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号 | 平政办〔2016〕86号 | 索引号 | 005452065/2016-00077 | 关键词 | 资源型城市 可持续发展 |
主题分类 | 政府办文件 | 体裁分类 | 服务对象 |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新城区、高新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平顶山市推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2016年10月13日
平顶山市推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实施方案
平顶山市是一座成熟型资源型城市和老工业基地。为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的通知》(国发〔2013〕45号)和市九次党代会精神,加快我市转型发展步伐,深入推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建设,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积极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创新体制,扩大开放,大力推进经济转型、城市转型、生态转型和社会转型,加强支撑保障能力建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探索成熟期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之路,着力打造“三城两地一区”(中国尼龙城、中部能源城、中原电气城和长江以北最大的不锈钢产业基地、海内外知名旅游目的地,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示范区),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基本原则
坚持优化结构促转型。把优化经济结构作为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主攻方向,在发展中转型,在转型中提升,着力构建优势突出、结构优化、多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坚持拓展空间促转型。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加强规划引导,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现代城镇体系,形成发展强大引擎。
坚持集约节约促转型。加强资源开发利用过程的监管,引导资源规模化、集约化开发;严格执行产业政策和投资强度、能耗评估等准入条件,着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产出效益,发展绿色环保经济,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坚持改革开放促转型。借鉴先进经验,创新体制机制,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下功夫;强力推进招商选资,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形成有利于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
坚持改善民生促转型。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统筹城乡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大力改善人居环境和社会管理水平,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显著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取得实质性突破,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综合功能更加完善,生态环境更加优美,发展活力明显提升,经济社会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建设创新引领的工业新城、宜业宜居的生态绿城、近悦远来的旅游名城、文明和谐的平安福城。
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左右,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长8%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3%,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
转型升级实现突破。资源型产业比重明显下降,新兴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服务业比重持续提升,产业迈向中高端;城乡一体化协调推进,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进步贡献率显著提升,进入国家创新型城市行列。
生态环境显著改善。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取得明显进展,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森林覆盖率明显提高,空气质量明显提升,地表水质量稳定达标,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鹰城基本展现。
民生质量普遍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明显缩小,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教育、医疗、文化、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重点任务
(一)优化产业结构,着力推动经济转型
