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号 | 索引号 | 000000000/2016-00492 | 关键词 | ||
主题分类 | 政策解读 | 体裁分类 | 服务对象 |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收看中国政府网在线访谈。近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科技部《关于加快建立国家科技报告制度的指导意见》。部署加快建立国家科技报告制度推动科技成果的完整保存、持续积累、开放和转化应用。我们网友对科技报告制度非常关注,多问到科技报告与科学论文和科技档案有什么区别,科技报告制度由谁统筹实施?社会公众怎样共享科技服务?《意见》的各项规定如何落到实处?今天我们邀请到科技部发展计划司副司长叶玉江和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所长贺德方作客中国政府网,与网友在线交流,回答网友关心的问题。欢迎两位嘉宾。2014-09-18 10:00:00[科技部发展计划司副司长 叶玉江]各位网友,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到中国政府网跟大家讨论交流关于国家科技报告制度的有关问题。2014-09-18 10:05:05[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所长 贺德方]各位网友,上午好,我非常愿意回答大家对科技报告指导意见当中的一些问题。2014-09-18 10:05:50[主持人]这个报告出台背景是什么样的?我们国家有没有科技报告这类的系统制度来规范它,在国际上又是什么样的现状?大家都很感兴趣。2014-09-18 10:06:08[叶玉江]科技报告对于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作用非常巨大。我们国家科研工作近些年发展特别快,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投入也在大幅度增长,科研成果快速增加。大量的科研成果包括科研过程,怎么样把它完整地、系统地保存记录下来,留给后人使用,这个意义非常巨大。科技报告就是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国际上已经先走了一步,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尤其是美国建立这个制度已经很多年了,已经形成一个完整的科技报告体系。我们国家早些年很多方面、很多专家在呼吁加快建立这样一个制度,特别是钱学森先生早年就呼吁我们国家要重视这样一项工作。近些年,党中央、国务院对加快进行这项工作提出明确要求,特别是2012年中央6号文件,包括201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把建立科技报告制度作为2014年重点工作,提出明确要求。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科技部牵头加快推进这些方面的工作。2014-09-18 10:07:29[主持人]我们也很想知道怎么看待这样一份意见出台以后的意义?2014-09-18 10:09:03[叶玉江]做好科技报告工作的意义非常重大。第一方面,它是持续地积累国家知识财富,这个我们起步了,要把科研工作产出记录下来,保存下来。时间长了以后,就形成国家一个完整的科技报告体系,是我们国家整个知识财富的集中体现。后人再来做科学研究就可以参考和借鉴前人研究的过程和结果,这样对于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2014-09-18 10:09:13[叶玉江]第二方面,科技报告对于科研管理也有很重要的作用。对科技报告系统地梳理以后就可以了解科研工作部署的情况和效果,我们部署了哪些工作,产生了什么样的成果,在科技报告里就有很好的反映。另外,对于解决目前科研工作重复交叉也有借鉴和启示,比如同样内容或者相似内容的报告是不同的项目,那我们就可以看出来项目安排的重复程度。作为政府部门对优化科研管理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2014-09-18 10:10:40[叶玉江]第三方面,科技报告某种意义上讲是科技成果很客观的体现。把它系统地保存和整理以后,让更多的人能够看到、能够共享到,对推动成果转化的人来讲就有很重要的作用,可以系统地梳理科研工作产生的成果,用他们的眼光来判断哪些成果可以转化。