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贯彻落实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

  • 索 引 号 :11411000005747138B/200704-00024
  • 信息分类:市政府公报
  • 发布机构:许昌市人民政府
  • 生成日期:2007-04-16 09:01
  • 名 称 :许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贯彻落实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
  • 文 号 :
  • 关 键 字 :
  • 许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贯彻落实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

    许政办〔2006〕114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按照《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豫政文〔2006〕45号)要求,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就贯彻落实《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围绕实现郑许一体化发展目标,创新发展机制,优化空间布局,提升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环境,加速人口和产业集聚,增强中心城市的竞争力、辐射力和发展活力,促进区域和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通过10年左右的发展建设,使许昌市成为中原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轻纺、食品、电力装备制造业基地,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和生态观光区。

    总体目标:坚持正确处理中心城市带动、县域经济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系,注重加快市区经济发展和城乡互动;坚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统一的关系,注重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坚持统筹规划,注重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避免同构重复建设;坚持总体推进,分步实施,注重与中心城市的功能对接,加快城区布局结构调整,优先建设基础设施;坚持特色经济、县域经济和区域经济并重发展,注重与中原城市群的互动发展,集中财力、物力,率先建设许昌至长葛城乡一体化推进区。“十一五”末,许昌市区在全市中的核心地位显著提升,主导产业定位明晰,发展的整体合力明显增强,郑许产业带建设得到加强,许长带状城市初具规模,区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完善,城市功能显著增强,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和谐城市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到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突破20000元。建设工业集约、农业先进、服务业充分发展的产业许昌;文化发达、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宜居许昌。到2020年,人均生产总值在2010年基础上再翻一番,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郑许一体化发展目标。

    根据《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结合我市经济发展基础,大体用10年左右时间,分三个阶段,推进中原城市群建设,实现郑许一体化发展目标。

    第一阶段(2006—2008年):以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布局结构调整为重点,切实抓好《规划纲要》明确规划的重点项目和重要的产业基地、产业集群、工业园区建设,加快许昌、长葛城乡一体化推进区建设,提高许昌市城镇化率,建设郑许之间城市快速通道,初步实现郑许空间对接。

    第二阶段(2008—2010年):以促进各类生产要素流动为重点。落实郑许之间交通同城、金融同城、通讯信息同城、质检互信,逐步消除行政区划和户籍限制,加速生产要素流动,实现郑许功能对接。

    第三阶段(2010—2015年):建成包括城际轨道在内的郑许快速通道。加快推进产业调整及整合,逐步消除产业同构和重复建设,实现郑许产业对接和一体化发展。

    二、主要工作任务

    (一)优先市区建设,推进市区向北发展,加快许长带状城市建设,实现郑许空间对接,率先建设城市群核心区

    许昌市位于中原城市群中部区域,是中原城市群率先建设的核心区城市。根据《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城市定位和产业分工的有关规定要求,许昌市要围绕“中原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轻纺、食品、电力装备制造业基地,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和生态观光区”建设发展定位,加快城市发展布局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

    优先发展许昌市区。许昌市区是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城镇体系中处于龙头地位,要通过极化效应促进生产要素向市区集聚,凸现城市经济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十一五”时期,继续抓好东城区建设,以107国道为轴线,以先进制造产业为支撑,自南向北、重点向北延伸城市发展空间,推进许昌、长葛一体化发展,逐步实现与郑州市的经济联系和功能对接目标。到2010年,市区建成区面积达到8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80万人以上。市区经济总量(GDP)占全市GDP的50%以上,财政收入占全市财政收入的50%以上。

    重点抓好许昌至长葛城乡一体化推进区建设。遵循“统一规划、市场运作、产业支撑、突出特色”的原则,突出抓好城乡一体化推进区建设。按照“双城一体、组团发展、带状布局、生态支撑”的总体规划要求,以“一轴、二区、三园、四地、63村”建设为重点。即以许昌至长葛城际通道为轴线,以许昌县、长葛市科技创业园区为连接,以河南(魏都)民营科技园、河南(许昌县)民营科技园、长葛市城南工业集聚园区为产业支撑,以葛天音乐园、曹魏三国园、魏都四季采摘园、花木观光生态园为生态绿地,与63个分散布局、特色鲜明、富裕文明的新农村相互辉映、协调发展的城乡一体化推进区。