以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为重点,以科学发展载体为依托,以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为主攻点,以规模化、集群化、高端化、绿色化为方向,做强工业、做大服务业、做优农业,加快构建优势突出、结构优化、多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1.突出发展先进制造业。把握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实施的重大机遇,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以百千亿级产业基地集群培育为重点,着力强化新兴产业培育和传统产业升级“双轮驱动”,大力发展接续替代产业,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形成“5+5”工业发展新体系。
建设中国尼龙城。坚持做大上游、做强中游、做深下游,以化工、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为主要载体,实施神马尼龙科技30万吨精己二酸和30万吨己内酰胺、神马实业帘子布东厂区搬迁改造、三梭尼龙发展7万吨尼龙6切片聚合等项目,大力发展己二酸、己内酰胺、尼龙切片、工业丝、工程塑料等高端精深加工产品,形成尼龙6与尼龙66协同发展的大尼龙格局,巩固提升我国最大、国际一流的尼龙产业基地优势。到2020年,力争尼龙产业营业收入达到500亿元以上。
建设中部能源城。坚持传统能源新型化、新能源规模化,推行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调整产品结构,淘汰落后产能,推动煤炭由燃料向原料转变,构建煤电一体产业链条,巩固全国重要能源基地地位。科学布局大容量、高参数燃煤发电机组和热电联产机组,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积极发展储能产业,重点实施姚电公司2×100万千瓦超低排放火电机组、河海新能源公司舞钢2×3万千瓦洁净煤热电等项目,全力打造河南省重要的新能源基地。到2020年,全市风力、光伏发电装机分别达到100万千瓦和250万千瓦,能源产业营业收入突破500亿元。
建设中原电气城。发挥高压电气装备技术和品牌优势,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以高新技术、平新产业集聚区为主要载体,以输变电设备和智能保护控制设备制造为重点,实施高新区电气装备产业园、平高集团大容量强电流试验站二期工程等项目,积极引进零部件配套生产企业,大力发展中低压电气,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交直流、全系列、全电压等级电气装备研发制造基地。到2020年,力争电气产业营业收入达到500亿元左右。
建设长江以北最大的不锈钢产业基地。引进战略投资者,积极发展不锈钢管材、精密不锈钢板材、彩色不锈钢板材、高档镜面不锈钢板材等高端产品,培育热轧、冷轧、板材、管材、制品、研发、物流与交易市场等相对完整产业链条,形成不锈钢加工、交易、物流三大中心,建设长江以北最大的不锈钢产业基地。到2020年,力争不锈钢产业营业收入达到500亿元左右。
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以培育能源化工、装备制造、钢铁深加工三大千亿级产业基地为重点,综合运用战略重组、链条延伸、产品拓展、技术升级等举措,推动能源、化工、冶金建材、装备制造、轻工食品等五大传统优势产业绿色化、循环化、集群化发展,建设一批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全面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发挥煤盐资源综合优势,以一体化、园区化、集群化为方向,以叶县、石龙、平顶山化工产业集聚区和宝丰县北部煤炭循环园区为主要载体,强化煤焦油、焦炉煤气等焦化副产品综合利用和精深加工,规模化发展工业用盐、离子膜烧碱、聚氯乙烯树脂等产品,积极发展下游耗氯产品、树脂型材等产品,促进煤化工、盐化工和尼龙化工融合发展,建设国内一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煤盐联合化工基地,力争2020年能源化工产业营业收入达到1000亿元。以智能化、集成化、精密化为方向,以郏县、叶县、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为主要载体,加强自主创新、产业配套能力建设,拓展成套装备及智能制造新领域,发展矿用救援、智能工程机械、轨道交通和节能环保等高端装备,形成骨干企业优势突出、配套产业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建设全国重要的现代装备研发制造产业基地,力争2020年装备制造产业营业收入达到1000亿元。突出舞钢公司产业和技术优势,以舞钢市、宝丰县产业集聚区为主要载体,加快企业技术创新和装备升级,改善钢材品种和质量,扩大精深加工品种,促进钢材向下游机械制造、特种装备扇面扩张,发展高级别高强度特种钢材、高端不锈钢板材等高附加值产品,建设全国重要的特种钢材生产科研基地,力争2020年钢铁深加工产业营业收入达到1000亿元。强化建筑和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积极发展新型墙体材料、装配式绿色建材、新型建筑陶瓷、中高端耐火材料等产品,建设全省重要的新型建材产业基地。引进高效低耗环保的印染工艺和设备,完善纺纱、织布、印染、针织、面料、服装和家用纺织品全产业链,建设全省重要的纺织服装生产基地。强化原料基地、产品开发、冷链物流、安全检测等关键环节建设,提升面制品、肉制品、乳制品、粮油加工、酿酒等特色农产品加工水平,发展日用陶瓷、皮革制品、工艺饰品、高档制鞋等特色产业,推进轻工食品产业规模化发展。
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坚持无中生有、有中出新,瞄准技术前沿,引进标杆企业,大力发展成长性好、竞争力强、关联度高的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医药和医疗器械、新能源、新材料等五大产业,培育一批新兴特色产业基地,形成引领带动工业转型升级的新生力量。发挥中兴科技产业园带动作用,以平新、鲁山县产业集聚区为主要载体,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对接郑州航空港,发展智能手机、智能终端、高端光电显示、超薄OGS、触控集成芯片、半导体材料等特色产业,建设全省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深化与重庆隆鑫、重庆力帆等企业战略合作,以叶县、舞钢市产业集聚区为主要载体,开发多用途、多品种新能源智能控制机车和专用车辆,承接整车制造和配套零部件生产产业转移,打造全国知名摩托机车研发制造出口基地。以郏县产业集聚区为主要载体,高端化发展医疗器械、医用耗材、医疗保健、微创介入、电子医疗影像等产品,推动FNC抗艾滋病毒、培南类抗生素、中药饮品等新特药产业化,建设中原地区最大的医用制品研发生产基地。加强产业关键技术研发应用,提高对位芳纶纤维、安全气囊丝、改性工程塑料、超纯金属、碳化硅微粉、复合医用等材料品级和品种,加强石墨烯、锂离子电池、特种石墨、纳米级碳化硅陶瓷等关键技术开发应用,做大做强新材料产业。