2014-09-18 10:11:42[主持人]我们国家对于这些科学研究记录的现状是怎么样的?科技报告和科技论文、科研档案这些科技文献又有什么区别?起到的作用又有什么不一样?2014-09-18 10:12:22[贺德方]在指导意见当中对科技报告的内涵已经作出了很明确的规定,讲到它是描述科研活动过程、进展和结果,并按照标准的规范格式编写的科技文献,从深层次来说它是一种文献。它和论文、档案都属于科技文献范畴。包括科研活动的过程管理报告和描述科研细节的专题研究报告。科技报告产生自各类科研项目的研究活动之中,详实记载了项目研究工作的全过程,包括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它的重要性也就在这儿。2014-09-18 10:13:14[贺德方]科技报告内容详实、专业,能如实、完整、及时地描述科研的基本原理、方法、技术、工艺和过程等特点。其他科研人员根据科技报告的描述是可以重现科研人员做科研的过程和结果,首先是专业性比较强,内容非常详实。我们现在收集的国内报告,包括美国的报告,有的有几百页,我们发表的论文肯定没有这么长,所以专业性很强。技术含量相对较高,因为它描述了详细的过程,能够重现结果。2014-09-18 10:15:05[贺德方]另外,时效性比较强,随着科研过程随时产生。还有就是出版周期不固定,根据研究的需要,技术节点需要提交描述这个过程它就会提交。还有一点就是它虽然有严格的编写规则,但是一般不通过行家和专家的评审,编写以后是按照所在单位经过审核以后按程序提交。还有就是它管理比较严格,有严格的密级划分和使用限制范围,确保科技报告的安全和知识产权。因为它是随时提交,研究人员还没有发表论文和申请专利,他可以作出延时的申请。2014-09-18 10:16:00[贺德方]科技报告描述的更详细,科技论文在期刊上发表是经过严格专家筛选的,一般是发布结论,很少让你讲原理和方法的。科技论文可以启发你的思想,但是没法重现过程,但是科技报告既能启发思想,又能重现过程。科研档案更多是围绕管理目的,从组织管理的角度,档案当中记录的更多是组织管理环节的东西,科技报告恰恰是侧重描述整个研究过程当中的技术环节。科技报告建成以后是科技档案的组成部分,但是它不能替代档案,现有档案系统对技术的描述是比较少的。2014-09-18 10:17:09[主持人]科技部已经率先开展了科技报告制度建设的试点工作,科技报告制度建设进展怎么样?有什么样的经验值得推广?2014-09-18 10:18:45[贺德方]刚才叶司长回答问题时已经提到,这项工作是在中央6号文件当中明确提出的要求,科技部是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总体部署,率先启动了试点工作。试点工作主要是从国家科技计划开始的,科技报告共享服务已经迈出实质性步伐。我记得2013年年中时就开始在973计划、863计划、支撑计划、科技重大专项等国家科技计划中率先启动了科技报告试点工作,明确要将科技报告作为深化科研项目管理改革的重要举措,并且要把这项工作纳入科技计划管理流程。目前,对于各试点计划的新立项目,在任务书中明确了科技报告呈交数量和时间节点要求。对在研项目也修改了验收报告的模板,明确提出补充科技报告的要求。2014-09-18 10:19:36[贺德方]作为国家科技报告开放共享的平台是在今年3月1号正式开通,在这之前有过两个测试版本,一个是去年10月底做了全网的测试,广泛征求意见。在今年1月1号进行了第二次大范围征求意见,后来经过反复修订,听取科研人员意见之后,3月1号正式开通了。科技报告工作影响在不断扩大,到目前为止,整个科技报告服务系统中收集的科技报告数量大概有16000多份,实名注册人数达到了12000人。为什么提到实名注册?我们要了解在这个系统当中查阅科技报告的人的完整信息。整个网站点击量达到了1200多万次,社会公众通过微博、博客和论坛对系统作了3000多次转载和评论,大家普遍认为建立国家科技报告制度意义重大,是国家科技计划迈向对公众交账,实现问效制、问责制的重要步骤。2014-09-18 10:22:25[贺德方]科技报告在积极应对社会重大问题方面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针对大气污染防治等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为强化科技攻关工作的支撑服务,促进先进实用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在今年年初,我们依托国家科技报告服务系统建立了“大气污染防治科技支撑专题”。科技专题把科技报告、标准法规、论文专利、专题论坛、关键技术、应用案例等6类服务内容有机整合起来,目前系统数据总量已超过4万条。