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市新型材料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2017—2020年)》解读

政策文件: 三门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三门峡市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2017—2020年)和三门峡市新型材料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2017—2020年)的通知(三政办〔2018〕18号)

一、《三门峡市新型材料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2017—2020年)》出台的背景是什么? 2017年,我市规模以上新材料骨干企业主要有华鑫铜箔、金源朝晖铜业、义腾新能源。这些新型材料企业主要生产铜箔、铝箔、印刷线路板、覆铜板、锂电池离子膜、锂电池、手机显示屏等。
但是我市新材料产业,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创新能力薄弱。企业研发投入不足,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品开发速度滞后于产业发展需求。二是产品同质化竞争严重。产品主要以基础原材料或中间体为主,大部分处于产业链前端,下游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开发不足,高端市场突破困难,低端市场同质化,产品质量提升较慢。三是产业集中度不高。企业平均规模偏小、布局不够合理,产业协同不够,缺乏市场话语权。四是环保制约加剧。随着国家对节能减排要求越来越高,原材料行业能耗高、排放大的局面仍未彻底扭转,绿色化发展任重而道远。
当前,新材料与信息、能源、生物等高技术加速融合,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对科技创新的推动作用日益显著。我国高度重视新材料产业发展,新材料被确定为《中国制造2025》十大领域之一,国务院成立了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工业和信息化部等4部委印发了《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南》,相继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加快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在新常态下,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有色、建材、化工,高温耐火材料等原材料产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以轻量化、高性能为特点的有色合金材料特别是铝合金材料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蓬勃发展,新型建材、耐火材料企业整合重组步伐加快。我省已将新型材料业列入五大主导产业之一和转型发展攻坚的12个重点产业之中。加快发展新型材料业,既是原材料产业延伸链条、精深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对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建设制造强市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为此,在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认真研究国家加快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相关政策,按照河南省委、省政府《关于打好转型发展攻坚战的实施方案》(豫发〔2017〕18号)和《河南省新型材料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2017—2020年)》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积极落实“三次创业”和“建设五彩三门峡”总体部署,本着突出重点、务实管用的原则,集合现有政策资源等要素,三门峡市工信委牵头起草了《三门峡市新型材料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2017—2020年)》,并广泛征求了各县市区、市直有关部门意见,严格了履行了规范性文件有关程序,已经市长办公会研究通过。
二、如何准确把握我市新材料业转型升级的总体要求?
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持需求牵引、产用结合,充分利用环保、安全和化解产能过剩的倒逼机制,以满足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重大技术装备急需为主攻方向,以“企业、产品、技术、项目、基地”五位一体协同发展为基本路径,坚持高端化、终端化、集群化、服务化、绿色化的导向,聚焦铝、黄金、白银、铜、鎵等特色有色金属新材料、新型化工材料、新型建筑材料、新型耐火材料、特种膜材料等5大领域,实施链式整合、龙头带动、技术创新、质量品牌、市场拓展、绿色发展等6大工程,构建技术创新引领、下游产品带动、骨干企业支撑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增强发展新动能,提升核心竞争力。
三、如何准确把握我市新材料业转型升级的基本原则?
一是高端化。坚持技术创新,推进创新联盟和产学研一体化,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瓶颈,加快原材料产业延伸链条,着力研发生产下游深加工产品。二是终端化。坚持需求牵引,强化产用结合,建立完善新材料初期市场培育机制,加强示范应用,促进上下游协作配套,营造产业发展良好环境。三是集群化。聚焦重点方向、重点企业和重点地区,以开放促创新、促发展、促重组,推动产业资源和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推进产业集群和园区发展,打造龙头支撑、特色鲜明、配套完善的产业基地。四是服务化。坚持市场导向,顺应新型材料个性化需求、定制化生产趋势,建立新型材料生产企业与下游用户战略合作机制,为客户量身定制和提供综合解决方案,推动企业由生产加工型向综合服务型转变。五是绿色化。坚持发展产业与推动低碳环保、节能降耗并举,化解过剩产能,推进企业绿色化改造,发展绿色技术、绿色工艺、绿色产品,强化节能减排、清洁生产,构建绿色制造体系。
四、我市新材料业转型升级的目标任务是什么?