2.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把发展服务业作为优化产业结构、加速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撑,突出新业态发展、新热点培育、新技术运用,实施服务业“233+”发展计划(即两大战略支撑、三大高成长、三大传统服务业),促进服务业比重提高、结构优化、竞争力提升。到2020年,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2%。
突出发展两大战略支撑性服务业。立足我市资源、区域比较优势,重点推进旅游业、现代物流业两大战略支撑性服务业发展,建设海内外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区域性物流枢纽。
建设海内外知名旅游目的地。发挥“山、佛、汤、寺、衙、湖”资源优势,加快中心城区城市休闲、鲁山观光养生度假两个核心区建设,发展山水观光、宗教祈福、温泉养生、生态旅游和休闲度假等特色旅游,重点推进卧佛山汝窑生态文化旅游区、观音文化园、舞钢影视制作基地等项目,建设精品旅游景区和精品旅游线路,唱响“中原大佛、神奇尧山、观音祖庭、近悦远来”旅游品牌,打造海内外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城市。到2020年,全市接待旅游总人数4858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263亿元。
建设区域性物流枢纽。依托铁路和高速公路关键节点,优化物流业发展布局,完善物流网络体系,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和信息平台建设,推进现代物流业规模化、信息化、网络化发展。以大宗商品专业物流和冷链保鲜、电子商务等生活物流为重点,支持生产制造企业实行流程再造和物流服务外包,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加快平顶山现代物流产业集聚区、平南物流园、平西物流园三大物流园区建设,重点推进平西铁路集装箱专办站、电子物流园区、现代物流产业城等项目,打造辐射周边、连接全国的区域性物流枢纽。到2020年,全市现代物流业增加值超过60亿元。
积极培育三大高成长服务业。瞄准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趋势,加快推进服务创新,重点发展电子商务、金融服务、健康养老三大高成长性服务业。
电子商务。以争创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为重点,积极推动网络交易与电子认证、在线支付、物流配送、报关结汇、检疫检验、信用评价等环节的集成应用,支持专业批发市场和大型经营企业开展大宗商品网上现货交易,培育壮大电子商务。加快培育煤炭、钢铁、化工、纺织、特色农畜产品等大宗商品电商交易平台,支持宝丰县、高新区建设跨境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开展电子商务试点,重点做好社区综合服务电子商务试点和农村电子商务示范工程建设。加快电商园区建设,推进平顶山互通电子商务产业园、大路物流电子商务分拨园、亿联电子商务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到2020年,全市信息服务业增加值达到70亿元。
金融服务。以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为目标,大力发展产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和基金管理企业等股权投融资机构,引进银行、证券、保险、投资基金等各类金融机构,加快商务中心区金融分支机构经济区和后台服务区建设,推动平顶山农村商业银行和县域农商行、村镇银行组建工作,支持平顶山银行跨区域发展,形成行业门类齐全、功能完善、运行稳健的现代金融体系。到2020年,全市金融业增加值达到128亿元。
健康养老。坚持生态先行、医养结合、产业联动,围绕满足居民多层次、多样化健康服务需求,实施圣光集团健康养老基地、舞钢龙凤湖健康旅游基地等项目,建设一批区域性养老健康产业发展示范园区。鼓励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加强合作,支持养护型、医护型养老机构建设,大力发展农村养老服务。完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建立以居家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以机构为支撑、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培育形成高端健康养老产业集群,建设全省重要的健康养老服务基地。
改造提升三大传统服务业。顺应消费结构升级和“质量型”消费新需求,丰富服务品种,提高服务质量,改造提升现代商贸、住宿餐饮、房地产三大传统型服务业。
现代商贸。以中心城区三大商圈(即凌云路和西环路之间的现代生态休闲商圈、以开源路为轴心的现代综合商业圈、以和盛广场为中心的新城区新商圈)和县域商贸中心建设为重点,优化商业网点布局,积极引进国内知名商贸企业,稳步发展购物中心、大型综合超市、大型专营店、名品折扣店、连锁专卖等现代商业业态,建设一批多业融合发展的城市综合体和商贸中心、专业市场,发展现代商贸特点突出、商旅商文融合的县域商业集聚中心,培育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现代商贸业发展新格局。到2020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000亿元左右。
住宿餐饮。培育特色餐饮品牌,规划建设一批多功能的商务旅游餐饮街区,改造提升一批具有特色风味的大众餐饮街区,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餐饮名店。推进住宿餐饮资源整合,积极发展连锁经营,加快建业•十八城国际大酒店、天运温泉度假酒店、龙凤湖旅游温泉酒店等项目建设,支持经济型连锁酒店、旅游饭店、农家宾馆建设,形成与旅游业相适应的住宿餐饮业发展格局。
