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许昌市电子信息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 索 引 号 :11411000005747138B/200704-00030
  • 信息分类:市政府公报
  • 发布机构:许昌市人民政府
  • 生成日期:2007-04-16 09:01
  • 名 称 :许昌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许昌市电子信息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 文 号 :
  • 关 键 字 :
  • 许昌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许昌市电子信息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许政〔2006〕57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现将《许昌市电子信息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二○○六年九月二日

     

    许昌市电子信息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许昌市电子信息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按照许昌市“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两个突出”、“三个转变”的总体要求,结合许昌市电子信息产业形成的优势特色和面临的国内外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新形势,制定本规划,用以指导“十一五”时期许昌市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

    一、“十五”以来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

    (一)总体情况

    “十五”以来,许昌市电子信息产业,尤其是电力电子装备产业取得了快速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成为新兴优势产业之一。2005年5月国家(许昌)电力电子系统产业园落户我市。2005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63亿元,利润5.54亿元,其中软件业实现销售收入2亿元。

    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十五”以来,我市电子信息企业加强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国际知名企业的技术交流与合作,企业自主研发和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市场规模不断扩大。2005年仅许继集团就有14项电力电子类新产品通过省部级鉴定,其中5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7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被授予“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成就奖”,2005年该企业在电力电子装备国内市场占有率达20%以上。

    信息化应用取得成效,“数字许昌”加速建设。通过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全市在电力装备、烟草、金刚石及其制品、发制品、机械、纺织、食品等行业确定了信息化试点企业30家,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了企业的设计、生产和管理水平,我市成为全省首批4个制造业信息化试点城市之一;围绕搞好信息服务,以网络延伸、资源开发、信息发布、科技富民为工作重点,农业信息化建设成效明显,2005年1月被河南省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确定为“全省农业信息化试点市”;通过实施政府上网工程,电子政务工程稳步推进,电子政务骨干传输网已经建成,各县(市、区)建立了政府门户网站,政务公开程度明显提高,服务公众能力显著增强;信息技术在城市公共事业领域、基层社区得到推广应用,城市信息化水平逐步提高。

    (二)形成的优势和特色

    1.龙头骨干企业地位突出

    许继集团是国内电力电子装备产业研发、测试和生产能力最强的科研与制造企业,在全国电力电子行业有着较大的影响力。在2005年信息产业部公布的电子信息百强企业中,名列第37位。2005年集团电力电子信息产品及软件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实现利润4亿元,分别占全市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和利润的79%和72%。

    2.应用电子装备独具特色

    应用电子装备领域的特色优势已经基本形成,成为国内综合实力最强的电力装备供应基地。目前,许昌市拥有两个电力行业归口研究所,不仅电力装备硬件研发实力较强,行业应用软件在国内同行业中也处于前列,拥有国内电力装备行业唯一一家通过CMM2认证的软件企业;同时,在电力行业检测方面,拥有两个国家级检测中心,其中国家继电器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是国内电力系统自动化和继电保护行业唯一能完全满足IEC国际标准要求的检测单位。

    3.产业发展环境较好

    2005年5月,“国家(许昌)电力电子系统产业园”落户许昌,为我市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为加快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市政府出台了《关于促进国家(许昌)电力电子系统产业园发展的若干意见》,制定了信息产业园招商引资优惠政策。

    4.区位优势明显

    许昌市位于河南省中部,是中原城市群核心城市之一,中原城市群战略的进一步实施,使许昌成为承接产业梯度转移的主要承载之一。市区距新郑国际机场仅56公里,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107国道纵贯南北,兰南高速、311国道横贯东西,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区域性高速公路网四通八达,为与各地的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在中部崛起及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施中,许昌的区位优势将得到充分发挥。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产业规模相对较小

    近年来,许昌市电子信息产业虽然保持了年均25%以上的增长速度,但与沿海发达城市相比总体规模较小,电子信息产业在全市工业中的地位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2.产品结构比较单一

    许昌市电力电子装备产业虽有较快发展,并逐渐向信息化教学仪器、软件开发与系统集成等产品方向发展,但与国内信息产业发展先进城市相比,产品结构比较单一,主要以电力电子装备为主,其他信息产品所占比重较小,尤其是软件产业所占比重更低,2005年软件产业占电子信息产业的比重仅为3.2%,而同期全国同类指标的比重已经达到10.5%。