特别是科技专题展示了210余项大气污染防治相关技术的应用案例,每个案例列举了该项目的主要工艺原理、所属关键技术、设计创新特色、主要技术指标、投资及运行效益分析、用户意见、技术信息咨询单位及联系方式等,社会公众对此高度关注,普遍认为这充分体现了科技部在加强大气污染治理方面的信心和决心。2014-09-18 10:25:14[贺德方]还有就是国家科技报告制度建设的顶层设计已基本完成。同时不仅仅在政策法规层面,刚才讲到科技报告要按照标准的规范和格式编写,我们制定了《科技报告编写规则》等4项科技报告国家标准,并与科字口、重点行业等部门就国家层面科技报告组织管理机制和部门科技报告制度建设达成了共识。2014-09-18 10:26:50[贺德方]我们在试点过程中也积极营造科技报告工作的良好环境。去年在科技部计划司的组织下,我们在全国组织了数十场的专题报告会,既分国家科技计划领域,也分地区,按照部里的要求,力争对承担国家科技计划的科研人员进行全覆盖,我们直接培训了7000多人,所以这个工作要做细,因为它是一个新的东西。从我们的工作当中,我们觉得试点工作积累的经验也得到了行业、地方和基层科研单位的认同,广大科研人员对它的认知逐步深化,全面启动这项工作的条件也已经成熟了。2014-09-18 10:31:01[主持人]网友对意见当中提到的财政性资金资助的科技项目必须成交报告,那应该怎么理解?还有网友问,哲学社会科学要不要交科技报告?2014-09-18 10:31:28[叶玉江]这个问题很好理解,财政性资金,有中央财政也有地方财政,只要是财政资金都是纳税人的钱,拿了纳税人的钱就要向纳税人交账,这是公共财政的基本要求。科研人员拿了纳税人的钱,你干什么了,干出什么了,你必须要有一个交代,这是一个基本的道理。科技报告不是说财政性资金才产生科技报告,比如企业做的研究,它也可以有科技报告,国外就有很多,科技报告是企业研究产生的。对那些我们不做硬性要求,但也是鼓励的。但是对于财政性资金,我们有道理、有理由提出这个要求。2014-09-18 10:31:43[叶玉江]另外,对于拿到财政性资金资助的科研项目作出科技报告,国外也有先例可以借鉴,欧美国家对此都有明确严格的要求。网友讲的社会科学要不要交科技报告,《意见》中的科研活动目前仅包括自然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活动等,哲学社会科学类研究项目如有积极性呈交报告,我们建议这一类研究可以参考借鉴《意见》的一些要求,因为这也是我们国家的管理体制问题。历来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是分开管理的。科技部主要涉及的是自然科学研究,我们国家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是在中宣部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是另外一条线。现在来看,两方面的交叉融合也很重要,但还在过程中,等融合到一定程度以后,规定就会统一。2014-09-18 10:33:24[主持人]科技报告会不会涉及到商业机密?2014-09-18 10:35:38[贺德方]我在解释科技报告内涵的时候也涉及了一些,因为它是伴随科研过程随时提交产生的。显然存在网友提到的保护报告完成人的权益问题,这也是我们在设计系统当中重点考虑的问题。现在系统把用户分成三类,对社会公众不需要进行实名认证就可以了解科技报告文摘的一些消息,他可以了解一些基本的信息。但是要想了解科技报告的全文信息,一是要实名注册,另外科技报告撰写人可提出三到五年的延迟公开时间。延迟公开和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不能成为拒绝提交科技报告的依据。保存在系统当中的科技报告每一页上都有水印,看报告的人是从哪个渠道来的,看报告的目的是什么,我们通过系统都能有深入的了解。2014-09-18 10:36:24[主持人]作为类似科学研究的人知道已经有人在做这方面的研究,但是对于具体的研究过程公开还是有一定延迟的,考虑到了版权问题。2014-09-18 10:38:54[贺德方]科技报告的系统从国家层面是一个庞大的科技信息资源系统,科学家的科学研究有很专业的分工,搞化学的人不一定关心石油领域,他可能关心物理和数学。我们这套系统建立以后是为科学家共同体或者群体,通过报告可以借鉴了解别人在干什么,不要重复申请。有这套系统以后,你重复申请,我们在立项时一查就知道。2014-09-18 10:39:23[主持人]科学家也有这方面的自觉性,如果他知道别人在做这方面的研究一定会转方向或者从事一些改变。2014-09-18 10:40:59[贺德方]对,但是因为以前没有这套系统时就很难避免。中央部门之间就有不同的计划,省里也有,包括地市一级都有科技投入,现在中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地方科技投入也是很大的。