房地产业。以去库存为导向,优化住房供应结构,引进品牌地产企业,发展城市综合体、园区地产、文化旅游地产、养老地产等新兴业态,积极发展健康住宅、绿色环保住宅和节能省地型住宅,培育新的增长点。培育地方房地产品牌企业,推动二手房市场发展,规范房屋租赁市场,发展壮大一批规模化、专业化的房地产中介服务机构和企业,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3.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运用现代科技、物质装备和管理技术改造提升农业,完善现代农业支撑体系,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种植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经营产业化、生产机械化,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稳定粮食生产。积极开展高产创建和绿色增产模式攻关,重点推进叶县、郏县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加快中低产田改造,着力提高单位面积粮食产量。推进重大农业水利工程建设,完善以农田水利设施为基础的田间工程,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提高农业抗灾减灾能力。“十三五”期间全市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480万亩以上,总产稳定在150万吨以上。
发展特色高效农业。以“绿色、有机、无公害”为主题,以发展高附加值终端消费品为目标,发展蔬菜、林果、花卉、苗木、畜牧养殖等特色优势农业。合理规划种植业、养殖业和林果业区域布局,依托西部、北部、南部浅山丘陵地区,积极发展林果业;依托水库两岸及交通干线两侧,积极发展花卉苗木基地;围绕都市近郊和山区,建设一批集观光、采摘、休闲、科普等功能为一体的都市休闲观光农业园区。抓好油料、烟叶等大宗经济作物和食用菌、名贵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生产,推动家禽、肉牛、肉羊等畜牧业生态循环发展,提高规模化、集约化和标准化水平。
推进现代农业集群发展。以特色高效农业、现代畜牧业为重点,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强化科技支撑,推进农产品加工增值链、产业链、资源循环利用链、质量全程控制链有机结合,打造一批“全链条、全循环、高质量、高效益”的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到2020年,力争建成7个达到省级认定标准的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15个销售收入超过亿元的林业产业化集群。
健全农业服务支撑体系。加强农业科技、农业标准化、金融保险、农产品质量安全、智慧农业工程等服务体系建设,为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有力支撑。
4.完善提升科学发展载体。按照“五规合一”、“四集一转”和产城互动的要求,推动生产要素向产业集聚区、商务中心区、特色商业区集聚,将其打造为引领产业升级、增强竞争优势的重要载体。
深入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突出集群、创新、智慧、绿色发展方向,坚持“一县(区)一主业”发展导向,以打造品牌产业集聚区为目标,优化功能布局,完善基础功能,创新体制机制,强化技术创新、现代物流、口岸监管、要素保障和服务管理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培育一批产业特征鲜明、竞争优势突出的百亿级特色产业集群,推动产业集聚区提质转型创新发展,建设全市先进制造业主导区、科技创新核心区、产城融合示范区和改革开放先行区。到2020年,舞钢市、宝丰县、叶县和高新技术4家产业集聚区营业收入突破500亿元。
加快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建设。突出生产性、生活性服务功能定位,完善体制机制,强化配套设施建设,创新融资开发、商业运作模式,大力引进龙头企业和高端品牌,推动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提速扩容增效发展,打造产业高集聚、产出高效率、功能高复合、就业高容量的服务业集群。到2020年,市商务中心区和卫东区、湛河区特色商业区营业收入突破100亿元。
(二)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着力推动城市转型
强化新型城镇化引领作用,立足中心城市现代化、县域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突出产业支撑、功能集合、产城互动、城乡统筹,积极稳妥、科学有序推进新型城镇化。
1.优化城镇体系和形态布局。优化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突出交通链接、服务均衡、生态共享,编制全域城镇发展规划,修编城市总体规划,完善专项规划体系、控制性详细规划、乡镇村庄规划,实现“多规合一”。推动中心城区、县城和中心镇协调发展,形成“一核三组两星”城镇发展体系。“一核”即由城乡一体化示范区、老城区、高新区组成的中心城区;“三组”即鲁山县、叶县、石龙区3个功能组团;“两星”即舞钢市、郏县两个卫星城。
2.加大中心城区建设力度。坚持功能复合理念,按照“东充实、西联通、南拓展、北改善”的思路,拉大城市框架,提升城市规划建设标准,增强中心城区带动能力。城乡一体化示范区要按照“三区一中心”发展定位,以高铁站、行政服务区、商务中心区、环湖开发为建设重点,规划建设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完善医院、学校、商业等公共服务配套功能,推动城乡统筹布局、产业融合链接、生态共建共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均衡覆盖。老城区要控制开发强度,加快棚户区、城中村、沿街连片旧住宅、商业街区和北部矿区综合整治,推进综合管廊、海绵城市、智慧城市和路网、游园、街头绿地建设。2020年,中心城区发展成为聚集140万人口,水面、绿地、楼宇各占1/3的现代生态新城。
3.推进县城提质扩容。强化产业支撑,完善基础功能,提升承载能力,加快城市组团快速通道建设,实现“三组团、两卫星”与中心城市协同联动发展。叶县重点推进产业集聚区与市区的对接融合,加速县城集聚能力提升,2020年城区人口规模达到20万人左右。鲁山县发挥文化、生态、旅游等资源优势,推进新老城区和产业集聚区联动发展,2020年城区人口规模达到20万人左右。石龙区把握政策机遇,推进塌陷区和产业集聚区居民搬迁安置,建设西部新型工业城区,2020年城区人口规模达到6万人左右。舞钢市突出产业支撑、城镇引领、生态优先、旅游带动,建设全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区,2020年城区人口规模达到16万人左右。郏县做大做强特色主导产业,推动产城互动发展,2020年城区人口规模达到15万人左右。
