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现将《许昌市十一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10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二○○六年七月十九日
许昌市十一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10年)
为了贯彻落实全国和全省科学技术大会精神,加快我市科学技术进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科技发展状况及面临的任务
“十五”时期,全市人民特别是广大科技人员,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牢固树立并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创新、产业化”科技工作方针,全市科技实力和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许多令人可喜的进展和成就。2005年,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9%。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5年累计分别达到1239件、511件。我市连续四年被国家科技部命名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
——科技进步与创新环境进一步优化。“十五”以来,我市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决定》、《关于促进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实施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机制创新的意见》等一系列鼓励、支持科技进步与创新的政策措施。同时,不断加大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法》、《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法》、《科学技术普及法》等科技法律法规贯彻执行的力度,逐步建立和完善了科技工作组织领导体系、科学决策体系和政策执行体系,有力地保障了科技工作健康快速发展。全社会崇尚科技、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日益浓厚,科技意识不断强化。
——高新技术产业和民营科技企业快速发展。2005年底,全市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71家,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5家。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产品197种,在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方面形成了明显的产业和技术优势。由黄河旋风公司承担的国家“863”计划引导项目——500mm缸径压机及合成高品级单晶工程应用研究顺利通过国家科技部验收,形成了数项核心技术。2005年高新技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34亿元,占全部工业销售收入21%。全市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到412家,2005年技工贸总收入达150亿元,已成为全市经济增长中最具活力和发展前景的企业群体。
——农业整体科技水平进一步提升。我市以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载体,积极引进推广农业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先后引进新技术39项,引进推广新品种54种,实施国家“863”农业重大科技项目2项,在全省率先启动建设了国家级“农业专家大院”,催生了一批具有较强示范带动能力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园区建设提升了农业科技整体水平,通过大面积推广新品种及配套栽培技术,全市小麦实现了6次更新换代,良种覆盖率保持在100%,主要粮食生产机械化率达到75%。
——涌现了一批具有广阔推广应用前景的科技成果。“十五”期间,全市登记科学技术成果近390项,其中有275项科技成果获市级科技进步奖,39项获省级科技进步奖。技术开发应用类科技成果大部分得到推广转化。高品级金刚石合成工艺及制备技术开发研究、干式变压器开发、“许豆3号”大豆新品种繁育推广、食用菌新技术研究开发等大量科技成果在生产实践中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社会发展领域科技工作富有成效。围绕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人口与健康等影响可持续发展的重点领域组织科技攻关,实施了“垃圾焚烧发电”、“禾草制浆造纸废水处理”、“生态旅游村建设”等一批重点项目,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提供了技术支持。鄢陵县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水平得到提高。“十五”期间,我市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积极寻求国际科技合作,组织实施了18项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引进国外专家120人次,为企业和科研单位解决技术难题300多个,收到了明显成效。同时,组织省内、市内科技和管理人员赴俄罗斯、西欧、南非、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对口学习培训和科技交流,提高了科技工作的外向度。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有了明显提升。产学研结合频繁活跃,许多企业与国内外的高校和科研单位建立了技术、经济合作关系,引进技术、引进项目、引进人才,开发新产品,拥有了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科技创新基础条件建设得到加强,到2005年底,全市科研机构已有128家,其中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0个,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企业博士后工作站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时期,也是为本世纪第二个十年奠定基础的关键时期。