    3.外向型经济相对较弱

    电子信息产品主要面向国内市场,出口比例很低,产业的外向度不高,外商投资领域比较狭窄,除许继集团等大型企业与国际个别知名企业有合资合作外,跨国公司在许昌尚没有设立有影响力的企业。

    二、“十一五”信息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环境

    (一)整体发展形势趋好,产业结构面临较大调整

    全球经济回暖推动信息产业步入新一轮发展周期,信息化也将随着信息社会的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国内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加快中部崛起等战略的全面实施和加速推进,将带动电网建设投资持续增长,我国信息产业正进入“做大做强”新阶段,产业整体形势趋好,为电子信息产业提供了难得的机遇。鉴于许昌市电子信息产品门类单一的现状,为确保电子信息产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产业结构必须进行较大调整。

    (二)产业转移出现新趋势,机遇与挑战并存

    全球范围内将开始新一轮的产业转移,发达国家将从整机转移延伸到元器件转移转变,由单一企业转移向组团式转移转变,由生产转移向生产和研发共同转移转变,同时,跨国公司出于提升核心竞争力的考虑,正在积极推进垂直整合战略,将核心技术、核心环节牢牢掌控在母公司或独资企业手中。国内信息产业也正出现“南资北上、南企北移”的趋势,这为地处中原核心区域的我市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会,同时也面临周边地区的激烈竞争。未来,许昌市电子信息产业机遇与挑战并存。

    (三)国家提出技术创新战略,为许昌市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提出要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并且把掌握装备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作为提高我国产业竞争力的突破口。提出要开发一批重大成套装备、高技术装备,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良性互动,全面提升我国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许昌市已被省政府列为全省高技术产业基地之一,借助于国家技术创新战略的实施和我市电力电子装备产业的优势地位,“十一五 ”时期,为争取更多的人力、物力资源,扩大应用电子领域的扩散效应,提高电子信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机遇。

    (四)产业“软化”趋势渐显,既是机遇,更是挑战

    世界电子信息产业“软化”趋势日益明显,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将成为未来产业最重要的增长点,未来几年,世界电子信息市场将逐渐形成软件产品、信息服务和硬件产品三足鼎立的局面。高速发展的世界软件及信息服务业为许昌软件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但由于我市软件产业基础薄弱,资金、技术、人才储备较少,在产业发展中将面临更多挑战。

    三、指导思想与发展战略

    (一) 总体定位

    “十一五”是许昌市电子信息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要充分发挥其支柱性、先导性产业的带动作用,培育起具备国际竞争力的电力电子产业集群,建成中部地区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形成以电力电子系统为核心,以应用电子为主体,带动核心基础产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二) 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优化发展环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电子信息产业快速发展。加快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步伐,实现高新技术产业的高速发展,为建设数字许昌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三) 发展思路

    用好一个平台——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园

    高标准建设国家(许昌)电力电子系统产业园。加大宣传力度,合理规划布局,建设完备的技术创新、商贸物流和投融资体系,构建起中部地区一流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地。

    突出两大策略——招商引资、产业集聚

    将招商引资作为各项工作的中心。树立诚信形象,拓宽交流渠道,营造富商环境,开拓我市电子信息产业招商引资的新局面。

    以培育若干特色产业集群为目标,优化配套环境,合理分工布局,在全市构建形成基础支撑有平台、行业集群有特色、专业领域有优势的产业格局。

    落实四大战略——技术创新、大企业带动、应用导向、开放式发展

    技术创新。注重在消化引进先进技术基础上的再创新,更要注重产用结合和各专业领域间的融合和互动,实现集成创新,加强基础共用技术研究开发,鼓励原始创新,注重专利申请和保护,加强技术标准研究制定,加大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成果的奖励与资助,实现关键技术的突破。

    大企业带动。加快国有企业体制改革,积极推进企业走国际化发展道路,培育发展优势企业。进一步发挥许继等大型骨干企业集团的带动作用,发挥大企业既有的技术、人才、设备等优势资源,带动本地产业更快发展。鼓励大企业和中小创新型企业结成各种形式的战略联盟,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产业积聚,形成点面互动的新局面。