4.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完善提升重点镇、中心镇承载功能,加快产业培育和人口适度集中。实施中心镇示范工程,每个县(市)选定1—2个区位条件优越、基础好、潜力大的中心镇,强化规划指导和政策资金倾斜,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着力完善城镇功能,精心打造一批商贸物流、文化旅游、资源深加工、农产品加工等特色城镇。推动远离中心城市的小城镇,发展成为服务农村、带动周边的生产生活服务中心。
5.分类推进新农村建设。按照产业、村庄、土地、公共服务和生态规划五规合一的要求,完善新农村建设规划。实施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统筹推进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以经济强村、人口大村为重点,开展新农村引导点建设。按照基础设施城镇化、居住管理社区化、生活方式市民化的标准,在交通干线、旅游线路沿线构建若干美丽乡村示范带。
6.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突出产业为基、就业为本,强化住房和教育牵动,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拓宽住房保障渠道,适度建设公共租赁住房,多途径解决外来务工人员住房需求。积极落实有关规定和要求,把持有本地居住证的农业转移人口全部纳入公共租赁住房保障范围,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平等享受租赁补贴,将稳定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纳入住房公积金保障范围。增加城镇基础教育资源供给,将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纳入公共教育体系和财政保障范围,逐步纳入输入地普惠性学前教育和免费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范围,保障农业转移人口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完善社会保障、农民权益保障、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构建由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
(三)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推动社会转型
以扩大规模、提升质量、促进公平、提高效率为重点,着力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形成人民富裕、和谐文明的小康社会环境。
1.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扶持服务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中小微企业发展,扩大城镇和产业集聚区就业容量,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实施创业带动就业政策,鼓励和规范灵活就业形式,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完善公共就业培训服务体系,大力推进资源型产业在岗职工的转岗培训和下岗失业职工的免费就业培训。加强基层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建成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每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5万人以上,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5万人以上。
2.加快城中村和棚户区改造。加大政府投入,落实税收、土地供给和金融等配套支持政策,加快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多渠道增加保障性住房供应规模,全面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做好供排水、供暖、供气、供电、道路、垃圾收运处理等基础设施以及学校、医院等服务设施的建设,切实加强新建小区社会化管理和服务工作,支持建设一批吸纳搬迁居民就业的企业和项目。力争到2020年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5平方米。
3.提高社会保障和医疗卫生服务水平。进一步完善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制度,积极推进各类困难群体参加社会保险,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努力实现应保尽保。逐步解决关闭破产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参加医疗保险、“老工伤”人员纳入工伤保险等历史遗留问题。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和社会救助制度。加快矿区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建设,构建社会保障管理服务网络。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城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建设,提高矿区医疗机构医疗服务水平和应急救治能力。加大对尘肺病、慢性胃炎、皮肤病等矿业工人职业病和常见病的预防和救治力度。
