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做好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三政办〔2014〕44号)

三门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做好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
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

三政办〔2014〕44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产业集聚区管理委员会,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
根据《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豫政办〔2014〕81号)和《三门峡市人民政府关于强力推进崤函创业扶持行动的实施意见》(三政〔2011〕77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就进一步做好我市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以下简称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通知如下:
一、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
(一)切实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摆在就业工作的首位。高校毕业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以及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充分认识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聚焦重点难点,采取有效措施,千方百计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
(二)拓宽就业渠道。要结合“四大一高”战略和“三大战略定位”目标,围绕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和承接产业转移以及政府重大投资项目,积极开发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尤其要结合现代物流、信息服务、金融保险、文化旅游等高成长性服务业,以及科技研发、教育培训、商务服务、健康服务、养老及家庭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发展,拓宽就业渠道,发挥服务业吸纳高校毕业生的作用。注重发展中小企业,重点扶持小型微型企业,吸纳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到小型微型企业就业。鼓励承担科技计划项目单位聘用高校毕业生和设立科技见习专门岗位,逐步将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纳入项目验收考核指标体系。鼓励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提升技术水平,扩大业务范围,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积极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注重发展现代农业、精细农业,不断增加现代农业领域的各种就业机会。各类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农业经营主体吸收高校毕业生就业达到一定比例的,同等条件下优先享受各项农业资金、项目扶持,优先申报农业龙头企业。
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
(三)积极开发基层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岗位。要结合城镇化进程和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充分挖掘教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社会救助、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及残疾人服务、农技推广等基层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领域的就业潜力,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要结合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等,优先从普通高校毕业生中聘用基层农技服务站工作人员。在各农业经营主体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在农业继续教育、农业项目申报、农业科技项目立项、农业成果审定等方面享受与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科技人员同等待遇,引导更多高校毕业生投身现代农业。
(四)鼓励社会组织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对到各类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所在地的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要协助办理落户手续,在专业技术职称评定方面享受与国有企事业单位同类人员同等待遇。
(五)统筹实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专门项目。继续统筹实施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三支一扶”(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河南省大学生志愿服务贫困县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河南省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51111工程等各类基层服务项目,健全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服务保障机制,做好各专门项目结束后后续就业服务工作。加强学校征兵机构建设,充实高校、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的征兵力量,鼓励支持更多高校毕业生参军服义务兵役。各有关部门要制定实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特岗计划,引导涉农专业高校毕业生从事农业科技工作。
(六)落实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政策。全面落实高校毕业生在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基层单位就业的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政策。高校毕业生在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县以下基层单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申报相应职称时,可不参加职称外语考试或放宽外语成绩要求。
