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葛市、许昌县、魏都区人民政府,东城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
《许昌—长葛集群经济产业带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第16次常务会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二○○七年九月二十九日
许昌—长葛集群经济产业带发展规划
许昌—长葛集群经济产业带是许昌市产业发展的核心地带,是连接许昌与郑州的重要经济腹地,在许昌与郑州的产业互动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为在许—长城际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形成经济隆起带,实现许昌与郑州的产业对接,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河南省推动中原城市群协调发展的精神,依据《许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许昌至长葛城乡一体化推进区规划(2005—2020)》,编制《许昌—长葛集群经济产业带发展规划》,规划期限为2007—2020年。
本规划从许昌至长葛区域产业发展基础和比较优势出发,明确了产业带的发展定位、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借鉴了产业集群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确立了集群经济的发展重点、发展方向和布局导向。该规划的实施对于增强区域竞争力,提升许昌市在中原城市群中的地位,推进“新—郑—许—漯”产业带发展建设,实现中部崛起战略构想具有重要意义。
一、发展环境
(一)发展现状
规划建设中的许昌—长葛集群经济产业带,以107国道为轴线,北起长葛市,南至东城区,东到京珠高速公路,西至京广铁路,涉及长葛市、许昌县、魏都区和东城区四大行政区域。
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该产业带内民营经济活跃,产业基础良好,集聚格局凸显,是许昌市产业发展的核心地带。
工业经济实力较强。初步形成有色金属加工、机械装备制造、超硬材料及其制品、电力装备、纺织服装、制鞋、发制品、食品加工等优势产业,拥有远东传动轴、黄河旋风、森源电气、裕丰纺织、瑞贝卡、众品食业等一批知名企业和名牌产品,其中黄河集团是全国生产超硬材料规模最大的企业,居世界同行业前三强;瑞贝卡集团是全国最大的发制品生产企业,出口发制品超亿美元;森源集团在国内中压电力装备工业中占据重要地位。
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物流市场主体和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格局正在形成,长葛城南物流园、许昌城南物流园等物流园区开工建设,钢材交易市场、汽车及零部件交易市场、东区物流园等一批专业配送市场已经形成。产业带内文化底蕴深厚,生态环境优越,企业集团林立,旅游业与文化、生态、工业实现了有效契合,文化旅游潜力巨大,生态旅游已现雏形,工业旅游独具特色。
产业集聚格局凸显。许昌至长葛一带是长江以北闻名的有色金属、蜂产品、汽车配件集散地。尚集镇、大周镇等特色乡镇,逐步形成了对县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支撑、充满活力的“块状经济”。在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下,河南省(魏都)民营科技园区、河南省(许昌县)民营科技园区、河南省长葛市有色金属循环经济产业园、长葛市城南工业集聚区、东城区工业集聚区等工业园区初具规模,产业集聚效应逐渐显现。
(二)优势与机遇
从现有发展基础来看,许昌—长葛集群经济产业带具备快速发展的有利条件。交通条件便利,毗邻郑州国际航空港,京广铁路和京珠高速公路纵贯南北,南日高速公路和国道311线横穿东西,北京至武汉高速铁路客运专线和许昌至长葛城际快速通道正在规划建设之中,方便了产业带内外物流、商流、信息流的有效汇集;区位优势明显,产业带北部连接郑州都市圈,南部深入许昌市腹地,处于河南中心地区;产业基础良好、特色鲜明,优势产业多元并进,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并有利于与郑州都市圈产业的对接融合、功能互补;民营经济活跃,龙头企业显现,集团经济成长,有利于相关配套企业的集中、引进和培育,为产业链的构建和集群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前提;块状经济的升级和工业园区的建设,为实现南北产业对接、基础设施对接和资源共享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生态环境优越,许昌是“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森林城市”,许昌至长葛一带绿化用地面积1.4万亩,生态用地4.1万亩,掩映在万亩林海中的产业带为集群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投资、工作、人居环境。
同时,许昌—长葛集群经济产业带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国家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为中部六省近百座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河南省进一步部署了加快推进中原城市群发展的战略,许昌居于城市群的城市核心区,在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的引进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国际社会新一轮的产业转移以及沿海城市的产业梯度转移,使得中原地区成为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纵深之地,为产业升级提供了契机;郑州国际航空港建设,有助于发展临空经济,扩大港区对产业带辐射带动能力;新—郑—许—漯(京广)产业发展带的构想和许昌市城乡一体化推进区的规划,为许昌—长葛集群经济产业带的发展提供了区域整体发展的导向,便于借力发展、资源整合、适时起跳,获取更好的发展机遇。
(三)制约与挑战
许昌—长葛集群经济产业带的发展也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需要迎接一定的挑战,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要加以改进或规避。