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603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3411元,为下一步经济社会和科技的加速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促进“中部崛起”的战略决策,并要求我省在其中发挥更大作用,走在中部地区前列,为我们加速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和强大动力;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国际产业转移加快,沿海地区加紧向中西部转移,有利于我们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吸引外部的技术、人才和项目,拓宽发展空间;省委、省政府加快推进中原城市群建设,将许昌列入中原城市群核心城市和着力培育的6个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之一,有利于我们加快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中心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同时,我们也要清楚的认识到,我市科技工作面临着严峻挑战。科技投入不足,政府科技投入和全社会研发投入处于较低的水平上,远远不能适应科技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科技创新基地和队伍薄弱,优秀创新人才匮乏,创新和发展缺少必要的人才支持;创新体系没有真正形成,企业研发能力较弱,关键技术自给率低,科技进步与创新对经济社会加速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我们必须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认清形势,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坚定信心,抢抓机遇,开拓进取,把科技进步与创新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把建设创新型许昌作为加快发展的重大战略抉择。
二、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总体部署
全市科技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围绕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心任务,加快科技创新、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企业主体作用、人才支撑作用和成果转化作用,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中建设民营科技园区,着力壮大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和优势产业集群,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资源主导型向创新主导型转变,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设创新型许昌。
科技发展必须坚持的原则:
——强化自主创新。实行多种自主创新形式并举,突出抓好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进一步加强集成创新,积极鼓励原始创新,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领域,凝练重点项目,集中资金、技术和人才,实行重点突破,实现跨越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加快实施人才强市战略。营造环境,优化机制,集聚优秀科技人才,激发科技人员的创造性、积极性和创业精神;
——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相结合。突出创新文化建设,普及科学知识,建立长效机制,营造创新氛围;
——促进协调发展。围绕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布局,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促进经济、社会和科技协调发展,提高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科技综合实力大幅度提升,为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到2010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5%;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3%;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5%;发明专利年授权量居于全省前5位;全市总体科技水平处于全省先进行列。
科技发展的总体部署是:全市科技发展既要满足和服务于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需求,又要突出战略重点。一是加快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生物工程技术、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及产业发展,逐步形成高新产业集群,在省政府规划的安阳—漯河高新技术产业带中占据重要地位。二是着力在机械加工、发制品行业、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烟草制品及设备、造纸业、纺织服装业、能源电力业、有色金属加工业和建材业等优势产业发展中的重大关键和共性技术领域进行研发攻关,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三是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突出抓好花卉苗木特色产业,建设生态许昌,引进消化高新技术,大力开发和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四是解决人口与健康、资源和环境领域的关键技术问题,加快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城市。五是深化科技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六是加强知识产权工作,实施知识产权推进战略,大力发展知识产权经济。
