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市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现代水产业发展的意见
三政〔2013〕43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产业集聚区管理委员会,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
为进一步提升我市水产业发展水平,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现就加快我市现代水产业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快现代水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我市渔业资源类型比较丰富,全市宜渔养殖面积有20多万亩,其中:大小河流3500条,大中小型水库87座,适宜渔业养殖的黄河滩涂10万余亩,水产业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近年来,我市水产业有了较快发展,全市水产业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产品质量不断提高。2012年底,全市水产养殖面积5.3万亩,水产品总产量1.65万吨,水产行业总产值1.4亿元,比“十一五”末分别增长22.1%、72.7%和36.3%,水产业已经成为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目前,水产品市场需求持续旺盛,产业链不断延伸,水产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机遇期。大力发展水产业对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拓展农民增收途径,丰富城乡居民“菜篮子”,维护生态平衡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同时,应当看到我市水产业的发展还存在着宜渔资源利用率不高,基础设施薄弱,产业规模不大,综合生产能力不强,产业运行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为改变传统落后的发展模式,确保水产品安全有效供给,必须加快我市现代水产业发展。
二、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思路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十八大精神,按照资源生态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充分发挥渔业资源优势,以满足市场需求,增加渔民收入为目的,以发展特色渔业为重点,以建设现代水产业集群为抓手,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优化产业布局,转变发展方式,实施品牌战略,拉长产业链条,努力构建生态、高效、安全的现代水产业发展体系,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目标任务。到“十二五”末,实现水产养殖面积6万亩,其中,池塘养殖2.5万亩,水库养殖3万亩,其它0.5万亩。水产品总产量达到3万吨,大鲵驯养3.5万尾。水产行业总产值达8亿元,渔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6000元,名优水产品比重达到50%以上,全市水产品质量全部达到无公害标准。
(三)基本思路。根据我市渔业资源类型和特点,坚持发展和保护并重,规模与效益结合,安全与健康统一,尽快在全市形成“点、线、片、链”水产业发展格局。
1.突出“点”,发展水库水产业。充分利用我市的区位、资源和环境三大优势,合理利用现有的87座水库可养水面。按照水源功能划分,重点抓好能净化水质的鳙鱼、鲤鱼、草鱼、银鱼等大水面养殖和高密度网箱集约化养殖,到“十二五”末,总产达到0.6万吨。
2.抓好“线”,发展沿黄水产业。我市沿黄适合养鱼的黄河滩涂面积达10万亩。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灵宝市西阎乡、灵宝市函谷关镇、陕县大营镇、湖滨区会兴街道办为基点,以灵宝市大王镇为核心区,新开发养殖池塘1万亩。到“十二五”末,池塘总面积达到2.5万亩,总产达到2.4万吨,重点发展黄河鲤鱼。同时,养殖黄河鲶鱼、黄颡鱼、乌鳢、黄河甲鱼、黄鳝、龙虾等河南名优品种,形成连接中西部经济鱼类养殖产业带。
3.连成“片”,发展特色水产业。我市具有适宜水产业发展的冷水山泉溪流2100条。到“十二五”末,在冷水资源相对集中的卢氏县、灵宝市、陕县新发展工厂化养殖面积5万平方米,总面积发展到10万平方米,总产达到0.3万吨。重点发展高产出、高附加值的大鲵、鲟鱼、虹鳟、金鳟、三文鱼等特色水产养殖,建立特色水产养殖基地,扩大产业规模,打造冷水鱼知名品牌。加快大鲵珍稀品种孵化繁育能力,种群数量扩大到3.5万尾。利用郊区、城区、旅游景区大力发展集休闲、观光、垂钓、餐饮为一体的休闲渔业,拓展水产业发展空间,提高水产业整体经济效益。
4.拉长“链”,发展水产品加工服务业。水产业关联性强,是促进种植业、带动加工业、活跃流通业、助推旅游业的中轴产业,要注重在拉长产业链条,发挥综合效益上下功夫。切实加大招商力度,强力引进龙头企业,大力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业、冷链仓储运输业,打造黄河金三角及面向西北地区的水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形成以加工带基地、以加工促养殖、以加工推发展,拉长水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水产业增值增效。
三、工作重点
(一)加快产业集群建设,壮大水产业发展规模。构建产业集群是加快现代水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围绕“点、线、片、链”水产业发展布局,重点抓好以下三个养殖产业集群。1.水库养殖产业集群。根据水库水源地功能划分,把大水面放养和网箱集约化养殖结合起来,采用适养对路的美国斑点叉尾鮰、银鱼等高附加值品种,切实提高养殖效益,到“十二五”末,水库网箱养殖达到2000只。2.沿黄水产养殖产业集群。灵宝市、陕县、湖滨区要充分发挥沿黄滩涂区位优势,加大招商力度,到“十二五”末,各引进1-2家水产重点龙头企业,快速发展黄河滩涂水产养殖业,新增精养池塘面积1万亩。同时,打造集养殖、水产品批发、加工、冷藏运输为一体的产业体系。3.山涧溪流冷水鱼养殖产业集群。要充分挖掘利用我市冷水资源,扩大鲟鱼、金鳟鱼、虹鳟鱼、大鲵的养殖规模。
