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新乡市“十四五”开放型经济
新体制和开放强市建设规划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 新乡市“十四五”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和开放强市建设规划 》已经2022年11月2日市政府第103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新乡市人民政府
2022年12月29日
新乡市“十四五”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和
开放强市建设规划
根据《新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总体要求,编制本规划。主要阐明“十四五”时期我市开放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及保障措施。本规划是我市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设开放强市的重要指引。
第一章 发展环境第一节 “十三五”发展状况
“十三五”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中美经贸摩擦等重大风险挑战,全市强力实施开放带动主战略,加快构建内陆开放高地,着力加强战略谋划、培育平台载体、完善支持政策、健全工作机制,开放型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 为“十四五”开放强市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对外贸易投资双创新高。 “十三五”期间,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累计货物进出口402亿元,是“十二五”时期的1.06倍,年均增长7.6%。贸易结构不断优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往来规模进一步扩大,货物贸易占比达40.6%。外贸企业队伍不断壮大,五年新增外贸企业1400家,达2953家。推动跨境电子商务平台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 五年累计交易额达160亿元,年均增长4.0%。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稳定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完成1.25亿美元,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1.3亿美元。
招商引资规模质量双 提 升。 “十三五”期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累计57.9亿美元,是“十二五”的1.55倍,年均增长6.8%。实际到位省外资金3233.6亿元, 是“十二五”的1.50倍, 年均增长7.2%。 五年累计注册外资企业61家。引 进 香港华润集团 、龙牌圣戈班(河南)石膏建材有限公司等23家世界500强及行业龙头企业。
开放平台跃上新台阶。 开放通道“一体两翼”国际陆港建设加快,中欧班列(中豫号)、“新日韩”铁海联运班列开通并常态化运行,形成“西联东进”国际物流快速通道。我市获批加工贸易产业梯度转移承接市,经开区获批国家外贸纺织服装转型升级基地、加工贸易产业梯度转移承接地并获得商务部重点支持。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新乡片区建设加快,高新区发展量连续两年居自创区第一位。“十三五”期间,成功举办三届“高校院所河南科技成果博览会”,成为新乡科技创新的新名片, 以及河南省推进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和“金字招牌”。
开放制度环境更加优化。 “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一网通办”前提下“最多跑一次”改革覆盖面不断扩大,时限压缩50%,市本级行政许可事项“不见面审批”率达90%以上,承诺办结时限压缩比达75%以上,1000余项实现即来即办、111项一证通办、108项容缺办理、88项秒批秒办、800项全省通办。大数据综合服务监管平台成功上线运行,“一网通办”“一网通管”“一网通享”全面推进。2020年,新乡市 获批全省电子证照应用试点。“豫事办”注册用户260万,普及率居全省第五位,电子身份证普及率居全省第二位。新乡市在全国城市信用监测排名持续提升,稳居全省前列。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服务效能大幅提升,新乡海关进出口整体通关时间较2017年压缩均超过99%。
第二节 “十四五”发展形势
“十四五”时期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市处于战略叠加的机遇期、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期、区域竞相发展的比拼期、经济蓄势跃升的突破期。开放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挑战更加严峻。
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开放合作、互利共赢仍是长期趋势。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趋势加快。 共建“一带一路”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 (RCEP) 签署,中国—新西兰自贸协定升级,多双边经贸合作的深化与突破为我国开放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重创世界经济,市场需求被严重抑制,各类衍生风险不容忽视。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贸易投资壁垒增多,贸易摩擦加剧。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塑,区域化、本土化趋势明显。多边贸易体制面临严峻挑战,国际经贸规则更趋碎片化。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愈演愈烈,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交织上升。国际贸易和投资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传统国际循环明显弱化。
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党中央提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持续释放强大国内市场潜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有利于我市深化与国内重要地区互补合作,进一步融入国内外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协同推进对内对外开放。同时, 我国坚定不移推进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高标准高水平建设自贸试验区,成功签订《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 (RCEP )等高标准经贸规则,加快推进商品和要素等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有利于我市重塑对外开放新优势。
