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号 | 索引号 | 000000000/2016-00258 | 关键词 | ||
主题分类 | 政策解读 | 体裁分类 | 服务对象 |
一项专门针对医疗市场资源配置的宏观规划即将出台。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获悉,5月24日,国家卫计委规划与信息司司长侯岩在“发现最佳医疗实践——21世纪医院院长峰会·2014”参会过程中透露,目前,国家卫计委正在制定《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希望能够借此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指导各地制定和实施区域卫生规划,“对公立医院既要合理把控总体规模,确定千人口公立医院床位数,作为约束性指标,又要控制公立医院单体规模,纠正盲目扩张的趋向。”
资源分布结构不合理
在上述峰会及其论坛上,不止一位专家和医院人士对记者表达出医疗市场资源依旧不够优化,不能满足患者需求的隐忧。
据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2004年~2013年,全国的医疗机构年增长率为1.5%,医务人员的年增长为4.9%,床位数增速则是7.34%。同期,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由39.91亿人次增加到73.14亿人次,将近翻倍,年均增长率为6.96%;住院人数由6657万人增加到1.91亿人,几乎增加了2倍,年均增长率为12.42%。
透过这组数字可以发现,医疗资源增长落后于患者需求的现象非常明显。侯岩直言,我国医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有待提高,而且资源分布结构不合理。而且公立医院无序的规模扩张也令人头疼。她认为,公立医院的扩张主要表现在床位规模和大型设备配置两方面,在国际上没有这种情况。
“2010年,在全国县级医院中,拥有1000张床位的医院是45家,到2012年已经达到112家。”侯岩透露。
事实上,“无序扩张只是一种现象”,透过现象看本质,这种现象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与利益机制有关,公立医院长期以来没有建立起合理的补偿机制,正是改革各方需要面对的问题,也是需要深层次改革来破解的问题。”
根据侯岩的预估,到2020年,我国居民平均年就诊次数将达到5.5~6次,住院率将达到14%~16%,医疗卫生资源供给约束与卫生需求不断增长之间的矛盾将进一步加剧;而且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以及生育政策的调整,部分地区资源不足的矛盾将更加突出,康复、老年护理、妇幼等薄弱环节将更为凸显。
“今后的发展思路应立足于宏观调控下适度有序发展,重在调整结构,系统整合,促进均衡。”侯岩指出,为了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国家卫计委正在制定 《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 (2015~2020年)》。在医疗资源总体布局上,在不同的属地层级实行资源梯度配置,地市级及以下,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按照人口规模和服务半径均优化布局,省级和国家级分区域、按需求重点布局。更重要的是,在首都经济圈、长三角、珠三角等具备一体化发展条件的地区,未来将探索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跨区域统筹设置医疗卫生机构。
将进行人事薪酬改革
在推动医院资源构建以及合理优化的基础上,身处医疗机构体系当中的医生,其改革亦不能忽视。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曾特别提出,“要建立符合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
根据记者在采访中获悉的信息,目前,有关部委正在研究推行编制备案制度,即从身份管理逐渐走向岗位管理,定岗不定人,能进能出、能上能下。在此基础上,要健全医疗卫生人员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渐让医务人员从单位人变成社会人,让医生的自由流动有强大的保证。因为人事制度的改革不推动,其他改革就很难推动起来。
据国家卫生计生委体制改革司司长梁万年透露,目前,相关部门正在制定医务人员薪酬制度改革。目前各地探索的形式有年薪制、薪酬总额控制、全员预算管理等。从院长层面来说,今后公立医院的院长要推行聘用制、职业化和现代化。
“总体要求是要让医务人员有尊严。他们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才能有尊严。医生薪酬制度改革是改革的重要环节,必须要承认医务人员的特殊性,要承认医疗行业是一个高风险、高情感、终身学习、要求硬的行业。医务人员的薪酬必须要适当地提高,要和行业风险、贡献相适应。”梁万年说。
随着改革的推进,公立医院院长、医生的评价也将发生变化。梁万年称,评价公立医院的最核心标准是公益性的程度,老百姓的满意度以及医疗费用的控制,“评价院长的最核心指标是看他对政府职责的实现程度,要看医院公益性的实现程度。对于评价医生来说,一定要摈弃拿技术性工作来单独评价医生的标准。”(记者 王雅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