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号 | 索引号 | 000000000/2016-00325 | 关键词 | ||
主题分类 | 政策解读 | 体裁分类 | 服务对象 |
提要 “十三五”时期,我国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面临着劳动力红利弱化、借贷成本难以下降、创新能力提升难度加大、需求规模增速放缓的困扰,同时,也面临着政策环境持续优化的机遇。总体而言,产业发展将会陷入低成本竞争优势快速消失、新的动力难以快速形成的窘境;增速将进入次高增长阶段,比重趋势性上升的可能性较大。 为了更好预判“十三五”我国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趋势,我们将分别从供给侧、需求侧和发展环境三方面阐述对产业发展的影响。 供给侧分析。我国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长期因素正在发生变化,即国内劳动力、资金、技术等要素的稀缺性问题越来越明显;而当所有要素供给都已开始偏紧的背景下,依赖于成本优势继续保持增长的格局也越来越难维持,所以如果生产函数不发生变化的话,潜在增长一定是减速的。 第一,劳动力供给,来自于人口数量的“量”的红利逐渐消失。我国在过去几十年间所享受到的“人口红利”将在未来十年内逐渐消失。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短缺对高技术产业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一是劳动力成本明显上升,出口比较优势将发生重大变化;二是年均受教育年限增长缓慢,难以与未来产业发展所需的人才相匹配。第二,资本供给,仍是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挑战主要体现在:一是部分行业属于前期过度融资、杠杆率较高而当期不良贷款率仍有上升风险的领域,在增速下行面临一定压力之际,行业内企业“融资难”问题比较突出;二是在以银行为主导的现有金融格局下,面对企业发展的高风险时,金融机构所要求的利息水平必然较高,就更加剧了“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而且,短期内,部分行业领域的三角债问题,一旦资金链断裂将引发行业内很多企业陷入破产境地并引发行业地震。第三是我国以技术引进为主的技术进步模式特点决定了我国创新能力滞后;对高技术产业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一是难以获得有价值的核心技术,容易受制于人;二是容易陷入“技术引进陷阱”,对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产生技术依赖。因此,本土企业往往将关注重点放在提高生产能力方面,以此快速获取市场回报,而缺乏对支撑企业长期发展的新技术开发的长久规划。 需求侧分析。我国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需求因素也正在发生着显著变化,即高投资稳定增长的效果难现、外贸红利正逐步减弱,国内需求的扩张和结构的变化有望形成强劲拉动作用,所以,潜在增长尽管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但“十三五”初期产业发展增速的下行趋势凸显。 第一,固定资产投资,依靠高投资稳定增长的效果恐难实现。预期投资回报率的下降、融资成本的相对高企、商业银行贷款存在政策障碍、部分领域准入门槛高等因素,抑制了民间投资的积极性和实际投资需求。第二,消费需求,需求的扩张和结构的变化有望对我国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形成强劲拉动作用。第三,进出口贸易,外贸红利正逐步减弱。面对全球经济下行风险不断加大、发达国家经济体失业率居高不下等困境,各国为扶持本土产业和缓解就业压力,世界经济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并有所加剧。 环境分析。我国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环境因素有助于推进产业稳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第一,技术进步的影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不断扩散,在一个线性、确定的世界走向一个不确定、流动、网状世界的背景下,互联网及其相关技术不仅引发了资源配置方式的变革,降低了市场准入的门槛,生产要素的动员和使用更加大众化,而且有助于提升全球的经济价值、降低交易成本、提升效率,增强洞察能力、改进决策的有效性,使得企业的新创和发展将有可能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容易。第二,政府政策的影响。总体而言,无论是宏观政策环境还是产业政策环境,更有利于我国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健康发展。但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一系列针对产业的改革和政策从出台到落实并持续发挥功效,还需要一个过程。 主要政策和措施。促进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具体而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政策分类指导,突出针对性、规范性。 