从省内看, 我省正处于战略叠加机遇期。 我省市场规模大、回旋空间足、产业基础强、交通区位优,人力资本、内需体系、有效供给等新优势正在形成。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机遇、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政策机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历史机遇以及我省建设郑州国家中心城市、打造郑州都市圈的步伐不断加快,多领域战略平台融合联动叠加实施,都为我市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展现新乡更大作为创造了有利条件。
但同时,在国内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的大背景下,新乡仍有一些短板弱项亟待解决:思想有待进一步解放,开放能力不足、水平不高、意识不强的问题还很突出;对外开放政策体系尚不健全,体制机制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开放通道体系不够完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服务能力不强;开放平台数量不多、能级不足,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开放型市场主体体量小、数量少,服务外向型经济发展支撑能力不强;营商环境与国际国内先进地区相比仍有差距,制度供给核心竞争力不强。
综合研判,“十四五”时期,我市 正处于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关键阶段,开放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前所未有,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推动新乡高质量发展。
第二章 总体要求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河南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锚定“两个确保”、落实“十大战略”,聚焦“进五争四”, 全面对接国家、省重大战略,服务和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 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推进制度型开放,培育外向型市场主体,推进对外贸易创新发展,构筑高能级开放平台,打造开放合作创新高地,构建外资高度集聚、平台高度集成、通道高度便捷、体制高度灵活的内陆开放高地,形成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建成开放强市。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系统观念。 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坚持服从服务国家发展大局,统筹推进国际国内双循环,合理统筹全市开放型经济发展资源配置,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开放型经济领域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坚持创新驱动。 以创新驱动开放,通过不断加强理念创新、政策创新、体制创新、平台创新、服务创新,抢占对外开放制高点,形成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新局面。以创新为动力,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从数量规模型增长向质量效益型增长转变,从低成本传统优势向综合竞争力优势转变。
坚持开放发展。 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举,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深度融入郑州都市圈建设,加快融入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的全球布局,扩大国际产能合作,加强开放平台建设,构建开放大通道,以大开放推动大发展,不断提升开放型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坚持项目支撑。 牢固树立项目为王鲜明导向,把项目建设作为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主抓手,从项目切入、以项目推动、用项目支撑,推动开放平台能级提升、重点领域开放发展、开放型市场主体壮大,以高质量项目支撑高质量开放发展。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围绕全市 经济总量在全省位次“进五争四” 、打造“两地三区一枢纽”总体目标 ,对标对表到2035年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乡的远景目标和“十四五”时期新乡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全市开放发展主要目标如下。
到2035年,基本建成开放强市,融入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水平大幅提升,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更加完善,更具竞争力的 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 内陆开放高地基本形成,更有竞争力的国内一流营商环境和信用体系建设高地基本建成,国内大循环重要支点城市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重要枢纽城市地位基本确立。
“十四五”时期,将努力实现以下目标:
高层次开放型经济实现更大提升。 加快制度型开放改革成果复制推广和探索创新,基本形成以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为核心的制度型开放政策体系。到2025年,年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突破180亿元,年均增长12%左右。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13.5亿美元以上,年均增长7%。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完成额、对外直接投资额年均增长3%以上。 五年累计利用外资力争达到72亿美元,年均增长3%以上,新注册外资企业80家。五年累计引进省外资金突破4000亿元,年均增长3%以上。全市力争新引进世界500强企业10家以上,国内500强或行业龙头企业20家以上。
多层次开放平台实现更大发展。 推进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开放平台载体能级提升, 创新高地开放合作层级提升,对外开放综合优势提升, 区域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提升,更具竞争力的内陆开放高地加快形成。
制度型开放实现更大跃升。 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新突破,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开放制度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增强,内陆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更加优化,核心指标进入全省第一方阵,市场主体获得感明显增强。
专栏1:“十四五”新乡市开放发展主要指标 | |||||
指标名称 | 单位 | 2020年基值 | 2025年预期 | ||
对外 贸易 | 1 | 货物贸易进出口额 | 亿元 | 402 | 725 |
2 | 服务贸易进出口额 | 亿美元 | 8.27 | 13.5 | |
3 | 外贸新业态进出口占比 | % | — | 40 | |
利用 外资 | 4 | 实际利用外资总额 | 亿美元 | 57.9 | 72 |