三、完善实施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就业扶持政策
(七)落实社会保险补贴扶持政策。各县(市、区)政府和市政府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促进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小型微型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推动小型微型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创造更多岗位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对小型微型企业新招用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并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给予1年的社会保险补贴,政策执行期限截至2015年年底。
(八)落实金融财税扶持政策。对于毕业8年内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给予最高额度10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对劳动密集型、科技型小型微型企业招收毕业年度或毕业2年内高校毕业生达到企业现有在职职工总数15%(超过100人以上的企业达到10%)以上的,可申请最高不超过200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并按有关规定享受财政贴息。对招收毕业年度或毕业2年内高校毕业生达到企业现有在职职工总数30%(超过100人以上的企业达到15%)以上的中小企业,按规定优先安排扶持中小企业发展资金,优先提供技术改造贷款贴息,并落实相关税收优惠政策。
(九)落实就业培训扶持政策。对企业新招用高校毕业生并签订6个月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在劳动合同签订之日起6个月内由企业依托所属培训机构或政府认定的定点培训机构开展岗前就业技能培训的,根据培训后继续履行劳动合同情况,按照职业培训补贴标准的60%对企业给予定额职业培训补贴。
四、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
(十)加强创业服务。2014年至2017年实施新一轮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通过提供创业服务、落实创业扶持政策、提升创业能力,帮助和扶持更多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逐步提高高校毕业生创业比例。各县(市、区)政府和市政府有关部门要继续落实《三门峡市人民政府关于强力推进崤函创业扶持行动的实施意见》(三政〔2011〕77号)精神,健全公共创业服务体系,完善创业公共服务政府采购机制,依托各类创业平台、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为准备或开始创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创业辅导、创业培训、政策咨询、工商登记、融资担保、场地扶持、创业信息、人事代理等创业服务。
(十一)加快创业孵化园区建设。鼓励支持各县(市、区)、产业集聚区、高校因地制宜建立以大学生为主体的专业性创业孵化基地(园区),完善创业孵化基地管理制度和创业服务框架标准,为进驻创业孵化园区的创业实体提供标准化创业服务。
(十二)加强创业教育和创业培训。高校要将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广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将创业教育课程纳入学分管理范围,原则上不少于32个学时。有自主创业意愿的在校大学生可向学校申请保留学籍2年。学生凭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组织机构代码证等相关材料,经高校主管毕业生就业创业部门认定,再由高校学籍管理部门审核通过后予以保留学籍并报省教育厅备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和机构组织开发电商、创意、商贸等行业创业培训课程和创业实训模式,以有创业愿望的大学生为重点,大力开展创业意识培训、创办(改善)企业培训、创业实训等系列创业培训,增强高校毕业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培训后开办“网店”,并达到一定规模和标准的,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认定,可按实体店标准享受培训补贴。
(十三)优化创业环境。各县(市、区)政府和市政府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放宽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限制,凡法律、法规没有明文禁止的行业和领域,均向高校毕业生开放。要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工商登记、场地支持、税费减免等各项创业扶持政策。拓宽高校毕业生创办企业出资方式,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工商登记改革政策,简化工商注册登记手续。对高校毕业生创办的小型微型企业,年累计实际利润额或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低于10万元(含10万元)的,实行减低企业所得税税率政策和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政策;对高校毕业生创办的小型微型企业,月销售额不超过2万元的,实行暂免征收增值税和营业税等税收优惠政策。对从事个体经营的高校毕业生和毕业学年高校毕业生,按《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继续实施支持和促进重点群体创业就业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14〕第39号)及《国家税务总局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民政部关于支持和促进重点群体创业就业有关税收政策具体实施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4〕第34号)落实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留学回国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并符合条件的,可享受现行高校毕业生创业扶持政策。
(十四)多渠道筹措创业扶持资金。鼓励高校设立、增加校内创业资金,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担保、补贴等资金支持。金融部门要加大信贷资金支持力度,积极探索和创新符合高校毕业生创业实际需求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本着风险可控和方便高校毕业生享受政策的原则,降低贷款门槛,优化贷款审批流程,提升贷款审批效率。进一步完善抵押、质押、联保、保证和信用贷款等多种方式,多途径为高校毕业生解决反担保难问题,切实落实银行贷款和财政贴息。引导小额担保贷款经办银行建立区别其他商业性贷款的考核制度,在操作规范、勤勉尽责的前提下,经办银行的小额担保贷款质量考评情况不纳入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考核体系,不影响经办银行和信贷人员的年终评比、奖励及晋级。对高校毕业生从事电子商务经营或开办“网店”并通过网上交易平台实名注册认证的,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认定,可享受小额担保贷款、贴息政策、培训补贴。对毕业2年内高校毕业生或毕业学年高校毕业生初始创业者,取得工商、税务登记和有固定经营场所并进行稳定创业经营活动的,给予一次性5000元的创业补贴,所需补贴从就业专项资金中列支,具体按省相关规定执行。要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的作用,推动改善创业环境。鼓励各类投资主体以多种方式向自主创业大学生提供资金支持,探索设立重点面向扶持高校毕业生创业的天使投资和创业投资基金。对支持创业早期企业的投资,符合条件的,可享受创业投资企业相关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五、深入实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