没有这样一个系统,在短时间了解国家层面资金到底支持了哪些团队和方向是非常困难的,有了这套系统就可以很方便地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系统管理技术,很容易就了解了。2014-09-18 10:41:27[主持人]撰写提交科技报告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说是一个自觉行为还是强制行为?他们更愿意或者更主动地从事这件事情或者我有这个义务和责任把它写下来?怎么样更好地引导科技工作者做好这项工作?包括怎么样提高科技报告质量?2014-09-18 10:42:56[贺德方]首先,科研人员申请的项目如果是国家各级财政支持的项目,撰写科技报告就是科研人员的责任和义务,是强制提交的。其实美国也一样,美国能源部门的项目明确规定,申请超过25000美元的项目必须按照规定来提交报告。从另外一个角度,撰写科技报告也应该成为我国科研人员的一种职业能力和习惯。科研人员如果不写报告,课题就没法验收,没法验收就没法申请新的科研经费,所以这是强制的责任和义务。同时科研人员写报告以后,如果别人根据科技报告没法重现科研过程,你说他是科学研究吗?科学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可以重现、检验。2014-09-18 10:43:21[贺德方]再往深说一下,科研人员非常关心他提交了报告,是不是能够得到很好的保护?我们已经提到了,我们设计系统时把用户分类,公共用户可以看到科技报告的基本信息,甚至有些基本信息也要再延迟一段时间再公开。我们给科研人员发表论文、申请专利充足的时间,一般三到五年,这个周期已经很长了,但是科技报告是必须要提交的。2014-09-18 10:47:23[贺德方]关于质量,他不需要同行评审评议,科研人员按照要求写完以后,本单位审核以后,按照系统就提交了。再往上作为报告的各级管理部门和收藏部门来说,也不对内容进行审查。那怎么控制它的质量?你提交科技报告到这个系统对外开放共享后,你的同行会看,同行在看的过程中会验证这个人的研究有没有做假,有没有抄袭数据,通过这样的系统来解决。因为没有这套系统就没有办法实现。2014-09-18 10:50:30[主持人]这是完整保存的,实际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历史,经不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在提交报告的时候,我们的科研人员会想到。2014-09-18 10:51:14[贺德方]美国的科技报告是1945年开始的,它用了30年时间才形成规模。形成的过程当中,包括法律的健全,质量的提升是有一个过程的。2014-09-18 10:51:38[主持人]那科研人员有没有这个习惯?能力又怎么样?2014-09-18 10:51:50[贺德方]如果有制度约束,习惯慢慢就形成了。现在也不是说绝对没有,我们国家的国防科技报告系统1980年就建设起来了。美国也是先启动的国防部的AD报告,20年以后才开始启动民口的科技报告制度建设。科研发展的阶段到了,科技投入也到了,科技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逐步发挥了。2014-09-18 10:52:19[主持人]目前状况我们理解是不是科研工作者在很繁重的科研工作当中再撰写报告是一种负担,会不会是这种状况?2014-09-18 10:55:29[贺德方]在科研过程当中本身就要记录过程,你说搞研究只看不记录,那过几天你就看不到了,科研人员本身就有记录,只不过机构和政府层面没让他提交这个记录。我觉得并不是增加额外的工作量。把过程积累下来,对自己的研究能力和水平也是一种提升,对机构来说是一种科技财富福祉。每年全社会研发投入一万亿,形成这样一个财富,是全体国民共同的科技财富。2014-09-18 10:55:50[主持人]我们在学习过程当中,你做试验时是要记录的,数据、得到的结果等各个方面都是要记录的。2014-09-18 10:57:52[贺德方]现在就是要按照标准格式记录,还要提交,还要经得起同行的检验和历史的考验。2014-09-18 10:57:59[叶玉江]科技报告工作刚刚启动的时候,可能很多科研人员会觉得是负担,所以我们要强制,慢慢形成习惯。但这是最重要的要求,别的负担可以减轻,这个负担不能减轻,这是基本义务,国际上都是这样做的,你做科研人员必须要有这个意识,我做科研就要提交科研报告,根深蒂固,其他东西可以简化,这个东西不能简化。2014-09-18 10:58:45[主持人]网友骑上飞驰的火车说,在美国,大型企业都建立了科技报告制度,甚至比政府科技报告制度更严格,我们国家企业没有类似的政策鼓励和引导他们开展科技报告的工作。