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号 | 索引号 | 000000000/2016-00328 | 关键词 | ||
主题分类 | 政策解读 | 体裁分类 | 服务对象 |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临近3月,距离全国“两会”召开越来越近了。“两会”不仅是公众政治生活中极为重要的标记,也越来越成为民意汇聚的意见场。“两会”就像是观察中国社会的绝佳窗口。
“两会”在即,如何看待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宏观形势?一系列数据表明,中国经济亮点颇多。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会计学家张连起通过《央广财经评论》发表评论:
自去年6月中国股市异常波动和8月11日人民币“闪贬”之后,全球市场出现过一轮恐慌性、交叉性下跌。全球市场问题的根由是,长周期增长动力不足,全球人口增长率下滑导致潜在增长率下移,日益严重的贫富分化制约了需求增长,过去几年过度依靠量化宽松的货币刺激、结构性改革收效微弱,同时“量宽”又不断制造着资产泡沫。试想,全球“真实经济”增长乏力,全球市场的调整是势所必然,迟早要来。
然而,绝不能连带认为中国因素是“全球利空”因素。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指出,有关监管部门存在主动作为不够的问题,但去年针对股市、汇市异常波动,采取稳住市场的方针政策是正确的,避免了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
事实上,中国2015年能维持6.9%增长,且就业比较充分、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跑赢经济增速、单位GDP能耗降低,经济新动能不断提升,恰恰是对全球经济的有力支撑。没有这样的中国经济,全球市场的灾难可能要深重得多。在整个经济的金融化、虚拟化程度不断提高,金融和实体经济以及投资者、消费者心理的互动性越来越强的今天,如果群体丧失信心,任由负面预期蔓延,只会使结构性问题与矛盾进一步累积。
中国经济增长放缓是事实。真正该关注的不是GDP这个数字,而是中国经济结构的关键转型。2015年,服务业规模扩大了8.3%,而曾经主导经济的建筑和制造业总计只增长了6%。第三产业份额去年上升至中国GDP的50.5%,超过了2011年在第十二个五年计划中制定的47%的目标,比第二产业(建筑和制造业)占比高出了整整10个百分点。
中国经济结构的重大转型对实现以消费者主导的再平衡战略至关重要。服务业的发展有助于在城市创造就业,而就业是个人收入的基础。相比于建筑和制造业,我国服务业每单位产值需要的就业人数要高出30%。所以势头良好的服务业帮助遏制了失业率上升——这也是判断是否硬着陆最常用的标准。就算GDP增速放缓,2015年城镇新增就业还是达到了1312万,全面完成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的目标。
虽然股市异常波动、人民币也有一定幅度的贬值,但是张连起分析,A股市场投资者信心攀升,人民币也不再有继续贬值的基础。综合两方面因素来看,还是要对中国经济抱有信心:
一谈到人民币贬值,不少人惊慌失措,想卖了中国资产买美国资产,甚至急着办海外移民。其实,过去十几年,人民币是世界上唯一对美元大幅升值的国家。2005年7月19日汇改,美元兑人民币是1:8.11。按名义有效汇率,即使不扣除物价因素,按贸易加权的人民币指数,从2005年7月到2014年4月也升值了40.5%,按照实际有效汇率(剔除物价水平)则升值了50%。这种单边的大幅度升值预期推高了几乎所有人民币资产价格,导致虚业大热,现在适当调整一下,回到市场决定的均衡水平,不仅合理,而且必要。当然,由于汇率“关系万千重”,不可能搞“自由落体运动”。
关于股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拉加德的话具有启示意义:如果波动性过高,监管当局进行干预是合法且可理解。投资者在市场波动大的时候,应该保持耐性。
从2月15日至19日股市一周的数据观察,猴年第一周余额宝情绪指数从周一到周四持续上涨,从整体趋势上看,投资者情绪正在逐步升温。上周前三天A股持续上涨,情绪指数也同步提升,周四股市震荡盘整时,投资者情绪并没有下跌,反而大幅上涨。情绪指数与股指的不一致变化也说明了投资者信心的提升。
近期市场上涨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首先,今年央行一月份信贷投放高达创纪录的2.5万亿,当前市场资金充足。同时A股在经历三次暴跌后部分行业估值已经回归合理区间,沪市仅12倍的市盈率有较大吸引力;其次,春假期间美元指数连续暴跌,美国最新公布的一月经济数据也不如预期,再一次加息预期大幅下降。由此,人民币汇率贬值压力得到缓解,这有利于改善市场风险偏好,缓解资金流出压力;再次,临近3月“两会”即将召开,统计数据显示在过去10年中,两会前股市上涨的概率高达80%以上,这种“两会预期”也有力的提升了投资者入市热情。
要改造中国股市基因,奠定A股长牛慢牛制度之基,实现资本市场有效支持服务实体经济的目标,必须在以下方面深化改革:推动真正有益于新旧动能转换的注册制改革;践行法治、从严监管;发展机构投资者;主流媒体不为股市背书,让市场教育投资者;尊重市场、相信市场,摒弃工具性目的,让市场自身规律起作用;严控杠杆,规范透明发展,有效降低杠杆;推动金融协调统一监管改革,在当前的“一行三会”框架上设置“金融稳定领导机构”;加强人才建设,尽快推动技术性岗位的旋转门改革。
2015年是“十二五”计划的收官之年,中国经济6.9%的同比增速,虽比以往略低了些,但在放在全球坐标上来看,中国依然是标准的“高富帅”。对比发达经济体,美国经济增长表现最好,经济增速也不超过3%;欧洲、日本的经济增速则徘徊在1%左右。再看新兴经济体,巴西、俄罗斯出现负增长,南非经济增速只有2%左右。
判断一个国家经济是硬着陆还是软着陆,最终要看实体经济,而中国的实体经济远比大家想象中强健。展望未来,张连起认为,中国经济依旧稳中有进、稳中向好,不会硬着陆:
当前确实存在钢铁、煤炭等传统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去产能是改革棋局中的“当头炮”。不少人认为去产能会引发不良贷款率大幅度上升,然而从总体评估情况来看,去产能未必就一定会导致不良贷款率飙升。这些相关行业出现的销售困境以及连年亏损等,并不是新出现的,而是在2010年经济开始出现下滑以来一直都存在的问题,银行和监管当局对此已经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并计提了坏账谁备。采取去产能举措并不会进一步加剧银行的“惜贷”情绪,作为一个市场化的商业主体,商业银行在过剩产能行业方面肯定会有“惜贷”,但是对于其他有需求的、新兴的行业,相反就不会“惜贷”。按照正常商业逻辑,银行贷款会进行结构性优化,因此,不用特别担心去产能会对银行贷款总量造成不良影响。
应该承认,一段时间内的股市、汇市异常波动意味着金融改革付出了重大代价,这些失误应该得到正视,但不构成经济硬着陆的前提。中国经济信心不会倒,在适当增加总需求的基础上,聚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经济将更加坚韧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