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号 | 索引号 | 000000000/2016-00348 | 关键词 | ||
主题分类 | 政策解读 | 体裁分类 | 服务对象 |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月2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改革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会议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好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必须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使财政科研资金突出助优扶强,流向能创新、善攻坚的优秀团队和符合经济社会重大需求的项目,提高资金配置效率。(1月22日中国政府网) 如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成为社会共识,我国在科技研发方面的费用也位居世界前列。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一些领域里,科研经费成了“唐僧肉”,谁都想吃一口。其中,经费使用效率低下、经费分配不公、经费使用中的违规与违法性腐败这三大突出问题亟待解决。 其一,在我国现行的科研经费管理体制下,一方面,条块分割、政出多门。例如相关管理部门互不配合,各自制定计划,直接从财政部获得独立预算。其结果是造成科研项目设置重叠,科研人员不得不将很多时间花在“跑”项目和应付评估上,极大程度地影响了科研成果的质量。另一方面,政府既管经费又管项目容易造成决策不当、资源浪费乃至滋生腐败。 会议指出,要把政府引导支持和企业主体作用有效结合。财政投入与社会资金搭配机制,发挥“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对市场导向类项目突出以企业为主体,自主决定研发方向、要素配置等。这正是为了落实自主创新战略,改变这种分配和管理科研经费的模式,用市场化的激励方式,彻底解决科研经费使用效率低的问题。 其二,很多科研经费的使用在科研部门内部秘而不宣,科研经费花在哪儿大家不知道,取得了什么结果大家也不知道,甚至一些人为了骗取科研经费而时常出现抄袭。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很多时候,审批部门缺少实地调研,根据申请报告来决定经费,根据最后的论文水平来评价科研成果,国家大量的资源换来的只是几张漂亮的学术论文。 所以,只有通过“简政放权,简化审批流程。建立公开透明的申报、立项、评审和批准制度,健全绩效评估、动态调整和终止机制。强化资金监管,建立科研信用‘黑名单’制度”,才能杜绝一题多报、重复资助等现象。同时,还要建立起由学术共同体主导的、鼓励自由探索的科研经费分配制度,无论是管理人员还是科研人员都要接受社会公众监督,真正保证把资金用到“刀刃”上。 其三,人力价值补偿问题是科研经费问题的核心所在,“重物不重人”的现状下,在一些学术界人士看来,科研腐败的问题是绝大部分的科研人员基本工资低,不得不靠科研“报销”生活,不得不“跑”(跑项目,跑关系,跑经费)才能生存。自己收入不够,或者是“和其他办公司的哥们儿在比较时发现自己这个科学家很穷”的时候,受不了动了贼心很有可能。 科研活动中“人”是最重要的要素,是首位的要素,不承认这一点会严重挫伤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完善科研人员收入分配政策,健全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的分配激励机制。”正是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让创造性智力活动得到应有的回报,让科技创新的核心要素真正活起来,才能真正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中国经济已进入提质增效升级的新阶段,根本上要靠创新和人才。不合理的科研经费管理模式必须改变,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浪费不起;中国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也耽误不起。(年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