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李克强来去匆匆忙架“桥”

文号 索引号 000000000/2016-00168 关键词
主题分类 政策解读 体裁分类 服务对象

 

    观察一周来李克强总理的外交安排饶有意味。这一周,始于北京的握手:11月21日,他在人民大会堂同欧洲理事会主席范龙佩、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共同主持第十六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这一周的末尾,则是欧洲的握手:当地时间26日,李总理又在布加勒斯特与罗马尼亚总理蓬塔共同主持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其间,他还向布鲁塞尔第三届“中欧论坛”致贺信。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李克强与欧洲领导人频频相握的手,正是中欧两只巨手紧握的象征;而他在罗马尼亚一一会晤16国政府首脑忙碌的身影,其实也就是开放的中国站在欧洲桥头堡上——中东欧毫无疑问可被视为中国通往欧洲大陆的桥头堡——的身影。

    有评论人士也因此将李克强本周的工作形象比喻为:架“桥”。不错,这一周李总理所做的一切都与“桥”息息相关,不论是器物层面的还是心灵层面的。即:架通中欧。

    事实上,在中欧之间,“桥”也的确是个有着丰厚历史与现实涵义的词汇。原南斯拉夫经典译制片《桥》,给刚开放的一代中国人留下难以磨灭的记忆,塞尔维亚人无畏捍卫“桥”的勇气和尊严,永远为我们所珍视。而2010年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与塞尔维亚政府签署的多瑙河“泽蒙―博尔查”大桥建设合同,则是改革开放的中国与老朋友之间新的桥梁和纽带。今天在许多人心目中,贝尔格莱德多瑙河大桥项目已成为中塞友谊的象征。

    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传统友谊,正借由一系列现代化交通项目提升至新的境界。此次出访,李克强与塞尔维亚、匈牙利总理宣布三方合作建设连接贝尔格莱德和布达佩斯的匈塞铁路。这条铁路堪称中国-中东欧合作中的标志性项目。不仅如此,相信对于许多中国人来说,它还别有一番亲切。贝尔格莱德、布达佩斯,这两座城市在中文里是如此亲切的译名,要知道,广受中国观众喜爱的演员陈佩斯名字的由来,正是因为他们的父亲、表演艺术家陈强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演出时恰逢佩斯的哥哥出生,故取名布达,佩斯是沾了哥哥的光。

    跨越多瑙河的桥,绵延在欧洲大陆的钢轨,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一系列合作,以及双方国民心理上长久培育出的亲切感,这些都是“桥”。有了这些,所谓“亚欧大陆桥”才不是一个空泛的概念。(徐轩渠)

标签: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