5 | 实际利用省外资金额 | 亿元 | 3233.6 | 4000 | |
6 | 高技术产业吸收外资占比 | % | — | 10 | |
对外 投资 | 7 | 对外直接投资总额 | 亿美元 | 1.25 | 0.5 |
8 | 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 | 亿美元 | 1.3 | 1.5 | |
平台 通道 | 9 | 开发区实际利用省(境)外资金额 | 亿元 | — | 800 |
注:其中,2020年基值栏为“十三五”期间累计值,2025年预期栏为“十四五”期间累计值。
第三章 发展布局主动对接国家、省重大战略,坚持内外联动、质量并重,实施制度型开放战略,深度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统筹区域融合发展, 深度融入郑州都市圈,实施郑新一体化发展,推动市域一体化, 更加有为服务国内大循环,更加有效链接国内国际双循环,在探索构建全方位立体开放发展格局的新征程中展现新乡更大作为。
第一节 全面对接国家省重大战略
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全力推动境外园区平台、海外仓建设。 抢抓《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中欧全面投资协定》(中欧CAI)、中新自贸协定升级、非洲自贸区建设等机遇,积极参与对外贸易创新、招商引资提质、装备产能出海、科技创新合作等专项行动,在先进制造业、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和绿色发展等方面加强务实合作,主动融入全省构筑互利共赢的合作体系。 服务融入黄河国家战略、 建设“中原—长三角经济走廊”重要节点城市、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融入郑州都市圈发展。大力开展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战略合作,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搭建科技创新资源共享平台、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促进产业协同错位发展。推动建设产业协作体系和公平开放的区域市场体系,推进产业整体迈向中高端,逐步形成一流创新生态。加快数字经济发展,建成全国一流新型智慧城市,提升区域发展竞争力。
第二节 优化全市开放空间布局
立足全市高质量发展格局,加快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优化开放空间布局,全面融入郑州都市圈发展,紧紧扭住郑新一体化发展龙头,坚持龙头带动和整体联动相结合,加快推进全域开放 。坚持国际化、现代化方向,提升新乡参与全球竞争和聚集高端资源功能,承接国家重大生产力和创新体系布局。强化科技创新、枢纽开放、教育文化、金融服务等功能,提升聚集、裂变、辐射、带动功能,打造“一带一路”重要枢纽节点城市。纵深推进郑新一体化,充分发挥新乡“南融郑州、襟带豫北”的区 位 优势,加快郑新要素流动、产业合作、开放协同、空间整合等全方位的深度融合,围绕“两地三区一枢纽”发展定位,把新乡打造成郑州都市圈区域性中心城市和新兴增长中心。完成国土空间规划“三线”试化,明确“一轴两翼一组团”空间发展布局。优化制造业布局,突出郑新融合,结合各地产业特色,着力形成以开发区为载体的“一核两区多点”发展新格局。以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为抓手,立足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坚持错位发展,做强空间节点,逐步构建“带状分布、片区互补、串珠成线、特色鲜明”的“三带五区域多节点”文化旅游全域发展空间布局。 支持平原示范区高标准建设郑州都市圈同城化发展特别合作区。各县(市、区)主动融入开放强市建设大局,积极融入周边中心城市发展,推动县域产业融入区域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建设一批产业转型示范园区,培育发展一批现代化中小城市。
第四章 加快推进制度型开放顺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和全球经贸规则重构新趋势,推进制度型开放向纵深发展,以河南自贸区新乡开放创新联动区制度型开放为引领,以改革开放创新为根本动力, 坚持改革与开放相互促进,制度“对接”与“创新”并行, 着力推动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转变,全面优化对外开放制度设计,打造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打造更具竞争力的内陆开放高地。
第一节 深入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
以开放合作为支撑,筑牢内外市场的经贸运行框架。持续深化河南自贸区新乡开放创新联动区制度型开放 ,发挥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型开放“试验田”作用,加强开放规则机制创新。提高自贸协定利用率,用好区域累积规则、经核准出口商制度等原产地规则和关税优惠政策,助力企业扩大与协定国的贸易规模,探索RCEP地方开放型经济实践案例 。 研究对标中欧CAI、《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在市场监管、知识产权保护、电子商务、政府采购、竞争中立、争端解决、绿色发展和经济技术合作等领域积极探索,持续开展首创性、集成性、差异性改革创新,促进“边境上”开放与“边境内”措施与制度的对接与协调, 推动构建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在市场监管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海外预警。加强对《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的研究对接,创新探索数字经济监管框架和监管流程,加快政府治理数字化变革。
第二节 链接国内国际双循环规制
加快推进标准衔接,对标CPTPP贸易技术壁垒协议(TBT)、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协议(SPS)等规则,探索推动技术标准升级,实施标准体系认证,推进出口产品标准化发展 ,加强技术性贸易措施运用,发挥好技术性贸易措施在防范动植物疫情疫病传入、维护我国生态安全和产业安全、保护人民生命健康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严格落实企业环保信用评价制度,按照要求落实产品碳标准认证和碳标识制度。鼓励市内企业积极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探索优化全球价值链嵌入模式,拓展参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深度和广度,推动龙头企业在提升要素、产能、市场、规则等链接国内国际双循环能力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促进内外贸融合发展,完善外贸企业拓内销支持体系,统筹开拓国内外市场,鼓励外贸企业建设国内营销渠道和自主品牌,推动“同线同标同质”适用范围扩大至一般消费品和工业品领域,促进商品服务内外循环畅通。全面推行企业产品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制度,做到“应公开、尽公开”。 扩大与重点国家和地区双向投资经贸合作,实施贸易投资融合工程,提高国际化双向投资水平。立足自身特点和优势,在跨境电商、陆上贸易、数字贸易等领域深化制度创新。鼓励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制定,创建标准化示范试点,提高标准化水平,提升新乡标准话语权。
第三节 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
