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筑基”关键期

文号 索引号 000000000/2016-00071 关键词
主题分类 政策解读 体裁分类 服务对象

2015年以来,中国经济风云变幻,时至年中,央行发布的一则“重磅”消息又引发各方关注:自6月28日起定向降准并同时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

    这是央行自2014年11月启动本轮降息降准“连环组合”以来的第四次降息、第三次降准。需要强调的是,同一天“双降”历史上并不多见。上一次出现类似情形,还要追溯到危机爆发后不久的2008年12月12日。此番央行“出大招”,必定“事出有因”。

    近期的股市大幅波动或许是最容易被联想到的原因之一,但无论是从官方的表态、业内人士的分析还是从经济逻辑上来说,宏观经济的整体运行状况才是决策层在决定“何时出招”以及出“什么样的招”时所更为看重的。

    从这个角度判断,当前的中国经济正面临着不小的下行压力。

    例如,投资一直被视为中国对抗经济下行最直接且有效的手段,但今年上半年,这一“灵丹妙药”的效果仍然有待继续观察。再比如,新常态下,消费被寄予厚望,但就目前情况看,消费依然难堪大任。此外,出口以及作为实体经济核心的制造业指标的表现也多不尽如人意。可以说,整个上半年,类似于这样“温吞”势态仍在继续。

    不过,就此得出结论认为中国经济已经陷入困境,显然过于草率。这不仅是因为一些领域和地区的经济指标,在上半年继续出现好转,反映出稳增长的效果正在显现。同时,也由于量化的指标往往难以反映诸如结构调整、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变化和进步,而这正是未来中国经济的竞争力所在。

    2015年,是中国经济“承前启后”的关键之年。所谓“承前”,乃是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系统厘清了新常态的内涵之后,中国经济在新的一年里开始精准调整发展思路。而所谓“启后”,则是由于明年乃“十三五”规划正式开篇之年,也预示着完成第一个“百年”目标已经到了冲刺阶段。

    这注定了决不可以“一城一地之得失”来评价今年的中国经济。从现实任务看,当前中国经济既要解决结构性问题,推动产业的优化升级,又要解决总量的问题,要保持中高速的增长,还要解决体制性问题,全面推进改革。从这一点来说,上半年以及过去一段时间所遭遇的种种阵痛,都是中国经济实现爬坡转型所必须付出的成本和代价。

    如果将眼光放得更加长远便不难发现,在经历了连续超过20个季度的高位回落“阵痛”之后,中国经济正进入一个新的“筑底”关键期:逐渐步入企稳回升的通道,并开始为全面复苏积蓄力量。在这样一个关键期,必须要保持定力。

    相比较于其他国家,目前中国经济具备更多的回旋余地和发展空间。这种情况下,就更不能见异思迁,就更应该保持定力,紧紧围绕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转型这根主线,对症下药,决不可因经济的一时波动而自乱阵脚,绝不能因眼前利益而放弃长远。包括此次“双降”在内,虽然今年上半年出台了多项稳增长措施,但决策层一直强调要坚持宏观经济政策的基调不变,用意正是在此。

    国内外的历史经验表明,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转型都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会一帆风顺,挑战、挫折都有可能发生。然而,正所谓“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如果没有“筑基”阶段的执着与坚守,就不会见到化蛹成蝶、展翅高飞的时刻。

]]>

标签: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