面对全国各地发展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热情,必须要仔细思索如何利用政府的引导作用提高和改变产业技术、产品内涵、市场应用,以避免陷入产业发展的“低端过剩、高端不足”困局,最终要培育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并实现由数量、速度型发展转变为真正的质量、内涵型发展。 首先,政府部门应根据技术梯度的差距采取不同策略措施,让有限财政资源发挥好“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例如,针对技术差距相对较大的追赶型领域,更多应采取加强基础理论和共性技术研究的供给端支持策略,否则很容易出现“中国的扶持政策,助推国外企业发展”的窘境。其次,从产业生命周期的角度看,政府部门也应采取不同举措。在发展起步阶段,政府补助往往能通过补贴企业产能成本,带来产业高利润的吸引力、产业盈利优势,进而释放潜在产能。产业扩张后,传统鼓励供给侧、缺乏研发专用性的政策,很难引导需求和技术的同步成长,使得政策退化为刺激同质化产品产能的增加,由此常伴随产能过剩的出现,产业盈利优势可能逐步缩小甚至转为劣势;因此,激励原始创新和转向需求培育应该成为未来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的调整方向。 二是提升创新能力,确保产业发展竞争力。 对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而言,一方面,从发展转型的外部要求看,产业发展不仅面临着从制造向创造的转型,而且从外部获得转型发展所需要的知识和技术并成功将其内部化,也越来越难。另一方面,从创新的内生特质看,在技术层面,由于科学技术在广泛交叉和深度融合中不断创新,创新明显具有多元性特征,即原本是单一技术的产品,在工艺与生产上开始要求各种似乎相互独立的技术;某种程度上,并非单项新技术的发展而是多项新技术共同决定了产业发展的广度、深度和高度,而各项技术之间又是相互耦合依存的,产业的发展可能被其中某项技术的发展变化所引领,存在着各种可能性。因此,技术创新不仅仅需要的是某一技术领域很强的专业知识,而且更需要广阔的知识面和对各项专业技术可行性的把握。 三是加大金融支持,保障产业发展活力。 “十三五”期间必须要提升资本对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效率,充分发挥金融驱动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一是创新财政资金的使用方式。二是增加股权投资的多样性。三是增强债权投资的服务能力。四是探索与国际金融机构和国内政策性金融机构合作。通过加入“赤道原则”的国内外金融机构进行贷款,获得相应政策优惠;同时,根据产业特点和市场需求,借鉴德国等绿色金融发展成熟国家的经验,积极发展碳资产绿色融资、节能减排融资、合同能源管理未来收益权质押等绿色金融服务。(发改委宏观研究院 张于喆) |
“十三五”时期,我国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面临着劳动力红利弱化、借贷成本难以下降、创新能力提升难度加大、需求规模增速放缓的困扰,同时,也面临着政策环境持续优化的机遇。总体而言,产业发展将会陷入低成本竞争优势快速消失、新的动力难以快速形成的窘境;增速将进入次高增长阶段,比重趋势性上升的可能性较大。
为了更好预判“十三五”我国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趋势,我们将分别从供给侧、需求侧和发展环境三方面阐述对产业发展的影响。
供给侧分析。我国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长期因素正在发生变化,即国内劳动力、资金、技术等要素的稀缺性问题越来越明显;而当所有要素供给都已开始偏紧的背景下,依赖于成本优势继续保持增长的格局也越来越难维持,所以如果生产函数不发生变化的话,潜在增长一定是减速的。
第一,劳动力供给,来自于人口数量的“量”的红利逐渐消失。我国在过去几十年间所享受到的“人口红利”将在未来十年内逐渐消失。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短缺对高技术产业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一是劳动力成本明显上升,出口比较优势将发生重大变化;二是年均受教育年限增长缓慢,难以与未来产业发展所需的人才相匹配。第二,资本供给,仍是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挑战主要体现在:一是部分行业属于前期过度融资、杠杆率较高而当期不良贷款率仍有上升风险的领域,在增速下行面临一定压力之际,行业内企业“融资难”问题比较突出;二是在以银行为主导的现有金融格局下,面对企业发展的高风险时,金融机构所要求的利息水平必然较高,就更加剧了“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而且,短期内,部分行业领域的三角债问题,一旦资金链断裂将引发行业内很多企业陷入破产境地并引发行业地震。第三是我国以技术引进为主的技术进步模式特点决定了我国创新能力滞后;对高技术产业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一是难以获得有价值的核心技术,容易受制于人;二是容易陷入“技术引进陷阱”,对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产生技术依赖。因此,本土企业往往将关注重点放在提高生产能力方面,以此快速获取市场回报,而缺乏对支撑企业长期发展的新技术开发的长久规划。