从外部环境来看,周边地区和城市都在加快发展的步伐,对于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的争夺竞争加剧;行政区划分割,阻碍了产业带内生产要素更合理的有效配置;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影响了现有产业的集聚和招商引资的进一步开展;国家继续强化土地和信贷管理,土地、资金等要素紧缺,园区规模扩大和中小企业融资均遭遇困难;在新一轮的宏观调控中,国家对钢铁、汽车、铝工业等行业陆续设置了更加严格的准入门槛,产业政策的重点由产能调控和优化布局转向了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对产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从产业层面来看,产业带内拥有一批多元化的优势产业,但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产业层次在低水平徘徊,除电力装备工业技术含量较高外,轻纺、发制品、食品加工等产业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对于消化剩余劳动力、减轻当地就业压力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技术含量较低,容易被模仿复制,形成恶性竞争,且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传统产业改造提升难度较大;集聚区内产业的关联度较低,更大程度地表现为企业在地理位置上的简单集中,没有形成专业化的分工协作和上下游产业的拓展、延伸。
从企业内部来看,现有企业以小企业居多,市场竞争力偏低、抗风险能力较弱,规模效益无法体现;大部分民营企业从小作坊式的家庭经营成长起来,主要依赖于亲情管理、乡缘管理,尚没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企业管理者的经营理念相对保守,成熟的经理人阶层的引进相对困难,都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壮大。
二、发展目标
(一)产业带定位
许昌未来的先进制造业集聚区、科技创新先导区、现代物流业发展区、生态旅游观光区,集群经济隆起带,许昌与郑州产业互动发展的重要腹地。
(二)发展思路
科学规划,注重引导。立足优势产业,发挥区位优势,通过政府规划和引导,打破行政区划约束,依托工业园区建设,推动产业整合,促进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集中。夯实基础,强化支撑。引进先进的技术和发展模式,建立企业创新机制,拉长产品链条,改进生产流程,推动产业集群沿价值链不断拓展提升。突出特色,扶优促强。利用区域内特色资源和既有企业基础,坚持劳动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并重发展,加速培育驰名品牌和龙头企业,加快产业集聚,扩大集群效应,逐步实现与郑州都市圈产业的对接和互补,带动全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三)发展目标
“十一五”时期(2006—2010年),工业经济快速增长,传统产业集群规模扩大,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初具规模,形成一批竞争力强、市场影响力大的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工业整体素质得到提升。服务业快速发展,立足豫中、辐射全省的物流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信息网络两大平台初步建立,第三方物流快速发展,一批在全省有一定影响、规模大、效益好的大型综合物流品牌企业基本形成。文化旅游业快速、健康发展,旅游产业集群初具规模。2010年,产业带GDP达到520亿元,工业年销售产值达到1100亿元;物流业年交易额达到110亿元;文化旅游业年收入达到10亿元。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传统产业集群规模进一步扩大,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稳步发展、基本成熟,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服务业支撑体系健全,现代物流体系基本建立。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健康发展,产业带服务配套能力增强,产业结构更加合理,整体竞争力明显提高,产业带集聚、带动效应更加明显。2015年,产业带GDP达到1200亿元,产业带工业年销售产值达到2300亿元;物流业年交易额达到300亿元;文化旅游业年收入达到23亿元。
“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建成全国有影响的汽车及零配件产业基地,特色纺织服装产业基地,电子、电器产业基地,全球最大的超硬材料基地、发制品产业基地。2020年,产业带GDP达到2500亿元,产业带工业年销售产值达到4800亿元;物流业年交易额达到800亿元;旅游业年收入达到50亿元。
三、发展借鉴
(一)产业集群的基本理论
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内相互联系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的集合。集群包括一批对竞争起重要作用的、相互联系的产业和其他实体。按集群内企业的分工合作形式,产业集群分为三种类型:水平一体化型、垂直整合型和共生合作型(水平一体化和垂直一体化共存型);按集群发育的驱动力量,产业集群分为外生型产业集群和内生型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有六大特征:中小企业在特定区域集聚、弹性专精、分工合作的网络化、根植性特征、创新特征和自我强化的特性。产业集群具体有四个方面突出的作用:形成和获得外部规模经济;优化资源配置;取得行业竞争优势;促进新技术的产业化。
(二)产业集群的运行机理
剖析产业集群的内部结构,能够发现其运行机理。从纵向看,它是由多条以降低研发和生产成本为目的的产品线扭结在一起而形成的产业价值链,其中包括产品的设计、原材料和零部件生产、装配、销售、物流和服务各个环节。从横向看,它是为产业价值链服务的各种中介组织簇群,包括商业银行、风险投资、孵化器、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公关公司、各种协会组织、猎头公司,以及高校和研究机构等。一个完整的产业集群以价值链为经线,以中介服务组织为纬线,构成了一个纵横交错的网络,使其充分享受专业化分工优势。产业集群以核心产业为中心逐级向外发展,首先是被上、下游产业和旁侧产业所包围,然后又得到公共机构、技术中心、行业协会和专业服务机构的有力支撑,见图3—1。