(十五)充分发挥职能部门作用。各县(市、区)要将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全部纳入公共就业人才服务范围,采取有效措施,力争使每一名有就业意愿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半年内都能实现就业或参加到就业准备活动中。各有关部门和高校要密切协作,做好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离校前后信息衔接和服务接续工作,切实保证服务不断线。教育部门要及时将有就业意愿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实名信息提供给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建立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名信息数据库,全面实行实名制就业服务。各级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和基层就业服务平台要及时主动与实名登记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联系,摸清就业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教育部门和高校要加强对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跟踪服务,为有就业意愿的高校毕业生继续提供岗位信息和求职指导。
(十六)大力开展就业见习。全市组织500名高校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推进县(市、区)和市直企事业单位建立就业见习基地,打造一批市级毕业生就业见习示范基地。进一步规范就业见习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就业见习单位进出机制,确保就业见习效果。要结合本地产业发展需要和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意愿及需求,扩大就业见习规模,提升就业见习质量,保证有见习需求的高校毕业生都能得到见习机会。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及时审核见习单位补贴申请,财政部门要及时足额给予核拨。见习单位可根据当地物价水平适当提高见习人员见习期间基本生活补助标准。高校毕业生见习期间参加职业培训的,按现行政策享受职业培训补贴。
(十七)开展高校毕业生技能就业专项行动。继续开展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技能就业专项行动,结合当地产业发展和高校毕业生需求,创新职业培训课程,提高职业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各高校、国家级重点技工院校和培训实力雄厚的职业培训机构要结合各自专业特色选择一批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培训项目,及时向社会公布。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要会同市教育局、财政局认定一批市属高校毕业生就业技能定点培训机构,以就业导向开发一批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强的职业培训项目,引导带动全市高校毕业生技能就业专项行动开展。
六、加强就业指导、服务和援助
(十八)创新服务方式。各县(市、区)政府和市政府有关部门及高校要根据高校毕业生特点和求职需求,创新服务方式,改进服务措施,提高服务质量,促进更多的高校毕业生通过市场实现就业。
(十九)加强就业信息服务。加快就业信息系统组网建设,力争2015年实现省、市、县三级联网,推进各就业信息网与校园网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开展网络招聘,为用人单位招聘和高校毕业生求职提供高效便捷就业信息服务。
(二十)组织开展各类就业专项服务活动。积极开展公共就业创业人才服务进校园等活动,为高校毕业生送政策、送指导、送信息,特别是要让高校毕业生知晓获取就业政策和岗位信息的渠道。精心组织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就业服务周和每季度的全国高校毕业生网络招聘月等各类专项服务活动,搭建供需信息平台,积极促进有效对接。高校要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和学科建设,积极聘请专家学者、企业人力资源经理、优秀校友担任就业导师。各级财政部门要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教育等部门和高校共同开展的各类高校毕业生大型招聘会、就业创业大赛和就业创业服务进校园等就业专项服务活动据实给予活动经费补贴,所需经费从就业专项资金中列支。
(二十一)切实加强就业帮扶。各县(市、区)政府要将零就业家庭、优抚对象家庭、农村贫困户、城乡低保家庭、困难职工家庭以及残疾等就业困难的高校毕业生列为重点对象实施重点帮扶,经职业介绍、职业培训等帮扶后仍未实现就业的,根据个人意愿通过开发见习岗位、公益性岗位全部托底安置,力争实现不挑不拣,一周内上岗,确保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动态为零。享受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的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的求职补贴要在离校前全部发放到位。将残疾高校毕业生纳入享受求职补贴对象范围。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要带头招录残疾的高校毕业生。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现灵活就业,在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办理实名登记并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给予一定数额的社会保险补贴,补贴数额原则上不超过其实际缴费额的2/3,最长不超过2年,所需资金从就业专项资金中列支。
七、着力创造公平就业环境
(二十二)消除就业岐视。各县(市、区)政府和市政府有关部门要积极采取措施,促进就业公平。除法律、法规有特殊规定外,用人单位招聘不得设置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等歧视性条件,不得设置含有院校、户籍等内容的限制性条件。
(二十三)规范国有企业招聘行为。国有企业招聘应届高校毕业生,除涉密等特殊岗位外,要一律实行公开招聘,招聘应届高校毕业生信息要在政府网站公开发布,报名时间不少于7天;对拟聘人员应进行公示,明确监督渠道,公示期不少于7天。