持续放宽外商投资准入限制,落实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全面保障外商投资公平待遇, 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完善服务保障机制,提升事中事后监管能力和水平。用好国际投资“单一窗口”,落实极简审批投资制度,探索“标准地 承诺制”改革,针对在《河南省建设项目环评告知承诺制审批正面清单》(2022年版)内的社会投资小型低风险产业类项目实行告知承诺式审批,实现“全承诺、拿地即开工”。利用 省全生命周期土地利用监测监管系统,逐步完善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 推动建立与服务化、数字化等新业态新模式相适应的监管体系,创造宽松的贸易创新环境。积极推广应用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加快推进通关数据互换、口岸物流信息对接、企业信用信息互认、监管执法信息共享,巩固压缩货物整体通关时间成效。 贯彻落实国家、省有利于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的外汇管理政策和贸易监管制度,探索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强化数据出境安全管理,建立健全数字贸易监管体系。
第四节 打造国内一流营商环境和信用体系建设高地
打造与新乡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全国一流营商环境和高质量社会信用体系,创建河南省优化营商环境创新示范市、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 。加快“放管服效”改革,深化“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 , 通过直接取消审批、审批改为备案、实行告知承诺、优化审批服务四种方式分类推进涉企经营许可审批改革,深入实施区域和事项“两个全覆盖”,统筹推进改革任务落实,推动“照后减证”和简化审批,实现准入准营同步提速。 贯彻落实上级关于行政事业性收费政策,持续开展涉企经营服务性收费专项检查。 全面实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发挥“一码惠企”数字化服务平台作用,实现政策精准直达企业。实施“小错免罚”包容柔性执法。 全面落实外商投资权益保护法律法规,完善外商投资企业投诉处理机制,压缩办理时限。依法平等保护外商投资企业知识产权。健全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管理、服务体系。全面建立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和标准体系,实现信用监管制度行业部门全覆盖,信用信息查询和应用嵌入监管全流程,实行事前信用承诺、事中分级分类、事后信用奖惩,实现全过程闭环管理。全面形成 信用信息在行政管理、社会治理和市场领域的协同应用格局。建立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将招商引资承诺兑现作为政府信用建设的重要内容。保持招商引资政策稳定性连续性,认真履行在招商引资等活动中依法签订的各类合同,严格兑现向投资者及投资企业依法作出的政策承诺和签订的各类合同、协议,健全“政府承诺 社会监督 失信问责”机制。
第五节 构筑开放型经济安全保障
构筑与更高水平开放相匹配的风险防控体系。完善经贸安全保障机制,健全产业损害预警体系。妥善化解国际贸易争端,维护我市产业安全和企业合法权益。引导企业加强合规管理,防范化解境外政治、经济、安全等各类风险。落实国家外商投资安全审查、技术安全清单管理、不可靠实体清单等制度。
第五章 培育外向型市场主体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引进与培育并重、增量与提质并重,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突出招大引强,积极推动企业走出去,培育壮大一批特色突出、外向度高、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开放型市场主体。
第一节 推动 重点领域开放
引进先进制造业高端要素,聚焦电池及新能源、生物与新医药、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围绕薄弱环节、缺失环节、重点配套环节,引进落地一批带动效应强的龙头型旗舰型企业和项目,促进相关产业规模化、集群化、高端化发展。着眼氢能与储能、基因工程等未来产业,以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创新为突破口,前瞻性招引一批高增长科技型企业和重大平台。立足装备、食品、轻纺、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吸引外商投资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领域,完善上下游配套产业,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现代化水平。加大服务业开放力度,落实好国家、省有关 服务业开放政策,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支持农业技术输出、品种试验示范、农业投资合作向具备条件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集聚。 加快推动金融、医疗、教育、文化等重点领域对外开放,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关注科技服务、创意设计、商务咨询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项目的业务诉求,加快培育市场需求,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打造良好旅游商业生态圈,引进一批国际化、品牌化、专业化服务机构和交流合作平台。
专栏2:对外开放重点领域 |
农业: 支持农业领域科技创新,争创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全力推进中原农谷建设,打造国家重要农业科技高地。以农业发展、技术创新、人工智能等为重点,积极引进中东欧国家的先进技术和项目,打造“人才 技术 资金 基地 服务”创新综合体,重点推进欧农院等新型研发机构的建设,更好地将国际科技成果在新转移转化。 医疗: 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人才培养、中医等方面的合作。支持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省人民医院北院区建设省区域医疗中心,支持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申报建设国家精神区域医疗中心。强化数据共享,探索检查结果、线上处方信息等互认制度,探索构建患者主导的医疗数据共享机制。 旅游: 持续推动“翻译河南”工程 建设,建立健全新乡市公共服务领域外语标识规范建设专家委员会,规范公共服务领域外语译写,提升国际交往语言能力,促进商业、生活、旅游设施和服务与国际接轨。 在出租车、公交车、门户网站等“窗口”逐步实现多语种服务。 在放开入境游的适当时机,完善南太行景区旅游标识系统韩文标示。 |
第二节 推动招商引资提质增效
