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号 | 平政办〔2013〕21号 | 索引号 | 005452065/2013-00034 | 关键词 | |
主题分类 | 政府办文件 | 体裁分类 | 服务对象 |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平顶山市银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2013年4月26日 平顶山市银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为加快推进金融强市建设,充分发挥银行业在加快我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提前全面小康、建设美丽鹰城”目标中的重要作用,提升我市银行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根据《河南省银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豫政办〔2012〕103号印发)、《平顶山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金融工作加快平顶山市金融业发展的意见》(平政〔2012〕61号)和我市经济金融发展现状,特制定本纲要。
一、我市银行业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我市银行业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坚持转变银行业发展方式,坚持创新服务手段,坚持深化改革,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中实现了快速发展,综合实力、资产质量、服务水平、社会形象、监管效能全面提高,有力支撑和保障了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截至“十一五”末,全市银行业各项存款余额达1140亿元,较“十五”末增加642亿元,增长129%;各项贷款余额达696亿元,较“十五”末增加443亿元,增长175%;盈利额达13.22亿元,较“十五”末增加11.31亿元,增长592%。
(二)改革成效日益显现
“十一五”期间,我市加大银行业金融机构建设力度,全市4家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全部完成,综合竞争能力进一步增强;农发行开办商业性业务进展顺利;邮储银行平顶山市分行成立,新业务逐步开展;城市商业银行完成了由城市信用社—城市商业银行—平顶山银行的改革进程,顺利实现了由地方性银行向区域性银行发展的目标;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基本确立,运行机制初步形成,农村信用社央行票据顺利兑付,统一法人全面完成,首家农村商业银行—卫东农商行成功组建,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
(三)组织体系更趋健全
交通银行和广发、兴业两家股份制商业银行成功引进;郏县广天村镇银行挂牌开业。我市银行业机构体系更加健全,行业竞争活力不断增强。全市新增营业网点机构1206个,县域金融机构覆盖率达到100%。
(四)抗风险能力大幅提高
全市银行业合规意识明显增强,合规执行力不断提升,连续多年实现“零发案”。截至“十一五”末,全市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较“十五”末减少23.33亿元,下降45%;不良贷款率较“十五”末下降16.42个百分点,降幅为80%。城市法人机构资本充足率持续提升,其他各项监管指标全部达标;农村法人机构历年亏损和财务损失挂帐基本消化,资本充足率持续提升,资不抵债现象全部解决。
(五)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不断创新
率先在全省推出“中小企业金融超市”,先后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签约金额达23.1亿元;大力推动电子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个性化金融产品不断涌现,依托电子化、网络化手段开发自助银行、电话银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创新金融产品,票据、银行卡等非现金支付工具逐渐普及;银证转账、第三方存管、代理基金和国债、代理保险等交叉产品陆续推向市场,逐步构建起种类基本齐全、功能比较完善的银行业产品服务体系,全市银行业社会责任意识进一步增强,服务小微企业和“三农”的能力明显提升,社会形象持续改善。
(六)监管效能明显提升。大力推动监管制度和管理制度创新,积极建设和谐向上的监管文化,加强监管队伍素质建设,监管理念和监管专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监管引领能力进一步增强,监管工作成效日益显现。
二、“十二五”我市银行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面临的机遇
1.宏观环境创造需求。随着我国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转移步伐加快,扩大内需日益成为“十二五”时期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着力点。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平顶山市作为中原城市群的重要城市之一,资源、市场、人力、农业、文化等优势进一步凸显,有利于促进银行业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我市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人民群众收入水平持续提高,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体制活力显著增强,这些都对银行服务的需求不断加大。同时,各级政府联合公安、人行、银监、工商、工业和信息化等部门加大对非法集资、民间高利贷、违规担保融资等行为的打击,加大金融诚信环境建设力度,为银行业发展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2.重视支持银行业发展。市政府高度重视金融业尤其是银行业的发展,将金融业定位为现代服务业的支柱产业,出台了《平顶山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金融工作加快平顶山市金融业发展的意见》,提出了繁荣金融主体、做大做强我市金融业总体思路。市、县两级政府成立了金融工作办公室,统筹本地金融业的组织协调、政策支持和风险防范,市、县两级政府在资金、税收、用地、人才引进等方面出台了鼓励支持银行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推动银行业发展。
