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力推四大重点生态工程 构筑绿色保护屏障

文号 索引号 000000000/2016-00119 关键词
主题分类 政策解读 体裁分类 服务对象

    新华网北京12月18日电(记者 张爽 陈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2月1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推进青海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甘肃省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京津风沙源治理、全国五大湖区湖泊水环境治理等一批重大生态工程。

    会议指出,守护绿水青山,留住蓝天白云,是全体人民福祉所系,也是对子孙后代义不容辞的责任。必须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始终把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放在突出位置,强化科学治理,推广适用技术,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以重点区域和关键领域为抓手,实施重大战略性生态工程,充分发挥市场作用,调动各类社会主体投身生态保护和建设的积极性,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让当代人受益,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青海三江源生态治理扩围 守护“中华水塔”

    三江源治理范围将扩大至39.5万平方公里,以保护和恢复植被为核心

    会议通过《青海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规划》,三江源地区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有“中华水塔”之称。

    二期工程规划将治理范围从15.2万平方公里扩大至39.5万平方公里,以保护和恢复植被为核心,将自然修复与工程建设相结合,加强草原、森林、荒漠、湿地与河湖生态系统保护和建设,完善生态监测预警预报体系,夯实生态保护和建设的基础,从根本上遏制生态整体退化趋势,使支撑民族长远发展的“中华水塔”坚固又丰沛。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江源地区的生态保护和建设。2005年,国家启动了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自2005年截至今年10月底,一期工程完成投资74.85亿元,逐步构筑起高原绿色屏障。伴随着一期工程建设任务的完成,工程区林草植被覆盖率明显提高,湿地面积有所增加,水土保持功能逐步提高,水源涵养功能显著提升;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整个工程使“中华水塔”作用提升。

    据相关部门监测结果表明:2005年至2012年系列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512.7亿立方米,与多年平均相比,整个三江源区地表水增加82.9亿立方米。同时,区域所有国控断面水质均持续保持在二类水体标准之上,水环境质量为“优”。

    2012年与2004年相比,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内林草生态系统水源涵养量增加了11.88亿立方米,占三江源区水源涵养增量的41.88%。同时,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内土壤侵蚀量减少3510.23万吨,占三江源区土壤侵蚀减少量的50.94%。

    但是,三江源生态系统功能恢复是一个长期过程,一期工程仅覆盖三江源自然保护区范围,三江源地区生态整体退化趋势仍未得到根本遏制,超载过牧现象仍然存在,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在下大力气巩固一期工程成果的同时,有必要及时启动青海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

    甘肃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试验区 打造绿色陇原

    突出水资源节约集约和合理利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人口有序转移

    会议通过《甘肃省加快转型发展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会议要求,突出水资源节约集约和合理利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人口有序转移,加强生态保护建设与环境综合治理,在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等方面不断取得突破,构筑西北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屏障。

    甘肃地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交汇处,是欧亚大陆桥的战略通道和沟通西南、西北的交通枢纽,在国家生态建设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建设西北乃至全国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甘肃发展的战略定位之一。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国家先后在甘肃省实施了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建设、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石羊河和黑河流域综合治理等重大生态工程,取得了显著成就。

    甘肃省委书记王三运在今年两会期间接受采访时表示,甘肃省是黄河、长江的重要水源涵养区,也是我国生态系统最脆弱最复杂的地区之一,生态地位十分重要。构筑西北乃至全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既关系到甘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关系到国家生态安全大局。

    甘肃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将探索内陆欠发达地区转型跨越发展、扶贫开发攻坚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的路子;也将为创新生态保护建设机制、加快转型升级、推进扶贫开发攻坚、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转变发展方式等方面发挥示范作用。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加快推进 让黄沙“止步”

    二期工程进一步推进,中央造林补助标准将继续提高

    会议听取了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汇报。强调,要进一步推进二期工程实施,继续提高中央造林补助标准。鼓励各类社会主体投资治沙造林,凡达到技术标准的,均可享受相关补助。统筹推进防护林更新改造,在河北张家口坝上地区开展试点。强化后期管护责任,确保建成一片、管护一片,严厉打击和查处乱砍、乱垦、乱牧、乱挖及乱用水资源等违法行为。支持地方大力发展沙产业和林下经济。努力实现生态改善、农民增收。

    为改善京津地区生态环境,遏制沙尘危害,2000年6月,国家紧急启动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一期工程实施12年,累计安排资金562亿元,完成营造林753万公顷,治理草地933万公顷。京津地区沙尘天气较治理前明显减少,工程区沙化程度减轻,林草植被增加,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

    2012年9月,国务院常务会审议通过了二期工程规划,工程范围适当西扩,将沙尘传输路径北路和西北路的主要沙尘源区纳入治理范围,覆盖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山西、陕西6省(区、市)的138个县(旗、市、区),面积70.6万平方公里。二期工程计划从2013年到2022年,实施10年,总投资878亿元。今年是二期工程实施的第一年,工程建设正在有序推进。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地处我国北方防沙带,是我国生态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地区。经过十多年的治理,工程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也面临着治理难度加大、工程建设投入不足以及体制机制不完善等困境。譬如,近年来,张家口坝上地区杨树防护林枯死现象就引起社会各界高度关注。

    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对于巩固我国北方防沙带,遏制沙尘危害,至关重要。亟待从制度设计入手,消除企业等社会主体进入防沙治沙工程建设的障碍,最大程度调动社会各类主体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

    水质较好湖泊不走“先污染、再治理”老路

    有序推进湖泊休养生息,以清洁湖泊滋养祖国大地

    会议通过《水质较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要求在开展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集中治理水质较差湖泊的同时,对东北、蒙新、青藏、云贵和东部五大湖区水质较好湖泊进行分区保护,做好相关规划衔接,调整流域产业结构和布局,加强入湖河流污染防治,建设和修复流域生态,有序推进湖泊休养生息,以清洁湖泊滋养祖国大地。

    当前,我国湖泊环境保护总体形势严峻,部分湖泊生态功能严重退化,富营养化问题突出;一些水质尚好的湖泊生态脆弱,面临污染威胁。保护“一湖清水”的压力越来越大。无论是滇池、太湖、巢湖,还是“千湖之省”湖北省的许多湖泊,都处于人口密集、工业发达的区域。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步伐加快、人口日益增多,湖泊污染也呈加重趋势。我国已经先后制定并实施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专项规划,对水质较差的湖泊进行了集中治理。

    此次常务会通过《水质较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进一步完善了我国水环境治理体系,建立起水质较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避免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闭幕之后召开的首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部署推进一批环境治理重大生态工程,充分显示了中国政府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对生态文明和生态建设的重视。

    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方面要加大政府投入,另一方面更要用改革的办法、创新的方式,积极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新机制——着力构建生态保护、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协调联动机制,生态补偿的长效机制和多元投入的投融资机制,充分发挥市场作用,调动各类社会主体投身生态保护和建设的积极性,实现生态保护、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三方共赢。此外,还要确立推动科学发展的正确导向和考核评价机制,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构建环保高压线。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吹响了建设“美丽中国”的集结号;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地阐述了生态文明的内涵,明确提出要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是明确提出了明年生态建设的工作任务:加大环境治理和保护生态的工作力度、投资力度、政策力度。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推进的一批重大生态工程建设,正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推动生态文明的战略性举措。

标签: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