到2020年,新型材料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0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
构建新型材料业创新发展格局。以铝加工、特色有色金属为重点,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铝铜金银及稀有金属新材料、合金材料生产基地;以化工、建材新型材料为重点,建设后来居上的新型化工材料、新型建材生产基地;以新型高温耐火材料、特种膜材料为重点,突出细分领域,建设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耐火材料、锂电池隔膜材料生产基地。
骨干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2.5%以上。突破一批重点领域制约行业发展的重大共性关键技术,转化一批高新技术成果,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和标准,构建新型材料业技术创新体系。
新型材料业占原材料工业比重达30%以上。在铝加工、新型有色金属材料、新型耐火材料、特种膜材料等重点领域形成一批特色优势产品。
绿色制造体系覆盖全行业。低端过剩产能得到有效化解,资源集约利用水平显著提升,节能减排成效明显,重金属污染物达标排放,绿色制造技术在重点领域广泛应用。
五、我市新材料业转型升级的重点领域是什么?
一是铝深加工新材料。坚持“高端化、终端化、差异化”,利用电解铝产能清理整顿的倒逼机制,大力发展铝合金中高端深加工产品,以“下游补上游、两端补中间”增创全产业链竞争优势,加快铝加工业向铝应用的零部件和器件化方向转变。以资源配置引导东方希望、开曼铝业及中铝集团等发展铝精深加工项目,积极推进“煤电铝网”一体化发展,加快同人铝业一期年产30万吨航天航空及汽车铝合金板生产线项目复工、德国凯斯曼年产6万吨汽车轻量化项目、开曼铝业年产3万吨固体铝酸钠及年产2万吨超细氧化铝开工,积极采取措施盘活黄河铝业、威尔科技、鑫旺铝箔、华盛铝业等企业闲置资产。力争用3—5年时间高端铝材和汽车零部件产值突破百亿元。
二是特色有色金属新材料。建设示范区黄金、白银、铜深加工产业基地和灵宝铜箔产业基地。坚持“环保优先、再生优先、金银铜优先”,提升我市黄金、白银、铜向首饰、工艺制品等市场终端产品发展水平。全力打造“立足黄河金三角、面向中西部、辐射欧亚大陆”的黄金珠宝加工批发交易中心,非标准金交易中心,创新黄金金融产品,提升“中国金城”的品牌效应,打造“亚洲金都”的产业名片。大力推进稀贵金属综合利用,金银铜深加工达到30%,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200亿级绿色金银铜贵金属产业基地。
三是新型化工材料。发挥义马市、陕州区两个省级专业化工园区优势,提高化工园区规范化建设水平。按照“环保要达标排放,安全生产要守住底线”的要求,推动危化品生产企业“退城进园”。利用环保、安全和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的倒逼机制,坚持“多元化、高端化、循环化”原则,对入园企业要精挑细选严格把关,着力调结构、优布局、促升级、促规范。鼓励入园企业,重点研发高分子材料、电子化学品等化工新材料,同时,对园区中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创新能力不高的企业要建立淘汰机制,坚决实行“腾笼换鸟”。加快年产10万吨酚醛树脂、20万吨聚甲氧基二甲醚、年产1.5万吨粗酚及5万吨焦油加氢、开祥化工综合物料平衡及清洁生产等项目实施进度,以义煤综能公司为依托,加快推进低阶煤提质技术研发和示范。
四是新型建材。绿色新型水泥方面,坚持“部品化、高质化、绿色化”,立足省内需求,控制产能扩张,整合形成产能超1000万吨水泥企业集团,绿色新型水泥成为主导产品,部品化占比达到30%。
五是新型耐火材料。坚持“功能、高效、绿色”发展,创新耐火材料生产技术,加强资源综合利用,推进企业联合重组,陕州区耐火材料产业园,高标准建设高庙超硬材料产业园、培育2—3个大型耐火材料企业集团或联盟,建成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新型耐火材料生产基地。
六是新型特种膜材料。继续支持义腾新能源强化企业研发中心建设,不断开发新型高性能锂电池隔膜材料,扩大能力。支持三门峡兴邦离子膜调整产品结构,开拓市场,提高企业效益。支持我市引进建设锂电池及高性能电池生产企业。
六、如何推动我市新材料业转型升级?