产业集群所体现的竞争优势源于集群独特的运行机理—自组织强化:一批产业相关的企业群体在一个相对狭小的地区,既彼此竞争又相互合作,竞争和协作互相转化。集群内企业依靠其地理位置的聚集,利用区域性市场的特点,增大市场联系的稳定性,减少市场交易费用,维护社会分工产生的利益。群内企业对于集群整体竞争优势的依赖,以及寻求自身发展的压力使得群内企业处于不断的竞合博弈中,形成新型的竞合关系。单个企业在竞合博弈的网络化成长中寻求发展,以及在这一竞合过程中影响整体的竞争优势。产业集群的自组织强化过程主要表现为“分工扩展与网络效应”、“集体学习与创新依赖”和“外部经济”三个方面。
图3—1集群产业的圈层式演进路径
(三)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
国际上,以内部市场结构为标准,将产业集群划分为轴轮式、多核式、网状式、混合式和无形大工厂式五种发展模式。轴轮式集群是指众多相关中小企业围绕一个特大型成品形成的产业集群,如日本的丰田汽车城和意大利的百能顿产业集群。多核式集群是指众多中小企业围绕三、五个大型成品商形成的产业集群,如美国的底特律汽车城,有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三大汽车公司,这三大全球知名企业带动了众多规模不同的汽车企业。网状式产业集群是指众多相对独立的中小企业交叉联系,聚集在一起形成的产业集群,如意大利马尔凯大区佩扎罗省的木器家具产业。混合式集群是由多核式和网状式混合而成的产业集群,集群内部既存在几个核心大企业和一些相关的小企业,又存在着大量没有合作关系的中小企业,如美国的硅谷和印度的班加罗尔软件工业园。无形大工厂模式的集群是由诸多在生产流程上相连接的小企业所构成的产业集群,如意大利的普拉特毛纺织集群。
许昌的有色金属产业集群属于混合式集群。集群内部既存在几个核心大企业和一些相关的小企业,又存在着大量没有合作关系的中小企业。大周镇有色金属产业园主要集中了不锈钢、铜和铝三类企业,一方面,每一类企业中都有几家年销售收入几千万、甚至上亿元的大企业,如河南青山金汇不锈钢有限公司、长葛市众茂铝业有限公司、长葛市金佳铝业等,同时还有围绕这些大企业的上千家年销售收入几十万、几百万的中小企业;另一方面,不同金属类别企业之间相对独立,交叉分布,构成网络状。除了不锈钢、铜和铝三类企业外,集群内还有光缆生产、合金加工、钼铁加工等企业,这类企业之间的联系和配套更少。
许昌的发制品产业属于轴轮式集群发展模式。目前许—长产业带上聚集着30家已登记注册的发制品加工企业,个体加工户几百家,但是,集群内瑞贝卡企业一家独大,年创汇上亿美元,其他都是些中小企业,主要是从事发制品的生产,借助瑞贝卡的国际影响力,寻求企业发展空间。与国际典型的轴轮式集群不同的是,许昌的发制品集群产业链不完整,集群内企业缺乏交流和配套,众多的中小企业没有围绕瑞贝卡进行配套生产,相反,经常是小而全,多而不精,容易形成恶性竞争。调整的方向是发挥发制品行业协会的作用,加强对中小企业的引导和监督,促进沟通和合作,进一步整体提升集群的竞争力。
(四)产业集群升级
产业集群升级是形成促使集群内部的生产流程、产品、功能和价值链条不断升级的机制,表现在集群内的企业产品有自主品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产业集群沿价值链不断提升等。
浙江产业集群升级的轨迹:(1)专业市场不断发展,引领产业集群不断升级:以专业市场为依托,把千家万户的家庭工厂有效地联结起来,形成最具浙江特色的专业市场 家庭工厂的经营模式,也就是通常说的“小商品、大市场”的“浙江模式”。如绍兴中国纺织城、义乌中国小商品市场。(2)企业间合作网络逐步发展:大企业间实现强强联合,同时一些大的企业开始整合中小企业,形成以核心企业为控股的集团公司,形成分工合作体系,典型代表是正泰集团的整合。(3)集群主动嵌入全球价值链:为国际大企业贴牌加工、通过专业化市场进入全球价值链、在发达国家设立研发机构等。(4)产业集群的自主创新能力逐渐增强:发展初期以模仿为主,逐渐走上自主创新的道路。具体措施是集群设立公共研发机构,大企业设立研发中心,加强产学研结合等。
广东促进产业集群升级的具体做法:(1)成立技术服务机构。如中山小榄镇投资近千万元建立汉信快速成型技术服务中心,重点解决五金制品模具技术不过关的问题;中山古镇与上海复旦大学电光源研究所合作建立了中山市照明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2)信息化提升。广东专业镇共创建了35家特色网站,如南海西憔建立“南方纺织信息网”,为纺织企业提供信息服务;盐步镇创建了“中国内衣网”等。(3)促进产学研合作。如中山沙溪镇研发中心与东北大学、北京服装学院、江门五邑大学等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服装设计、服装面料、辅料等领域的研发。(4)组织博览会和研讨会,加强国内外的交流与合作。如东莞虎门镇的“虎门国际服装节”、中山沙溪镇的“休闲服装展销会”、中山大涌镇的“红木家具发展研讨会”,佛山石湾中国陶瓷城每年举办一期“中国陶瓷发展与未来高峰论坛”等。
四、发展重点
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全面提升服务业水平,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集群升级。重点培育超硬材料制造、汽车及零部件制造、食品加工、纺织、发制品、有色金属回收加工、现代物流、生态文化旅游八大产业集群。
(一)超硬材料制造产业集群
1.产业链分析
超硬材料生产的龙头企业—黄河旋风集团,主要生产人造金刚石和金刚石制品,主导产品有超硬材料(人造金刚石、CBN、PCD、镀覆金刚石、金刚石微粉、CBN微粉)、金刚石制品、UDS系列金刚石压机、建筑机械、特种车辆和自动化控制装置六大类146个品种。公司是国内人造金刚石及其制品行业的排头兵,目前人造金刚石生产能力为15亿克拉,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40%,全球市场占有率为15—20%,是国内最大的金刚石生产基地,国内同行业第一,世界第三。企业拥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上海研发中心,集科研、生产、贸易于一体。参照图4—1可知,集团已经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人造金刚石产业链,并在关键环节上拥有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图4—1人造金刚石产业链
目前我国人造金刚石产品品质集中在中低档,高端产品仍主要掌握在西方企业手中。而中低端产品由于进入壁垒相对较低,国内的竞争已经比较激烈,因此未来企业的出路在于发展人造金刚石的高端产品(高品级,高附加值)和金刚石制品。
人造金刚石被广泛应用于矿山开采、石材切割、基础设施建设、房屋维修、机械加工、地质钻探、光学仪器,下游消费需求巨大;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人造金刚石已成为微电子、光电子、通讯、航天、宇航等高科技领域不可替代的关键材料,其制品的研发和制造大有可为,集团经济及金刚石基地建设将持续发展。
2.发展方向