各县(市、区)政府要围绕全市统一规划,做好发展布局,通过项目拉动、政策推动、典型带动、内引外联等方式吸引知名企业、社会资本投入,加快产业集群建设。到“十二五”末,全市水库生态养殖水产品产量达到0.6万吨;池塘无公害水产品产量达到2.4万吨,冷水鱼养殖产品产量达到0.3万吨,大鲵种群存养量达到3.5万尾,水产行业总产值突破8亿元。要新建一座辐射周边、面向西北水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和一个年产50万吨饲料及水产品精深加工厂,使水产业成为我市继果品、畜牧、烟叶、食用菌之后的又一个特色农业支柱产业。
(二)培育水产业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化进程。培育一批规模较大、技术先进、辐射带动力强、具有优质品牌的水产业龙头企业。通过建设标准化示范基地,建立和联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实施“公司 农民专业合作社 基地 农户”养殖模式,加快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和冷链仓储流通业,提升水产业发展水平,推进产业化发展进程。到“十二五”末,培育市级水产业龙头企业10家、省级水产业龙头企业2家。
(三)打造水产品名优品牌,提高水产品市场竞争力。以水库生态养殖和沿黄万亩水产养殖产业集群为重点,建设无公害和绿色水产品生产基地。推广水产健康养殖,积极开展国家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创建和无公害水产品基地认定、产品认证工作,认证大鲵、黄河鲶鱼两个地理标志。唱响三门峡“黄河鲤鱼、大鲵”传统品牌,培育一批具有三门峡地方特色的名、特、优水产品品牌,不断扩大品牌影响,加快资源优势向品牌优势和价格优势的转化。到“十二五”末,打造水产知名品牌3个。
(四)建设水产良种繁育体系,强化水产业基础。以黄河鲤鱼和大鲵、鲟鱼、金鳟鱼、虹鳟鱼、乌鳢等为重点,积极培育省、市级水产良种场。重点建设三门峡黄河鲤鱼良种场、大鲵繁育场和冷水鱼苗种场,不断提高苗种生产繁育能力,实现自给有余,并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的苗种供应。到“十二五”末,生产优质水产苗种1亿尾以上。
(五)提升安全保障能力,促进水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加快市级水生动物疫病防控中心和水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建设,全面开展水产养殖病害预测预报、渔业水域环境监测和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建立水产品质量安全预警预报、市场分析和信息发布系统,积极开展水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落实监管责任,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到“十二五”末,全市水产品全部达到无公害标准,渔业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市、区)政府要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加强对水产业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要建立健全相应的水产技术推广和渔政执法机构,落实工作人员,将人员工资、工作经费纳入政府财政供给。完善技术推广、监督管理的设施和手段,全面提升水产业公共服务能力,努力推进我市水产业健康快速发展。要加快编制当地水域滩涂养殖规划,完善养殖水域发证制度,保障水产业发展空间和渔民养殖权益。农业、黄河河务、林业园林部门要配合做好黄河宜渔滩涂的规划,在促进水产业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做到统筹协调、有序开发,保障水产养殖单位和个人的合法权益。
(二)加强政策扶持。要加强公共设施投入,进一步完善水产养殖基地水、电、路、进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水产业综合生产能力。新建水产养殖基地、池塘标准化改造以及在荒滩、荒水、湿地上从事水产养殖的项目,其用地按设施农用地进行管理。对水产养殖生产用水、用电,要按照农业生产标准收费。
(三)加大资金投入。市政府每年安排水产发展资金,支持水产基地建设、名特优苗种繁育及水产品质量监管等项目建设。各县(市、区)政府要整合农业综合开发、“菜篮子”工程和国土资源整治等专项资金支持水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等涉农金融机构要加大对水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对符合产业政策和贷款条件的水产养殖、水产品加工和水产饲料项目,要优先安排贷款,给予重点支持。要进一步加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投入力度,支持广大渔(农)户发展水产养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鼓励和广泛吸纳社会资本、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和金融资本投入水产业建设。
(四)实施科教兴渔。科技是水产业发展的基础支撑,要积极与水产科研院、所、校对接,加快水产新成果、新技术的转化与新品种推广,不断提高科技在水产业的贡献率。要经常组织科技人员深入渔区、渔户,广泛开展水产科技下乡活动。要采取多种形式和途径加强渔民科技培训,充分利用好农业绿色证书工程、阳光工程等,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渔民。
2013年6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