三、主要任务和重点领域
全市科技发展要在统筹安排、整体推进的基础上,对主要任务和重点领域进行规划和部署,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共性技术和制约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一)优先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
加快发展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方向和市场需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逐步扩大科技创新的范围和领域,强力推进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继续加强集成创新,鼓励支持原始创新,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机电一体化
——研发生产以电力系统自动化、继电保护为主的电力装备产品,研究开发高压、超高压直流输电控制保护技术、数字化变电站自动控制系统、高压特高压继电保护成套设备、输变电工程控制系统装置;发展诸如干式整流变压器、直流输电换流阀设备、高性能变频乘客电梯等机电设备;对新型无功补偿(STATCOM)装置、高压动态无功谐波综合补偿装置、电能质量综合控制系统和自动监控系统等电力设备生产的关键技术领域不断开展科技攻关。
——研制生产智能化高压真空断路装置、开关设备、多型号电气环网柜、系列箱式变电站、高压开关操动机构等电气产品。支持发展高频电路实验装置、电子设计自动化实验开发装置、可编程控制器(PLC)实验装置、通信实验装置等可编程成套教学设备的研发生产;培育新型电子元器件、集成电路、软件信息安全、网络产品等领域的发展。
新材料
——金刚石及其制品。研制开发智能型金刚石压机、大腔体合成工艺和装备,研发生产高品质人造金刚石、大单晶金刚石及超细金刚石合成技术,生产大直径PCD、PCBN复合片和特种磨料,开发金刚石及其制品在航空、航天、石油开采等行业的应用空间。
——纳米材料。开展纳米应用技术研究,在金属纳米材料制备分级技术、高白纳米碳酸钙、纳米二氧化硅和金属纳米粉体的制备技术、水性纳米涂料等制备技术等技术领域开展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应用。建设纳米材料产业基地,开发生产高白纳米碳酸钙、钠米氧化锌、纳米镍、纳米铁、纳米铜等金属纳米材料。
——石化及生物医用材料。研发新型橡胶催化剂和稀土异戊橡胶、基础树脂的高性能化技术、二氧化碳基塑料生产、生物活性材料与制品和仿生材料制备技术。
精细化工与医药中间体。开展新化学试剂及新型提纯方法研究,加快发制品化学剂、水处理化学品、造纸化学品研发和新工艺改进;研究相关的无机化工原料及各种类型的催化剂配比技术和分离工艺的改进,提高精细化工产品的纯度和质量;建设医药(农药)中间体产业基地,开发生产胺基乙酸、有机卤化物、有机硅卤化物及氮化物系列产品。
生物工程技术。加快对亚麻酸系列产品的开发和生产,加强对生物医药、生物胚胎移植、杂交育种、花木组培快繁技术开展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应用;研制微生物蛋白类、酶类、益生素类生物饲料。
计算机软件。开发电力电气设备各类嵌入式软件、电力系统故障诊断专家软件,开发应用汽车卫星导航系统,研发应用新型加密软件,生物特征识别软件,基于3G的应用软件。培育建设软件产业化基地。
(二)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广泛采用电子信息、先进制造和自动化控制、现代生物、新材料、节能环保等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高我市传统优势产业的技术水平,增强竞争力。
烟草制品及设备。引进、消化、创新国外技术,开展降焦减害技术、制丝工艺技术研究和应用。进行烟支储存输送装置及新型烟机设备的研制;
发制品行业。重点开展发制品自动化生产设备研制,人发、化纤发高品质档发新产品研发,针对假发替代材料研发中的关键技术组织科技攻关。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生产技术,不断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质量和档次,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纺织服装。利用新型纤维、新型纱线、新型纺织面料开发儿童服装、服饰以及功能性服装;开展高档面料生产线技术改造,研究开发多品种、多花色、高质量的印染织物、深层织物、表面质感强织物和高档天然彩棉织物。积极采用先进技术,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品质,打造知名品牌。
汽车、摩托车零部件。围绕卡车、传动轴、万向节、汽车玻璃、车轮五大产品规模和质量的提升,开展技术研发和攻关。重点进行低速货车整体优化设计及关键总成设计与开发、汽车传动轴技术和万向节新产品研制开发、工艺创新研究和数控高效生产线的建设及相关技术研究。
建筑材料。加快现有的卫生陶瓷生产企业、有色金属加工企业、水泥生产企业的技术创新步伐,大力推广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微机控制技术,重点发展高档洁具、高档建筑陶瓷、高分子防水材料和新型墙体材料等。
机械制造。大力推进制造业信息化,提高装备设计、制造和集成能力,重点研究开发新产品数字化设计及制造技术,系统集成和过程集成方法与技术。研制开发多功能智能型农机具、农产品精深加工设备、节水灌溉设备、环保设备以及矿山设备,对其关键共性技术进行协作攻关。
造纸。鼓励造纸企业进行工艺创新,积极研发和引进推广高效、低耗、低污染的新技术、新工艺,优先支持与生态环境改善相关的科研项目,在环保改造、环保机械研制和应用、提升废物综合利用上开展科技创新,发展循环经济。
能源电力。研究开发主要耗能领域的节能关键技术,大力提高一次能源利用效率和终端用能效率。推进能源结构多元化,研究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并实现规模化应用,研究开发煤炭清洁、高效、安全生产技术及配套装备,开发燃煤污染物综合控制和利用技术。
有色金属加工。重点研究开发连铸连扎技术,高效率低成本洁净生产加工技术,新型铜材、铝材生产新技术和新工艺。研究开发电线、电缆生产新技术。
(三)用高新技术及先进适用技术推进现代农业