    积极发展县域中心。长葛、禹州、襄城、鄢陵四个县城作为许昌市城镇化体系中的次中心,分别是四县(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要对周边乡镇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与许昌市区共同形成许昌市城镇体系发展中的不同等级的中心区域。县城的建设要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逐步发展成为设施配套、独具特色、具备一定辐射力的城市。在产业发展上,要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和有竞争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主动与中心城市进行产业对接。长葛市区、禹州市区要发展成为中等城市(35—50万人口),襄城、鄢陵县规划发展成聚居人口在30万左右的城市,成为支撑中心市区的发展,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引擎。加强神垕、顺店、大周、石固、尚集、陈化店等国家、省、市确定的重点镇建设,扶持有发展潜力的乡镇,完善乡镇的供水、污水和垃圾处理场(站)建设,形成更多规划合理、规模适中、经济发展迅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相对完善的国家名镇、中州名镇和中心镇,使之成为强有力的经济增长点,带动周边乡镇村庄的发展。

    (二)培育产业带和优势产业发展,引导产业集聚,形成与中心城市产业互补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许昌市处于京广(新—郑—漯)产业带南端重要区域,承担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重要任务。要重点规划建设好许昌电力电子系统产业园、许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许昌经济技术开发区、档发产业集群、制鞋产业集群、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食品加工产业集群、超硬材料产业集群、再生金属加工产业集群。综合运用财政、税收、土地等优惠扶持政策,加快优势产业发展,实现“两个突出”、“三个集聚”。即:突出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突出提升培育企业品牌成长能力。推动优势产业向基地化方向发展,布局重点向城市规划区集聚;传统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集群化方向发展,布局重点由中心城区向城市近郊和县区工业区集聚;高新技术产业向园区化方向发展,布局重点向现有开发区集聚。通过产业基地化、集群化和园区化发展,带动城市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努力培育优势突出、特色鲜明,集约发展为目标的现代工业体系,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到2010年,国家(许昌)电力电子系统产业园实现销售收入150亿元。金刚石及其制品生产基地建成世界最强的金刚石及其制品生产基地,实现金刚石单晶及制品产量和市场占有率居同行业首位。实现金刚石单晶产量30亿克拉,各类金刚石制品产量20亿件(套),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发制品生产基地以瑞贝卡公司等企业为龙头,加速产品结构调整和升级,提高研发能力,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到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60亿元。食品工业重点支持众品公司、山花公司、湖雪公司等一批食品企业快速发展,推进食品工业原料生产基地化、食品质量优质化。到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400亿元。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积极进行产业整合,形成产业集中优势,围绕卡车、传动轴、万向节、汽车玻璃、车轮五大产品规模和质量的提升,努力把我市建设成全省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生产基地。到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210亿元。制鞋纺织业基群。重点支持骆驼鞋业、豫中纺织、裕丰纺织、花都纺织等一批骨干纺织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实施强强联合,建成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特色纺织产业基地。到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180亿元。

    (三)加快发展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促进新型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服务城市发展和城乡居民生活

    加快服务业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许昌市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中原城市群建设发展的战略选择。要坚持“扩大总量、提升质量,发挥优势、突出重点,市场运作、开放带动”的原则,重点推进旅游、现代物流、房地产、金融保险、社区服务等服务业加快发展。到2010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达到235亿元,占全市GDP的22%以上。

    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加快景区景点开发建设步伐。以曹魏文化、钧瓷文化和自然生态休闲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为重点,加快景区景点开发建设步伐。结合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推进区建设和旅游名城、旅游目的地建设,开发建设魏都风情区、曹魏三国园、灞陵桥等景区景点,打造三国曹魏文化龙头品牌;开发建设“一城”(钧瓷陶艺博览城)、“一镇”(神垕古镇)等重点项目,打造钧瓷文化旅游品牌;开发建设鄢陵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葛天音乐生态园,打造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品牌。进一步完善许继集团、黄河集团、瑞贝卡公司、许昌卷烟总厂工业旅游示范点,提升规范许昌特色工业旅游。搞好曹魏文化研讨会暨曹魏文化节、中国钧瓷文化节、中原花卉苗木博览会暨鄢陵生态旅游节等活动的策划,开拓观光、休闲、商务三大市场。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依托东城区,重点打造集运输、仓储、配送、信息技术为一体的现代综合物流园区。培育大型物流企业,扶持发展万里集团、河南冷王、众品物流等第三方物流企业,争取万里集团等大型物流企业挂牌上市。积极发展完善商品市场体系,推进粮食、生鲜食品、花木、中药材、蔬菜等一批专业市场建设,加快长葛市钢材批发交易市场、许昌尚集鞋业市场建设步伐。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新型流通业态。以鄢陵花博会、禹州药交会和长葛农机产品交易会为平台,全力打造会展经济,形成在全省乃至全国有较大影响的会展品牌。到2010年,培育出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企业10家以上,引进2—5家国内外著名商贸流通企业落户许昌,基本形成以市区为中心的物流网络体系,把许昌建设成为豫中南区域性商贸物流枢纽。