4.营造安全和谐的生产生活环境。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加强安全生产管理,以煤矿、非煤矿山、交通运输、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冶金等行业和领域为重点,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严格安全生产准入制度,强化监督检查和隐患排查治理,严厉打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和建设行为。增强应急管理能力,加大矿山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力度,建立地质灾害调查评估、监测预警、防治和应急体系。针对资源开发、征地拆迁、企业重组和破产、环境污染等突出矛盾和问题,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努力化解社会矛盾,切实维护群众权益。
(四)加大生态环境治理,着力推动生态转型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可持续发展工作全过程,坚持开发和保护相互促进,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切实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1.加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按照“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将企业的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成本内部化。深入开展破损山体、采煤塌陷区和工矿废弃地等重大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治理,重点支持历史遗留或责任人已经灭失的地质结构复杂、危害严重、治理难度大的深部采空区等突出地质环境治理。切实做好尾矿库闭库后期管理工作,加大对卤水、地下水等液体矿产资源开采造成的水位沉降漏斗、土地盐碱化等问题的治理力度。大力推进废弃土地复垦和生态恢复,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和矿山环境治理。加强对矿产资源开发规划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新建矿区。加强对资源开采活动的环境监理,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强化同步恢复治理。
2.强化重点污染物防治。实施蓝天、碧水和乡村清洁工程,综合防治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和其他污染。严格执行重点行业环境准入和排放标准,认真做好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审核及管理工作。强化火电、冶金、化工、建材等高耗能、高污染企业脱硫脱硝除尘,加强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有毒废气控制和废水深度治理。防范地下勘探、采矿活动污染地下水体,取缔水源保护区内违法建设项目和排污口,加快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实现工业废水排放完全达标。加强煤矸石、粉煤灰、冶炼和化工废渣等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的污染防治和综合治理,规范危险废物管理,加快城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积极开展采矿、冶炼、化学原料及制品等重点行业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严格控制重金属排放总量。加大机动车尾气、建筑道路扬尘治理力度,控制细颗粒物等污染。
3.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实施全民节能和重点领域节能减排降碳行动计划,推进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建设,促进资源开发利用全过程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建立全市能源消费公共管理和信息服务平台,严格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强化重点耗能行业和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加大冶金、建材、化工、电力、煤炭等行业落后产能和工艺技术设备淘汰力度。推动重大节能技术产品规模化生产和应用,继续组织实施热电联产、余热余压利用、锅炉(窑炉)改造、建筑节能等节能重点工程。加强矿井水循环利用,促进重点用水行业节水技术改造,提高工业用水效率。鼓励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利用,着力打造煤炭、煤化工、盐化工、有色、钢铁、电力、农业七大产业循环链条,促进原材料、能量梯级利用和高效产出。
4.促进绿色生态建设。坚持生态优先、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原则,统筹推进平原农区生态功能区、环西部山区生态功能区、南水北调中线干渠沿线生态走廊和沙河流域生态体系建设,构建“两区一廊一水系”的区域生态格局。实施林业生态建设提升工程,推进荒山开发、封山育林、植树造林和森林保护工作,建设森林基质建设工程、森林生态保护体系、森林生态文化体系。加强城郊森林绿化和矿区生态修复,增加环城通道、北部山体、沙河两岸绿化密度。推进水库周边观光林带、生态湿地建设,防治水土流失。
三、支撑保障
(一)强化要素保障支撑。完善建立资源、土地、环境、资金等保障机制,为转型发展提供要素保障支撑。
1.创新资源保障机制。加大煤炭、铝土矿、盐矿等资源的勘查力度,合理确定开发时序和强度,提高综合利用效率。建立资源预警机制,依据矿产资源储量、开采年限确定不同阶段接续替代产业发展、枯竭矿井援助等应对措施。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妥善解决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接续替代产业发展、企业历史遗留问题和企业关闭善后等工作。创新资源价格补偿机制,把矿业权取得、资源开采、环境治理、生态修复、安全设施投入、基础设施建设、企业退出转产等费用按相关规定列入资源性产品的成本构成。深化资源税制改革,发挥资源税调节作用,促进资源合理开发。
