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号 | 索引号 | 000000000/2016-00945 | 关键词 | ||
主题分类 | 政策解读 | 体裁分类 | 服务对象 |
新华社北京12月4日电(记者 陈炜伟)“中国有信心、有能力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继续为各国发展创造机遇。”在日前举行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次峰会上,传递中国经济发展信心的声音铿锵有力。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的背景下,这样的信心不只是推动国内经济行稳致远的定力,更是引领世界经济复苏向好的担当。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更加有效地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继续集中力量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
过去五年,中国经济发展换挡不失速,经济增速在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四分之一,成为世界经济的“稳定之锚”、动力之源。
大时代需要大担当。国际金融危机发生7年来,世界经济仍处于深度调整,中国无法独善其身,更不会局限于独善其身。保持中高速增长、引领世界经济发展,信心从何而来?
中国经济发展信心,首先来自于全面深化改革、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决心和行动。
北京时间1日凌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执行董事会宣布人民币进入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IMF总裁拉加德说,人民币“入篮”是中国经济融入全球金融体系的重要里程碑,也是IMF对中国过去几年改革货币和金融体系取得进展的认可。
改革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大的红利。金融改革的进程,正是中国改革发展的缩影。
当前,我国发展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今年第三季度,中国经济录得6.9%的增速,换挡趋势明显,下行压力犹存。
针对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的新问题,我国明确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贾康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力,应该是一系列改革举措整体发力,包括鼓励创新创业的改革举措,推进市民化为核心的城镇化,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实施减税降费和大规模减少行政审批等。
未来,改革更需抓住关键环节、寻求突破。五中全会指出,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财政制度、税收制度,改革并完善适应现代金融市场发展的金融监管框架。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说,“十三五”时期,中国发展的任务更重,面临的挑战更为严峻,需要把改革引向深入,把创新推向新的高度。
中国经济发展信心,也来自于中国经济强劲内生动力和中国政府坚强有力的政策引导。
本月初发布的11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较上月回落了0.2个百分点至49.6%,但当月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反弹至53.6%,特别是电信、互联网等新兴服务业持续活跃,成为引领消费增长的亮点。
处于动力转换中的中国经济,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变的趋势日益凸显,制造业不断优化升级。
今年前三季度,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近60%,服务业比重超过50%,高技术产业增速明显快于整体工业,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加快形成。
实现换挡不失势、量增质更优,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离不开发展理念的创新。
近年来,从“区间调控”到“定向调控”再到“相机调控”灵活运用,从经济发展新常态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政府宏观调控方式和发展思维不断创新,调动经济内生动力不断迸发。
五中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徐绍史说,“五大理念”是指导我国“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思想灵魂。从全球来看,和平发展依然是时代的主题,中国仍然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中国经济具有巨大发展潜力、韧性和回旋余地,我们有决心也有条件保持中高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