加强农业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加强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的研发,持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带动传统和常规农业技术升级,加快向现代农业迈进。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转化。以食品深加工龙头企业为主体,拉长大豆精深加工、小麦精深加工、肉蔬精深加工产业链,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加强对大宗农产品和主要畜禽产品深加工及转化的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研究。开展粮油、果品产后减损及绿色储运技术与设施、鲜活农产品保鲜与物流配送相关技术研究。进一步提高腐竹产品质量,建立腐竹生产的质量标准体系,引导企业走工业化、规模化、园区化和品牌化的道路。
农业新品种选育。围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开展高抗(旱、低温、病虫害等)优质专用农作物和重要畜禽及主要水产品等繁育研究;重点开展优质专用小麦、高品质大豆、优质抗虫棉、优质烟叶、高蛋白玉米等农作物品种的选育创新,研究开发优质无公害蔬菜新品种。
林果花卉繁育栽培。研究商品用材林集约栽培技术和名贵花木快繁技术、病虫害生物措施综合防治技术、名优特新水果的生产技术;开展化学诱变育种、组培苗无糖培养、珍贵苗木容器育苗和机械化生产、工厂化育苗、标准化生产等技术研究,研究开展高分子树脂膜培养器的国产化、试管苗低温贮藏、花卉天然有机素提取等技术,提高花卉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农林生态安全。重点研究开发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构建技术,开展生态农业、无公害农业和有机农业生产技术、干旱及半干旱地区提高造林成活率技术研究,开发农作物秸秆还田及综合利用技术,重视对农林病虫害特别是外来生物入侵及气象灾害监测与防治技术研究,开展环保型肥料及施肥技术研究,推广应用以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土壤污染、防止水土流失为主的生态农业技术。
畜禽养殖及繁育。重点推广畜禽优良品种繁育技术,优化养殖业品种结构,加强安全性饲料产品的开发和研究,优化饲料产品结构;推广应用胚胎移植、畜禽深加工技术。
中药材种植。加强中药材种苗繁育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研究种苗脱毒快繁技术,提高种苗繁育的速度和水平。开展规范化种植,严格控制使用高残留农药和化肥,进一步提高中药材的内在质量和医用价值,保持道地中药材的品质和特性。
农业精准作业与信息化。重点研究开发动植物生长和生态环境信息数字化采集技术,实时土壤水肥光热探测技术,精准作业和管理技术,农村远程数字化、可视化信息服务技术,以及农林生态系统检测技术。
(四)开展社会发展领域公益性科学技术研究
围绕资源和环境、人口与健康以及防灾减灾等社会事业发展的需求,开展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研究。
人口健康与公共安全。研究人口安全、计划生育与生殖健康技术;加强对突发公共事件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的技术支持,提高对生产事故、突发社会安全事件和自然灾害等早期发现与防范能力,加强公共安全保障技术研究。
疾病防治。重点研究常见性、多发性和重大疾病的预防、诊断方法和治疗技术以及相应的药物开发技术、新药的临床前和临床评价与应用关键技术;加强道地中药材无公害规范化生产、饮片加工技术研究;提高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能力。
生态与环境保护。重点围绕清洁生产、资源再生利用等领域,实施以改善能源结构,提高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为目的可再生能源、节能技术及相关产品等重大技术攻关,并推进产业化;推动城市废弃物综合治理和循环利用,推进建筑垃圾、城市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及污泥的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加强对受污水体生态修复技术及集成应用研究。开展污水尾水应用、构建良性生态水环境的关键技术研究;推广节能型建筑、城市中水回用、雨水利用技术;加强城市生态居住环境质量保障和减少环境污染的相关技术研究和应用示范推广。
四、重大科技专项和重大科技工程
为进一步突出战略重点,发挥产业优势,筛选出10个重大科技专项和3个重大科技工程,通过政府组织推动和科技资源的整合,力争取得突破,实现科技发展的局部跃升带动生产力的跨越发展。重大科技专项和重大科技工程的选择,一是突出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具有重大推动作用的新兴先导产业;二是突出对整体提升产业竞争力具有全局性影响、带动性强的优势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三是着力解决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四是突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加强科技创新基础性工作。
重大专项是通过科技资源集成,努力取得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突破,并加快实现产业化。这10个重大科技专项是:
1.电子与信息化专项。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技术,推动制造业信息化。支持有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应用信息化技术进行现代化生产,实现数字化设计、数字化生产、数字化装备、数字化管理,集成为数字化企业。研究开发软件应用技术,加快实现产业化。强化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推广应用。
2.电力装备与保护专项。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力电子自动化技术和电子电力装备制造技术,重点研究开发超高压、特高压直流输电装置及电力自动化设备,电网调度自动化技术及产品、继电保护与配网自动化产品、电站自动化成套设备。
3.新材料应用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专项。重点研发中高品级金刚石及制品、高白纳米碳酸钙、金属纳米材料、特种磨料等产品;
4.发制品系列产品开发与自动化生产设备研制专项。在发制品自动化生产设备研制,系列化假发工艺生产线设计研发,人发、化纤发新产品、高品质产品的研究开发,假发替代材料研制中的关键技术难题,组织科技攻关。