2.创新土地管理体制。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实行更严格的土地供应政策和市场准入标准。创新产业用地模式,合理确定新增建设用地规模、结构和时序,提高土地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益,严格执行容积率、建筑密度等集约用地和多层标准厂房建设标准,实行土地闲置超时收回政策,节约集约高效利用土地。推进集体建设用地有序流转,加快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和信息平台建设,优化配置土地资源。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城区改造和盘活存量土地等优先用于接续替代产业发展重点项目。
3.创新生态环保长效机制。实施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分类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跨区域污染联合治理和污染事故应急处理机制,完善落实排污权有偿使用和排污权交易机制。推动城市碳排放综合管理平台建设,鼓励企业开展低碳体系、低碳产品认证试点。建立严格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环境保护制度,健全重大环境事件和污染事故责任追究制度。
4.创新资金筹措机制。认真落实国家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扶持政策,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对我市财政转移支付、政策性贴息贷款和政策性资金支持力度,提高地方财政统筹解决社会保障、企业改革、生态环境治理、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问题的能力。综合运用土地、信贷和规费减免等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可持续发展建设。
(二)强化基础设施能力支撑。围绕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交通体系、电网电站、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形成综合配套、功能完善、支撑有力的现代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体系。
1.构建现代综合交通体系。统筹城际、城市、城乡交通协调发展,推进与周边城市的快速联接,实施郑万铁路平顶山段、三门峡至平顶山铁路平顶山段、平顶山机场、沙河航运工程、郑西高速平顶山段、周南高速舞钢段等项目建设,构建以“X形”(郑万、洛平漯周)快速铁路、“两横两纵”(孟平、三洋为横,焦柳、月随为纵)普速铁路、“两横四纵”(宁洛、周南为横,二广、郑尧、兰南、焦桐为纵)高速公路为骨架,国省干线公路为脉络,水运、航空为补充的综合交通网络,形成“北环过山、南环越湖、沙河复航、高铁通行、机场投用”交通格局,建成功能齐全、布局合理、衔接顺畅、绿色智能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
2.完善能源保障供应体系。继续加强城市电网、农村电网及35千伏以下配网项目建设,优化完善500千伏主网架和220千伏、110千伏骨干电网,完善城市35千伏及以下配电网结构布局,加快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提升城乡电网供电保障能力。加强天然气储气库和主管网建设,增强气源保障和气量供应能力。实施市区集中供热管网扩建工程,不断提高供热管网覆盖面。到2020年,力争市区供热普及率达到50%。
3.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道路和综合管廊建设,实现电力、燃气、给水、通信等管线集中铺设,共建共管。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镇发展深度融合,建设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基础信息网络,加快城镇基础设施智能化。推进新能源汽车供能设施建设。加快市焦庄水厂、南水北调受水城市供水工程、供水管网建设,增强供水能力。完善城镇垃圾处理系统,力争2020年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
(三)强化体制机制创新支撑。持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健全投融资体制,扩大民间资本投资,有效激发创新创业活力,不断提升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1.深入推进企业改革发展。创新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机制,建立健全监管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实现以管资产为主向以管资本为主的转变。探索组建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盘活国有资产,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支持中国平煤神马集团等重点企业引进战略投资者,优化资源配置,完善产业配套,增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落实国家和省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相关优惠政策,放宽对民营经济投资领域和行业限制,吸引民间资本进入交通、能源、水利、金融、市政设施、社会事业、养老及社区服务等领域。
2.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城投、文投和产业集聚区投融资公司等平台作用,推动产业集聚区、文化旅游和城市基础设施协调发展。实施企业上市培育和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工程,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企业债券、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等债务融资工具。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和创业投资,规范发展股权投资,推动企业开展股权融资,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风险补偿和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