3.银行业改革进一步推进。“十二五”期间,我国将进一步健全货币政策调控体系,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同时,国家加快政策性银行和非银行金融企业改革步伐,稳步发展农村金融和多种形式的中小金融企业,进一步完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省政府为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也出台了一系列支持银行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这为我市进一步推进银行业金融机构体系建设,推进银行业改革创新提供了机遇。
(二)面临的挑战
1.经济结构转型和经济下行趋势影响银行业发展。我市属于资源型城市,能源原材料工业特别是高耗能工业占比较高,经济结构偏重,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支柱产业均处于产业链的最前端。近几年来,受国际金融危机传导以及煤价下跌、煤炭企业重组、电力行业持续亏损、钢铁市场整体产能过剩、部分高速公路效益下降等影响,我市主要产业和企业生产受到较大影响,且呈来得迟、影响深、周期长、恢复慢的特点,经济转型对我市银行业影响较大,火电、钢铁、道路交通、涉煤等行业贷款信用风险日益加大。同时我市投资、内需增长不旺,对贷款需求刺激不足,也一定程度上制约贷款快速增长。
2.机构体系还不够健全。目前,我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市场化程度还不够高,全市银行业高端人才不足,银行业各金融机构发展模式雷同,县域金融资源集聚效应不强,部分机构还未实现县域全覆盖,平顶山银行虽然有了较快发展,但总体规模偏小,资本持续补充难度较大,整体竞争力还需进一步提高;农村信用社改革任务繁重,产权制度、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整体风险水平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村镇银行设立还不到位,农村金融服务能力还有较大空间,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发展缓慢,金融对经济的支撑作用还未充分发挥出来。
3.资源配置效率还比较低。全市银行业资源配置效率仍有待提高,从贷款增长与GPD情况看,2011年底,全国贷款余额与GDP的比例是1.2:1,全省是0.65:1,我市是0.52:1。2010年底,全市存贷比仅为61.19%,低于全省(68.85%)7.66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我市银行业存贷款增长速度在全省排名均有所下滑,发展速度相对趋缓态势显现。
4.管控能力有待提高。我市银行业公司治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创新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收入结构单一,产品品种较少,运行效率不高问题还依然存在,对“三农”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仍相对薄弱,银行业监管创新水平还难以完全适应银行业发展的要求。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谋划全市银行业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服务平顶山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为主线,紧紧围绕我市提前全面小康、建设美丽鹰城的目标和“转中求进”发展总基调,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要求,加强改革创新,加快转型升级,强化内部管理,优化结构布局,完善服务体系,提升服务水平,加强银行监管,切实增强银行业机构风险管理能力、持续发展能力和综合竞争力,实现银行业转型发展、创新发展和跨越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金融经济协调发展。我市银行业的发展要服务于全市经济发展战略,着力促进我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着力支持“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促进经济金融协调发展和良性互动。
2.坚持深化改革促进发展。充分借鉴国内外银行业发展经验,着力提高资产质量和经营效益,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以改革促发展,以改革促创新,增强银行业的整体竞争力。
3.坚持防范风险合规发展。引导银行业建立资本约束机制,注重风险监控,健全监管机制,走质量、效益、速度、规模协调发展的道路,确保全市银行业平稳健康发展。
4.坚持科学创新快速发展。遵循银行业发展规律,全面推进银行业观念创新、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引导银行业在防控风险的前提下,积极开展业务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和技术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满足多样化金融需求。
5.坚持突出重点全面发展。紧紧围绕建设“三化”协调发展、“三地”优势突出的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示范区的战略目标,以“五区”(产业集聚区、城市新区、中心商务功能区、特色商业区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重点,落实好定向支持,分阶段、有重点地推进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建设。
