源、交通和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强力推进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平顶山段)、北汝河综合治理工程(平顶山段)、姚电公司3、4号机组热电联产改造及城区热网建设、叶县马头山4.5万千瓦风电场、平煤神马集团夏店矿、孟平铁路复线电气化改造、平西站广场改造、焦桐高速汝州至登封段、武西高速尧山至栾川段等项目建设;三是促进民生改善,重点在教育、卫生、文化、保障性住房等方面,强力推进河南城建学院扩建、平顶山新区人民医院、宝丰文化创意产业园、舞钢市新型农村社区、城中村改造等项目建设。(六)突出产业集群培育,不断提升产业聚集能力。紧紧围绕“四集一转”工作内涵,以建设品牌产业集聚区为目标,大力实施产业集聚区建设提升工程,着力提升产业集聚区发展规模、内涵和功能。一是规模提升。全年力争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0亿元,增长30%以上,占全市比重达到50%;引进省外资金150亿元,增长30%以上,占全市比重超过5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00亿元,增长30%以上,占全市比重超过35%;形成2个主营业务收入超过300亿元、3个超过100亿元的产业集聚区;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新增2万人以上。二是内涵提升。突出主导产业培育,坚持差异化发展战略,以推动集聚区产业集群发展为重点,启动实施培育产业集群3年超千亿投资带动工程,力争3年内完成投资1000亿元以上,着力培育尼龙化工、现代煤盐联合化工、智能电网装备、光伏研发生产、医疗器械、矿山设备、纺织服装和特种钢材加工“八大优势产业集群”,以及铁锅厨具、新型建材、高端铸造等特色产业集群。全年主导产业完成投资占集聚区工业投资的比重要达到70%以上。节约集约用地,进一步提高投资强度和产出强度,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单位产值能耗下降3.5个百分点。高新区创建为国家级高新区。三是功能提升。按照产城融合发展、功能集合构建的要求,强化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全年基础及公共服务设施完成投资70亿元以上,加快建设公共服务设施,推动金融、邮政、公交等城市功能向发展区延伸覆盖,增强综合配套能力。(七)持续深化改革开放,不断提升发展动力活力。一是深入推进企业改革重组。依法规范星峰集团破产改制,积极推进国有物资商贸流通企业改制,稳妥推进水务、热力、燃气等公用事业体制改革,基本完成市直机关所属企业脱钩改制。加快巨龙公司、易成公司、开元特种石墨、圣光集团上市步伐。积极推进企业战略重组,加强与大型央企、国内500强、跨国公司的战略合作,力争成功对接3-5家。二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文化企事业单位改制,支持平顶山日报社组建报业传媒集团,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组建演艺集团、文化影视传媒集团,市广播电视总台组建广播电视传媒集团。积极推进县级有线电视网络整合,完成电视采编播数字化改造。三是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完善财政扶持政策,推进财政预算公开,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国家鼓励的项目和产业,努力培植壮大财源。四是大力促进非公经济和中小企业加快发展。全面落实各项鼓励和支持非公经济发展的政策,鼓励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领域;整顿规范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加强融资担保机构风险防范,推进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服务体系建设。五是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在全市村卫生所继续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确保覆盖率达到100%。全力搞好公立医院改革,加大市级医院与县级医院、县级医院与乡镇卫生院对口协作力度。六是持续开展大招商活动。组团参加国家、省重大招商活动,有针对性地到省外、境外进行招商,引导支持各类产业集聚区发挥自身优势,吸纳和承接高层次产业转移。加快富士康项目引进步伐。全力举办好第四届华合论坛,认真开展“招商引资项目落实年”活动,力争全年实际到位市外资金600亿元。(八)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提升和谐社会建设水平。继续实施“十大民生工程”,努力加大投入,进一步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让群众得到更多、更直接、更现实的利益。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提高全市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例。继续实施校舍安全改造工程;深入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新建、改扩建幼儿园89所;加快义务教育学校建设,市城区新建、改扩建中小学18所。积极推进市教育园区建设。深化职教资源整合,完善办学体制,提升办学水平。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将全体居民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范围;开展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为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探索路子;落实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实施方案,并积极做好村卫生所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各项工作;加强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开工建设5个乡镇卫生院、6个急救指挥中心、10个卫生监督所。加快文化体育事业发展。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完成677个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新建629个农村书屋、500个企业职工书屋,继续实施农村(校园)公益电影放映工程,开展舞台艺术送农民活动。大力发展全民健身事业,实施市体育村升级改造工程。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把城市社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及城市新区、产业集聚区迁村并居与保障性住房建设结合起来,以公共租赁住房建设为重点,确保全年新开工各类保障性住房1.45万套,竣工1.5万套,发放廉租房租赁补贴1500万元,为3000户农村贫困家庭实施危房改造。制定完善保障性住房建设、分配、管理、退出等制度,确保工程质量和分配公平。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高补助标准,将新农合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财政补助标准由年人均200元提高到240元,并适当提高报销水平,实现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继续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逐步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全年新增就业人员7.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努力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切实加强价格监测预警,认真落实各项价格调控政策,发挥好价格调节基金作用,完善并适时启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联动挂钩机制,增加对农村寄宿制学校和高校食堂的临时价格补贴。扎实做好扶贫工作。按照国家新扶贫标准,切实做好扶贫开发,再实现5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同时,加强社会管理和创新,狠抓安全生产不放松,统筹做好信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工作,维护社会大局稳定。
附件:平顶山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计划
主题词:经济管理 经济 发展 计划 通知
主办:市发改委督办:市政府办公室二科 抄送:市委各部门,平顶山军分区。
市人大办公室,市政协办公室,市法院,市检察院。 平顶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2年4月27日制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