(二十四)维护高校毕业生合法权益。各县(市、区)政府和市政府有关部门要严厉打击非法中介和虚假招聘,依法纠正性别、民族、宗教信仰、院校等就业歧视现象。加大对各类用人单位特别是中小企业用工行为的监督检查力度,对企业招用高校毕业生不签订劳动合同、不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不按时支付工资以及不规范用工等违法行为,及时予以查处,切实维护高校毕业生的合法权益。进一步规范签约行为,高校不得以任何方式、任何理由将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发放与毕业生签约挂钩。
(二十五)切实消除制度性障碍。各县(市、区)政府和市政府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消除高校毕业生在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单位之间流动就业的制度性障碍。放开对吸收高校毕业生落户的限制,简化有关手续,应届毕业生凭《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证书》、《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报到证》、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就业协议书》或劳动(聘用)合同办理落户手续;非应届毕业生凭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劳动(聘用)合同、《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证书》办理落户手续。高校毕业生到小型微型企业就业、自主创业的,其档案可由当地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免费保管。办理高校毕业生档案转递手续,转正定级表、调整改派手续不再作为接收审核档案的必备材料。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编制、财政等部门在办理公务员录用、事业单位人员聘用、调动、职称评定、工资福利核定等手续时,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652号)规定执行,不得附加任何限制性条件。
八、推动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
(二十六)深化教育改革。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的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高校要明确办学定位,突出办学特色,加强就业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校自2014年起要发布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完善就业与招生计划、人才培养、经费拨款、院校设置的联动机制,充分听取行业主管部门、经济部门、就业部门以及有关行业组织的意见,促进人才培养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发展改革、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教育等部门要积极开展产业升级人才需求预测研究,健全岗位需求统计调查制度,适时向社会发布行业人才需求信息,引导高校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探索制定行业岗位标准,促进高校依据市场需求完善专业培养课程。
九、加大宣传工作力度
(二十七)加大就业宣传工作力度。各县(市、区)政府和市政府有关部门及高校要大力宣传党和政府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重视和采取的政策措施,及时把涉及毕业生就业方面的政策和文件、规章制度、办理流程等,通过门户网站等各种方式向社会公布,要大力宣传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中小企业就业创业的先进事迹和典型经验,以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社会各方面全面客观地看待当前就业形势,共同关心支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教育部门和高校要将就业创业政策宣传到每一名高校毕业生,引导高校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以积极向上的心态走向社会,先就业、再择业,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深入用人单位进行政策宣传,引导用人单位履行社会责任,挖掘就业岗位,吸纳更多高校毕业生就业。宣传部门和新闻单位在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使用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体,深入解读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同时,密切关注舆情动态,及时了解和回应社会关切,掌握舆论主导权。
十、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组织领导
(二十八)强化政府责任。各县(市、区)政府要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列入政府政绩考核内容,进一步健全政府促进就业责任制度,在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调整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时,把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重要目标予以考虑。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发挥牵头作用,完善并组织实施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做好高校毕业生离校后的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工作。教育部门要指导高校深化教育改革,加强在校生和离校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各级财政要加大就业专项资金投入力度,切实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确保各项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落到实处,加大对就业资金使用管理的监督检查力度,确保资金安全有效运行。工业和信息化部门要督促和鼓励企业积极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企业落实有关政策。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和工商联等要发挥群团组织优势,多渠道、多形式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切实履行职责,加强协作配合,共同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各县(市、区)政府和市政府有关部门要按照本通知精神,制定具体措施,切实抓好贯彻落实。

三门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4年10月8日


标签: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