《意见》提出,"科技行政主管部门、项目主管机构、项目承担单位各负其责,建立协同创新的工作机制",该如何理解这一要求?2014-09-18 11:00:21[叶玉江]我们提出建立系统的科技报告体系,几乎要涉及到所有的科研项目,各级各类。所以要把这样一个复杂的事情做好,必须发挥各方面的作用。《意见》里特别提出不同层面的机构作用,特别是明确了科技行政主管部门,目前就是科技部要做什么。第二是项目主管机构,比如说农业部的项目、卫生计生委的项目,这些项目主管机构要做什么。第三是项目具体承担单位。比如说北京大学、中科院物理所,这些是具体单位。不同的单位有不同的职责。只有大家都动起来,才有可能实现这个目标,才能够把复杂的系统工程做好。《意见》对三方面的责任都提出了明确要求,对于科技行政主管部门要做好统筹规划和监督检查的工作,要制定标准规范,要对各个地方和各个部门工作进行业务指导,还要委托相关机构对全国范围内的科技报告进行接收、收藏、管理和共享服务。2014-09-18 11:01:04[叶玉江]对于项目主管机构,就是对于地方和部门,一方面要把自己的科技报告工作做好。在这个基础上,同时要向科技部及科技部委托的管理机构定期报送非涉密和解密的科技报告。对于项目的承担单位,特别强调了法人责任,这是第一责任,要求承担单位要建立工作机制,组织科研人员撰写符合要求的科技报告,并及时向项目主管机构呈交科技报告。要组织科研人员来写,写的环节是最重要的,写得好不好、质量高不高,这是最重要的。所以三方面的要求都很明确。2014-09-18 11:03:35[叶玉江]这里更重要的是科研人员的作用,报告是科研人员写的,科研人员是撰写报告的主体,但另一方面,科研人员也是报告的最大受益者,因为报告主要是科研人员使用的。我们希望科研人员将写一个好的、合格的科技报告作为基本要求和基本功,要强化责任意识,要对报告的内容和数据的真实性负责,要增强可读性和可用性,这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我们要在这个过程里不断想办法,引导各级管理部门和科研人员能够朝这个方面去发展。2014-09-18 11:05:28[主持人]《意见》提出要"坚持分步实施"的基本原则,请问该如何理解?2014-09-18 11:06:32[叶玉江]这个问题跟前面也是相联系的,要建立统一的、系统的、全面的、完整的国家科技报告体系,这是庞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所以要分步来走,不可能一蹴而就。比如美国从1945年开始起步做这项目工作,用了二到三十年时间才形成一个基本框架,才有一个基本模样,才有一定影响力。国际经验对我们来说也是很重要的借鉴。整个科技报告里涉及的方面很多,比如涉及到不同层面。从科技报告本身来讲,它也涉及到组织架构、政策制定、部门协调,以及政策法规、组织管理、收藏服务等方方面面的工作,所以一定要强化顶层设计,分阶段、分步骤的推进实施,不能急于求成。2014-09-18 11:06:54[叶玉江]我再重复一遍,美国用了二三十年时间才有了大体模样,这个很重要,我们可以借鉴,虽然我们国情和国外不一样,但是基本规律是一样的,是跨越不过去的,科技报告工作要踏踏实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好。在发挥科技行政部门引导作用的同时,一定要发挥好各个地方、各相关主管部门的作用,把地方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另外要有试点,前面讲到的科技计划已经先行一步,这些规范要求能不能行得通我们已经试过了,《意见》正式发布以后,我们要把这个作为示范提供给相关部门和地方,把我们已经做的工作全面公开,希望各个相关部门和地方在我们试点的基础上,把科技报告工作做好,逐步形成上下联动的科技报告工作机制。2014-09-18 11:09:29[主持人]《意见》非常突出地强调"科技报告的完整保存和集中收藏",请问该如何理解?2014-09-18 11:11:58[贺德方]对于科技报告完整保存和集中收藏,实际上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就科技报告本身来说,它是要描述整个过程的报告。我们特别重视收集专题报告,以及根据技术节点要求提交的技术报告。另一方面,对社会资金资助的科研活动形成的科技报告,我们是引导,不能是强制,因为可能更多的是在企业内部,它要建成一个百年老店的话应该有这种完整积累,我们国家企业的管理和国外相比可能创新积累没有国外完善。我们对于企业的科技报告主要是引导,公开的科技报告可以向国家科技报告服务系统提交。完整保存包括一个项目本身报告是完整的,还有就是体系上也是完整的。2014-09-18 11:11:56[贺德方]美国和中国都一样,没有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就不可能建立高水平的体系,因为不保护撰写者的合法权益,他交报告的质量自然就打折。