    (四)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完善城市整体功能

    拉大市区城市框架,提高城市承载力。优先发展市区,全面拓展市区发展空间。以107国道为轴线,进一步完善城市规划和产业布局,整合市区资源,自南向北、重点向北延伸城市发展空间。加快郑州—许昌产业带的建设步伐,强化与郑州的经济联系和功能对接。加快行政区划调整步伐,积极推进许昌、长葛城乡一体化发展,拉大城市框架,按照带状城市发展布局,进行组团式发展,初步形成自南(蒋李集镇)向北(长葛市)的大城市框架,市区经济承载能力和城市服务功能更加完善,区域中心城市地位更加突出。到2010年,城镇常住人口达到185万人以上,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0%以上。

    积极发展市区服务设施,完善城市公共服务功能。依托资源和区位优势,在市区建设一批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现代物流企业及仓储、大型超市、加工配送等现代商贸物流配送中心;充分发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品牌效应,注重以“曹魏故都、宜居花城”为主要内容的曹魏文化旅游和生态休闲旅游资源开发,规划建设好魏都风情区、灞陵桥景区、清水莲城、四季花城、河堤游园、汉魏许都故城遗址公园、三国曹魏文化遗存景点,把市区建设成为河南省历史文化旅游名城;重点建设市文化中心、春秋影视城、数字电视客户服务中心、广播电视新闻中心、东城区图书城、许昌市体育中心等文化、体育重点项目,进一步提升市区的服务功能和城市品位。

    抓好城市建设,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积极发展城市燃气和集中供热。继续加强城镇供水设施建设,提高供水能力,满足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和市容管理,大力发展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积极推行城市垃圾的分类收集、中水回用和资源的循环利用。强化城域骨干传输网和信息交换平台等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城市数字化、信息化程度。以311、107国道花卉长廊建设为重点,以完善平原绿色生态城市功能为目标,科学规划城市空间布局,实现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有效衔接,完成建安公园、护城河、清潩河、清泥河等一批城市绿色生态工程的建设与整治,进一步提升城市绿化、美化、亮化的水平和档次,城市绿地覆盖率和人均绿地面积达到全省先进水平。以文明城市创建为龙头,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国家森林城、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为主攻方向,深入开展“四城同创”工作,巩固创建成果,提升创建水平。重点抓好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和城市规划区内背街小巷的改造与整修,使许昌成为河南省最适宜居住的平原绿色生态城市。

    (五)加强基础产业设施建设,推进重点项目施工,形成城市群重要的交通、能源支撑

    完善运输大通道建设。加快铁路、公路网建设,形成以铁路客货运专线、高速公路为主干,以国省干线公路为网络,以地方铁路、县乡公路为支脉,干支相连、相互支持的综合交通网络,形成县(市)与市区之间的半小时快速通道都市圈。加快京广铁路客运专线和登封至许昌、许昌至安徽亳州地方铁路改造工程的建设步伐,争取尽早建成通车;适时开展许昌至郑州轻轨铁路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争取早日开工建设。加快许昌至登封、许昌至扶沟等高速公路建设,全面完成许昌境内“米”字形高速公路主骨架,到2010年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60公里以上。完善路网布局,优化路网结构,完成国道107复线、国道311等重要国省干线公路的升级改造,规划建设一批新的干线公路项目,到2010年干线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000公里,其中一级公路达到300公里以上。努力实现县与乡(镇)之间互通三级以上公路、行政村之间互通四级以上公路的目标。到2010年,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4500公里以上。

    加强城市交通与周边城市间交通的衔接,强化城市干道与国道主干网和高速公路网的连接,建设许昌至长葛城际间的快速通道,争取107国道俎庄收费站北移,消除市区一体化发展的交通障碍。在京珠高速工程拓宽时,设立北出入口,打通市区向北扩展的通道。