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省外即外”观念,抢抓新一轮国际国内产业布局调整和产业链供应链重构的机遇,按照项目化、产业化、工程化、信息化、方案化要求,常态化扎实开展“三个一批”活动,推进“大招商、招大商”工作,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增强对全球优质要素资源吸引力。加强与国内重点区域的产业合作,利用沿海发达地区的研发人才和技术优势,加速未来产业、新兴产业等技术成果孵化,引进落地生产制造环节和研发分支机构。加强与中西部地区的合作,推动建设一批原材料与能源基地、供应链保障基地。通过梯度承接产业转移,加速融入先进区域产业链、创新链和价值链。支持优势企业组团出海,建设一批海外生产基地、物流贸易中心等,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和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体系。强化招大引强,积极参与河南省“对接500强、提升产业链”专项行动,围绕“542”产业体系,高质量绘制“四张图谱”,大力开展“四个遍访”。聚焦引进“三类500强”、细分行业领军企业等战略投资者,以及“独角兽”企业、“小巨人”企业、“瞪羚”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深化与港澳台、东盟、日韩、欧美等地区合作,打造高质量外资集聚区。实施产业链“链长制”招商,动态完善重点产业链图谱和招商路线图,推行市场化、专业化、精细化招商新模式新机制,引育一批引领型“链主”企业和具有“撒手锏”产品的配套企业。加强创新链、供应链、价值链招商与产业链招商协同,依托生产制造类项目同步引进企业研发设计、营销结算中心等生产性服务类项目。推广“带地招商”,强化资本招商,探索“产业园区 创新孵化器 产业基金 产业联盟”一体化推进的引资模式。鼓励采取异地孵化、“飞地”经济、要素合作等模式,与东部沿海地区共建产业转移合作园区。 持续深化“三个一批”活动 ,以项目签约落地、开工建设、投产达效为经济增长注入强劲动力,以项目建设新成效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积极组织参加中国(河南)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全球跨境电商大会、中国产业转移大会、中国农产品加工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等国际性大型活动,利用好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中国— 东盟博览会等国家级重要经贸活动,办好“高校院所河南科技成果博览会”、“中国百泉药交会”等重大经贸交流活动。加强与省政府驻外经贸代表处合作,深化与港澳台、东盟、日韩、欧美等我市利用外资主要来源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当地政府部门、经贸机构和重点企业的联系,鼓励和支持新乡平原示范区、高新区、经开区以及各县(市、区)在境外设立招商联络处,加快完善境内外招商网络。结合新乡产业情况,瞄准重点行业,以产业发展和企业需求为导向,着力引进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大力推介《新乡“牧野英才2.0”三年行动计划》 ,展示新乡风采,广纳天下英才。
第三节 壮大外贸市场主体
持续扩大外贸主体规模,推动全市有国际贸易潜力的制造企业、批发零售企业、电商企业等加快实现进出口落地转化。鼓励纺织服装、装备制造、金属冶炼、生物医药等行业龙头企业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培育一批兼具创新能力、成长性和国际影响力的跨国公司,建设国际贸易总部。健全对外投资合作公共服务体系。引导对外投资合作健康有序发展,支持科隆集团、瑞丰新材等有实力的 企业到境外开展实物投资、股权置换、联合投资、并购重组,积极参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塑,促进境内外产业协同联动。鼓励“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通过小比例参股、共建研发中心、初创企业投资、设立联合基金等方式开展海外投资合作。优化对外劳务合作结构,拓展对外劳务合作市场。创新发展对外承包工程,鼓励联盟拓市和投建营一体化,积极参与第三方市场合作,带动装备、技术、标准和服务“走出去”。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适合“走出去”特点的金融产品、信用保险和服务,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和风险防范。
第四节 提升供应链主体竞争力
积极对接国际知名研发设计、总集成总承包、检验检测认证、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等供应链关键环节企业,延长、补齐供应链体系。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提升产品价值链,打造全链条农业体系。提升生产制造、批发零售、物流配送、生活服务等本土龙头企业产业生态主导力和供应链整合能力。积极培育具有我市特色的服务型制造公共服务平台,发展基于供应链的生产性服务业,引导商贸企业、物流企业、商品市场等向供应链综合服务商转型。鼓励流通企业与生产企业合作建设供应链协同平台,推动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实现协同采购、协同制造、协同物流。引育若干拥有自主品牌、主业突出、竞争力强的大型流通企业集团。搭建供需合作平台,积极参加我省举办的产业峰会、行业论坛等交流洽谈活动,引导我市轻工、纺织等行业的 企业融入“链主”企业供应链体系。积极发展供应链金融服务。
第六章 推进对外贸易创新发展推动贸易领域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模式和业态创新,巩固提升传统优势、培养竞争新优势,强化贸易与产业互动,稳定外贸产业链供应链,提升价值链,增强对外贸易综合竞争力。
第一节 优化贸易结构
推进“三外”企业协调服务,加强出口订单等监测分析和供应链风险预警,保障重点企业和产品进出口畅通,稳定重点外贸企业运行。支持更多本土企业为龙头企业配套,加大补链强链固链力度,构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共生的生态体系。支持中小外贸企业加强研发、品牌培育、营销渠道建设,提高规模和效益。做大做强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培育申建一批省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充分发挥我市国家级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平台作用,着力打造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加工贸易产业园区。支持加工贸易企业进入关键零部件和系统集成制造领域,鼓励龙头企业向营销物流、检测维修等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大力实施优进优出,积极扩大优质进口,完善全市进口促进政策,培育和提升一批市重点进口企业,培育新型进口商品营销模式。
第二节 培育贸易发展新功能
实施外贸新业态提升发展行动,以新技术赋能贸易高质量发展。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开展传统外贸企业上线触网、自主品牌培育行动,做大做强B2B出口,推动跨境电子商务与特色优势产业深度融合,创建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积极发展转口贸易、离岸贸易等新型贸易方式。贯彻落实支持公共海外仓发展的政策措施,支持跨境电商等企业在重点市场、境外枢纽节点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等布局建设海外仓,培育一批优秀海外仓企业。
第三节 创新发展服务贸易
