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解读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一五规划

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就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一五”规划》
答记者问

    按照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和国务院专项规划编制计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一五”规划》日前已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记者就此采访了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

    问:最近,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信息化“十一五”规划,请您简要介绍一下这部规划的编制背景和定位。

    答: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信息化工作。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六大提出将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作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举措。十七大又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对推进信息化做出新的部署,要求我们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信息化发展的战略方针,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在深入研究、充分调研和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开展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一五”规划》的编制工作,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现已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

    该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部署了“十一五”时期我国信息化发展的主要任务,明确了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发展重点,是新阶段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

     问:当前信息化发展的国际国内形势具有哪些重要特点?

    答:从国际发展趋势看,信息化正日益成为全球竞争的战略重点,是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难得机遇和重大挑战。全球信息化与经济全球化相互交织,加剧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对国家竞争力对比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竞相制定和实施国家信息化战略与行动计划,力图抢占未来发展的战略制高点。

    信息技术重大突破孕育着生产力的新飞跃。信息化突破时空局限,开创了技术创新和生产力发展的新局面。进入新世纪以来,信息技术革命势头更加迅猛,微电子技术向纳米级、集成系统方向的发展加快,计算技术向超高性能、网络化方向演进,信息获取、处理、存储和传输能力持续跃升,通信和网络技术向宽带、移动、融合方向发展,模拟信息技术正全面向数字信息技术转变。信息技术与生物、空间、纳米等技术深度融合、相互促进,新一轮技术变革蓄势待发。技术创新不断催生新理念、新应用和新产业,深刻影响世界经济发展模式,推动生产力发生质的飞跃。

    在全球信息化进程中,我国正处于从被动应对向自主发展转变的关键时期,加紧实施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强化信息技术创新,已成为支撑现代化建设、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必然选择。

    从国内发展实践看,信息化正在成为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手段。信息化的全面渗透和深入应用,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迈向新高度,显著提升了经济发展质量和工业化水平。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将极大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率,信息资源日益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和生产要素。“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越来越严重的资源、能源和环境压力,迫切要求全面转入科学发展的新阶段。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必须深化信息技术应用,深度开发生产、流通和其他经济运行领域的信息资源,大幅提高信息化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显著降低自然资源消耗水平,推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化在知识生产、利用、传播和积累方面的优势,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科学发展。

    信息化正在成为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有效途径。信息网络日益成为拓宽群众参与、倾听群众呼声、沟通社情民意的重要渠道。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解决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安全生产等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迫切要求社会信息化与经济信息化并重并举、协调发展。要切实提高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努力减少信息化水平在不同地区、领域和社会群体间的差距,普遍提升国民信息技能,使全体公民更好地分享信息化成果。

    在新阶段新起点,必须充分利用有利的国内国际发展环境,准确把握全球信息化的发展脉搏,积极应对信息安全挑战,抓住历史机遇,推进国家信息化取得新的更大进展。

    问:请您介绍一下“十一五”信息化发展的基础。

    答:“十五”期间,我国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成效日渐显现,为“十一五”时期信息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信息基础设施实现跨越式发展。“十五”期间,互联网用户数年均增长37.6%,2005年达到1.1亿,普及率超过8%,宽带上网用户数快速增长,2005年总数达6430万;广播和电视的人口覆盖率2005年分别达到94.6%和95.9%,有线电视用户数达到1.28亿;电话用户数年均增加1亿,2005年达到7.4亿,居世界首位,全国97.1%的行政村已通电话。信息网络已经成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

    第二,信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十五”期间,信息产业实现收入翻两番,2005年达到4.4万亿元,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由2000年的4%提高到7.2%;电子信息产品出口额由2000年的552亿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2682亿美元;移动电话、程控交换机、彩色电视机、计算机等主要产品产销量位居世界第一。信息产业结构调整速度加快,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取得突破,骨干企业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

    第三,信息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农业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装备制造、能源、建筑等工业领域的信息化改造步伐不断加快,服务业信息技术应用逐步深化,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加速融合成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力量。电子政务和社会事业信息化成效显著,行政效率和公共服务能力逐步提高,信息化对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和文化传播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促进了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

    第四,信息安全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提出了国家信息安全战略,初步确立了信息安全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制定了密码保障、电子认证、等级保护、风险评估和应急灾备等办法和相关标准。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与互联网安全管理得到加强,信息安全技术的研究和产业化取得明显进展。

