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常务会部署改善贫困地区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

文号 索引号 000000000/2016-00088 关键词
主题分类 政策解读 体裁分类 服务对象

 

建立真正的农村义务教育责任链——
专家解读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

    新华社北京12月4日电(记者吴晶、刘奕湛)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对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作出部署,有专家指出,此项举措是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惠民之举,有助于改善农村教育现状,但要把好事办好,还需要一整套制度设计和监督机制。

    硬件软件都要抓

    根据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的调研,在大部分农村地区,基本办学条件已经不是单纯意义上的盖房子、建校舍。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建立以来,很多地方的农村学校有了漂亮的校舍,但生源规模却不断缩小,根源还是师资不足。

    这位学者特别指出,近年来,,一些到外地打工的父母开始趋向将留守子女送入农村私立学校,因为许多公立学校的教师白天下乡教书,晚上还要赶回城里住,而私立学校的教师反倒能对孩子管得紧点。这种趋势值得政府部门关注。

    “国务院部署改善措施,还要遵从教育内在规律,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同时抓建设,力争通过农村教师津贴、周转房建设等,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储朝晖说。

    教育管理是个系统工程

    记者从相关部门了解到,根据国务院常务会议的部署,有关部门将出台具体意见,对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资金投入及相关管理工作进行细致规划。

    储朝晖指出,中央财政加大投入是必要的,尤其是农村地区和偏远地方应加大省一级统筹力度,让县乡能在教育资金上有更好保障。但资金只是一个方面,还需要在管理上配套。

    据介绍,近几年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不断增加,但仍有个别地方将转移支付经费“打入了地方政府的GDP”,还有一些地方政府把给教育上的钱打到教育账户上“洗个澡又回去了”。

    “现在很多时候,教育不是缺钱,是缺思想、缺管理。应建立有相关专业机构参与的监督体系,让教育资金运行得公开透明,运用到教育一线和师生身上,杜绝在中间环节跑冒滴漏。”他说。

    储朝晖强调,必须建立真正的农村义务教育责任链。比如通过省一级人大监督,对各个项目进行事前预评估、过程中监督,事后有审核等方式,切实让农村教育改善实现过程监督全覆盖。

    教育进步离不开中央财政发力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注意到,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民族、贫困地区倾斜,教育水平取得明显进步。而推动教育进步的“法宝”,就是加大中央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力度。

    一直以来,我国中央财政主要保障高等教育的投入,对基础教育的转移支付力度不大,基础教育经费保障以县乡财政为主。这种配置体系,直接导致各地教育资源发展不够均衡——各地的财力不同,对教育的保障程度也就不同。

    熊丙奇强调,要推进教育均衡,提高教育水平,就有必要改变过去过多依靠县乡财政这种经费保障体系。客观而言,中央财政过去两年做得不错,教育经费每年分别增加了4000多亿元。但也别忘了,我国农村基础教育还十分薄弱,由于过去欠债太多,不少地方还在等米下锅。比如,农村学前教育三年入园率只有50%多、农村寄宿学校的条件十分简陋、校车依然存在安全隐患等。解决这些问题,都需要中央财政统筹。另外,进一步提高我国的教育投入水平,也需要中央财政继续发力,改革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系,逐渐过渡到“省级财政统筹 中央财政转移支付”。

标签: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