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号 | 索引号 | 000000000/2016-00434 | 关键词 | ||
主题分类 | 政策解读 | 体裁分类 | 服务对象 |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1月5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削减前置审批、推行投资项目网上核准,释放投资潜力、发展活力;同时部署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助力创新创业、升级“中国制造”。综合会议这两大主题,其实就是李克强今年反复强调的“向改革创新要动力”。
一年多来,国务院持续推进简政放权,在不少领域释放出惊人的改革绩效。比如,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就业不降反增,前三季度城镇新增就业超过1000万人,与去年同期相比多增了十几万人,31个大城市调查失业率保持在5%左右,究其原因,主要就是改革发了力。
不过,并不是所有简政放权的举措都会立竿见影,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行政审批改革的红利被权力部门下属的中介机构“截流”,甚至一些地方和部门将审批权下放给下属事业单位或社团组织,形成了利益共同体。企业办事还经常要跑五六个部门,几乎是“见庙就进”、“见菩萨就烧香”。这些痼疾若不根除,社会和企业就尝不到改革的甜头。
针对这些现象,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从改革创新制度入手,以精简前置审批,规范中介服务,实行更加便捷、透明的投资项目核准为重点,把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向纵深推进,有利于根治“审批依赖症”,堵住利益输送“暗道”。
比如针对企业抱怨颇多的中介服务问题,就规定“除特殊需要并有法律法规依据的外,一律不得设定强制性中介服务和指定中介机构”。“企业需要中介服务的,由企业自主选择”。针对审批流程慢的痼疾,李克强又开出“技术 制度”的药方,比如推行前置审批与项目核准“并联”办理,通过信息共享、覆盖全国的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加快办理速度。同时,还让权力行使处处“留痕”,铲除滋生权力腐败的土壤。
李克强一方面继续深化简政放权,另一方面也强调放管结合。他以近期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无论是开座谈会还是在基层调研考察,企业主提出最集中的建议,除了削减、取消前置审批外,就是希望“政府要加强监管”。要知道,个别部门在推行审批权改革中就不太积极,中央强力推动简政放权后又逃避监管责任、尸位素餐,他们不适应取消了审批权后的管理职能。
这些不适应有两点表现:一方面是寄生在审批权上面的好处随着审批权取消和下放而消失,缺乏利益刺激,一些领导干部出现了怠政、懒政的表现;另一方面,个别部门取消和下放审批权,封存了公章也冷冻了管理的积极性,放权成了放任不管,做了甩手掌柜,对市场失灵造成的弊端也不闻不问。
针对这些问题,李克强及时提醒:“市场需要监管,也渴望监管,监管部门必须履行好应尽的职责”。他要求各职能部门今后要把主要精力从事前审批转向事中事后监管,更好地培育创造公平环境,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
总之,无论是中介机构截流红利、个别部门的审批依赖,或者是逃避监管责任,这些改革过程中的“并发症”都需要彻底医治。解决方案已经出炉,公众期许中国经济尽快迎来一个新的春天。(田享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