    第五,信息化发展环境显著改善。组建了新的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制定了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出台了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信息安全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等一系列指导意见,发布了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政策。电子签名法颁布实施,信息化立法工作持续推进,标准体系逐步完善,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在取得较大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信息化发展仍然面临着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基础网络和信息资源的共享水平低,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问题比较突出,“三网融合”未取得实质性进展;重建设、轻应用问题比较严重,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深度不够;信息产业大而不强,核心技术和关键装备有待突破;信息化法律法规和相关体制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信息安全保障能力亟待加强。对这些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问:“十一五”时期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答:“十一五”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加速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信息化。要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引领信息化,以改革和创新为动力推进信息化,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做强信息产业为重点发展信息化,以惠及全民为宗旨普及信息化,分步实施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讲求实效,注重质量,走中国特色的信息化发展道路,为迈向信息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指导思想的核心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着重强调了需求引导和改革创新对信息化的促进作用,明确提出了“十一五”信息化发展的工作重点,并把惠及全民、普及应用作为贯彻始终的奋斗目标。

    问:“十一五”时期我国信息化发展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答:“十一五”时期要做好信息化各项工作,关键是要坚持和把握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则:

    一是统筹规划、资源共享。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深化改革,突出重点,打破条块分割,整合网络资源,促进互联互通。树立信息资源是重要战略资源的观念,实行政务信息公开,促进信息资源共享,推动全社会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二是需求主导、实用高效。要从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问题入手,不断适应政府、企业和公众日益提高的实际需求,深化信息技术应用,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信息化建设。走低成本、高效益的信息化发展道路,立足经济实用,避免盲目建设、重复建设和铺张浪费,积极发展实用高效的信息系统,向广大人民群众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化服务。

    三是自主创新、安全可控。要加强自主创新,提高国家信息化技术水平,坚持技术、机制和体制创新相结合,创新信息化发展模式。

    四是协调发展、产用结合。要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以为民、便民、惠民为根本出发点,努力促进区域、城乡和不同社会群体之间信息化协调发展,使广大人民群众更好地分享信息化发展成果,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信息化建设。坚持建设与应用相结合,以信息化建设带动信息产业发展,以信息产业发展支撑信息化建设,形成信息化与信息产业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发展新格局。

    问:“十一五”时期我国信息化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如何考虑的?

    答:规划提出了到2010年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指标设定有两个突出特点:第一,希望通过指标设定,使社会各界对信息化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树立和倡导科学的信息化发展观。规划首次引入了信息化水平总指数,这一指标从基础设施、使用、知识、环境与效果、信息消费五个方面诠释国家信息化的总体水平,对发展状况做出综合性评价。第二,力求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设定目标,使指标更具代表性。规划提出五个方面的分类目标:

    一是信息化应用目标。政府门户网站成为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渠道,50%以上行政许可项目实现在线处理,网上申报纳税额占纳税总额的比重达到50%。企业经营管理信息化水平和生产装备数字化程度大幅提高,企业网上采购商品和服务总额占采购总额的比重超过25%。银行卡消费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超过20%。全球互联网中文信息比重提高到5%。全国电话用户数达到10亿,有线电视用户数达到1.7亿。

    二是信息基础设施目标。全面实现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通广播电视。东部、中部地区县级城市和西部地区大部分县以上城市的有线电视基本完成向数字化过渡。电话交换设备总容量达到12.5亿门,互联网通达所有乡镇和绝大部分行政村,上网计算机数量达到1亿台,国际互联网出口总带宽达到650GB以上。

    三是信息产业目标。信息产业总收入达到10万亿元,增加值超过2.8万亿元,占GDP的比重提高到10%以上。年销售收入500亿元以上的企业超过10家。电子信息产品出口额占全国外贸出口总额的比重保持在35%左右,软件业销售收入达到1万亿元。

    四是技术创新目标。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形成一批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的优势企业,全国百强电子信息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不断提升,信息技术领域发明专利申请量占全国发明专利申请量比重提高到50%。

    五是国民信息素质目标。中小学普遍开设信息化相关课程,农村初中基本具备计算机教室,农村小学基本具备卫星教学收视点。中学毕业生基本掌握信息化基础知识,政府、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5年内普遍接受信息化培训,公务员掌握信息化基本技能。

    问:“十一五”时期我国信息化发展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规划提出的主要任务统筹了信息化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基础条件。把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繁荣先进文化作为今后信息化发展的核心工作和深化应用的三个重点领域,把信息产业、网络基础设施和信息安全等三个方面的基础条件作为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支撑,形成了“三个重点领域”和“三个基础条件”的任务部署。在具体工作的安排上,力求做好长期战略和近期行动的协调发展,既包括了面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卫生、网络文化建设、信息安全等紧迫问题,也涵盖了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传统产业信息化改造、信息技术自主创新等基础性、长远性工作。

    此外,为使规划更具操作性,我们还通过电子政务建设规划、电子商务发展规划、信息产业发展规划和信息安全规划等四个子规划对主要任务中的重点工作进行了细化。

    问:“十一五”时期如何通过信息化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答:从总体上讲,就是通过大力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加快信息技术与产业发展的融合,深度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国民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步伐。

