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农民获得合理收益 进一步调动农民种粮和地方抓粮的积极性的积极性

文号 索引号 000000000/2016-00236 关键词
主题分类 政策解读 体裁分类 服务对象

中农办负责人解读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
——保障农民获得合理收益
进一步调动农民种粮和地方抓粮的积极性

△ 尽管国内粮食总产量持续增加,但品种结构存在产需矛盾,国内外粮食价格倒挂,形成粮食产量、库存和进口三量齐增的现象

△ 保障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是必须破解的一大难点

△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核心是围绕市场的需求进行生产,优化农业资源的配置,扩大农产品有效供给,增强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新近公布的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对今后我国“三农”发展提出一系列重要举措。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月28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负责人,就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进行了解读。

着力解决两大突出问题

“总体看,农业农村发展平稳向好,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是两个最主要的指标。但必须看到,当前中国农业农村发展中也存在很多新问题,有些问题对下一步的发展会构成比较大的制约和瓶颈。”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表示,在今年的农业农村工作中,要抓住当前农业农村中的突出问题,制定相关政策,调动农民的积极性,着力把突出问题解决好。

陈锡文表示,当前农业农村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个。第一是粮食总供求失衡,价格下跌,进口和库存都创新高,需要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国内外粮食价格倒挂,而且出现了粮食产量、进口量和库存量三量齐增的复杂现象。国内粮食供给的品种结构和市场需求的品种结构存在着不适应的方面,比如说有的品种例如大豆,市场需求增长很快,但国内生产满足不了对大豆的需求。

第二是农民增收缺乏新的亮点和支柱。家庭经营和工资性收入在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分别占39.4%和40.3%,是农民收入的两个最主要来源。但当前粮价低迷,部分农产品价格出现明显下跌趋势,国家也难以继续提高政策性收购价格,依靠增产和提价来实现增收面临很大挑战。去年外出农民工数量增长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最慢的一次,只有0.4%,即外出农民工的数量只增长了60多万人,和世纪之交时每年增长1000多万人的态势相比,发生了明显变化。在这两个主要动因都减弱的背景下,怎么增加农民收入,是必须破解的第二大难题。

粮食产需矛盾引发进口

“去年,我国粮食产量为12400多亿斤,前年的粮食产量是12100多亿斤。虽然连续多年增产,但和实际需求相比还有缺口。根据各方面情况判断,现在大概国内的供求缺口在400亿斤到500亿斤,需求大于供给,也就是说必须通过国际市场进口一部分粮食。”陈锡文说。

为什么实际缺口是400亿斤到500亿斤,去年进口粮食却达2400亿斤,进口量为何比缺口大很多呢?陈锡文认为,有两个原因。一是品种结构。2400亿斤中,大豆就超过了1600亿斤。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植物油的消耗、对畜产品的消耗越来越大,在加工植物油和提供饲料方面,大豆非常关键。因此,人们对大豆的需求增长非常快。但在中国,大豆属于低产作物,经济收益也不高,所以农民不大愿意种,导致大豆进口激增。二是品种调剂。比如进口大麦、高粱、木薯等品种实际上是用来替代玉米的。据海关统计,以上品种去年进口约700亿斤。玉米的替代品之所以大规模进口,完全是由于价格低且不实行关税配额制度。

针对国内外粮价倒挂情况,从前年开始,中央政府已经对一些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进行改革。2014年新疆的棉花以及东北和内蒙古的大豆实行了目标价格改革,去年夏天在长江流域实行了对油菜籽收储制度的改革,去年9月份明确提出了对玉米临时收储价格的调整,从每斤1.12元降到了每斤1元。陈锡文表示:“虽然价格降低了,但还是高于国际市场,还是由政府定价。今年正在研究怎么让价格的形成回归市场。应当明确的是,价格应由市场决定,同时政府必须保障农民获得合理收益。”

增强农业供给结构适应性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央一号文件的重要内容。“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核心是围绕市场的需求进行生产,优化农业资源的配置,扩大农产品有效供给,增强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中农办副主任韩俊表示。

首先要调整优化农业产品结构、生产结构和区域结构。树立大农业、大食物的观念,不能单纯以增加产量论英雄,要念好山海经,唱好林草戏,合理开发更多农业资源。特别是要统筹粮、经、饲发展,为消费者提供品种多样的产品。同时,下大力气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要适应城乡居民食品结构升级的需要,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提高消费者对国内农产品的信任度。

其次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深度挖掘农业的多种功能,把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加工流通和农业休闲旅游融合起来,培育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更好地满足全社会对农业多样化的需求。

“有一点需要强调,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是说粮食不重要了,还要进一步巩固和提升粮食的生产能力。当然粮食生产要尊重市场规律,要顺应供求变化,要实时调整粮食种植结构,特别是玉米非优势产区要把产量压下来,要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真正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支持力度,进一步调动农民种粮和地方抓粮的积极性。”韩俊说。(记者 乔金亮)

