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号 | 索引号 | 000000000/2016-00143 | 关键词 | ||
主题分类 | 政策解读 | 体裁分类 | 服务对象 |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开展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通知,体现了国家对进行1%人口抽样调查的高度重视。人口是一个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是生产和分配物质财富的基础。我们发展经济,进行社会生产活动,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人。人口情况是一个国家最基本的国情,要规划和开展社会经济发展活动,进行行政管理及科学研究,统筹安排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都需要获得有关人口规模、结构及地区分布等详细可靠的资料。 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完成、“十三五”规划开启的承上启下之年。未来几年,也是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在2015年开展人口调查,对于我们掌握国情、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政策、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调查获取的人口基础信息,将在国家发展的过程中,在经济转型、社会变动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决策参考作用。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提供了大量丰富翔实的数据。普查以后,我国人口又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这些人口变化的新特点,都将涉及到人口、教育、就业、养老、医疗等政策的制定和完善,必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因此,适时开展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调查,全面掌握当前我国人口的发展变化情况,是十分必要的。 开展新一次的人口调查,将有助于了解我国劳动力供给变化情况,为完善就业政策提供依据。2011年,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8.58%,首次出现下降。2012年,劳动年龄人口总量第一次出现了下降,比2011年减少205万人,比重下降0.5个百分点。劳动年龄人口的变化会影响到就业和经济发展,通过人口调查可以更深入地分析研究劳动年龄人口的变化和发展趋势。有助于摸清老年人口规模,推动健康养老服务业的发展。2013年,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0243万人,占总人口的14.90%;65岁及以上人口达到13161万人,占总人口的9.70%。与2010年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1.6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0.8个百分点。说明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仍在进一步加深,老年人口规模仍在进一步扩大。通过人口调查将进一步了解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程度、老年人口的结构和规模,对完善养老保障制度、推进健康养老服务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掌握流动人口变化情况,推进城乡统筹发展。2013年,我国人户分离人口(即居住地和户口登记地所在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为2.89亿,比2010年增加2800万人;其中,流动人口(人户分离人口中不包括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为2.45亿,比2010年增加2400万人。流动人口的不断增加,以及由此带来的流动儿童、流动家庭和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对完善城乡统筹发展的相关政策提出了紧迫的需求。有助于反映城镇化发展情况,更好地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2013年,全国人口中,城镇人口为73111万人,乡村人口为62961万人,城镇人口比乡村人口多10150万人。我国城镇人口比重达到53.73%,与2010年相比,上升了3.78个百分点。近年来,我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2005年至2013年,我国城镇化率以平均每年1.34个百分点的速度发展,城镇人口平均每年增长2112万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强调,今后一个时期,着重解决好现有“三个1亿人”问题,形象地阐释了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这些都对我国的人口调查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有助于摸清人口生育情况,为制定和完善人口政策提供依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即单独两孩政策。通过分析研究,实施单独两孩政策后,短期内不会造成出生人口的大量增加。但随着生育政策的调整完善,尤其是政策变化带来的新增人口陆续进入劳动年龄后,对增加劳动力供给、缓解人口老龄化进程所产生的变化和影响,都需要通过新的详细人口数据来进一步研究。有助于科学制定“十三五”规划。人口调查获取的详细人口信息,将极大地推进人们对复杂中国人口问题的认识,为我们掌握人口新变化、判断人口发展新形势,为科学制定“十三五”规划,制定人口与经济、人口与社会、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战略决策提供重要的依据和支持。 人口普查是获得人口基础信息的主要来源。然而,人口普查每十年进行一次,相隔周期较长,为及时掌握人口发展变化情况,有必要在两次人口普查之间进行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调查。为此,国务院颁布的《全国人口普查条例》规定,在两次人口普查的中间年份(年号末尾为5)进行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对摸清上次人口普查以来我国人口数量、构成、地区分布以及人口居住状况等方面的变化情况,研究未来人口状况的发展趋势,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有关政策提供客观准确的依据,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翟振武 中国人口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 |
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完成、“十三五”规划开启的承上启下之年。未来几年,也是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在2015年开展人口调查,对于我们掌握国情、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政策、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调查获取的人口基础信息,将在国家发展的过程中,在经济转型、社会变动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决策参考作用。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提供了大量丰富翔实的数据。普查以后,我国人口又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这些人口变化的新特点,都将涉及到人口、教育、就业、养老、医疗等政策的制定和完善,必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因此,适时开展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调查,全面掌握当前我国人口的发展变化情况,是十分必要的。
开展新一次的人口调查,将有助于了解我国劳动力供给变化情况,为完善就业政策提供依据。2011年,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8.58%,首次出现下降。2012年,劳动年龄人口总量第一次出现了下降,比2011年减少205万人,比重下降0.5个百分点。劳动年龄人口的变化会影响到就业和经济发展,通过人口调查可以更深入地分析研究劳动年龄人口的变化和发展趋势。有助于摸清老年人口规模,推动健康养老服务业的发展。2013年,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0243万人,占总人口的14.90%;65岁及以上人口达到13161万人,占总人口的9.70%。与2010年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1.6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0.8个百分点。说明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仍在进一步加深,老年人口规模仍在进一步扩大。通过人口调查将进一步了解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程度、老年人口的结构和规模,对完善养老保障制度、推进健康养老服务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掌握流动人口变化情况,推进城乡统筹发展。2013年,我国人户分离人口(即居住地和户口登记地所在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为2.89亿,比2010年增加2800万人;其中,流动人口(人户分离人口中不包括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为2.45亿,比2010年增加2400万人。流动人口的不断增加,以及由此带来的流动儿童、流动家庭和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对完善城乡统筹发展的相关政策提出了紧迫的需求。有助于反映城镇化发展情况,更好地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2013年,全国人口中,城镇人口为73111万人,乡村人口为62961万人,城镇人口比乡村人口多10150万人。我国城镇人口比重达到53.73%,与2010年相比,上升了3.78个百分点。近年来,我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2005年至2013年,我国城镇化率以平均每年1.34个百分点的速度发展,城镇人口平均每年增长2112万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强调,今后一个时期,着重解决好现有“三个1亿人”问题,形象地阐释了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这些都对我国的人口调查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有助于摸清人口生育情况,为制定和完善人口政策提供依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即单独两孩政策。通过分析研究,实施单独两孩政策后,短期内不会造成出生人口的大量增加。但随着生育政策的调整完善,尤其是政策变化带来的新增人口陆续进入劳动年龄后,对增加劳动力供给、缓解人口老龄化进程所产生的变化和影响,都需要通过新的详细人口数据来进一步研究。有助于科学制定“十三五”规划。人口调查获取的详细人口信息,将极大地推进人们对复杂中国人口问题的认识,为我们掌握人口新变化、判断人口发展新形势,为科学制定“十三五”规划,制定人口与经济、人口与社会、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战略决策提供重要的依据和支持。
人口普查是获得人口基础信息的主要来源。然而,人口普查每十年进行一次,相隔周期较长,为及时掌握人口发展变化情况,有必要在两次人口普查之间进行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调查。为此,国务院颁布的《全国人口普查条例》规定,在两次人口普查的中间年份(年号末尾为5)进行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对摸清上次人口普查以来我国人口数量、构成、地区分布以及人口居住状况等方面的变化情况,研究未来人口状况的发展趋势,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有关政策提供客观准确的依据,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翟振武 中国人口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