6.坚持以人为本持续发展。加快培养和引进高层次、现代化、专业化人才,壮大人才队伍。完善用人机制,营造有利于金融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为银行业加快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三)发展目标
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以全面提升全市银行业综合竞争力和维护金融稳定为核心,巩固银行业在全市服务业发展中的支柱地位,构建布局合理、特色明显、优势互补、安全高效、竞争有序的银行业发展格局,显著提高银行业服务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确立我市在豫西南地区的金融大市、强市地位。
——银行业发展与经济发展相协调。进一步提高存、贷款增长速度。存贷款年均增幅争取保持在12%左右,“十二五”末,存款余额力争达到2000亿元;贷款余额力争达到1400亿元,力争比2011年翻一番;各项新增贷款与生产总值之比力争达到1:1,力争新增贷存比不低于70%,不断优化信贷结构,进一步加大金融支持“三农”、小微企业、弱势群体的力度。
——机构体系逐步完善。充分利用各种金融资源,引导大型商业银行进一步优化机构布局,提高内在运行质量;支持经营优良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在我市增设机构;做好做强平顶山银行,努力打造“社区银行、精品银行”;将辖区农村信用社建成农村商业银行,实现村镇银行县域全覆盖,形成多类型、多层次银行业机构体系。
——总体规模稳步扩大。到“十二五”末,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达到3000亿元,其中,地方法人银行资产规模达到1000亿元,“十二五”期间实现利润110亿元。
——各项监管指标明显向好。坚持审慎经营,法人银行业机构资本充足率达到11%以上,杠杆率高于4%,拨备覆盖率超过180%(其中农村信用社拨备覆盖率总体高于150%),拨贷比不低于2.5%,不良率低于3%,贷款集中度、资本利润率、资产利润率、流动性指标等风险监管指标高出全省平均水平,及时有效化解银行业风险。
——法人治理有效强化。建立和培育起组织健全、运行稳定、制度完善、管理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完善内控机制,资产质量有较大提高,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得到有效控制,操作风险大幅降低,建立治理结构完善、内控机制严密、风险管理规范、经营管理高效的现代金融企业制度。
——金融环境明显改善。推动社会诚信建设,建立健全信息共享机制,加强银行业的合作与发展,引导同业有序竞争,增强社会公众对银行业的信心。在银企之间形成以诚信为纽带、以市场化运作为原则的相互支持、共同促进的合作关系。
四、主要任务
(一)进一步推进银行业机构做大做强,提升竞争力
1.大型商业银行。按照省级商业银行改革发展的统一部署,我市大型银行要以完善内控体系和风险管理水平为核心,推进现代银行制度的完善和实施。农行平顶山市分行要进一步完善“三农”事业部制改革,加大对涉农贷款单独考核力度。交通银行平顶山分行要努力拓展机构覆盖范围和业务种类,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质效。到2015年,我市大型商业银行存款余额达到1200亿元左右,贷款余额达700亿元左右;不良贷款率控制在2%以下;实现年度利润达到14亿元以上,资产利润率达到1%以上,各行综合指标进入全省系统前列。
2.股份制商业银行。继续适度引进管理水平高、经营业绩好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来平顶山增设分支机构,鼓励管理水平高、经营业绩好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在经济发达的县(市、区)增设分支机构,完善我市银行业金融机构体系。强化对股份制商业银行新增存贷比考核力度,引导其加大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推动股份制商业银行积极优化公司、个人业务及中间业务,不断提高整体竞争力。到2015年,存款余额达到25亿元以上,贷款余额达到16亿元以上。不良贷款率控制在1%以下。年度利润达到1亿元以上,资产利润率达到1%以上。各行综合指标进入全省系统前列。
3.政策性银行和邮储银行。完善农发行农产品收购融资功能,支持其在防范风险前提下开展商业化改革;稳步推进邮储银行二类支行改革,发挥邮政储蓄银行机构网络优势,完善城乡金融服务功能;主要监管指标达到并持续符合审慎监管要求,各行综合指标进入全省系统前列。
4.平顶山银行。加强和改善对地方经济、小微企业和城市居民的金融服务,持续推进平顶山银行创优升级工程,不断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和内控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商业银行管理体系,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进一步优化股权结构,推动多种经济成分参与平顶山银行改革发展,增强资本实力;积极支持平顶山银行到省内设立分支机构和发起村镇银行,提高综合竞争力,把平顶山银行办成“精品银行、特色银行和社区银行”。到2015年底,平顶山银行存款余额达到200亿元,贷款余额达到140亿元,资产规模争取达到300亿元,主要监管指标达到并持续符合审慎监管要求。