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增强服务品牌的国际竞争力。完善服务贸易发展机制,建立我市服务贸易发展市际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服务贸易工作的统筹、领导、协调和推进。持续优化服务贸易结构,提升旅行、建筑等传统服务贸易综合竞争力,推进金融服务、保险服务、知识产权使用、个人文化娱乐服务、电子计算机信息服务、其他商业服务等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发展,积极培育特色服务出口基地,组织做好省级服务贸易龙头企业认定申报工作。加强与郑州、洛阳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和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园区交流,积极培育新乡的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园区。实施服务外包转型升级行动,积极发展云外包、众包众创、平台分包、数字制造外包、生物医药研发外包等新型服务外包,加快服务外包数字化、高端化进程。推动服务外包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培育一批信息技术外包和制造业融合发展示范企业。推动文化、旅游、物流、医疗、教育等国际化发展,积极发展中高端入境游,支持服务贸易“文化 旅游”“建设 运营”“货物 服务”等跨领域创新。
专栏3:服务业扩大开放重点工程 |
商务服务领域 聚焦信息服务和中介服务重点领域,进一步放宽商务服务业市场准入,吸引参与国际分工、开展高端服务的龙头企业在新设立分支机构,培育本土标杆企业。加快推进平原体育会展中心项目建设,大力引进区域性品牌展会落户,培育知名会展品牌。发展工业设计、咨询评估、法律服务、会计审计、信用中介等商务服务,支持各类智库建设,提高商务服务专业化水平。促进特色会展发展。 金融服务领域 实施“引金入新”工程,积极吸引全国性金融机构在新乡设立子公司或分支机构,布局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财富管理、金融科技等专营机构。主动承接郑州外溢金融资源,加快推动国际商务中心金融中心区和万华高科金融园等项目建设,大力引进银行、保险、证券、融资租赁、商业保理等各类金融机构。支持平原示范区依托区位以及土地等要素优势,集聚金融人才,打造创新型金融示范区。加快推动我市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城市建设。到2025年,新引进各类金融机构及金融业态10家以上,境内外上市公司总数达10家以上。 加快国际商务中心金融产业集聚区、中原银行综合金融服务中心等建设,引进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在我市设立法人总部、区域性(业务)总部、后台服务中心及分支机构,培育融资租赁、资产管理等多元化金融主体。 物流服务领域 聚焦冷链物流,引导国内外大型冷链物流服务集成商在我市设立全国性物流总部基地和区域性集散分拨中心, 提升冷链资源配置能力;聚焦快递物流,引进高端快递物流企业,提升供应链管理水平,加快推动中通快递豫北(卫辉)智能科技产业园项目建设;聚焦电商物流,引进大型跨境电商企业和物流综合服务商,建设跨境电商物流基地。发挥骨干物流设施龙头带动作用,完善“通道 枢纽 网络”的区域现代物流运行体系。发展公铁联运、高铁物流,优化运输结构。提升冷链、快递、电商等特色物流发展水平。推动物流、制造、商贸等联动融合发展。深入推进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与物流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智慧物流。到2025年,区域物流枢纽和现代物流强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电力服务领域 支持民营企业以控股或参股形式开展发电、增量配电和售电业务。稳步推进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探索创新竞价上网模式。 |
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完善多层次开放平台,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开放合作格局,建成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开放强市。
第一节 打造高水平开放通道枢纽
构建开放发展大通道,提升链接内外循环能力。推动我市交通区位优势向枢纽经济优势转变,围绕“流量”变“留量”,强化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高效集聚,深入实施大口岸、大通关、大物流战略,加快建设交通物流枢纽、关联产业互动融合、协同发展的枢纽经济体系。积极融入全省 “四路协同”战略,畅通国际开放立体通道,提高我市 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中的参与度、链接度和影响力 ,强化通道辐射带动能力。对接空中丝绸之路辐射,借势郑州航空港内陆空港型枢纽,发展航空经济,谋划新乡通用机场。 配合全省举办“空中丝绸之路”国际合作论坛,推进“空中丝绸之路南南合作伙伴联盟”建设,助推新乡企业参与“河南 —柬埔寨— 东盟”等交流合作,探索我市在该区域寻找友好城市交流对象。 拓展陆上丝绸之路,推进 新乡“ 一体两翼”国际陆港建设,加快融入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示范工程建设,推动班列运贸一体化发展,拓展中欧班列(中豫号)、新日韩铁海联运通道,加快开辟新运行路线。积极推进新乡纳入中国—新加坡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节点城市,开行南向至东盟新线,探索打通北向中俄贸易通道。 加快物流枢纽节点网络建设,提升链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施联通能力,打造国际物流联动基地。加快 新乡、长垣、原阳、卫辉等4个省级区域性物流枢纽(节点)建设,推动 新乡市区域物流枢纽打造“一带一路”重要国际物流枢纽、中原地区多式联运示范基地、豫北地区国际商贸物流中心、豫北地区供应链服务创 新平台。推动新乡国际陆港、新乡西部多式联运国际物流港等多园联动。 探索开行公铁联运“卡车班列”,推动枢纽与网点联动发展。持续优化多式联运通道网络,强化多式联运综合运输服务保障。研究制定 新乡市 国际陆路多式联运规则,探索“一单到底”服务模式。 鼓励实施国际陆港等物流骨干企业信息平台互联互通工程,探索推动跨部门、跨区域、跨运输方式间的信息对接和开放共享。积极培育电商物流、冷链物流园区,壮大园区经济。鼓励有条件的物流企业通过收购兼并、合作共营等方式开展国际化经营,推进海外物流设施建设,构建服务全球贸易、跨境电商的物流支撑体系。 升级网上丝绸之路,参与河南打造国际性跨境电商与多元化贸易中心建设,统筹规划跨境电商产业园与产业集群发展,创建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
第二节 完善高能级开放平台功能
强化自贸试验区制度型开放引领作用,放大国家级开放平台叠加联动效应,完善经开区、高新区、口岸和海关特殊监管区等开放平台功能,做大做强枢纽经济、口岸经济。依托平原示范区、经开区、高新区,积极申建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新乡开放创新联动区。强化产业支撑,培育特色主导产业,加快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加强自贸试验区开放规则承接创新。围绕协同推进制度创新、率先推广改革经验、优先承接省级管理权限、开展特色化改革探索、协力建设开放平台、促进产业联动发展、协同做强开放型经济主要工作,全面下放管理权限,强化制度创新和政策集成,积极复制推广改革创新经验成果,探索形成一批我市特色改革实践创新成果,加快开放平台建设步伐,促进产业联动发展,持续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深度融入郑州都市圈。大力推进郑新一体化发展“桥头堡”建设,以平原示范区为中心,统筹原阳县城和新乡县城,建立郑州都市圈同城化特别合作区,打造对接郑州的“桥头堡”,实现与郑州在产业、土地、交通、人力、公共服务等方面率先融合,实现交界地带的同城化发展。壮大口岸经济。积极申建新乡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中心、保税仓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场所), 布局2-3个海外仓。加快推进经开区国家加工贸易梯度重点承接地建设,建设河南新乡国际装备及物流产业园,打造高质量中外产业合作平台。 支持驻 新高校和科研院所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人才联合培养,稳步推进中外办学, 提升欧洲农业物理(新乡)研究院等对外合作平台功能。