5.优质农产品品种繁育、深加工技术与规模化生产专项。重点加强主要农作物优质、高产、高效繁育技术研究。开展农产品现代化加工技术的研发;开展腐竹机械化生产技术研究;开展以节水、节能、高效为基础的栽培模式研究。开展农作物专用品种布局区域化、生产专业化、经营产业化和产品标准化技术研究。
6.智能化多功能农机具开发专项。加大力度研究开发符合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各类农机具新产品,重点开发智能免耕施肥覆盖旋播机、数显深松多用机、花生联合收获机、玉米联合收获机等系列产品。利用先进技术工艺,开发精准化农机具及节水、节能设备。
7.林果花卉苗木新品种选育及扩繁技术专项。推广林果、花卉种苗组培快繁、化学诱变育种、组培苗无糖培养、珍贵苗木容器育苗和机械化生产、工厂化育苗、标准化生产、优质盆花盆景无土栽培、高档鲜切花周年生产等技术研究。
8.中药材规范化生产与深加工技术专项。加强优选优育和中药种源研究;加强道地中药材无公害规范化生产、饮片加工技术研究;中药提取、分离、纯化等关键技术研发及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制定主要道地中药材品种标准操作规程(SOP)。建立中药材标准和质量评价体系。
9.污水综合治理与应用技术专项。深入开展水体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开发与集成应用。开展城市水环境质量改善及应用技术研究,建立水生态、水景观和水文化恢复科技工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0.公共平台建设专项。加快科技文献资源共享平台、数字化信息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农业科技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和科普宣传公共服务平台等五个公共平台开发和建设,为科技管理和技术创新提供有力支持。
重大科技工程通过政府组织、资源整合和社会参与,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强化科技支撑作用。3项重大科技工程是:1.以开展自主创新试点引导为内容的“技术创新引导工程”;2.以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现代农业为内容的“农村科技示范工程”;3.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发展知识产权经济为内容的“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工程”。
重大科技专项和重大科技工程是全市科技发展的重中之重,要结合全市发展需要和实施条件的成熟度,逐项论证、分步实施、动态调整、务求实效。重大工程要制订具体的实施方案。
五、科技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一)深化科技体制和科技管理体制改革
深化转制科研机构产权制度改革和社会公益类及农业类科研机构的分类改革,建立健全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新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人才、技术、经济良性循环。健全有利于加快创新和鼓励人才成长的科技奖励机制。
以有利于突出重点,加强集成,有利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有利于消除体制机制性障碍为目标,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政府科技决策机制和科技宏观协调机制,改进科技评审和评估制度,重大科技专项和科技计划要体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适时修改《许昌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完善有利于科技人员进行自主创新活动的奖励机制。
(二)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1.促使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
加快企业创新能力建设。全面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推动企业和企业集团参与国家、省、市重大科研工程和科技计划,成为科技投入、自主研发和科技创新的主体,不断提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水平和质量。鼓励和支持全市企业与高校和科研单位共建创新载体,促进高校院所的技术、信息优势与企业对接。加快建立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开发和创新支持系统,提升民营科技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
2.加强科技创新基地建设
大力发展企业科研机构。整合重组和优选新建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十一五”时期新建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个,其中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5个。积极探索有效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提高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工程化水平。积极发展企业技术中心、检验检测中心和重点试验室等各种类型的企业研发机构,积极推进科技产业孵化器的建设,发展若干提供综合性服务的科技创新基地。同时,要积极支持国内外各类科研机构在我市参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各项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活动。
3.加快科技中介机构建设
以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为目标,培育一批职能专业化、运行规范化的科技中介机构,以“政务、事务、服务”相分离为方向,规范科技中介机构管理。加强生产力促进中心、创业服务中心等机构建设;加快提供咨询服务的科技评估中心、科技情报信息中心、科技招投标机构、科技信用评估中心、知识产权事务中心、对外科技合作交流服务中心和各类科技咨询机构的发展;完善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和技术市场服务机构建设。在全市加快形成政策引导、社会参与、开放协作、功能完备、运行高效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4.加强科技文献和科技资料库建设