5.农村金融机构。坚持服务“三农”的根本方向,以建立现代银行制度为目标,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积极探索县域和城区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新路子。深入推进农村信用社股份制改革,大力推进股权改造,在完成达标升级的基础上,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商业银行组建工作,稳定县域农村信用社法人地位,经营管理重心下沉,全面完成股份制改革,全部达到农村商业银行组建标准。积极探索部分城区农村信用社整合工作,组建统一的农村商业银行,着力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打造成为立足当地、服务“三农”的区域性银行。强化省农信联社平顶山办公室监督服务职能,完善科技服务和风险防控体系,科学构建与基层法人行(社)之间的运管机制。截止2015年底,农村信用社高风险机构全面整改到位,历史亏损挂账全面消化,股份制改革全面完成,现代农村银行制度基本建立;农村信用社资本充足率达到11%以上,拨备覆盖率总体高于150%,拨贷比不低于2.5%;不良率低于3%水平,监管评级达到3级以上。同时,积极探索发展服务“三农”业务和支持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建设的新模式,实现村镇银行的县域全覆盖,充分发挥村镇银行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二)调整结构,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一是深入研究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认真执行货币信贷政策,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控”的原则,合理把握信贷增速、节奏和投向,加大对实体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特别是加大对产业集聚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三农”、小微企业、民生领域、保障房建设、居民消费、旅游业及物流业的信贷支持。严格控制对高能耗、高排放行业、产能过剩行业的信贷投放,做好在建项目、已发放项目和收尾项目的贷后管理,严格新上项目信贷准入标准。二是加强政府、银行、企业对接,完善合作机制,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提前介入、全面参与重点产业、重大基础设施、城市新区、产业集聚区、现代服务业等方面的项目谋划和运作,增强信贷投放的时效性和针对性。三是进一步完善小微企业“六项机制”建设。完善授信利率的风险定价机制,建立健全独立的核算机制、高效的审批机制、激励约束机制、专业化的人员培训机制和违约信息通报机制,确保每年小微企业贷款增速高于全部贷款增速,增量高于上年。四是加大涉农信贷投放。加强对涉农贷款的单独考核,严格执行奖惩考核制度,确保县域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增存款主要用于当地贷款,确保涉农贷款增量高于上年,确保涉农贷款增速高于全部贷款增速。五是积极探索多种信贷模式,重点支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支持农业科技和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优化农村支付结算环境,实现电子支付结算网络全覆盖,大力推广使用非现金支付工具。
(三)强化管理,提升银行业服务水平
一是增强全员服务意识,持续改进服务质量,提升金融服务科技化水平,加大自助银行、自动存取款机等设备的投入力度,积极改进柜面服务,切实改善经营软环境。二是进一步规范理财产品、代理保险业务的营销,做到风险与收益充分揭示到位,合适的产品卖给合适的客户,优化银行业务结构。三是结合我市经济发展环境、金融业发展空间和银行业经营管理水平,确定服务重点和合作对象,实施精细化管理和特色化经营,形成品牌效应,努力打造符合银行业自身特点的品牌形象。
(四)推进创新,增强银行经营活力
一是要进一步加快体制机制创新,从传统“信用中介”转变为“综合金融服务提供商”,开发适合客户需要的金融工具、技术和服务项目,推动业务创新、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二是全面落实创新业务监管新规,积极发展有利于扩大消费的零售业务,支持面向一般客户的消费类产品和服务创新。三是加快发展中间业务,推动咨询服务类、投资融资类及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类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业务发展。全面开拓电子银行、网上银行和银行卡业务,建立相应的信息咨询系统,为消费者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
(五)突出重点,加强法人机构监管
一是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完善公司治理架构,明确“三会一层”(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职责和权限,健全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建立规范的“三会一层”运作机制。二是进一步完善内控体系,健全风险管理架构,做到审慎经营。三是督促其通过多种渠道积极筹集资本金,建立内部积累和外部补充并重的资本金补充机制。四是加强与地方政府的沟通协调,争取地方政府在不良资产处置和增资扩股上给予支持。五是做好信息披露,及时向社会披露关键信息,完善应急预案和程序,定期检查维护应急设施、设备和系统并不断进行完善。重点加强对单体高危机构的支付缺口测算,严防发生流动性风险。(六)完善内控,培育合规经营品牌
一是增强合规经营意识,树立合规经营理念,坚持依法合规经营。二是加大贷款新规宣传教育,认真落实贷款新规各项要求,严格履行贷款“三查”(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检查)责任,加强内部检查和问题跟踪整改,提高信贷管理精细化水平。三是完善和改革现有内控制度,建立科学、稳健、有效的内控体系,夯实管理基础。四是加强银行企业文化建设,不断提升市场竞争软实力。
(七)加强监管监测,抓好重点风险防控
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充分认识防范和处置金融风险任务的艰巨性和持久性,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风险防控体系和信息管理系统,有效遏制和防范新的金融风险,不断提高对风险的早期预警、识别、量化、化解能力。一是继续做好不良贷款“双降”工作。加大不良资产清收盘活力度,加大对新增不良贷款的原因分析和责任追究,严格控制新增不良贷款。二是继续开展地方融资平台贷款清理规范工作,加强对信贷高度集中行业重点监控,防范银行业系统性风险。三是保持案件防控工作高压态势,构建案件防控长效机制。四是提高风险计量水平,强化系统性风险监测,建立全面专业的风险管理体系,有效遏制和防范新的金融风险。建立健全信息管理系统,及时预防和化解风险。