建设全国重要的金刚石及其制品研发基地。依托黄河集团,充分发挥其研发优势,鼓励其进行科技创新,加大技术开发力度,研制开发高端产品,打破国内超硬材料徘徊在中低档销售市场的格局;延长产品加工链条,研制开发大规格、高品质金刚石及民用金刚石制品。
建设世界产量第一的金刚石及其制品生产基地。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做强主导产业,实现金刚石单晶及制品产量和市场占有率居同行业首位。
在稳固金刚石产业基地的同时,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向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领域拓展。
3.布局导向
以黄河集团为极点,构建发散式产业布局模式。内核是黄河集团研发中心,向外层层建设金刚石制造圈、金刚石制品生产圈、金刚石交易物流圈。以长葛为生产基地,以郑州为窗口,不断集聚、吸引、培育相关企业的加盟,以波状效应,延伸产业链条,实现集群发展。
(二)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产业集群
1.产业链分析
汽车产业是综合性产业。如图4—2所示,汽车产业链涉及原材料行业、零部件行业、交通运输业、维修服务业等许多行业,并能带动100多个相关行业的发展,产业链条极长,联动效应巨大。汽车零部件产业链是汽车产业链的一部分,它由具有层级关系的汽车零部件企业的价值活动构成,上游是原材料企业的价值活动,下游是汽车整车企业的价值活动,如图4—3所示。
图4—2汽车产业链
图4—3汽车零部件产业链
许昌至长葛产业带内汽车及零部件发展势头良好,拥有远东传动轴公司、奔马集团、恒丰实业、万向钱潮等重点生产企业。零部件产品包括缓冲器、制动器、变速箱、车轴、车轮、减震器、散热器、消声器、排气管、离合器、方向盘、转向柱及转向器等;部件产品包括离合器总成、变速器总成、传动轴总成、分动器总成、前桥总成、后桥总成、中桥总成、差速器总成、主减速器总成、前后悬挂弹簧总成等;整车生产包括低速载重汽车、三轮车、摩托车、电动车、农用车、特种车辆等。基本实现了零件加工—部件配套—整车装配链条的初级整合。问题在于目前是以零部件分散加工为主,参与配套生产能力较弱;整车市场主要面向农村,产品层次低,盈利空间小。产业链上影响价值产出的最直接、最显著的环节在于下游汽车整车市场、售后市场、海外市场,是今后开拓和融入的方向。
2.发展方向
充分发掘汽车及零部件领域的优势,坚持整车发展和零部件升级并举,积极进行产业整合与资本运营,以行业龙头企业为依托,加快集群建设,努力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国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生产基地。
加速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建设。重点扶持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比较优势突出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加快形成传动轴、万向节、车轮等系列产品集群,推动零部件产业整体上规模;顺应汽车零部件模块化发展趋势,推进零部件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逐步建立标准化、系统化、通用化的汽车零部件生产体系;进一步扩大配套量,逐步转向为国内多家主机厂配套,进而参与国际分工,尽快在国内形成零部件产业优势。重点支持远东传动轴公司年产400万套汽车传动轴和年产300万套等速万向节总成项目、万向前潮中亚公司年产2000万套万向节总成生产项目建设。
大力发展汽车整车生产。以奔马集团为依托,不断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大力开发适销对路产品,培育自主品牌;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继续专注细分市场,突出低速载货汽车和特种车辆制造,与郑州、洛阳整车产品形成互补;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增加国内影响力。重点建设河南森源集团年产10万台轻型、中型卡车,30万辆低速载重汽车、三轮车项目。以须河车辆为依托,扩大生产规模,加快特种车辆的发展。
促进汽车衍生经济,振兴汽车服务业。目前许昌市万通集团提供了汽贸—运输—检修一体化的发展模式,要继续将该平台做强做大,并围绕该平台的建设,加快发展汽车零部件交易市场;零部件企业积极介入整车企业的售后服务网络;构建覆盖全国的汽车物流网络;拓展汽贸电子商务、旧车交易置换、汽车美容装饰、汽车运动旅游等项目,挖掘汽车下游产业链利润。
3.布局导向
以龙头企业为极点,重点建设“三区一市场”。魏都民营科技园机械加工区,以恒丰实业为龙头,重点发展汽车轮毂、后桥壳档圈等;许昌县民营科技园汽车零部件工业区,以远东传动轴、万向钱潮为龙头,重点发展万向节传动轴总成、重型汽车传动轴总成、万向节十字轴总成、后桥差速器十字轴总成、摩托车等;许昌县机车机械零部件综合市场,主营机车、机械、传动轴、零配件批发、加工、物流等;长葛市城南工业集聚区机械加工制造区,以奔马集团为龙头,重点发展低速载重汽车、特种车辆、三轮车、电动车、农机配件、汽车配件等,依托国内外知名整车生产厂家,联合生产重型卡车。由南向北延伸,形成零部件加工—总成—集散—整车生产的格局,与郑州市场呼应发展。
(三)食品加工产业集群
1.产业链分析
食品原材料品种多样,衍生出的食品加工产业链条众多,产业链纵向延伸空间较大;产业集群内横向关联产业较多,主要涉及食品包装、食品机械制造、精细化工、物流、连锁经营等。如图4—4所示。
图4—4肉制品加工产业链示意图
目前,许长产业带上的食品加工业主要有粮油加工、肉制品加工、豆制品加工、蜂产品加工、绿色无公害果蔬加工等。许昌县是国内最大的腐竹加工基地,长葛是全国三大蜂产品加工基地之一,长江以北最大的蜂产品加工基地,该区域的肉类加工企业众品食业公司,已成为全国大型肉类分割基地之一。
整体上看,许昌市食品产业集群发展处于较低的层次,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产业组织结构还不能适应食品产业集群化发展的要求,主要表现在:食品工业对农业、服务业的带动作用不强,食品工业发展与原材料生产基地建设、市场网络建设之间的利益机制没有形成,原料初加工多,产品附加值较低;企业规模小、技术创新能力弱,自我发展能力不足,缺乏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产业集群内部,食品机械、食品配料、食品包装、生物制药、物流配送等相关产业发展滞后,产业关联度低、配套能力不强。
2.发展方向
拉长大豆精深加工、小麦精深加工、肉蔬精深加工三大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重点加快许昌县腐竹、长葛蜂产品、许昌县食用菌等特色食品产业聚集区建设。重点支持众品食业、质源豆制品公司、华龙公司等一批食品企业的快速发展。
