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号 | 索引号 | 000000000/2016-00063 | 关键词 | ||
主题分类 | 政策解读 | 体裁分类 | 服务对象 |
新华社北京1月27日电(记者 韩洁)补贴农业的钱被挪用发工资、种粮大户拿不到种粮补贴、“跑部”要来的涉农专项资金小而散不好用……针对当前财政涉农补贴存在的诸多问题,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提高补贴精准性、指向性,传递出财政支农投入的新思路。 在明确2014年财政“三农”支出继续增加的基础上,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按照稳定存量、增加总量、完善方法、逐步调整的要求,积极开展改进农业补贴办法的试点试验。同时,继续实行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政策,新增补贴向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新型农业经济经营主体、主产区倾斜。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力度。 文件强调,要在有条件的地方开展按实际粮食播种面积或产量对生产者补贴试点,提高补贴精准性、指向性。此外,整合和统筹使用涉农资金,稳步推进从财政预算编制环节清理和归并整合涉农资金。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教授党国英说,财政涉农支持政策的核心问题是提高补贴的精准性,使补贴真正流向种粮大户、专业合作社。这样才能真正从农民中培育专业大户,使承包土地经营权和农业支持政策惠及种地农民。 要提高农业补贴的精准性、指向性,关键要提高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率,把财政资金花到实处。财政部数据显示,2013年中央财政预算安排的“三农”支出超过1.3万亿元,其中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四项补贴超过1700亿元。 “财政支农投入逐年加大,但涉农资金多头下达、零敲碎打、平均用力、撒胡椒面等日益成为突出问题,无疑加大了强农惠农政策行政成本。”财政部农业司司长王建国说。 一些基层财政干部反映,农业补贴项目多、管理部门多,而且手续烦琐、管理要求不一致,上级每下达一笔补贴资金,基层有关部门都要忙于信息核对、查验、丈量土地、核实面积等基础性事务,工作量大,行政成本高,政策效应呈递减态势,对促进农业发展的推动力也逐渐下降。 据统计,目前中央财政安排的“三农”资金项目约上百项,省一级普遍在100项左右,个别省份甚至多达数百项。不少流转土地耕种的种粮大户反映,粮食直补等补贴并没有补贴到种粮者手中,而是给了流转土地的农民。 “提高农业补贴的精准性和指向性,不仅在粮食生产领域很重要,对于其他各种涉农补贴,也需要从政策兑付和收益机制上进行再思考、再设计,找准政策落实的切入点,提高政策社会效益。”潍坊市财政局副调研员杨德强说,目前在农民培训、农业科技推广等领域,资金分散重复的问题也比较严重。 记者了解到,现在很多农业培训项目形同虚设,农民不愿用三五天时间到县城或乡镇驻地参加针对性并不强、对就业或实际生产作用并不明显的培训,一些地方为完成培训计划拿到政府补贴,竟然采取发放纪念品的办法来吸引农民参加,违背了政策初衷,效果可想而知。一些地方甚至存在培训机构与用工企业联合作弊、骗补等现象。 杨德强建议,应改变农民培训补贴政策的受益客体,由培训机构“培训农民的数量”,调整为企业或者组织“吸纳就业、并培训使之达到就业岗位需求的农民的数量”;补贴政策的受益主体,也由培训机构变为了吸纳农民就业的企业或者组织,从而大大增强这一涉农政策的指向性。 对此,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在部署2014年财政工作时明确指出,要优先保证农业支出,切实增强财政投入的针对性、精准性和实效性。他还重点强调要改革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机制,大力支持精准扶贫。稳步推进涉农资金整合统筹,继续支持黑龙江开展“两大平原”涉农资金整合试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