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超越历史 相向而行

文号 索引号 000000000/2016-00022 关键词
主题分类 政策解读 体裁分类 服务对象

  新华社北京7月10日电 (记者 柳丝)42年前,跨越太平洋,中美两国最高领导人的手紧握在一起,重新打开中美交往的大门。

    35年前,开创大格局,中美建交,结束了两国长达30年之久的不正常状态。

    这两天,还是在见证了中美破冰和建交谈判的钓鱼台国宾馆,第六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第五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同期举行。

    这轮对话与磋商举行的时机意义重大。

    近段时间,中美关系遭遇“逆风”。美方在有关海上争议、网络安全等问题上的错误言行,给两国关系带来了消极影响;美方频繁指责所谓中国网络黑客盗窃商业机密,发起多起针对中国出口产品的贸易救济调查,并又开始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说事。

    但是,“逆风”并不意味着“逆道”。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中美两个大国,一路走来难免时有曲折,但总体前进方向始终未变。

    国际舆论注意到,中美发生龃龉的同时,两国交往亦格外频繁,这表明,两国政府都希望防止关系出现“螺旋式恶化”。

    承载着35年正常交往硕果的中美两国,怎样利用这轮对话与磋商的契机,从过去汲取经验与智慧,以登高望远的态度看待彼此分歧或问题,在相向而行的路上凝聚共识,超越历史,这既是两国人民的期盼,也是世人的关注点。

    那么,中美关系该往何处去?该怎样走?

    习近平主席说,中美两国如何判断彼此战略意图,将直接影响双方采取什么样的政策、发展什么样的关系。

    一年前的夏天,漫步加利福尼亚州安纳伯格庄园,中美元首达成共建新型大国关系的新共识。“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一语道破新型大国关系的内核。

    今年3月,中美元首在荷兰海牙出席第三届核安全峰会期间再次会晤,重申共同推动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建设,确保两国关系发展的正确方向。

    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意味着对传统大国关系模式的摒弃,也为中国发展与其他大国关系提供了新思路。

    习近平主席说,这是双方在总结历史经验基础上,从两国国情和世界形势出发,共同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符合两国人民和各国人民根本利益,也体现了双方决心打破大国冲突对抗的传统规律、开创大国关系发展新模式的政治担当。

    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依靠政治互信、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三大支柱。

    政治互信是精神支柱。

    42年前,尼克松曾对周恩来说,“坦诚相见非常重要。要认识到,我们双方除非认为一件事情符合自身利益,否则是不会着手干的。”

    如今,中美两国利益交融更加紧密,共同利益和合作空间更加广阔。无论是在贸易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还是在反恐、两军等方面;无论是在朝核、伊核等地区热点上,还是在气候变化、能源安全等全球性问题上,中美都保持着密切的沟通与协调。

    自2009年中美同意建立战略与经济对话机制以来,这一机制已经成为双方扩大了解,增进互信,拓展合作的重要平台。国际舆论认为,战略与经济对话能保证一点:美国和中国可以最大限度地扭转双边关系的困难局面,至少每年一次。

    中美这对合作伙伴,无需讨论是敌是友这样非黑即白的问题。中美可以有分歧,也可以存在竞争,但绝不是谁非要说服谁,压倒谁。中美关系不必也不应成为零和博弈。

    前美国驻华大使芮效俭日前在《赫芬顿邮报》上发表署名文章说,一个国家最高尚的梦想就是有能力为世界和平、安全、繁荣与幸福作出贡献,这应该是中国和美国共同的梦想。

    经贸合作是物质支柱。

    长期以来,中美经贸合作在两国关系中扮演着“压舱石”和“推进器”的作用。中美双边贸易额去年达到5200多亿美元,双向投资存量超过1000亿美元,均创历史记录。

    美国财长雅各布·卢说,美中共同利益大于分歧,应化挑战为机遇,通过本轮对话为两国企业和民众创造更好的合作机会,落实两国元首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共识,让两国乃至亚太和全球经济受益。

    在本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上,中美双边投资协定谈判取得进展是一大亮点。这一谈判一旦取得成功,将为双边关系的稳定发展注入信心,并带来巨大共同利益。

    人文交流是社会支柱。

    此次,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首次与“战略对话”、“经济对话”同步召开,恰恰佐证了人文交流在中美关系中发挥着愈加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建立5年来已涵盖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妇女和青年等6个领域,落实近200项重要成果;两国人员往来每年超过400万人次。中美人文交流已经从国家层面深入到基层民众,对夯实中美友好的社会和民众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在新型大国关系的框架下,中美要怎样将共识化为成果?

    中美之间需要理解与尊重,平等与合作,坚持和积累。

    美国智库基辛格中美关系研究所主任罗伯特·戴利认为,中美之间分歧不断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美国不愿倾听中国的想法。

    缺少倾听,也就无法理解。

    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一书中写道:“我们同中国的关系需要我们这方面有越来越多的理解,而不是可以少理解一些。我们应该了解与中国的分歧所在。这是符合我们共同面对人类首要利益的唯一方法。”

    习近平主席给中美关系指明方向:只要我们双方坚持相互尊重、聚同化异,保持战略耐心,不为一事所惑,不为一言所扰,中美关系大局就能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倘若美国和中国能够同心协力建设世界,而不是震撼世界,那将是何等大的成就!”这是基辛格在《论中国》中的期许,也是中美两国未来致力的方向。

标签: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