3.增强创新能力建设。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重点支持尼龙化工、高压电气等优势产业技术创新。实施科技培育孵化工程,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大数据等重点产业领域超前部署一批科技项目,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广泛应用前景的科技创新成果。实施百项成果转化工程,建设转化平台,优选100项重大科技成果,推动科技创新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支持企业建立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企业重点实验室等研发机构。到2020年,力争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5%。
4.扩大开放招商。把握国际国内资本、技术、产业加快转移的战略机遇,按照“调结构、补短板、强优势”的要求,积极对接世界500强、国内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突出精准招商,着力引进一批关联度高、辐射力大、带动力强的龙头型、基地型大项目。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完善招商引资政策和服务体系,全力办好“华合论坛”等自主举办的招商引资活动。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扶持骨干外贸企业,建设具有平顶山特色的出口产业基地和品牌。积极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大战略,深度融入中原经济区,加强与发达地区的深度合作和协作发展,积极申请设立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和海关、检验检疫机构,不断拓展开放空间。
(四)强化人力资源开发支撑。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以开发高层次创新创业型和急需紧缺人才为重点,以创新人才体制机制为动力,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1.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大力实施人才引进、培养计划,拓宽企事业单位引才渠道,大力引进各类急需紧缺人才。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加强与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和优秀企业的有效合作,建立人才培育基地。全面推进人才素质提升工程,突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有计划组织各类人才培训,全面提升人才素质。
2.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围绕转型发展需要,加强传统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等重点领域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开发。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支持美丽乡村建设。优化高级、中级、初级人才的比例结构,逐步提高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比重。
3.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以高层次专业人才、创新创业领军人才为重点,以更加灵活的方式、更加优惠的政策,吸引集聚高端人才。实施培养优秀企业家计划,发挥企业家在创新创业、转型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加强市级拔尖人才和行业领域各类优秀人才选拔培养,带动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4.创新人才发展机制。进一步完善人才政策,提高待遇标准,增强政策吸引力,打造人才竞争优势。健全人才成长机制,改革人才选拔使用方式方法,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拔任用机制。完善人才奖励激励机制,加大优秀人才奖励力度,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社会环境。
四、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平顶山市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建立工作协作机制,研究协调解决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建设中重大事项和重大问题,统筹推进实施方案的有效实施。
(二)明确责任分工。市政府有关部门要按照本方案中确定的工作任务,立足职责分工,细化工作任务,加强与上级部门的衔接汇报,及时了解掌握国家和省出台的新政策、新措施,研究具体配套措施。各县(市、区)要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制定工作方案,明确目标任务,采取扎实措施,确保各项任务有序推进、落实到位。
(三)强化督导推动。建立有利于推动可持续发展的考核评价、激励约束和导向机制,将可持续发展目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政府目标管理体系,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完善监测评估制度,强化对本方案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对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工作不力的进行通报批评。
(四)实施项目带动。把项目建设作为加快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加强项目谋划储备,完善重大项目联审联批机制,实施一批对可持续发展大局有深远影响的重大项目。
(五)优化发展环境。全面推行依法行政,进一步优化法治环境。开展政风行风评议,提高行政效能。进一步优化市场环境,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