一是链式整合工程。依托资源和产业基础优势,谋划发展新型材料6个重点领域产业链,绘制产业链条图谱,延链补链强链,市级层面实施15个基地型龙头型在建项目、30个拟建项目,拉长铝精深加工、铜箔及铜材深加工、金银加工、化工新材料、特种膜、新型水泥制品、新型耐火材料等具有较大成长空间的产业链条,打造以中高端产品为特色的产业链。探索创新链、供应链、金融链协同创新发展,实施“互联网 ”新型材料行动,构建产品研发、生产、物流、金融等配套齐全的产业体系。加快推行大用户直供电,降低企业用电成本,巩固产业基础优势。
二是龙头带动工程。大力支持和引导氧化铝、电解铝、黄金、铅锌、水泥、煤化工、特种膜、耐火材料等行业龙头企业,通过参股、控股、资产收购等多种方式实施战略重组,针对产业缺项、技术缺项实施并购,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优化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配置,提升产业集中度和竞争力,市级层面筛选15家新型材料龙头企业进行重点服务。支持新型材料制造企业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发展,聚焦优势领域、专注核心业务,建设本行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隐形冠军”。依托原材料业基础优势,大力推广“原材料 制成品”特色产业链模式,推动上下游产业链集聚,吸引数量众多、生产不同种类产品的中小型加工企业集群发展。
三是技术创新工程。强化骨干企业的主体地位,联合科研院所、行业组织,在传统产业智能制造升级改造、超纯及合金新材料研发应用等优势领域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争创国家、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加快布局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引进一批高水平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推进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解决产品应用、设计规范、标准技术等瓶颈问题,在铝精深加工、优质铜材、高分子材料、耐火材料等领域形成一批优势产品。加强人才培养,依托重点企业、高校、职业院校和公共服务平台,通过开展联合攻关和共同实施重大项目,培养一批专业技术人才、技术骨干、产业工人与创新团队。突破制备制约,组织装备制造企业与材料生产企业开展联合攻关,加快先进工艺技术与专用核心装备开发。完善新型材料质量、环保、技术等标准体系,通过标准引领倒逼企业转型升级。
四是质量品牌工程。加强与国际、国内优质产品质量比对,支持企业瞄准先进标杆实施技术改造,在铝加工、铜工业、耐火材料等重点行业开展工艺优化行动,鼓励企业积极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推动质量提升关键技术攻关。发挥质量标杆企业示范引领作用,推行精益生产、清洁生产等高效生产方式。完善第三方质量评价体系,开展高端品质认证,推动质量评价由追求“合格率”向追求“满意度”跃升。以重点园区、骨干企业为依托,打造企业知名品牌、区域特色品牌。
五是市场拓展工程。贯彻落实国家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补偿政策,建立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补偿机制,大力推进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依托龙头企业和下游用户,建设新材料生产应用示范平台,针对下游用户产品应用开展新材料工艺技术与应用技术开发,争创国家新材料生产应用示范平台,加快释放新材料市场需求。搭建上下游企业对接合作平台,开展材料生产企业与设计、应用单位供需对接,支持材料生产企业面向应用需求研发新材料,推动下游行业积极使用新材料。
六是绿色发展工程。分类有序化解电解铝、水泥等行业过剩产能。积极引导有色、建材、化工、耐火材料等企业采用清洁生产工艺、先进节能技术和高效末端治理装备,加快绿色化技术改造,创建一批绿色示范工厂。开展重点企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强化环保、节能等强制性标准约束。
七、如何保障我市新材料业转型升级有效推动?
一是组建攻坚团队。建立市级协调推进机制,市工业和信息化委会同市直有关部门、重点地方政府、重点企业和行业专家,建立专门攻坚团队,加强分析研判,细化政策措施,加大协调推进力度,集中力量开展攻坚行动。引导各地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方案,完善支持政策。
二是实施项目带动。发挥项目对新型材料发展的关键作用,省、市、县三级联动,分别抓好一批投资大、带动性强的重大项目,实施一批军民融合、工业强基和产品升级技术改造示范项目,建立项目监测跟踪服务机制,切实提高履约率、开工率、投达产率。
三是加强政策扶持。综合运用国家和省级专项资金、基金,市支持新型材料发展专项资金、科研经费、三门峡产业发展基金等,支持新型材料领域重大科技创新、产品升级、平台建设、节能减排等。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新型材料研发和项目建设,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在境内外上市融资、发行各类债务融资工具,用于技术创新、设备更新、产品开发等。
四是强化督促考核。制定细化年度工作方案,建立监督检查和绩效考核机制,明确重点工作项目,充分发挥骨干企业的主体作用,凝聚省、市、县三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和企业合力,确保各项任务和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标签: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