中农办负责人解读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
——保障农民获得合理收益
进一步调动农民种粮和地方抓粮的积极性

△ 尽管国内粮食总产量持续增加,但品种结构存在产需矛盾,国内外粮食价格倒挂,形成粮食产量、库存和进口三量齐增的现象

△ 保障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是必须破解的一大难点

△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核心是围绕市场的需求进行生产,优化农业资源的配置,扩大农产品有效供给,增强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新近公布的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对今后我国“三农”发展提出一系列重要举措。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月28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负责人,就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进行了解读。

着力解决两大突出问题

“总体看,农业农村发展平稳向好,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是两个最主要的指标。但必须看到,当前中国农业农村发展中也存在很多新问题,有些问题对下一步的发展会构成比较大的制约和瓶颈。”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表示,在今年的农业农村工作中,要抓住当前农业农村中的突出问题,制定相关政策,调动农民的积极性,着力把突出问题解决好。

陈锡文表示,当前农业农村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个。第一是粮食总供求失衡,价格下跌,进口和库存都创新高,需要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国内外粮食价格倒挂,而且出现了粮食产量、进口量和库存量三量齐增的复杂现象。国内粮食供给的品种结构和市场需求的品种结构存在着不适应的方面,比如说有的品种例如大豆,市场需求增长很快,但国内生产满足不了对大豆的需求。

第二是农民增收缺乏新的亮点和支柱。家庭经营和工资性收入在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分别占39.4%和40.3%,是农民收入的两个最主要来源。但当前粮价低迷,部分农产品价格出现明显下跌趋势,国家也难以继续提高政策性收购价格,依靠增产和提价来实现增收面临很大挑战。去年外出农民工数量增长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最慢的一次,只有0.4%,即外出农民工的数量只增长了60多万人,和世纪之交时每年增长1000多万人的态势相比,发生了明显变化。在这两个主要动因都减弱的背景下,怎么增加农民收入,是必须破解的第二大难题。

粮食产需矛盾引发进口

“去年,我国粮食产量为12400多亿斤,前年的粮食产量是12100多亿斤。虽然连续多年增产,但和实际需求相比还有缺口。根据各方面情况判断,现在大概国内的供求缺口在400亿斤到500亿斤,需求大于供给,也就是说必须通过国际市场进口一部分粮食。”陈锡文说。

为什么实际缺口是400亿斤到500亿斤,去年进口粮食却达2400亿斤,进口量为何比缺口大很多呢?陈锡文认为,有两个原因。一是品种结构。2400亿斤中,大豆就超过了1600亿斤。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植物油的消耗、对畜产品的消耗越来越大,在加工植物油和提供饲料方面,大豆非常关键。因此,人们对大豆的需求增长非常快。但在中国,大豆属于低产作物,经济收益也不高,所以农民不大愿意种,导致大豆进口激增。二是品种调剂。比如进口大麦、高粱、木薯等品种实际上是用来替代玉米的。据海关统计,以上品种去年进口约700亿斤。玉米的替代品之所以大规模进口,完全是由于价格低且不实行关税配额制度。

针对国内外粮价倒挂情况,从前年开始,中央政府已经对一些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进行改革。2014年新疆的棉花以及东北和内蒙古的大豆实行了目标价格改革,去年夏天在长江流域实行了对油菜籽收储制度的改革,去年9月份明确提出了对玉米临时收储价格的调整,从每斤1.12元降到了每斤1元。陈锡文表示:“虽然价格降低了,但还是高于国际市场,还是由政府定价。今年正在研究怎么让价格的形成回归市场。应当明确的是,价格应由市场决定,同时政府必须保障农民获得合理收益。”

增强农业供给结构适应性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央一号文件的重要内容。“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核心是围绕市场的需求进行生产,优化农业资源的配置,扩大农产品有效供给,增强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中农办副主任韩俊表示。

首先要调整优化农业产品结构、生产结构和区域结构。树立大农业、大食物的观念,不能单纯以增加产量论英雄,要念好山海经,唱好林草戏,合理开发更多农业资源。特别是要统筹粮、经、饲发展,为消费者提供品种多样的产品。同时,下大力气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要适应城乡居民食品结构升级的需要,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提高消费者对国内农产品的信任度。

其次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深度挖掘农业的多种功能,把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加工流通和农业休闲旅游融合起来,培育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更好地满足全社会对农业多样化的需求。

“有一点需要强调,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是说粮食不重要了,还要进一步巩固和提升粮食的生产能力。当然粮食生产要尊重市场规律,要顺应供求变化,要实时调整粮食种植结构,特别是玉米非优势产区要把产量压下来,要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真正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支持力度,进一步调动农民种粮和地方抓粮的积极性。”韩俊说。(记者 乔金亮)

标签: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