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号 | 索引号 | 000000000/2016-00051 | 关键词 | ||
主题分类 | 政策解读 | 体裁分类 | 服务对象 |
新华社北京12月23日电(记者郑直、李琳海)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23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发布会上介绍了《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以下简称《计划》)实施效果评估总体情况。他表示,《计划》实施效果明显,提出的“形成覆盖城乡比较健全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初步形成。
国务院于2011年印发《计划》,对“十二五”期间的全民健身事业作出全面部署。2014年起,国家体育总局启动对计划实施效果的评估工作。刘鹏说:“五年的时间里,中国的全民健身事业经历了飞跃式发展,从体育行业的系统部署上升为国家战略,取得了长足进步。”
刘鹏表示,计划实施的明显效果,在锻炼人数、身体素质、配套政策法规等方面均有体现。
根据发布会现场提供的《计划》实施效果总体情况评估报告,截止2014年年底,全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33.9%,比2007年提高5.7%,16岁以上(不含在校学生)城市居民达19.8%,农村居民达9.5%,分别比2007年提高6.7%及5.4%,超过预定目标。老年人、残疾人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有明显增长。
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比例为89.6%,比2010年提高0.5%。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出现积极变化,表现在形态发育水平继续提高,肺活量逐年稳步上升,耐力素质止“跌”回升等。
将全民健身事业纳入各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全民健身事业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将全民健身工作纳入各级政府年度工作报告(简称“三纳入”)基本实现;宣传教育不断加强;配套政策法规相继出台。2011年《计划》印发后,全国所有省(区、市)全部制定印发了省级《全民健身实施计划》。截止2013年年底,31个省(区、市)共制定地方性体育法规超过359件。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具体表现在:
1、体育健身场地设施有较大幅度增加。根据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结果,至2013年底,我国共有场地169.46万个。而至2015年底,我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至少达到1.57平方米。超额完成《计划》提出的场地达“120万个以上”、人均面积达“1.5平方米”的目标。2011-2014年,建成全民健身活动中心3405个,健身广场24879个,室外健身器材169万多件。
2、社会化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基本形成。全国县及以上地区体育总会平均覆盖率达到72%,8个省(区、市)的覆盖率达100%。单项体育协会、行业体育协会及各类体育协会数量大幅增加,其中各级各类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达6770个。全国全民健身站点平均已达每万人3个。
3、全民健身活动丰富多彩。活动形式从大型展示向就近就便、小型多样转变,组织从主要靠政府向依托社会、全民参与转变,参加人群从少数固定集中向大众日常分散转变,内容从传统单一向多样时尚转变。校园足球定点学校达5000余所,举办各种比赛10万余次,青少年足球人口不断扩大。
4、全民健身指导和志愿服务队伍不断壮大。截止2014年年底,获得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证书的已超170万人,获得社会体育指导员和救助人员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达12万人,大大超过《计划》规定目标。全国每千人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比例达1.7人,超过1.5‰标准。
5、科学健身指导服务真正惠及城乡居民。各省(区、市)每年接受体质测定人数平均在8万人以上。可依据个人体质状况提供针对性的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提高健身质量与水平。
此外,刘鹏指出,经过过去五年的努力,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全民健身事业发展格局已经初步形成。
在体育总局委托第三方在全国12个省(市)开展的公众满意度抽样调查中,全民健身公众满意度指数为68.7分,超过中性值(60分),表明较为满意。公众对于体育场地、体育组织、体育活动的满意度指数依次为70.0分、69.8分与66.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