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号 | 索引号 | 000000000/2016-00072 | 关键词 | ||
主题分类 | 政策解读 | 体裁分类 | 服务对象 |
新华社北京6月6日电(记者 韩洁)恰逢“科技三会”——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之际,本月初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亮出五大硬措施推动科技资金管理“升级”,引发科技界广泛关注。
分析人士认为,中央此举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经费支配权,特别是大幅提高人员费比例,将更好激发科研人员积极性,更有效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更深层次讲,这一部署也释放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创新政府宏观调控的积极信号,通过宏观政策与体制改革协同发力,促进经济提质增效。
宏观调控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能,其本质就是预期管理。国际金融危机爆发8年来,世界经济依然复杂多变,进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也面临下行压力。各种不确定性加大的背景下,政府尤其需要注重加强预期引导,对政府宏观调控水平也提出更高要求。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格局下,如何看待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认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不是走计划经济的“老路”,也不是走放任不管的“歪路”,而是要发挥“两手合力”,即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当前,一个普遍共识是我国经济发展有周期性、总量性问题,但结构性问题最突出,矛盾的主要方面转向供给侧。在这种情况下,提高政府宏观调控水平,该如何协调好供给管理和需求管理的关系?
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姚余栋看来,需求侧管理主要是以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拉动经济,调节的是短期经济波动,而供给侧则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四大要素,在充分合理配置条件下可以提高中长期潜在增长率。
“需求管理是西医,见效快,但有副作用;供给侧改革是中医,疗效慢,但能够治本。”姚余栋说,推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府宏观调控应“中医为主,西医为辅”,一定要长期坚持供给侧着重发力,需求端管理要稳健。尤其对经济下行风险要有忍耐力,关键解决好供给端的矛盾和问题。
“换挡期、阵痛期加上前期刺激政策的消化期,意味着不要期望大水漫灌式的普遍刺激。”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贾康也强调,供给侧改革要把有效市场和有为、有限政府相结合,一方面必须尊重顺应市场,另一方面要对过去已有的需求管理经验大胆创新,这样才能在面对一系列改革艰巨任务时有所作为。
过去十多年来,我国经济更多依赖需求的刺激,导致经济曾出现波动。放眼全球,一些国家的经验教训也值得借鉴,如美国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一直在实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全球经济深陷其中,以致近期退出障碍重重。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清醒认识到其根本目的是提高供给质量满足需要,使供给能力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主攻方向是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贯穿“十三五”的一项任务,这就要求政府必须不断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增强宏观政策协同性,更加注重扩大就业、稳定物价、调整结构、提高效益、防控风险、保护环境,更加注重引导市场行为和社会预期,为结构性改革营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高培勇说,“十三五”要提高政府宏观调整水平,实现经济协调发展,关键要做好两道“加法”。
一道是“政策 改革”的宏观调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质是一场改革,因此必须让改革成为调控的“常规武器”。“目前的宏观调控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而是政策与改革二者交融的调控格局。一方面坚持宏观经济政策布局,另一方面供给侧通过改革迈上经济健康发展轨道。”
另一道是“逆周期调节 结构调整”的宏观调控。宏观调控本质是逆周期调节,经济好的时候紧一紧,不好的时候松一松。但对处在经济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而言,除了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短期逆周期调控政策外,关键要坚持结构性调控为主,着力化解结构性矛盾,构建中国经济新一轮增长的重要支撑。只有经历了优胜劣汰的阵痛,中国经济才能脱胎换骨、凤凰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