专栏4:对外开放合作平台 |
保税物流中心 强化与郑州海关对接合作,邀请其开展申建培训、项目引进评估、规划指导。加快向郑州海关提交申建申请,做好与财政部、税务总局、外汇局的沟通对接,尽快获得海关总署准予行政许可。支持新乡经开区与河南省物资集团战略合作,通过成立合资公司开拓中欧班列(中豫号)欧洲、东盟等线路。引导外贸企业主动适应市场多元化需求,开拓外贸发展新领域,积极发展跨境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 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开放创新联动区 加强与省自贸办对接,抓住河南自由贸易区创新联动区发展机遇,选取工作基础较好的平原示范区、经开区、高新区,划定总面积不超过120平方公里范围,力争首批纳入自贸区开放创新联动区。复制推广政府职能转变、投资管理、贸易便利化、金融创新与开放、综合监管等领域的制度创新成果。强化自贸试验区与创新联动区的联动试验,形成一批跨区域、跨部门、跨层级的改革创新成果。 新乡国际陆港 依托中欧班列(中豫号)等,建设多方向跨境货运通道,推进新乡国际陆港、新乡西部多式联运国际物流港等多园联动,拓展班列货源品类,打造“一体两翼”国际陆港。 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 以经开区、红旗区为依托,招引跨境电商园区运营龙头企业,探索建设跨境电商海外仓,发展壮大我市跨境贸易。 河南新乡国际装备及物流产业园 以RCEP生效为契机,积极融入国际陆海通道建设,打通南向东盟、新加坡出海新通道,强化我市与新加坡在产业发展、共建合作产业园区、对外贸易方面合作。 欧洲农业物理(新乡)研究院 依托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强化与欧洲农业物理研究院合作,引进现代生态农业及尖端农业物理技术产品,打造高科技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平台。 |
第三节 推动开发区改革创新发展
推动开发区高质量发展, 深化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强化开发区经济发展主责主业,成为经济建设的主阵地、主战场、主引擎、对外开放的主平台。 实施高能级战略平台创建行动计划,打造一批产业发展优、要素支撑强、体制机制活、空间格局协调的五百亿级开发区。持续提升开发区政务服务效率,对照河南省、省辖市赋权事项基本目录,推动向开发区依法授权到位。 全面推行项目建设领办代办制,按照主动服务、精简程序、优化流程、缩短时限的原则,为企业提供“保姆式”“一对一”服务,变企业“跑腿”为政府“跑腿”,进一步优化审批程序,提高办事效率。 持续深化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规范目标绩效管理,落实开发区管委会领导班子收入绩效管理办法,完善全员聘任制,激发干部职工干事创业活力。建设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管理团队,推动市场化选聘开发区高级管理人才和高层次专门人才。 探索“工业邻里中心”模式,由开发区统一建设并向入驻企业提供配套服务,切实降低用地、用电、用水等要素成本。支持开发区与国内外发达地区、优势企业、高等院校合作共建产业合作园区,探索异地孵化、伙伴园区等合作机制。 发挥重点开发区的外商投资环境优势,推动引进国际产业链关键节点企业和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研发、财务、采购、销售、物流、结算等功能性机构,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参与区中园、一区多园等建设运营。
专栏5:全市开发区及主导产业 |
新乡高新技术产业 开发区 生物医药(生物制品、化学原料药、中药、医疗器械、医药物流等)、装备制造(电动汽车转向系统、航空机电设备、过滤与分离设备、专用车等)、氢能(制氢装备、储氢装备、加氢装备、氢燃料电堆、氢燃料发动机、氢能整车及零部件)等领域。 新乡 经济技术开发区 装备制造(智能设备、零配件制造、金属铸造加工、工业轴承制造、高低压配电柜、机械用冷却器制造、配电自动化制造、轨道智能物流装备、起重机械)、新材料(绿色功能性纤维材料、新型通信材料、高分子复合材料、金属材料、高端医药产业、新一代半导体材料、特种用途半导体材料)、现代化工(塑料制品业、精炼石油产品制造、专用化学产品制造、日用化学产品制造、合成材料制造)、现代轻纺(绿色纤维、特色纺纱、高档针织面料、高端绿色印染、纺织服装、服装设计)、汽车制造(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汽车电子制造、新能源汽车整车配套、公路养护材料)、生物医药(化学药品原料药制造)等领域。 新乡 红旗区先进制造业开发 区 装备制造(检验检测、数控磨床制造、金属工具制造、电线、电缆、光缆及电工器材制造、金属丝绳及其制品制造、输配电及控制设备制造)、汽车制造(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电子信息(集成电路生产、专用仪器仪表制造、光电子器件制造、光学仪器、特种光源)等领域。 新乡电源产业 开发 区 电子信息(三元正极材料、三元正极材料前驱体、电池制造、人工智能、5G通信、车联网、智慧城市)、电池及新能源(动力锂电池、智能装备、工业机器人、低速电动车)、新型材料(三元正极材料、三元正极材料前驱体)等领域。 长垣 经济技术开发区 装备制造(起重机械及配件、电线、电缆、光缆及电工器材制造、通用零部件制造)、汽车制造(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生物医药(卫生材料、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绿色食品(农副食品加工业、面粉及面制品、速冻食品)等领域。 卫辉市 先进制造业开发 区 绿色食品(酒类及饮料、休闲食品)、新型材料(合成高分子包装材料)、绿色建材(绿色建材、新型环保生产线)等领域。 辉县 经济技术开发区 装备制造(机床、高精钢材、高端铸造)、汽车制造(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新型材料(有色金属冶炼及加工业、电子元器件)、节能环保(环保设备生产、废弃资源综合利用)、生物医药(医疗器械、无纺布生产)等领域。 新乡经济 开发区 装备制造(通用设备、专业设备、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仪器及仪表制造等)、生物医药(化学药品原料药、化学药品制剂、中药饮片加工、中成药生产、生物药品、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等领域。 获嘉县 先进制造业开发 区 装备制造(农机装备制造、机械加工制造、高低压电器制造、阀门)、现代化工(甲醇、树脂、油漆涂料、医药中间体及新材料)等领域。 原阳县 先进制造业开发 区 装备制造(输配电及控制设备制造、采矿、冶金、建筑专用设备制造、结构性金属制品制造)、绿色食品(屠宰及肉类制品及副产品加工、方便食品制造、饮料制造、其他食品制造)、汽车制造(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等领域。 延津县 先进制造业开发 区 绿色食品(小麦专用面粉高档挂面食用油、速冻食品)、现代化工(煤化工、高端日化)等领域。 封丘县 先进制造业开发 区 绿色食品(速冻食品)、现代轻纺(服装制造)、生物医药(抗菌类、基本维生素、核苷类)等领域。 卫滨区高端装备专业园区 装备制造(轴承、齿轮和传动部件制造、其他传动部件制造、盾构机、工业机器人、智能机器人和数控机床)、绿色建材(乳化沥青制造、精炼石油产品制造)、现代化工(化工产品生产和销售)、生物医药(消毒机制造)等领域。 凤泉区动力电池专业园区 电池及新能源(锂电池生产、储能电池组、电子产品)、生物医药(生物医药研发、生物检测检验)、装备制造(盾构机配套项目、高端通用装备)、新材料(石墨烯、高分子材料)等领域。 |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加快构建一流创新生态和现代创新体系,发挥科教优势,集聚高层次创新人才,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努力打造国家创新高地。
