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号 | 索引号 | 000000000/2016-00128 | 关键词 | ||
主题分类 | 政策解读 | 体裁分类 | 服务对象 |
强化气象为农服务 增强现代农业基础支撑
——从气象角度解读中央一号文件
1月31日,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正式发布,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农村气象信息服务和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体系与能力建设,提高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水平。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副司长郑江平日前就中央一号文件中的相关内容进行了解读。
记者: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有哪些内容与气象部门密切相关?
郑江平: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与气象部门密切相关的内容主要有“加快推进农村气象信息服务和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体系与能力建设,提高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水平”“重点开发气象预测预报、灾害预警等技术”“加强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增强农村突发公共事件和自然灾害的应对处置能力”“继续开展粮食稳定增产行动,着力加强800个产粮大县基础设施建设”和“推动国家农村信息化试点省建设”等内容。
记者:2013年农业农村工作的目标任务是“保供增收惠民生,改革创新添活力”,结合中央一号文件,2013年,气象部门在为农气象服务方面将开展哪些重点工作?
郑江平:2013年,气象部门在为农气象服务方面主要有五项重点工作。一是强化面向现代农业发展和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创新的农业气象服务。二是加强基层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推进气象为农服务长效发展。三是贯彻落实国办44号文件,提升人工影响天气服务能力。四是推进融入创新发展,建立健全基层气象为农服务长效机制。五是强化科技驱动和人才建设,形成气象为农服务支撑合力。
记者:强化气象为农服务工作是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的有力抓手,那么气象为农服务与气象工作政府化、气象业务现代化、气象服务社会化之间是什么关系?
郑江平:中央强调促进“四化同步”和城乡发展一体化,其着眼点是夯实农业基础、补上农业现代化这个短板,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村发展这个重点难点。气象现代化作为我国“四化同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切实提高农业农村的防灾减灾能力、加快推进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保障现代农业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的根基。可以说,气象为农服务工作丰富了气象现代化建设的内涵,气象现代化建设的成果又有力支撑了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深入发展。因此,发挥气象为农服务的职能是气象工作政府化的重要方面,气象为农服务能力是气象业务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提高为农服务覆盖面和效益是气象服务社会化的重要体现。
记者: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快推进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的要求,在农村气象信息服务方面,我们还存在哪些不足?如何改进?
郑江平:主要存在三方面的问题,一是农村气象信息服务覆盖面还有限,二是现有农村气象信息发布系统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三是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的产品还不能满足需求。
今年,气象部门将健全基层气象防灾减灾组织体系,实现每个县有气象防灾减灾领导机构,县、乡两级有分管领导,乡镇有气象信息服务站和气象协理员,村(社区)有气象信息员;力争气象信息服务站乡镇覆盖率和气象信息员村屯覆盖率在去年基础上提高5%;气象预警喇叭、电子显示屏数量在去年基础上提高5%;加大“直通式”农业气象服务力度,重点强化面向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涉农企业等的信息服务,“直通式”重点服务对象数量在去年基础上提高10%。
另一方面,气象部门将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推动气象为农服务的社会化进程;继续深化部门合作,推进气象灾害监测和预警信息发布资源共建共用,推进气象部门农网、气象信息服务站和气象信息员由单一气象信息服务向综合性服务发展;建成省级统一的农村气象预警信息发布手段实时监控平台,健全气象信息员和气象信息服务站激励机制;强化气象部门农网在“两个体系”建设中的作用。
同时,气象部门还将建立完善省、地、县三级有效联动业务服务机制,强化省、地两级制作发布针对不同县灾害特点和农业特点的分县业务指导产品的能力。
记者:随着全球极端天气事件增多,干旱、洪涝、风雹等自然灾害频发,制约农业农村发展因素不断增多。在强化重要农产品生产的气象保障,健全基层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增强农村突发公共事件和自然灾害的应对处置能力方面,我们将有哪些具体举措?
郑江平:今年,气象部门一是将在粮食主产区、设施农业和特色农业重点区、农村气象灾害易发区开展“两个体系”示范建设,打造“百县千乡”气象服务示范区。二是强化农业气象支撑能力建设,制定农业气象试验站建设与发展指导意见,强化农业气象适用技术研发开发和示范推广,加大县级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平台的开发和应用力度。三是着力推动基层气象灾害风险预警服务业务系统建设,实现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地质灾害多发易发地、县气象风险预警服务业务化。四是大力推进基层气象防灾减灾长效机制建设,基层积极争取中央和地方财政、组织部门对基层气象防灾减灾体系的支持,健全基层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长效发展机制,重点将基层气象防灾减灾纳入各级政府绩效考核和督察督办,纳入各级政府公共财政预算。五是深入开展春耕春播、夏收夏种、秋收秋种等关键农时季节气象服务,为粮食稳定增产提供气象保障。
记者:在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方面,今年气象部门将重点推进哪几方面工作?
郑江平:一是要贯彻落实第三次全国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会议和国办44号文件精神,加快建立组织体系健全、长效机制完善、协调指挥有力、业务能力过硬、安全监管到位、法规标准齐备的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体系。继续推动各地政府出台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新政策文件,提高县级政府设立工作机构、给予地方编制的比例。推进中国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中心机构建设,强化中国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管理职能。二是制定《全国人工影响天气发展规划(2013-2020年)》,组织制定农村标准化作业炮站建设标准并在东北区域工程中开展示范建设。推动中央财政人工影响天气补助资金专项转移支付管理模式创新工作,逐步加大向基层投入力度。三是制定《全国人工影响天气业务体系建设指导意见》,规范县级、乡村作业站点两级作业业务建设。争取两个区域人工影响天气工程(含国家级中心工程)立项。四是做好年度作业服务重点工作,探索东北区域跨省区作业协调指挥业务流程,加强空中云水资源监测评估和效果评估检验的方法研究与试验,规范各类作业技术装备的立项研发、测试考核、应用推广工作。五是推动各地制定适合本地实际的作业人员聘用政策措施,落实工资、补贴和保险等经费,探索推动在气象行业中设立作业炮手技术职称工作,加快人工影响天气安全技术标准的制订。
记者:中央一号文件提到要“重点开发气象预测预报、灾害预警等技术”,在这方面,我们将有哪些举措?
郑江平:我们将积极推进GRAPES全球模式和气候模式发展,加快推进区域精细尺度模式发展,加强综合观测资料的融合分析应用和资料同化;完善各级天气预报业务支撑平台,全面推广应用SWAP和SMART平台;推进中尺度天气分析、定量降水估测预报、强对流天气和山洪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业务,全面实施大城市精细化预报、乡镇气象要素预报以及海洋气象精细化预报业务;提高延伸期预报及短期气候预测准确率和客观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