充分发挥科技文献和科技资料为科技创新服务的作用,发掘其潜在价值。加强以科技文献和科技资料电子化、交流网络化和服务智能化为重点的科技文献和科学数据采集、加工、服务等技术工作,通过技术手段改进、服务优质高效,形成科技文献和资料服务产业化。
六、政策与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优化科技创新环境
1.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科技工作,切实履行推动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的政治责任。各级领导干部必须牢固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发展理念,把科技进步与创新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工作计划和责任目标,及时解决科技事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要加强政府部门的系统集成,建立起各有侧重、分工协作的联合推动机制,形成大科技的工作局面。
2.加强科技法制建设。建立科技政策、产业政策和财税政策共同服务于科技进步和创新的统筹协调机制,落实具体的配套制度,完善监督检查程序,保证科技政策贯彻落实到位。
3.建立和制定科技进步考核指标体系及奖励办法。继续开展创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县、区)和科技进步统计监测工作,切实开展县(市、区)党政领导科技进步责任制考核工作。探索建立有利于推动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
(二)建立健全多元化、多渠道科技投入体系
充分发挥政府在投入中的引导作用,通过财政直接投入、税收优惠等多种财政投入方式,不断增强全社会科技资源配置的能力。政府财政投入主要用于支持市场机制不能有效解决的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研究、社会公益研究、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等科技活动,并引导企业和社会的科技投入。各级政府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的要求,在编制年初预算和预算执行中的超收分配时要体现法定增长的要求,保证科技经费的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财政科学技术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逐年提高。改革科技投资体制,加强科技经费管理,使有限的科技资金发挥更大的效益。在政府增加科技投入的同时,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促进企业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严格执行和自觉落实国家扶持自主创新的各项税收政策,加大对企业技术研发投入的所得税前抵扣力度。企业按当年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的150%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当年抵扣不足部分,可按税法规定在5年内结转抵扣。金融机构要贯彻落实国家的相关政策,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对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等给予优惠的信贷支持。建立财政性资金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制度,在满足采购需求的条件下,优先采购自主创新产品。
(三)广泛开展科技合作与交流
要引导和支持企业积极参与全球性、区域性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等创新活动,支持跨国公司在我市建立研发机构,支持建立中外合资、合作研究机构,大力吸纳国内外科技资源;大力扶持企业创新活动的国际化,支持国际合作科技计划项目,促进企业提高在国际科技合作中的地位;开拓国内外科技人才资源,实现技术引进和智力引进相结合,进一步提高引进、再创新的质量和水平。积极开拓国内外科技合作与交流的新途径,大力推进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及产品出口。
(四)加强知识产权工作
切实把保护知识产权与增强自主创新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以激励自主创新、保护创新成果、优化创新环境为重点,推动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工作。建立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大知识产权执法力度,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良好法制环境。逐步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国际规则的知识产权工作机制,健全包括知识产权事务管理、咨询、事务代理、专利文献查新检索、法律事务服务、无形资产评估、专利信息传播交流、专利技术市场和技术中介服务等在内的完整的知识产权服务链。加强知识产权宣传普及和培训工作,提高全社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培养一支适应国际国内市场竞争需要的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培育一批能够运用知识产权战略、依靠自主知识产权增强核心竞争力的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建立知识产权转化机制,促进知识产权转化和产业化,大力发展知识产权经济。
(五)推动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政策引导,发挥市场机制对人力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形成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机制,促使人才市场体系和人才管理政策日趋完善,人才环境进一步优化,初步建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人才管理新体制,建立起与建设创新型许昌相适应的人才支撑体系。
