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号 | 索引号 | 000000000/2016-00008 | 关键词 | ||
主题分类 | 政策解读 | 体裁分类 | 服务对象 |
为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国务院日前决定,向社会公开国务院各部门目前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清单,以锁定各部门行政审批项目“底数”,接受社会监督,并听取社会对进一步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的意见。
行政审批事项清单公开,等于直接亮出了政府的“权力家底”,哪些事可以管,哪些事管不着,明明白白。权力运行的公开、透明减少了权力寻租的空间,也为理顺政府、市场的关系打下了基础,更让我们看到了政府深化改革的决心。
马年春节刚过,国务院再削减64项行政审批项目和18个子项,但近乎同时,一则“母子同岁”的新闻让人大跌眼镜。因派出所人员失误录错年龄,当事人奔波六年竟然难以改正,这不禁让人疑惑,“行政审批事项减到哪里去了?办事效率为何如此低下?”其实,自2001年以来,国务院已取消和调整了2400多项审批项目,地方各级政府取消和调整多达数万项,占原有项目总数的一半以上。那为什么行政审批依然让人“望而却步”?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央的政策遭到了地方政府的变相阻止。这边减,那边增,行政审批改革近乎变成了一种“数字游戏”。从根本上来说,一些不必要的审批项目实际上是把“私权公权化”了,它剥夺了本属于个人的基本权利,然后将其变为政府的公权力,再通过审批进行授权给某些人,这个中间环节就容易产生“权力寻租”,滋生腐败。因此,一些地方政府并不愿意消减行政审批项目,想牢牢把握手中的“权力”,甚至会认为中央“放权”就是“放利”,进而干扰微观经济。
“触动利益比触及灵魂还难”,改革至今,剩下的都是不容易改的,但别无选择。进一步深化改革,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切实行动、制度保障。削减行政审批事项,实际上是政府拿出了“自我开刀”的勇气,晒“权力清单”更是展现了要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行到底的魄力,现在则需要的是,将“权力清单”制度化,以保证行政审批“瘦身不反弹”,改革成果锁得住。
因而,再难办的事也要办,再难碰的利益也要碰,各级政府都要在法制的框架内管该管的,放弃不该管的,才能降低审批门槛,激发市场活力。应该说,市场改革的前提就是交易成本减少,而繁琐的行政审批让多少企业家心灰意冷。“权力清单”规范了各级政府行政公权力的边界,但只有落到实处,才能提高政府部门的公共服务能力,消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权力清单”制度化实际上是对公权力的一种“威慑”,为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提供了保障,也能避免出现监管真空地带。毕竟,好政策只有落到实处,才能赢得市场和民意的认可。(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