    第一,积极发展面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信息服务。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扩大信息网络的覆盖面,推进农村地区通信、广播电视和互联网发展,降低农村信息网络应用成本。积极开发、整合涉农信息资源,构建业务应用支撑平台,推动农村经济、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领域的社会化信息服务,逐步完善“三农”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协会的带动作用,加快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应用。建立城乡一体化的进城务工人员信息服务系统。

    第二,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着力推动能源、原材料、装备制造、轻工、纺织等传统产业以及生物、新材料、航空航天等高技术产业的信息化改造与应用。加快企业信息化进程,大力开发和利用智能生产工具,推进研发和设计协同化、生产设备数字化、生产过程智能化和企业管理信息化,推广集散控制、现场总线控制、柔性制造、敏捷制造和网络化制造等技术,强化生产过程的在线监测、预警和控制,实现精准高效生产,提升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利用信息化手段,充分挖掘利用各种潜在的信息资源,加强对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行业的监督管理,改进监测、预警手段和控制方法,促进节约能源、降低物耗、控制污染、保护环境。

    第三,加快服务业信息化。加快发展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物流体系,推广智能交通。逐步建立新型金融服务和信用服务体系,完善金融风险监管和现代支付清算体系,大力发展基于网络的现代金融业务。培育数字内容产业,拓展电信增值服务,推广数字电视,发展互联网新兴业务。开发商业、旅游等服务业信息资源,改造和提升传统服务业。

    第四,加快发展电子商务。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要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深化重点行业和骨干企业电子商务应用,优化业务流程,增强供应链协同运作能力。培育面向中小企业及不同行业、区域和消费者的电子商务服务,创新业务模式,丰富服务内容。推进政府采购电子商务应用,强化国际贸易电子商务服务。加强管理,规范电子商务秩序,加快信用、认证、支付、物流、标准体系建设,支撑电子商务快速发展。

    问:“十一五”时期如何通过信息化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答:要围绕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通过大力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深入推行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管理创新,全面提升社会事业各领域信息化水平。

    一方面,要扎实推进电子政务。围绕提高治国理政能力,坚持统筹协调、分步实施。整合政务网络资源,构建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推动部门间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加强基础数据资源、政务信息资源建设。完善重点业务系统,稳步推进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领域的电子政务系统建设,提高行政效率,推动政府管理创新和公共服务模式创新。不断完善政府门户网站,推进政务公开,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

    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进社会事业信息化。加快教育科研信息化步伐,完善科研和教育网络基础设施,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提高科研设备网络化应用水平,推动教育与科研资源共享。加强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增强疾病控制和救治能力,推进医疗服务信息化,促进医疗、医药和医保的联动。建设多层次、多功能的就业信息服务体系,强化对失业人员、残疾人等困难群体的就业指导服务。整合社区公共服务信息资源,构建社区综合便民服务信息平台。健全各类危机管理信息系统,加强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预警和处理能力,为监控重大危险源、事故隐患和灾情疫情提供信息保障。

    问:“十一五”时期如何通过信息化发展中国特色网络文化?

    答:要围绕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网络内容,倡导网络道德,建设网络文明。

    第一,要加强公共文化信息资源开发。加快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领域的内容数字化进程,开发和创作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优秀数字文化产品。促进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化,加强民族和民间文化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完善公共文化信息基础设施,继续推进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第二,要营造先进网络文化环境。规范网络文化传播秩序,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网上传播,使科学的理论、正确的舆论、高尚的精神、优秀的作品成为网上文化传播的主流。建立和完善网络行为规范,正确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的网络文化创造实践,全面建设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

    第三,要积极利用互联网开展对外文化交流,传播中华文化,树立良好国际形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舆论环境。

    问:“十一五”时期如何做强做大信息产业?

    答:近年来,我国信息产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但仍然存在着信息产业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较弱,核心技术和关键装备亟待突破等矛盾和问题。因此,“十一五”规划把做强做大信息产业列为重点任务,并要求着重做好四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第一,构建创新体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信息技术创新体系,积极实施信息化领域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科技计划,引导和支持企业开展战略性技术和重大装备的研究开发,加速创新成果产业化,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公共信息技术开发平台建设,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统级信息技术标准的制定。

    第二,发展战略型产业。完善集成电路产业链,加快软件产业发展,促进平板显示等关键元器件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重点培育新一代移动通信、数字音视频、高性能计算机及网络设备产业群。积极推动电信业转型,繁荣增值电信服务,促进移动通信发展,拓展宽带通信业务。

    第三,推进集聚式发展。加快建设一批产业规模大、研发能力强、骨干企业相对集中的信息产业基地和园区,集聚优势资源,形成新的产业增长极。引导产业整合,延伸完善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集成发展。

    第四,培育优势企业。引导企业在竞争中联合、重组、兼并,培育和发展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信息企业。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发挥骨干企业带动作用,增强中小企业的配套协作能力,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问:“十一五”时期,如何为信息化发展创造更好的基础条件?