第一节 促进创新平台开放合作
推动高水平重大创新平台、国内一流学科创新、重大前沿课题研究、重大原创性成果开放合作,促进创新主体高效联动、创新资源高效配置,为打造国家创新高地提供强力支撑。 加快建设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实现新乡高新区、经开区“一区多园”发展。 会同各园区确 定分园四至范围,建立电子围栏,编制“一区多园”调整方案。加大对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支持力度,支持神农种业实验室建设,集聚高端创新资源要素,打造科研“国家队”。支持河南师范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在生物医药领域争创太行实验室,争取纳入河南省实验室体系。高标准规划建设“中原农谷”“智慧岛”“创新港”等一批开放式创新平台。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鼓励我市有实力的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合作,提高吸纳全球科技知识的能力。加快技术转移机构培育,建设专业化技术转移人才队伍。持续办好高博会,深化与省相关厅局、科研院所和知名高校的科技合作,积极推动高水平科技成果在我市转化。高质量建设新乡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平原科教城,争创一流创新载体,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和动力源,提升 开放合作创新载体能级。
第二节 加快构建人才高地
实施人才强市战略,聚集一流创新人才,加快构建人才高地。 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形成具有代表性的领军企业家、骨干企业家和成长型企业家,组成优秀企业家雁阵,加快构建外向型、国际化企业家队伍。 深入实施“牧野英才 2.0”计划,培育引进创新引领型人才和团队,完善柔性引才机制,壮大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引进培养50个高层次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团队)、300名拔尖及高层次人才、400名急需紧缺人才。探索在国内外创新高地建立引才聚才载体,争创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院士工作站、中原学者工作站、杰出外籍科学家工作室、国际联合实验室、离岸研发机构等各类人才载体30家。构筑专业技能人才队伍发展体系,壮大应用型、技能型人才队伍,新培养26.2万高技能人才和一批“牧野工匠”。实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行动计划,培育一批产教融合型企业、学校。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机制,全面推广订单式培养、学徒制培养模式,建立职业院校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对接开发区产业发展需求,大力推动职业院校全面开展职业培训,促进就业创业增收,强力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工作,完成55.4万人取证任务。建立聚集一流创新人才的保障政策,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活力,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健全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完善人才柔性流动机制,改进科研人员薪酬和岗位管理制度,支持人才公寓等建设。 贯彻落实国家移民管理局、河南省公安厅出入境管理局关于为引进的“高精尖缺”海外人才提供停居留便利的各项政策, 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个性化、精细化、专业化服务,为产业开放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保障。
第三节 推动教育领域对外开放
深度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教育活动,丰富拓展开放合作交流空间和内涵, 配合省教育厅做好中外合作办学提质增效工程,优化区域国别和学科专业布局。支持国际中文教育发展,认真做好国家公派出国教师推荐工作。支持我市企事业单位高水平创新人才申报境外研修项目,赴国(境)外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研修。支持在新高校申报国际联合实验室,参与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在基础学科、交叉学科等领域开展国际科研合作。
第九章 保障措施组织实施本规划,健全政策协调和工作协同机制,确保规划目标和任务如期完成。
第一节 完善工作推进机制
充分发挥市对外开放领导小组作用,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统筹和推进。根据本规划制定分年度实施计划,将规划目标和任务分解到各地、各有关部门。健全工作统筹协调机制,推动各部门分工协作、信息共享、监测联动。完善市县政策协调和工作协同机制,形成规划实施合力。动态监测规划实施情况,对规划实行年度监督、中期评估和终期总结评估。根据国际环境和国内形势重大变化,在深入调研基础上,依照相关程序,对规划目标、任务进行适时调整。
第二节 强化财税政策支持
积极主动对接国家有关部委、省有关厅委,用好国家改革政策,用足省市支持政策,用实部门帮扶政策,用活各项便利措施,强化政策集成、制度协同和部门联动,争取更多政策、资金、项目向我市倾斜,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落实出口退税政策,鼓励和引导企业投保出口信用保险,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外贸企业融资服务力度,支持开展出口退税融资、出口信保融资、出口订单质押融资等外贸进出口项下融资服务,助力企业进一步扩大出口业务。
第三节 健全统计考核体系
建立健全开放型经济运行监测体系,加强对外商投资、招商引资、对外贸易、境外投资的评估跟进。做好项目数据库动态管理、外贸企业运营监测分析、外商投资与境外投资统计工作。利用大数据技术完善统计监测体系,加强市场运行监测分析和预测预警。构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综合性考核指标体系,全面评判各地和各级开发区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总体水平。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及时发现工作亮点和薄弱环节,调动各部门积极性,确保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各项部署落到实处。
第四节 加大宣传推广力度
各级主管部门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规划宣传,动员全社会参与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构建及开放强市建设,为规划实施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舆论环境。充分利用招商引资、大型经贸交流、展会活动等契机,宣传我市政策制度、实践案例、工作成效。做好制度型开放建设阶段总结、经验成果复制推广。充分利用好现代媒介宣传作用,展现我市制度型开放建设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