需求侧分析。我国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需求因素也正在发生着显著变化,即高投资稳定增长的效果难现、外贸红利正逐步减弱,国内需求的扩张和结构的变化有望形成强劲拉动作用,所以,潜在增长尽管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但“十三五”初期产业发展增速的下行趋势凸显。
第一,固定资产投资,依靠高投资稳定增长的效果恐难实现。预期投资回报率的下降、融资成本的相对高企、商业银行贷款存在政策障碍、部分领域准入门槛高等因素,抑制了民间投资的积极性和实际投资需求。第二,消费需求,需求的扩张和结构的变化有望对我国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形成强劲拉动作用。第三,进出口贸易,外贸红利正逐步减弱。面对全球经济下行风险不断加大、发达国家经济体失业率居高不下等困境,各国为扶持本土产业和缓解就业压力,世界经济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并有所加剧。
环境分析。我国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环境因素有助于推进产业稳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第一,技术进步的影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不断扩散,在一个线性、确定的世界走向一个不确定、流动、网状世界的背景下,互联网及其相关技术不仅引发了资源配置方式的变革,降低了市场准入的门槛,生产要素的动员和使用更加大众化,而且有助于提升全球的经济价值、降低交易成本、提升效率,增强洞察能力、改进决策的有效性,使得企业的新创和发展将有可能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容易。第二,政府政策的影响。总体而言,无论是宏观政策环境还是产业政策环境,更有利于我国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健康发展。但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一系列针对产业的改革和政策从出台到落实并持续发挥功效,还需要一个过程。
主要政策和措施。促进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具体而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政策分类指导,突出针对性、规范性。
面对全国各地发展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热情,必须要仔细思索如何利用政府的引导作用提高和改变产业技术、产品内涵、市场应用,以避免陷入产业发展的“低端过剩、高端不足”困局,最终要培育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并实现由数量、速度型发展转变为真正的质量、内涵型发展。
首先,政府部门应根据技术梯度的差距采取不同策略措施,让有限财政资源发挥好“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例如,针对技术差距相对较大的追赶型领域,更多应采取加强基础理论和共性技术研究的供给端支持策略,否则很容易出现“中国的扶持政策,助推国外企业发展”的窘境。其次,从产业生命周期的角度看,政府部门也应采取不同举措。在发展起步阶段,政府补助往往能通过补贴企业产能成本,带来产业高利润的吸引力、产业盈利优势,进而释放潜在产能。产业扩张后,传统鼓励供给侧、缺乏研发专用性的政策,很难引导需求和技术的同步成长,使得政策退化为刺激同质化产品产能的增加,由此常伴随产能过剩的出现,产业盈利优势可能逐步缩小甚至转为劣势;因此,激励原始创新和转向需求培育应该成为未来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的调整方向。
二是提升创新能力,确保产业发展竞争力。
对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而言,一方面,从发展转型的外部要求看,产业发展不仅面临着从制造向创造的转型,而且从外部获得转型发展所需要的知识和技术并成功将其内部化,也越来越难。另一方面,从创新的内生特质看,在技术层面,由于科学技术在广泛交叉和深度融合中不断创新,创新明显具有多元性特征,即原本是单一技术的产品,在工艺与生产上开始要求各种似乎相互独立的技术;某种程度上,并非单项新技术的发展而是多项新技术共同决定了产业发展的广度、深度和高度,而各项技术之间又是相互耦合依存的,产业的发展可能被其中某项技术的发展变化所引领,存在着各种可能性。因此,技术创新不仅仅需要的是某一技术领域很强的专业知识,而且更需要广阔的知识面和对各项专业技术可行性的把握。
三是加大金融支持,保障产业发展活力。
“十三五”期间必须要提升资本对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效率,充分发挥金融驱动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一是创新财政资金的使用方式。二是增加股权投资的多样性。三是增强债权投资的服务能力。四是探索与国际金融机构和国内政策性金融机构合作。通过加入“赤道原则”的国内外金融机构进行贷款,获得相应政策优惠;同时,根据产业特点和市场需求,借鉴德国等绿色金融发展成熟国家的经验,积极发展碳资产绿色融资、节能减排融资、合同能源管理未来收益权质押等绿色金融服务。(发改委宏观研究院 张于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