    应用导向。加快发展电力电子、教学仪器、机床电子、汽车电子、通信设备等以应用为导向的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壮大应用电子产业规模,以应用电子产业带动软件、基础配套件、新型元器件等基础产业的投资和发展。

    开放式发展。促进电力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和电子信息产业的充分融合,扶持传统产业部门通过推广应用信息技术发展应用电子企业;支持本市企业“走出去”步伐;充分利用国内外的人才、资金、设备和公共研发平台资源。

    四、发展目标

    (一) 总体发展目标

    “十一五”时期,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保持年均20%左右的增长速度,到2010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50亿元,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到7%,成为我市的支柱产业。培育3—5家产值过10亿元的骨干企业。

    (二) 技术创新目标

    到“十一五”末期,初步建立起一个以骨干企业为主体、科研设施充分共享、协调机制基本完善、创新活力显著增强的技术创新体系;成为全国电力信息技术的重要创新基地和应用电子领域以及相关基础元器件产业技术的重要孵化基地。建立起以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为核心的应用电子产业区域创新平台,在电力电子理论和应用产品开发技术、嵌入式系统开发技术和跨平台软件开发技术方面取得重点突破。到2010年,骨干企业研发投入占全部营业收入的7%以上,关键领域的专利数量明显提高。

    (三) 产业结构目标

    到“十一五”末期,基本形成以电力电子系统产业为核心,以应用电子产品为主体的电子信息产业格局。电力装备信息化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到2010年电子信息产品占到所有电力装备产值的90%以上;应用电子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到2010年,包括电力电子装备在内的应用电子产业规模突破120亿元。通讯设备、电子元器件和关键配套件等基础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值规模超过10亿元,汽车电子产业实现突破性进展,产业规模超过2亿元。软件产业实现新跨越,到2010年全市软件产业规模突破10亿元,在电力、交通、金融、税收等领域具备显著的竞争实力。

    五、发展重点

    (一)电力电子装备和系统

    充分发挥电力电子装备和系统的核心和基础作用,紧紧抓住电力行业信息化的机遇,以许继集团为核心,不断提高电力装备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构建国际一流的电力电子装备和系统的研发和生产基地。

    重点发展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场、站用各种智能化单元(IDEs)、500kV~750kV超高压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设备、100万级大型机组保护、调度自动化系统和装备、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和装备、电厂监控自动化系统和装备、配网自动化装备、电站监控系统和装备、工业变配电综合自动化系统和装备、电力设备状态检测系统等电力行业信息化装备。在高压直流输电(HVDC)控制保护、换流阀等换流站成套装备技术,以及静态无功补偿(SVC)和高压串联补偿(HVSC)等灵活交流输电技术(FACTS)领域,抓住国家重大工程机遇,开发新的成套产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行业应用软件

    以加快发展行业应用软件为突破口和立足点,通过公共平台建设、高端人才引进、政府采购扶持等各种方式,加速形成以电力行业信息化为核心,以应用电子产品、网络化基础产业、公共服务行业和电子政务应用为主体的行业应用软件产业集群。

    发展电力行业应用软件的关键点是嵌入式系统和平台化软件开发两个方面,特别是要瞄准电力市场化和电力企业管理现代化的趋势,全面渗透电力行业信息化市场,着重突破厂级监控信息系统(SIS)、发电竞价—结算优化管理系统等前沿应用软件,提高承接大型软件工程项目的能力;通过构建公共研发平台、扶持中小创新企业和增进产业融合等方式,加快电力行业应用软件的核心关键技术向周边产业移植和拓展的步伐,大力发展汽车电子、医疗电子、机床电子、移动通信等领域的嵌入式应用软件,积极拓展石油、天然气、铁路、公路等网络化基础产业的应用软件市场;以本地市场为依托,大力发展市政、交通、财税、金融等行业的信息化应用软件。

    (三)工业与民用电子产品

    依托我市在电力装备行业积累的技术优势和品牌影响,通过扩大招商引资、搭建平台、壮大人才队伍、借助外部资源等多种方式,进一步拓展工业与民用电子产品领域,在全国形成有突出优势和特色的区域品牌。