围绕创新体系建设,要加快五支队伍建设。一是直接参与技术创新活动的工程技术人员;二是以重点学科建设带动并提高学术水平为方向的应用基础研究人员;三是以提高科技中介服务质量为主要目标的科技服务人员;四是以经营管理和科研管理及政府科技管理为主体的科技管理人员;五是以提高自主创新意识和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的创新型企业家。优化结构,提高我市科技人才队伍的整体水平。
围绕实施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工程,要抓住培养、引进、使用三个环节,聚集一批能够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难题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一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先进适用技术人才队伍。要创造条件建立科技人才基金,促进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培养造就一批科技发展的领军人物及大批优秀人才,充分发挥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巨大推动作用。
(六)发挥科技园区聚集作用和示范效应
按照统一规划、科学管理、分步实施的要求,进一步加快园区建设步伐。已批准开发建设的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许昌东城区、许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国家许昌电力电子系统产业园、鄢陵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河南(魏都)民营科技园区以及各种工业园区,要不断完善规划,珍惜土地资源,强化基础功能,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创新资源的集聚,发展支柱产业和产业集群,增强园区的创新和产出能力;制定优惠政策,优化服务环境,规范管理行为,加大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力度,使科技园区成为人才济济、环境优美、管理严格、技术先进、品质一流、服务完善的现代化的专业区;通过实施“二次创业”,发展高新技术,努力形成特色产业集群,使园区的经济总量、质量、效益、创新能力同步提高,把园区建设成为具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密集区和新型产业化示范区。
要按照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统筹规划,完善措施,集聚资源,示范带动,积极引导新兴优势产业、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含量高的项目相对集中,逐步形成和壮大工业集聚区,为全面推动城镇化进程提供科技支撑。
(七)加大科普工作力度
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把弘扬科学精神与普及科学知识统一起来,开展扎实有效的工作,使科学精神在全社会进一步发扬光大,渗透到生产、工作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融入人民群众的头脑中去,努力形成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社会精神风貌,提高全民科技素质。
广泛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在动员全社会力量扩大科普工作广度和深度的同时,进一步增强科普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坚持科普进企业、科普进社区、科普进校园的同时,切实做好面向农村、农民的科普工作,不断提高农民的知识获取能力和科学素养。通过举办科普讲座、科普咨询和科技下乡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发挥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媒的作用,将最新的科技成果、科技知识和适用技术送给群众,把健康有益的精神产品传播给社会。注重选拔和培养科普人才,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逐步建立起有科普工作者、科技工作者和科普志愿者组成的专兼结合、专群结合的科普工作队伍。加快科普基础设施建设。鼓励科普设施和项目的多元化投资,促进科普事业逐渐向产业化的方向发展。重点发展一批以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大型企业和高新技术园区为依托的科普宣传基地。做好社区和学校的科普创建工作。
(八)加强县(市、区)科技工作
进一步加强宏观指导和条件支持,把县(市、区)的科技工作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依靠县(市、区)的科技力量,充分发挥县(市、区)科技管理部门的作用,搞好区域自主创新工作,为加快发展县域经济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县(市、区)科技工作要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及促进支柱产业、优势企业技术进步和科学技术普及等为重点,建立健全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和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支持各类创新主体自主创新和转化科技成果。加强对县(市、区)科技进步工作目标考核,深入开展科教兴县(市、区)和科技进步活动。在营造创新环境、构建创新体系、加大科技投入、推动人才队伍建设、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发展园区经济、加快成果推广转化和科学技术普及等项工作中实行市县(市、区)联动。要按照“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原则,积极实施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加快县(市、区)科技工作步伐,全面提高全市经济、科技实力和竞争力。
许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06年7月20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