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中国策:中国式创新双轮驱动

文号 索引号 000000000/2016-00328 关键词
主题分类 政策解读 体裁分类 服务对象

 

    新华社北京9月26日电(记者 谢鹏 刘春燕 刘怡然)日前,美国均富会计师事务所和英国《经济学家》信息部联合公布的一份全球活力指数排名颇受瞩目。在这项囊括22项商业和经济数据的综合榜单上,中国位居第三,不仅和众多发达经济体比肩,而且远远领先于其他“金砖”国家。

    中国经济的活力从何而来?探寻这个问题的答案,很多人会提到“创新”二字,而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全球最具魅力和复杂性的经济体而言,决策层的创新尤为重要。全球媒体和观察人士已经注意到,面对寻求经济发展模式深刻转变的历史性任务,中国新一届政府展现的创新理念和举措令人印象深刻。

    “改革发展与创新紧密相连,需要依靠创新驱动。创新既包括技术创新,也包括理念、制度、机制创新。创新不仅能够直接转化为生产力,而且具有乘数作用,可以放大各生产要素的效应,从而提升全区社会综合竞争力,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促进转型升级。”

    这是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近日会见世界银行行长金墉时,对创新的理解和阐述。在高度聚焦中国经济的全球环境下,中国领导人的讲话已经被国际观察人士高度概括:中国式创新依靠的是两个“轮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其目的是实现经济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全面提升。

    从技术创新的角度看,中国新政府入职以来的众多举措皆用意于此:从《“十二五”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规划》到《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实施,到《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再到《“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等的推出。

    这些政策切中中国经济的要害。多年高速发展后,过去依赖人力、资源等红利正在逐步消退,中国未来的增长从何处寻找?中国未来的繁荣需要多大代价?这些问题急需求解,而技术创新成为一把秘钥。通过技术创新,可以凭借能源资源使用效率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升应对中国经济要素投入增长的放缓,可以依靠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应对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的下降。技术创新能够不断创造出新的消费热点、投资机会和就业岗位。

    俄罗斯“第一共和”银行货币市场部主任伊戈尔·巴西耶夫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中国政府把技术创新视为经济增长的驱动力,是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转型的关键一步。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太阳能、风能、医药和高速铁路等方面的产业发展都取得了长足进步,有些成就令人惊讶。”

    在加强技术创新的基础上,中国政府还把创新的范围进一步扩展到制度层面,以寻求“新组合”带来的“新动力”,为激发整个经济和社会的活力提供土壤和环境。这一点,在金融领域尤为明显。

    英国《金融时报》近期刊文评述中国政府推出的一系列金融改革措施。文章提到了中国监管机构考虑将投资者卖空股票的允许范围进一步扩大。“这是中国政府让投资者拥有更多对冲选择这一努力的重要内容,”文章这样说。

    《金融时报》还提到了中国监管当局有意推动民资进入银行业,考虑试点全球对冲基金在华筹资等新举措。“目前中国在金融改革上有更大推动力,我们将在未来几个月看到更多实际进展,”该报援引瑞银经济学家汪涛的观点这样报道。

    制度创新的意义在于,通过一种新的组织方式和政策安排,活化经济成分,重启经济活力。这虽然不是硬技术的突破,却是软实力的再造,同样能够开拓出新的发展空间。

    西方经济学大家熊彼特曾深入研究过创新理论。在他看来,经济区分为“增长”与“发展”两种情况。所谓增长,如果是由人口和资本的增长所导致的,并不能称作发展,因为那更像机械的累加。而发展则被定义为“执行新的组合”,实现的是质变。这和中国决策层所提出的中国经济提质增效的理念相契合。

    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双轮驱动,正为中国经济带来更光明前景。正如俄罗斯“金融管理”公司总裁尼古拉·索拉布托对新华社记者所说:“中国政府有能力将创新推动增长的想法付诸实践,这种新的发展模式对中国来说并不遥远。”

标签: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