    依托许继、许昌烟机等大型企业集团,加大研发投入,提高品牌知名度,壮大民用电梯、数字化小区工程、环保设备等新兴产业规模,提高烟草装备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依托瑞新电气等优势企业,积极发展电子教学仪器,提高产品精度和可靠性,加强与高等院校和国际知名仪器设备生产企业的合资合作,积极向可编程控制器和电子专用测量仪器领域拓展;加大技术创新和招商引资力度,引进高端人才,重点发展矿业安全监控装备和系统、工业计算机和工业控制板卡类产品、机床数控系统和伺服系统、各行业应用的变送器、执行器以及水、电、气、热等智能仪表产品;积极发展工业控制系统集成产业,形成具备行业优势的系统集成人才队伍和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医疗电子设备、智能交通产品、数字娱乐设备等民用电子领域,壮大工业与民用电子产业集群。

    (四)汽车电子

    结合许昌市汽车及其零部件产业的传统优势,依靠研发合作、招商引资等方式,采取先易后难、重点突破、产用互动和借助外力的策略,实现许昌市汽车电子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面向专用车、农用车和卡车市场需求,发展电子点火系统、汽车仪表盘等基础汽车电子产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发展汽车音响、车载视频娱乐设备、车载空调等车载汽车电子设备;发挥在机电产品方面的传统优势,大力发展汽车继电器、电磁阀、传感器等汽车电子元器件产品;加强与国内外知名公司和研究机构的沟通与合作,积极跟踪电子控制自动变速器、ABS(防抱死制动系统)、EPS(电子控制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等产品技术发展趋势,相机引进发展相关产业。

    (五)通信设备制造业

    紧紧围绕电力通信市场需求,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路线,突出专业化优势,开发个性化专业市场,提高我市通信设备制造业的产业规模和竞争能力。

    发挥在载波通信、光端机、保护传输产品方面的技术优势,积极开发城域网光传输设备、集群通信系统、视频会议、通信网综合监控和输电线路数据高速传输的收发设备;积极跟踪下一代互联网、电力线载波(PLC)、用电信息采集的IP网络技术,促进尖端技术产品的产业化;面对中西部地区市场,结合铁路、交通、矿业、金融等基础网络行业对通信装备的特殊需求,开发专用通信设备,拓展民用通信市场领域。

    (六)电子元器件

    电子元器件产业是电子信息产业的核心基础产业,也是支撑我市应用导向型产业集群发展的基础。要面向国内外两个市场,以需求为导向,形成以电力电子器件和新型电子元器件为主体的电子元器件产业集群。

    结合电力电子装备的发展,通过联合攻关等方式,突破VDMOS(功率场效应晶体管)、IGCT(集成门极换向晶闸管)、IGBT(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等新型功率器件的核心技术,引进和发展相关产业;壮大超高压电缆、通信电缆、OPGW特种电缆(又称光纤复合架空地线)、矿用特种电缆、舰船电缆和其它各类电缆、光缆配件的产业规模;从延伸和壮大电子装备产业链出发,积极引进混合集成电路、精密多层印刷线路板、半导体集成电路、片式元器件等元器件企业。

    (七)信息服务业

    把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作为提高我市信息化整体水平、构建“数字许昌”的关键,加大政府监管和扶持的力度,依靠制度创新,促进信息服务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积极创造有利于信息服务业发展的公平、有序、规范的市场环境,加强网络监管,充分发挥网络资源效能,为信息服务业发展提供网络支撑和服务;加快推进数字内容产业发展,推动科技文化、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文化产品的数字化进程,大力发展网络游戏、动漫等数字内容产业;加快发展电子商务,鼓励开发基于通信网络和互联网络的增值服务;积极推动计算机系统维护、数据处理与数据库服务等信息处理相关行业的发展,建设市场信息、科技信息、政务信息和公共信息等基础数据库。

    (八)电子加工中心和检测中心

    构建国内一流的电子加工中心和软硬件检测认证中心,是完善产业发展环境,提高区域聚合力的关键。以许继为核心,以市场化改革为基础,扩大宣传、加大投入,科学管理,形成中部地区独具特色的加工和制造中心。继续引进表面贴装生产线、飞针测试仪、系统仿真测试仪、自动X射线测试仪及相关测试设备,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印制板制造中心。提高现有检测中心承接民用电子产品检测的能力,构建软件测评和认证中心,形成完善的电子产品检测和认证体系。

