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号 | 索引号 | 000000000/2016-00333 | 关键词 | ||
主题分类 | 政策解读 | 体裁分类 | 服务对象 |
最近,李克强总理在一次重要会议上提醒与会者,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是简单“放权”了事,改为备案制,更要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这个“醒”提得非常重要,也非常及时。现在不少企业和群众都反映,一些地方的确存在权力放下去了,该管的事没人管了,官员不愿干活的现象。
简政放权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的关键之举。近两年,中央紧锣密鼓地取消和下放了一大批行政审批事项。前几天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又将36项工商登记前置审批改为后置审批,有力地释放了就业创业创新的活力,提高了资源配置的效率。但放是放活,而不是放任;管要管好,而不是管死。权力的下放、前置审批的取消,并不意味着政府工作的减轻。后置审批也要监管,只不过是行使事中事后监管,政府的责任更重了。转变政府职能的核心要义,就是要切实做好放管结合。
做好放管结合,说到底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发挥好“两只手”的作用。政府和市场具有不同的职能。市场的功能,往往表现为供求关系及商品价格的自发调节和自由竞争,是配置资源最有效率的形式,但也有自发性事后调节、催生过度垄断、排斥公共利益、引发两极分化等固有缺陷;政府的作用,则主要体现为宏观调控和管理,有助于弥补“市场失灵”,但如果“越位”、“错位”,也会抑制市场机制的正常运作。政府“有形的手”有效配合市场“无形的手”发挥作用,才能保证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放”与“管”,二者是有机统一的,不是相互否定的,既不能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取代甚至否定政府作用,也不能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取代甚至否定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做好放管结合,一方面,要坚定不移地加大对经济增长、促进就业创业密切相关审批事项的改革力度,取消或简化前置性审批,清理非行政审批事项和各类资质资格审批项目,消除审批管理的“灰色地带”,让市场更大发力;另一方面,要坚持放管并举,创新监管方式,强化改进事后监管,让政府更好归位。
落实力决定成败。做好放管结合,眼下尤其要打通政令贯彻落实的“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力破“中梗阻”。要做到改革的每个小环节都到人到事,每个小细节都有人去管、去盯、去促、去干。要建立一种机制,纠正推诿扯皮、拖延应付等庸政懒政行为,让“为官不为”者过不了关,激励更多想作为、能作为、善作为的干部大显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