    合理开发利用煤炭资源。加快煤炭资源重组步伐,打破地域、行业、所有制界限,合理有效配置资源,最大限度的提高资源回收率。加快首山一矿、泉店煤矿、首山二矿等六大百万吨级大型矿井建设步伐。鼓励煤炭企业采用先进技术,提高煤炭生产的效率、效益和安全水平。积极支持襄城县发展煤炭精深加工和煤化工产业,加大研发投入,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拉长煤炭产业链,增加煤炭附加值,尽快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企业和产品。

    加快电力产业发展。加快禹州电厂二期工程2×60万千瓦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和许昌东城区热电厂2×21万千瓦热电联产机组项目的建设步伐,争取“十一五”期间并网发电;加快襄城坑口电厂等项目的前期工作进度,争取在“十一五”期间开工建设。增加电网投入,保持电源建设与电网建设的协调、同步发展,加快许昌500kv变电站(或开关站)及220kv骨干电网建设,完善城乡110kv及以下输配电系统,进一步提高电网的自动化水平。加大小火电机组关停工作力度,“十一五”期间关闭所有单机容量5万千瓦及以下的纯凝汽机组和服役期满20年的各类燃煤小火电机组;有计划地对现役燃煤机组进行节能改造,完善环保设施。

    (六)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环境保护,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发展工业循环经济。以工业生态化为核心和龙头,构建煤及煤化工、电力、水泥、中水回用、废旧有色金属加工、固体废料利用六大产业循环链,实现能源综合利用。充分利用资源优势,重点优化劣质煤和煤矸石—发电—新型建材、煤炭—焦炭—煤化工(电力)、矿井水—中水回用、焦炉煤气—发电4条产业链资源配置与利用系统;新上一批电力项目,走煤电一体化的资源综合利用道路;以禹州中锦水泥、老牌水泥为核心,构建水泥余热—发电和粉煤灰煤矸石—水泥的循环链;以市区污水处理厂、东城区热电厂为核心,建立中水—发电—水泥、污水—污泥—化肥(生物农药)产业循环链;以长葛大周有色金属加工聚集区为依托,形成废旧金属回收—有色金属加工产业循环链;以市区垃圾处理厂为依托,完善生活垃圾制肥、焚烧发电,建筑垃圾制砖项目,使垃圾变废为宝。

    加强环境保护。以确保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到新鲜的空气、有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为目标,抓好重点污染行业的污染防治工作,从源头上治理污染。结合淮河流域综合治理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搞好我市高标准平原绿化、主要交通干线、景观道路绿化、美化,推进沙荒治理、重点生态功能区水土保持等重点林业工程建设,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进一步加大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力度,坚持工业污染防治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加快解决工业企业结构性污染问题,强力推行清洁生产,控制和治理工业污染源,实现达标排放。全面推进大气污染防治,搞好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治理工作,继续做好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有效削减二氧化硫和烟尘排放量。建成鄢陵县、襄城县、许昌县尚集污水处理厂及许昌市、禹州市、长葛市、魏都区宏源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搞好污水管网配套工程建设,提高污水处理厂的运行效率。加快各县(市)垃圾利用、无害化处理厂建设。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

    三、组织实施

    (一)切实加强对中原城市群建设发展的组织领导。许昌市成立由市长任组长,常务副市长和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各县(市、区)和市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参加的中原城市群协调发展领导小组。

    (二)做好《规划纲要》重要内容的宣传贯彻。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宣传推进中原城市群建设的重大意义,统一思想,明确方向,自觉维护《规划纲要》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区域内的重大规划、布局和建设活动,都要按照《规划纲要》确定的基本原则进行。

    (三)认真抓好《规划纲要》的衔接。各县(市、区)要根据《规划纲要》的要求,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实施方案》。市直各有关部门要加强与省直部门和各县(市、区)的沟通衔接,抓紧组织编制产业发展、建设用地以及教育、科技、信息、旅游、生态、环保等专项规划。

    (四)进一步制定政策完善措施。市直有关部门要抓紧研究和完善区划、就业、土地、环保、人才、社会保障、户籍管理、税收分成、统计体系等配套措施,形成政策合力,切实保证《规划纲要》得到落实。

     

                                                        二○○六年十月十九日

    标签: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