    六、保障措施

    (一)充分发挥电力电子产业园区的平台作用

    高标准建设产业园区,充分发挥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园的品牌效应,带动电子信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完善产业园区的管理体系,引进高端人才,构建高素质的管理团队。加快落实园区建设规划和产业布局规划,处理好长远发展和当前能力、优势产业和配套产业、招商引资和扶持创新的关系,优化功能布局,节约使用土地。制定详细的媒体推广计划,建立与国内外知名公司和机构的长效联系机制,以园区名义召开相关的国际产业论坛,扩大产业园在国内外的知名度;落实市政府《关于促进国家(许昌)电力电子系统产业园发展若干意见》的相关政策,进一步出台园区吸引人才、鼓励创新、项目认定等方面的政策措施,比照发达国家和长三角、珠三角等先进地区的经验,构建形成一流的产业发展环境。

    (二)加强电子信息产业的行业管理

    加强对电子信息产业的行业管理,促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进一步建立和健全电子信息产业的组织管理体系,成立许昌市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全面负责全市的信息产业行业管理和信息化推进工作;培养一支熟悉产业发展、职业素质较高的行业管理队伍,加强行业管理,增强与企业及上级部门的沟通和联系;用好市政府的电力电子产业发展基金,帮助企业争取更多的国家资金支持,建立完善的基金管理和评价机制,突出加强对创新型企业的扶持;完善电子信息产业的统计管理制度,建立有效的沟通和协调机制。

    (三)切实有效实施招商引资战略

    加大对外宣传力度,重点宣传高素质的产业员工队伍、高精尖的加工能力、权威的电子检测中心、科学规划的产业园区和其他一切对高技术产业有吸引力的基础条件;增强招商引资的自觉性,依靠规划引导,从完善产业链、突出集群优势的角度考虑,提高招商的针对性;加强专家队伍建设,及时分析产业走势,制定年度招商计划,设立有限目标,组织专门小组,突破关键产业;积极建设一流的创新孵化中心、公共服务平台,推动高校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吸引海外归国人员来园区创业。

    (四)完善产业发展的配套服务体系

    继续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减少审批和收费事项,提高行政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树立廉洁、高效、诚信、重商的政府形象。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体系建设,将信息化手段和现代化经营理念引入城市管理体系当中,塑造“数字许昌”形象。要加快投融资市场发展,加强与国内外金融机构的合作,加大对重大项目的投入,建立和完善信贷担保和风险投资机制;完善中介服务体系,促进律师、会计、评估、质量认证等机构的健康发展;加快完善电子代工、印刷电路板制造、产品检测等相关技术配套环境;促进物流配送、海关报税等现代服务行业的健康发展。

    (五)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发挥许昌优势,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充分利用好现有科研资源,依靠市场化的方式鼓励和促进检测中心、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研究所拓宽业务领域,使企业的优势科研资源、一流的测试能力和先进的技术装备辐射全市其他产业;建立完善风险融资体系,加快风险投资公司的筹建步伐,引导相关信息产业企业发展,积极申请国家发改委、科技部、信息产业部的专项基金,用于支持关键产业技术的研究和开发,重奖关键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的企业和技术人员;加强大企业与中小创新型企业之间的技术合作,为国内外企业之间的技术交流、兼并重组和战略合作提供平台和机遇。搞好技术创新的外联工作,充分利用国家和先进地区已有的开发平台、数据库资源、设备资源、专家资源,构建一个开放式的创新体系。

    (六)健全信息技术人才的吸引和培养机制

    促进电子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必须结合实际,实行开放式的人才战略。加大力度引进高级研发人才和学科带头人,给他们较高的社会地位、优厚的物质待遇以及现代化的工作条件,探索与国内外知名科研机构和大学共享专家,迅速拓展高级专家资源;形成专业技术人员的激励机制和合理流动机制,加强电子行业蓝领技术工人的岗前教育和在职培训;加大对许昌学院等高等院校电子类专业的投入,引进国内外高等学校来许昌合作办学,鼓励骨干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人才培养和科研开发等方面开展合作,形成校企合作新机制。

    标签: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