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通服务实体经济“血脉”

文号 索引号 000000000/2016-00230 关键词
主题分类 政策解读 体裁分类 服务对象

        为了落实和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5月30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从增加信贷资金供给、降低资金成本、优化信贷结构几个方面作出新的部署,着力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包括加大“定向降准”、对行业“有扶有控”等。对于金融机构来说,也有了改进金融服务的明确方向,即提高贷款审批效率,防范金融风险。

    自去年以来,包括“金融十条”在内的多项政策,对促进经济发展、加强薄弱环节、健全金融体制等,发挥了积极作用。通过不断地细化政策,各金融机构不断地探索创新,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在逐渐落到实处,改革红利正在逐渐显现。

    增加供给——

    为薄弱环节广“开源”

    在“定向降准”提出后不久,此次国务院再次强调对此加大力度,显示了增加供给的决心,以缓解农业和小微企业面临的“资金来源不足、资本利润不高”的共同难题。

    银监会今年也曾发文,要求增加“三农”信贷资金来源,具体包括制定实施“三农”专项金融债政策、探索建立资金回流农村新机制等。银监会对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小微企业贷款设置了“两个不低于”的“硬杠杠”——小微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增量不低于上年同期。

    信贷资金效能的发挥离不开金融机构服务体系的完善,它关系着投放资金的使用效率、覆盖范围。对此,银监会表示将稳步培育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鼓励主要商业银行加快小微企业专营机构建设,向下延伸网点。记者采访了解到,目前大多股份制商业银行已将一定金额以下的小微企业贷款划归零售业务条线,通常从500万元到1000万元不等,以便于业务批量化拓展。此外,针对农村金融,中国农业银行表示将继续深化“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邮储银行也称将进一步发挥资金回流机制。

    优化结构——

    为新兴产业亮“绿灯”

    近年来,无论是出于政策导向还是自身发展,金融业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始了信贷倾斜。银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将继续引导金融机构重点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信息技术产业和清洁能源。同时,也会择优支持铁路、联网高速公路、城市基础设施等重点项目建设及企业“走出去”发展,大力支持国家实施新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发展战略,加快主体功能区建设。

    去年以来,优化信贷结构的落脚点在4个方面:一是加大行业整合重组支持力度,定向开展并购贷款;二是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三是探索信贷资产转让及流转业务;四是信贷资产证券化常规化发展持续推进。

    金融机构也试图在风险可控的范围内进行抵押方式创新,以文化企业为例,其“轻资产”特征在授信时就面临估值难、抵押担保不足等诸多问题。为此,各家商业银行相继推出版权、知识产权、软件著作权等新型质押贷款品种。

    目前,政策性银行、主要商业银行中已有多家开展了信贷资产证券化项目,如今年3月,招商银行已向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员成功发行2014年第一、二期信贷资产支持证券。此外,记者获悉,多家城市商业银行、汽车金融公司的证券化项目也在申请过程中。

    降低成本——

    缩短融资链条要“拆桥”

    融资成本居高不下是当前实体经济面临的一大难题。解决这一问题,要推动资金需求者与资金供给者直接对接,避免中间环节过高的成本加价,让金融重回实体经济当中。

    目前,实体经济融资中间环节仍然较多。当实体经济资金出现短缺,市场首先期盼的就是调整货币政策,企业首先想到的是去借“高利贷”。按照央行的统计口径,2013年银行融资成本为7.12%,信托融资成本至少在10%以上,委托贷款和民间借贷的融资成本则分别在百分之十几甚至二十以上。如果企业被迫通过这些中间环节融资,成本非常高。

    把“桥”拆了,是缩短融资链条的好办法。为此,要规范同业、信托、理财、委托贷款等业务,清理不必要的资金“通道”、“过桥”环节,缩短融资链条。降低小微企业担保费用。

    今年5月,针对同业业务的规范,一行三会和外管局联合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的通知》,银监会也在同日发布配套政策,文件界定了诸多同业业务,明确禁止“抽屉协议”,买入返售非标业务实质性被叫停,同业业务经营权上收。

    让公司债券回归直接融资也是一个办法。如果资金供给者和需求者直接对接,资金供给者可以分享到财产性收入,实体企业的融资成本也可以降低。

    支持实体经济,就要让实体企业和城乡居民拥有更多的金融选择权。金融活水只有浇灌到深处,才能滋养实体经济大树,才能更好地服务民生。(经济日报记者 王璐 郭子源)

标签: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