所以我们设计这套系统,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开放共享是在保护知识产权和尊重科技报告提交者权益的基础上设计的,这是非常重要的。目前我们对科技报告的国际交流很关注,将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开展国际交流。2014-09-18 11:18:15[主持人]科技报告制度指导意见一出台,国外是什么反应?2014-09-18 11:21:22[贺德方]美国、日本、韩国都有接触,希望互换一些报告,但是我们还是试点阶段,究竟我们能够跟他们交换什么报告,我们要研究清楚了。美国公开的报告只有10%,我们不是收来报告全部公开,不设限,不会这样的。2014-09-18 11:22:18[主持人]应该说我们的职能部门已经完全想到了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报告提交人可以把心放到肚子里了。2014-09-18 11:22:35[主持人]对于有可能出现的不正当行为有什么防范?2014-09-18 11:23:06[贺德方]我们科技报告服务系统的网管部门有严格的管理,包括公众浏览文摘的时候,出现异常的下载和使用现象,我们都是有控制的。2014-09-18 11:24:46[主持人]关于贯彻落实《意见》,近期有什么具体的工作安排?2014-09-18 11:27:01[叶玉江]《意见》的出台,从我们具体推动这项工作的人来讲是件大事,是这项工作的重要里程碑。这个《意见》是国办转发的,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全国上下各方面都有共同的遵循,大家都按照这个《意见》要求分工负责推进相关工作。《意见》的发布标志着这项工作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下一步工作主要是这样几方面:第一,选一些基础好的部门,尽快进入部门科技报告制度建设的实质性阶段,按照要求把报告收集起来,部分公开的科技报告要提交到国家科技报告服务系统上来。第二,在地方上也要选一些试点,我们准备选5到10家基础较好、积极性高、具备一定区域特色的省市,11月中旬能够形成实施方案,明确工作范围、总体目标和时间节点,将地方科技报告制度建设工作真正推动起来。2014-09-18 11:27:24[叶玉江]第三,起草国家科技报告共享服务管理办法,这里除了规范各个方面的利益关系、责任义务以外,重点是放在怎么样保护知识产权,要作出一些明确规定,打消科研人员写科技报告时的顾虑。科技报告交给国家科技报告服务系统以后,怎么来共享,怎么来提供服务,我们要有一个专门的管理办法,这个管理办法研究制定好以后放到网上,让大家都知晓放心。第四,《意见》的精神内容要进一步宣传,让家喻户晓,各个管理部门、科研单位,特别是广大的科研人员都了解科技报告的要求、基本做法,对《意见》的相关内容都要熟悉了解,在全社会营造科技报告工作的良好环境。2014-09-18 11:31:37[主持人]最后希望两位嘉宾就今天主题再说一句作为结束语。2014-09-18 11:33:06[叶玉江]很高兴今天跟各位网友初步讨论了一些科技报告的相关问题,希望在以后能够更多的进行深入讨论,非常乐意和大家一起讨论这方面的问题。尽管国际上有经验可以借鉴,但对我们来讲是一项新工作,在具体工作中会有许多这样那样新的问题,我想这些新的问题需要我们一起来研究讨论,提出解决的办法和措施。科技部作为科技行政主管部门,很愿意跟大家一起交流讨论,一起出主意想办法,把落实《意见》过程中的相关问题解决好。2014-09-18 11:33:42[贺德方]借这次访谈机会,欢迎广大网友能够登陆国家科技报告服务系统。刚才网友提出的问题,我们在服务系统当中都有详细的解答,也有公开征求意见的渠道。短暂的访谈结束了,希望大家就科技报告这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国家科技报告服务系统向我们提出。这个系统今年3月1号开通以后,目前已有16000多份科技报告向社会公众提供开放共享服务。按照要求,到2014年年底会有6万份的科技报告和相关科技文献资源整合在一起,这是我们为中国广大科研人员提供一个了解国内同行最新进展的新渠道、新平台。大家在《意见》发布以后有什么问题,随时在平台当中了解,我们也随时做一些解答和服务性的工作。2014-09-18 11:35:29[主持人]非常感谢两位接受我们的采访,也感谢网友的关注,下次节目再见。2014-09-18 11:3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