建设优质食品原材料基地,突出优势和特色,推进食品工业原料生产基地化、产销经营一体化、食品产品优质化。
强化食品加工企业的战略意识和创新意识,推动食品工业由产量优势向“品牌 规模”优势转化、由传统加工向高新技术加工转化、由管理粗放型向管理精益型转化,形成高附加值基础上的规模效益。
建设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加强食品检验、检疫,加强食品安全管理。
3.布局导向
沿107国道,以许昌城市郊区—长葛连接线为中轴,建设绿色食品原材料生产基地。以魏都食品工业城、许昌县民营科技园区为依托,引导加工企业向园区集中。
(四)纺织服装产业集群
1.产业链分析
产业带内的纺织工业以棉纺为主,属于天然纤维纺织业。纺织业的产业链条较长,如图4—5所示,从天然纤维原料(籽棉),经过初加工(絮棉)、纺纱、织布、染色、整理(包括面料设计)、制衣(及服装设计)、批发、零售,一直到最终消费,涉及三次产业中的众多部门和环节。
图4—5纺织产业链
在产业链中,天然纤维的生产是产业价值链形成的基础,但由于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土地资源依赖性强,技术含量不高,生产规模分散狭小,生产者众多但生产效率低下,因而其附加值和总利润额较小,人均利润在产业链中最低。
处于中游环节纺织业的生产厂商,主要是运用已有的设备工艺对上游提供的初级原料进行精加工,来生产为满足下游服装制造所需的各种规格质量的中间产品。由于纺织机械设备和配件已由其上游纺机制造业按标准化所提供,所以技术含量不高,但成本和规模生产的压力较大,基本属于劳动密集型。从利润来看,技术创新给中游厂商带来的超额利润比较有限,主要来源于规模经济和专业化。
处于下游的服装制造业是整个产业链的龙头,其服装设计融文化、艺术、知识和品牌于一体,呈现很强的技术密集型特点,具有强大的核心竞争力,所以占有了产业链中的较大利润,它是产业价值链的“战略环节”和利润库所在。
许昌纺织工业基础良好,且具备发展的原料资源优势、劳动力资源优势和相应的气候条件,目前的主要产品有棉纱、棉布等,总体处于产业链的前端,附加值低、利润空间小,需要通过专业化和规模化的生产寻求效益。下游产业利润空间较大,但技术要求也较高,是未来的努力方向,需要积极地引进和扶持。
2.发展方向
立足纺织企业现有基础和优势,以市场为导向,积极采用先进技术,加快更新淘汰现有落后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大力发展棉纺织业,突出发展儿童服饰业,逐步实现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塑造行业品牌和市场品牌。
强化技术创新,提升产品档次。鼓励纺织企业加大科技投入,积极与研发机构合作,加快技术改造步伐,引进新型纺纱技术,提高工艺装备水平,大力发展用于中高档面料生产和替代进口的精梳纱、无结纱、高支气流纺纱、高档针织用纱、各种混纺交织品和高支密支物,推进纺织产品升级换代。重点抓好正和纺织有限公司彩棉精梳生产线和紧密纺生产线项目、裕丰纺织有限公司高档精梳生产线、普梳生产线、30万锭高档紧密纺生产线、新型纺纱及特种纱、花式纱生产线项目。
强化结构调整,拉长产业链条。以完善区域配套能力、提高行业整体竞争力为目标,加强与郑州等地纺织服装业的联系,依托重点骨干企业,加快化纤、织造、纺机规模化发展,重点开发服装面料终端产品,不断提高后整理水平,形成棉纺、服装紧密衔接、产业链条完整的纺织工业新格局。
强化扶优扶强,培植企业集团。重点支持裕丰纺织、正和纺织等一批骨干纺织服装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实施强强联合,形成规模优势,强化竞争能力,建成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特色纺织产业基地。
3.布局导向
纺织工业在许昌县、魏都区相关区块集聚。许昌县,以正和纺织为龙头,在尚集—大韩以南、后街以北、饮马河以东、高速公路以西,规划2平方公里的纺织工业园,重点发展彩棉精梳、紧密纺、高档整理织物、童装等。魏都区,以裕丰纺织为龙头,在腾飞路以西、许昌县规划行政区以南、清潩河以东、金湾社区以北,规划3平方公里的轻纺工业区,重点发展精梳纱、无结纱、高支气流纺纱和高档针织用纱等。通过龙头企业的互动,逐步由工业集聚向产业链对接过渡。
(五)发制品产业集群
1.产业链分析
发制品行业是以人发、特种化纤丝为原材料,经过一系列工序加工,最终产品为假发饰品。该行业的产品链较为简单,如图4—7所示,上游为发制品集散中心和进口的人发和化纤丝的原材料供给,下游直接面临消费者群体(或通过经销商)。在发制品产业链上,利润最丰厚的是原材料生产(化纤丝生产)、研发和销售,并不是假发的生产。
目前许长产业带上聚集着近30家已登记注册的发制品加工企业,从业人员达1.3万人。2006年该区发制品产业实现销售收入27.3亿元,出口创汇2.33亿美元,利税7.1亿元。发制品产业已经是许昌市外向型经济的主体产业,初步形成了在全国乃至全世界有一定影响的产业集群。但集群内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大多数企业主要是进行假发的生产,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产品附加值较低,利润空间不大。
图4—6发制品产业链
总体上看,许昌发制品产业还处在较低层次的产业聚集,属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工业,多数企业规模较小,布局较为分散,产业集群总体规模大而不强。集群内企业之间的业务重叠,互补性差,生产雷同化,多数产品档次不高,以低质扩量经营为主。集群的创新能力差、品牌运作能力不足,绝大多数发制品企业从事贴牌生产,普遍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目前需求主要来自国际市场,美国的销售网络多为韩国客户所控制,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创牌难度较大;国内市场开发空白点较多。集群缺乏集体行动规则和规范,企业之间合作意识差、存在无序竞争,相互争夺原材料、产品竞相降价,缩小了产品利润空间。大量“小而全”的企业在同一个集群集聚,阻碍了产业链的延伸并危及集群自我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
2.发展方向
加快现有企业整合,推进产业向园区集聚,实现集团化、集约化发展,带动产业集群升级,将许昌建成全球最大的发制品产业基地,形成全球发制品信息中心、生产中心、研发中心、产业标准中心。
培育企业集团。依托现有产业基础,以龙头骨干企业为重心,鼓励和引导企业走集团化、集约化发展之路,重点支持瑞贝卡等发制品龙头企业的发展,发挥其在产业价值链整合中的带动作用,促进发制品企业在同一价值链上分工、协作。
拉长产业链条。向产业链的高端延伸,增强集群内部自配套能力,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和档次,重点抓好瑞贝卡公司年产3000吨假发用新型化纤发丝生产线、年产400万条化纤丝生产线、400万条工艺发生产线。注重国内发制品消费市场开发,构建国内营销网络,扩大国内消费市场份额,重点抓好瑞贝卡发制品公司国内营销网络等项目建设。形成发丝生产—假发加工—批发销售(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面向客户的直接服务完整的产业链条。