    答:规划把信息产业、基础设施和信息安全作为信息化发展的基础条件和重要支撑。关于信息产业发展问题,前面已作过表述,这里重点介绍规划对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考虑。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既要考虑扩大规模,增加覆盖能力,又要提高效率,保证良性发展,重点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首先要按照“三网融合”的方向,破除体制障碍,整合网络资源,推进资源共享,大力发展宽带通信,加快发展下一代互联网,积极发展新一代移动通信,着力建设有线、地面、卫星传输相结合的覆盖全国的数字电视网络,全面提高网络技术水平和覆盖能力。其次要强化普遍服务,建立和完善普遍服务机制,推广低成本实用通信技术和服务,继续实施电话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进一步加强农村和老少边穷地区信息网络建设,逐步形成惠及全民的网络环境。

    问:如何保障“十一五”信息化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的实现?

    答:为了保障规划目标的实现和主要任务的完成,我们提出了十二项重大工程和八项具体措施。

    重大工程是落实主要任务的具体手段,也是政府投资或政府引导投资的重点领域。重大工程可分为四类:一是为突出深化信息技术应用,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部署了电子政务工程、电子商务工程、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程、传统产业信息化改造提升工程、城市和社区信息化工程。二是为体现鼓励自主创新,做强做大信息产业,安排了纳米级微电子工程、软件振兴工程和先进计算工程。三是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综合考虑技术发展和信息基础设施的升级,部署了新一代网络工程和“三网融合”工程。四是从信息化人才及安全保障出发,安排了国民信息素质工程和信息安全工程。

    政策措施是实现主要目标和任务的保障。制定政策措施的主要思路是:要通过深化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垄断行业改革和投资体制改革,改善信息化发展环境,促进深化应用;要通过加强法规标准建设、市场监管、对外交流和战略研究,保障信息化健康有序发展;要通过鼓励自主创新,真正为信息化持续、健康发展奠定扎实、稳固的产业基础,确保可控安全。八个方面的政策措施分别是:进一步完善领导协调机制;深化电信和广电体制改革;健全信息化法律、法规和标准;加大信息产业自主创新支持力度;拓宽信息化投融资渠道;加强互联网管理;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加强信息化战略研究和基础工作。

    问:请您具体介绍一下政策措施的主要内容。

    答:我想从四个方面重点介绍一下:

    一是体制机制改革方面。规划提出要进一步完善领导协调机制。国家信息化建设和发展中的重大事项,由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决定。要尽快建立和完善信息化推进协调机制。在政府部门试行统筹信息化工作的信息主管制度。按照财权和事权的分工,建立中央、地方以及各部门之间规范协调的电子政务管理机制。加大改革力度,打破行业壁垒,完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规范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形成更为合理有效的市场竞争格局。统筹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内容管理与网络管理的分离。

    二是法律法规标准建设方面。规划提出要加快信息化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建设。制定电信法、信息安全条例以及电子支付、个人信息保护、电子政务等方面的法律法规,适时修订和完善保守国家秘密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及商用密码管理、电子证据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深入贯彻实施电子签名、知识产权保护、政府信息公开等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保障信息化健康有序发展。加大信息化相关重大标准制定过程中的协调和指导力度,加快推广自主标准的应用,充分发挥企业和行业协会的作用,积极开展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信息安全等应用领域的标准体系建设,研究制定一批基础性、关键性的标准。

    三是信息化投融资方面。规划提出首先要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稳步增加政府信息化投入,重点投向国家信息化发展急需的各类战略性、基础性、公益性领域。加快建立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其他投入为补充的信息化建设投融资机制。强化政府投资管理,加强政府信息化投入的审计、监督和绩效评估,建立和完善信息化工程建设问责制,形成规范的电子政务工程预算、建设、运行、维护和管理制度。第二,要放宽市场准入,加强政策引导,鼓励社会资金参与信息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财税政策环境,鼓励社会资金投向信息资源公益性开发以及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对信息服务领域的各项扶持政策。第三,要引入风险投资,促进信息化发展。培育风险投资企业,完善风险投资机制,促进风险投资市场良性发展。创造风险资本与商业信贷、股票与债券相互补充、相互支持的投融资政策环境,保障风险投资机制与企业自主创新、孵化和成长的有机结合。第四,要建立普遍服务基金,完善普遍服务机制,拓宽资金渠道,支持欠发达地区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切实采取有效措施,降低通信资费水平。

    四是互联网管理方面。规划提出要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管理。探索建立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相结合的管理体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运营谁负责和属地化管理原则,加强互联网综合治理,规范网络行为,打击网络犯罪,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强化依法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建立规范有序的互联网信息传播秩序,实现对互联网及其网上虚拟社会的有效管理,促进中国特色网络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标签: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