五、加强领导,推动我市银行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坚持科学发展
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经济、金融协调发展,准确理解宏观调控政策,全面了解经济发展目标和产业政策,深入分析行业发展趋势,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加大对经济发展的有效信贷投入,通过促进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为自身发展创造良好的经济运行环境;要增强使命感、紧迫感、责任感,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合理把握发展速度、发展节奏,全面提高发展质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切实履行发展责任和社会责任,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维护客户、股东、职工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逐步培育现代银行经营理念、责任意识、奉献社会的价值观。通过信息披露、宣传报道等方式,加强金融知识宣传教育,让社会公众了解银行,塑造良好企业形象。
(二)加强政策支持,着力改善银行发展环境
一是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对支持平顶山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和人员进行奖励;二是对重点引进的金融机构、推动企业上市和鼓励金融创新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向省政府申请金融业发展专项奖补资金给予奖励。三是进一步完善对新引进的金融机构在办公用地用房、财政奖补、子女教育和医疗服务等方面的支持政策,确保在全省有足够的竞争力。四是按照《平顶山市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办法》(平政〔2009〕94号印发),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增加中小企业贷款并形成风险损失的给予适当补偿;五是把财政性资金主要存放在对平顶山经济支持力度大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包括平顶山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在内的地方银行业金融机构,在财政性资金存放等方面给予同等对待。
(三)优化环境,着力推进社会诚信建设
高度重视信用环境建设,发挥金融生态环境评价作用,健全政府主导、监管机构推动、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金融环境建设长效机制。一是优化金融司法环境和行政服务环境,建立完善金融法庭和金融仲裁工作机制,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依法保全和追索债权,协同有关部门对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的行为进行联合制裁,严厉打击逃废银行债务行为,切实维护银行业合法权益。二是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和信用评价机制,加快建立健全以企业信息系统、个人信用信息系统、政府政务信息系统、农户信用档案系统为主要内容的信用体系建设步伐,推进信用评价体系建设,大力发展信用中介机构,建立科学、公正、权威的企业资信评估体系,建立失信惩戒机制,倡导和培育信用文化,提高全社会信用意识。三是建立金融安全区,严厉打击非法集资活动和高利放贷行为,加强金融知识宣传,引导社会大众了解金融,重视金融,为银行业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四)加强合作,着力提高银行业发展质量
发挥政府在区域金融合作中的协调引导作用,不断完善相关金融联席会议制度,研究促进银行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一是加强政府部门、人行、银监部门及司法部门之间的联系,共同为银行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二是推动银行同业与证券、保险等其他行业在更大范围开展更加密切的合作,进一步提高发展质量,拓展发展空间。三是健全地方金融风险防范和处置机制,探索完善区域内金融协调机制和区域间金融交流合作机制。
(五)完善机制,着力培育金融人才队伍
一是完善金融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加大培训力度,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实战型金融人才。二是健全人才队伍考核激励和监督约束机制,完善金融从业人员资格认证体系,为优秀人才创造良好外部成长条件。三是加快高层次金融人才引进步伐,探索建立高层次人才引进机制,为金融人才在平集聚和发展提供良好的就业和生活条件。四是全面加强政府金融管理干部培训工作,利用高等院校、金融机构教育资源,丰富培训手段和形式,着力提高金融管理干部指导金融业发展的能力。鼓励金融行业与政府部门开展干部交流。(六)提高质效,着力探索银行业监管新途径
一是完善监管机制,抓好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编制和落实工作,建立健全职责明确的纵向组织体系和职能部门相互配合的横向组织体系。二是坚持依法行政,促使银行业金融机构合规经营。三是综合运用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管信息,对银行业金融机构进行风险分类。根据银行业金融机构合规经营情况、风险程度和风险分类,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实施分类差别化监管。四是加强与异地监管部门的交流,学习借鉴先进监管经验。五是发挥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和新闻媒体的作用,通过建立群众举报制度和监管公告制度,及时披露金融机构各类违规行为和存在的问题,加强社会舆论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