培育自主品牌。鼓励企业加大科研投入,搞好技术创新,以瑞贝卡发制品研究机构为中心,与有关大专院校联合进行技术创新和新产品研发,加强宣传和推介,培育引领国内消费潮流的发制品品牌;注重先进技术的引进、吸收和运用,提高许昌市发制品行业的技术水平。
3.布局导向
从目前档发加工企业空间分布看,主要集中在许昌县、魏都区。许昌县以瑞贝卡公司为依托,以瑞贝卡大道、潩水路两侧为主,建设2平方公里的发制品工业园;魏都区加快扶持一批中小发制品企业上档次、上规模,加强环保治理,建设发制品产业集聚区。
(六)有色金属加工产业集群
1.产业链分析
废旧有色金属加工业,是对废旧有色金属的循环再利用,体现了循环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市场前景广阔,其产业链如图4—7所示,涉及废旧金属回收、再生、加工等多个环节。
图4—7再生有色金属加工产业链
有色金属加工业集中分布在大周镇和长葛市区,以有色金属收购、冶炼、加工、销售为主,经营铝、铜、不锈钢制品和金属炉料,产业链条相对完整。截至目前,有色金属加工企业14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65家,资产规模近30亿元,从业人员3万余人,2006年实现销售收入40亿元,利税3.2亿元。大周镇在业界享有“有色金属之乡”的美名,有一支庞大的专业队伍从事废旧金属收购工作,废旧金属品种繁多、门类齐全;冶炼、加工企业众多,销售市场功能完备,设施齐全,在省内外享有较高声誉,产业集群初具规模。
问题在于目前有色金属的分拣、管理主要散布在各小型收购门市,进行简单处理,对周边道路、交通、环境都造成了影响;冶炼以作坊式的小型企业较多,生产缺乏成熟的技术支撑,难以保证进入加工环节的品质,且存在能耗、污染问题;有色金属加工企业规模偏小,仍以初加工为主,骨干企业正着力投资新建深加工项目,这是未来产业链延伸的主要方向。
2.发展方向
积极关注废旧有色金属二次回收利用工艺技术的研究和发展趋势,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和能量,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
整合现有高能耗、高污染、资源浪费严重的作坊式生产企业,进行资源的有效配置,形成规模化生产,提高企业的资源利用率。
巩固提高初级加工的基础上,向深加工发展,提升产业技术水平,着力发展终端产品,形成规模效益,提高产品附加值。重点发展铝型材加工业,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和加工工艺水平,在发展高中档建筑装饰型材的同时,大力发展汽车、轻轨客车、集装箱箱体及散热器等大截面工业型材和高级幕墙料,实现产品的升级换代和转型,并不断扩大建筑型材出口。重点支持金阳铝业有限公司年产10万吨再生合金铝项目、青山金汇不锈钢产业有限公司年产30万吨不锈钢产品项目、宇龙管业股份有限公司年产10万吨钢管生产项目及年产15万吨不锈钢压延加工项目。
扶持龙头企业,实现产业集中,加强与产业带内相关装备制造业的产业联动,通过市场、基地、产业的互动,拓宽废旧有色金属—有色金属制造产业链,补齐产业链上的断链、缺环,最终形成相互配套、高效协作的循环经济产业集群。
3.布局导向
以长葛市为重点,充分发挥废旧金属集散地的优势条件,重点建设两大园区。长葛市大周镇有色金属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好五大功能分区(回收市场区、物流中心区、铝资源再生产业区、不锈钢再生产业区、铜资源再生产业区),以青山金汇不锈钢公司、金阳铝业为龙头,重点发展不锈钢、铝、铜的深加工;长葛市城南工业集聚区有色金属加工区,以宇龙公司、祥和铝材公司为龙头,重点发展铝型材加工、铝型材批发交易市场。推进产业发展布局调整,尽早实现长葛有色金属加工产业的南北对接。
(七)现代物流产业集群
1.产业链分析
现代物流产业链包括货物的运输、仓储、装卸、加工、包装、配送、信息处理以及进出口等环节,拥有完整产业链的大型现代物流企业能够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服务。区域物流系统涉及公路、铁路、仓库、场站、管理体制、信息平台等诸多相关因素。如图4—8所示。
图4—8现代物流链示意图
许—长产业带区位交通优势明显,区内钢材交易市场、汽车零部件批发市场初具规模,万通汽贸中心已成为豫南地区最大的汽车贸易城;大型企业内部生产型物流业健康发展。就产业带整体而言,目前的现代物流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现代化物流基础设施、网络信息平台、市场体系等不够健全,缺乏独立于企业之外的第三方物流企业。
2.发展方向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引入先进的物流管理理念、技术和设备,建立健全现代物流服务网络体系,逐步实现物流业的信息化、标准化、社会化和国际化,将许昌建设成为全国现代物流产业链中的主要枢纽和结点。
建立良好的物流市场秩序。打破条块分割,建立统一的物流市场,重点抓好魏都物流园、长葛物流园、万里物流园、东区物流园建设,积极引导物流企业入住园区。积极培育物流市场中介组织,加强行业自律和市场监管,形成公平、有序竞争的物流环境。
建立现代物流信息平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以互联网为载体,包括电子数据交换中心、电子商务认证中心和金融结算中心的物流信息平台。加快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实行电子结算、在途货物跟踪等服务,实现物流环节的有效控制,全程管理,提高物流效率。
培育现代化物流企业。以万里运输集团、万通汽贸集团、汽车零配件交易市场为依托,发展第三方物流,培育一批集市场信息、仓储、配送、多式联运、展示、交易功能为一体的现代物流企业。鼓励物流企业与科研院所开展科技合作,加强对物流信息关键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提高现代物流信息技术和装备水平,促进物流企业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提高物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区域竞争力。
3.布局导向
许昌城南物流园。依托京珠高速公路、许亳高速公路、许开高速公路、许平高速公路、107国道及京广高速铁路等交通便利条件,以万里物流、冷王物流为重点,建设现代化、多功能、多层次、集散功能强的综合性物流园。
许昌东城物流园。依托京珠、许尉高速公路、311国道、神郸铁路、省道237等交通条件,建设建材、家私、食品、水产品、果品、花卉苗木、原材料储运、配送、汽车、农机、农产品交易为主要服务功能的物流配送中心。
魏都物流园。依托河南(魏都)民营科技园区,建设集汽车交易、维修、证照办理、二手车交易为一体的汽车贸易区。
长葛物流园。沿107国道西侧,京广铁路以东,北起彭花公路高架桥,南至许昌县界,重点建设钢材批发交易市场、建材装饰物流交易中心、农资与日用消费品物流配送中心三大物流项目。
特色市场建设。规划建设许昌市农产品批发市场、许昌县汽车零部件批发交易市场、许昌县食用菌交易市场、许昌县花卉苗木交易市场、长葛官亭蜂产品交易市场、东区万里小汽车市场、许昌农机市场等。
(八)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集群
1.产业链条分析
文化旅游产业包括“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产业链条较长。与其相关联的产业众多,主要有金融、保险、电信、媒体、园林、文化、工业、农业等,各关联产业的协同发展,形成了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趋势。如图4—9所示。
图4—9旅游业产业链条示意图
在整个产业链条中,景区建设处于产业链的中心环节;旅行社直接面对旅游消费者,处于产业链的下端;吃、住、行、购、娱处于产业链条的高端,对整个服务业的发展具有较强的拉动作用。
许长产业带处于许昌城乡结合部,是郑州1小时都市圈城郊休闲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域内三国文化、葛天文化、华佗医药历史文化资源丰富;花木种植历史悠久;水域面积较广,旅游开发用地较多,周边生态资源可开发潜力较大。发展历史文化游、生态休闲游、特色农业游、娱乐健身游基础条件良好。
生态文化旅游业作为许—长产业带主导产业之一,就目前的发展现状看,旅游资源开发力度不大,缺乏龙头景区(点)和具有销售中介职能的大型旅行社企业集团引领,区域之间、部门之间缺少有效合作,资源整合不够。旅游产品和服务价值链较短,旅游业六大要素及其相关产业发展不协调,旅游信息服务、交通运输、旅游商品、饮食住宿、保健娱乐等关联产业还不够完善配套,关联度不高,产业结构尚处在资源开发的初级阶段,没有形成大旅游格局,产业集群化发展的机制尚未形成。旅游产品缺乏有效的宣传推介,产品知名度不高,市场竞争力弱。乡村旅游景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2.发展方向
以建设生态城市、园林城市、森林城市为契机,改善、美化生态环境,开发整合文化、旅游资源,打造名牌旅游景点,培育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加强关联产业的互动与协作,实现集群化发展,提高旅游市场竞争力,提升许昌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整合优势旅游资源。依托独特的曹魏三国文化旅游资源,以建设曹魏三国园为重点,以华佗康体养生园、三国曹魏文化遗存点为支线,融入丰富的文化内涵,形成可视性三国文化旅游载体,与城区三国曹魏文化旅游景点景区的开发建设相呼应,提升历史文化游品味和档次。
大力开发特色旅游。特色农业游、休闲娱乐健身游,重点做好长葛机场5000亩生态园(融音乐始祖葛天氏文化内容)、许昌县5000亩生态园(融三国曹魏和华佗中医药疗养旅游文化内容)、魏都四季采摘园(融四季采摘生态游内容)、做好清潩河14公里林水一体景观带和曹操饮马河17公里林水一体景观带建设,形成“林—水—城”一体化林业观光带。建设107国道许昌—长葛段花卉长廊,培育特色旅游精品景区。现代工业观光游,依托河南瑞贝卡发制品公司、长葛市有色金属循环经济产业园、黄河旋风集团等大型企业,开拓特色工业旅游线路,展示企业文化精神,寓教于乐。
发展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加强公用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功能。引导旅游要素产业、相关产业向优势区域和精品旅游景区聚集,构建配套完善的旅游综合产业体系。突出特色,壮大旅游餐饮业;优化酒店结构和布局,适当发展高档旅游宾馆,大力发展中低档宾馆,扶持特色农家小院建设;构建方便快捷高效的旅游客运体系;形成综合性旅行社、专业旅行社、散客服务中心等各具特色的旅行社体系。健全市场,扩大旅游购物业;注重品位,拓展文化娱乐业。重点建设中原旅游商品大卖场、自驾车露营地、酒店、旅馆、古庙会演艺广场、景观房地产等项目。构建吃、住、行、游、购、娱大旅游格局,扩大聚集效应,推动相关产业的协调互动发展。
3.布局导向
以许昌魏都区和长葛市为首尾,以107国道及清潩河为轴线,以工业园区、生态园区和文化园区为节点,以轴线两侧的村庄群落为两翼,发展文化旅游、生态旅游、工业旅游、特色田园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健身等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形成“三带、三区、六园、五村”网状布局。
“三带”:沿许昌—长葛城际快速通道(107国道)、清潩河、曹操饮马河建设三条观光、休闲、健身景观带。重点建设清潩河尚集—许昌段休闲长廊工程,两岸依河建设游船码头、茶楼、垂钓及戏水娱乐等项目,打造“许昌秦淮河”。科学规划,加快许扶运河休闲观光项目建设。
“三区”:许昌县科技创业园区、长葛市城南组团、尚集组团(含河南民营科技园),依托园区建设,搞好旅游相关产业开发和经营,重视生态环境和景观打造,构建旅游产业服务支撑体系。
“六园”:曹魏三国园、葛天生态园、魏都四季采摘园、“颍川三长”文化公园、华佗康体养生园、邓庄旅游休闲万乐园。
“五村”:宋庄(葡萄采摘,花卉观赏)、尚集西街(书画展示基地)、丈地(特色餐饮和民族风情)、禄马(曹营水寨—垂钓休闲、住宿)、英刘(春樱夏榴—花卉观赏和民俗体验)。
五、基础设施建设
以适度超前建设为原则,统筹产业带交通体系及供电、供水、燃气、信息、环境治理等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提高产业带基础设施配套能力和管理服务水平,构建与产业带产业发展相适应、有利于加快产业带产业发展和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基础设施体系。
(一)构筑现代化交通网络体系
以加强产业带内外部的紧密联系、降低产业带空间联系成本和交易成本为目标,立足产业带现有三纵交通干线网络,建设以铁路、公路、城市快速通道为主体,贯通全区、连接内外、通达周边的现代化交通网络。加快铁路建设,积极配合京广高速客运铁路(国家铁路I级线)的建设,规划建设天宝路客运站。积极规划郑许、许平、许漯城际轨道建设,争取尽早开工。建设安信快速通道许昌段,规划建设通州大道、柳莺大道、许开路、昌盛路等工程,完善城乡公交和客运站点建设,远景规划郑许城际快速通道,改善城际间交通状况,构筑以高速公路、快速通道为骨架的公路交通体系。
(二)完善水利基础设施
根据产业、城镇和生态用水的需求,统筹规划水源工程、取水工程、供水工程、污水处理工程、输配水管网和排水、排污设施的布局。积极建设产业带供水基础设施,保证产业带内的工业用水需要;增加城市污水处理设施,保障城市污水得到及时处理。做好“南水北调”支线工程配套工作,实施产业带“西水东调”工程,规划建设南水北调蓄水厂,配合长葛城南组团和尚集组团建设,配套建设污水处理厂和排水管网体系,形成水源充足、水质良好、管网配套的供水网络,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污水处理系统,配置合理、利用高效的区域给排水体系。重点规划整治“四河三湖百塘”,即清潩河、小洪河、曹操饮马河、石梁河、南水北调调节湖、滹沱湖、英刘湖、158个坑塘。加强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到2008年底,全部解决产业带内农村安全饮水问题。
(三)建设城市公共设施
根据工业集聚区总体布局,推进燃气管网和供热管网建设,逐步向农村延伸。加快电力能源建设,完善供电系统和电网配置,逐步实现建成区道路架空线入地。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规划电信网、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网建设,推进“三网”实质性融,形成高标准的信息网络体系。合理布局大中小学校和甲乙级医院,加快公共体育设施、医疗设施和老年保健中心等的建设。加快产业带内生态建设,增加垃圾处理设施,以街头游园绿地为“点”,以道路、河流绿化带为“线”,公园绿地为面,形成以线联线、以线含点、以线带面的完整合理的城市绿地系统。完善现有花卉苗木、丰产林和绿化带的设施建设,重点抓好许昌县新区至禄马桥清潩河拓宽工程、小洪河整治疏浚工程、清潩河生态景观带、小洪河景观带和曹操饮马河景观带建设,实现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六、保障措施
(一)强化政府服务引导
整体规划,合理定位,政府引导产业发展方向。通过财政税收政策引导,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朝阳产业发展;禁止和限制落后产业,高能耗、高污染产业。
强化项目建设,支撑产业集聚。围绕《规划》确定的八大产业集群,在招商引资中努力引进一批、包装一批、推介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项目。集中使用市属企业发展资金、科技三项费用等政策性资金的,重点扶持有利于产业集群形成竞争能力的关键项目,一些正在运作的重大工业项目一旦能够落地要优先向集群经济产业带内摆放。依靠驰名品牌,聚集催生新的产业集群。发挥品牌在积聚产业要素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开展“品牌兴市”活动,帮助、指导企业做好河南省名牌产品、河南省著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中国知名商标的推荐和申报。积极推进企业标准化工作,争取1—2个全国专业技术标准委员会落户集群经济产业带。
(二)培育龙头壮大集群
龙头企业是产业集群发展的核心。要认真贯彻落实许昌市《关于推进企业战略重组培育发展大企业(集团)的意见》,通过政策扶持、资产重组、引进战略合作者等多种形式,集中扶持黄河集团、瑞贝卡公司、青山金汇、众品、森源、裕丰纺织等一批关联性较大、成长性较强的企业,辐射、示范、引领相关产业集群发展;要全面落实《关于培育发展小巨人企业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扶持20户重点高新技术企业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措施,致力提高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依托工业园区,发展产业集聚。在严格执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前提下,按照技术先进、土地集约、资源节约的要求,优先引进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规模大、能耗低、无污染的项目。注重提高对高新技术的孵化功能,催生、培育更多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工业集聚区要高起点规划、标准建设。推行多层厂房、标准厂房,提高投资强度。突出抓好魏都民营科技园区、东城工业集聚区、许昌县民营科技园区、长葛市有色金属循环经济产业园、长葛市城南工业集聚区等园区建设和发展,确保项目入驻率达到70%以上。以工业集聚区带动产业集群发展,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各具特色的集群经济集聚区。
(三)有效化解瓶颈制约
完善制度、加强管理,认真落实各项政策措施,有效化解金融、土地和环境容量等对产业带集群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
多渠道汇集资金。积极探索民间资本准入机制,建立有效的投资回报机制,吸引民进资本进入;通过发展信用担保、产权交易、土地交易、闲置设备租赁调剂等方面的服务,构筑投融资服务平台;通过让股权、让市场、让技术缓解资金压力,多形式、多渠道利用国内各种资金。培育上市公司实现直接融资。充分利用证券市场在筹集社会资金、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功能,进一步培育优质上市公司后备资源,鼓励支持拟上市企业根据企业现状和发展需要,利用国内、国外市场,选择多种形式上市融资。
完善土地管理制度。统筹规划城乡用地,整合土地资源,集约、节约用地。各地要严格控制年度建设用地计划,在保持占补基本平衡的基础上,用地指标向许、长产业带倾斜。继续推进“三项整治”工作,挖掘资源潜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进一步规范农村土地征用程序,提高征用土地补偿标准,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建立合理的利益分享机制。整体规划,使企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使用集中。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推进企业清洁生产为重点,以企业小循环、园区中循环,带动社会大循环,促进产业带循环经济的整体发展。实施严格的主要污染物控制制度,强化结构调整减排、工程治理减排和监督管理减排措施。加快工业园区、重点镇污水处理设施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加强对重点排污企业的监管,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加强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从源头控制污染总量。
(四)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组建产业带企业综合服务中心,为产业带中小企业提供多方面配套服务。建立企业间服务联盟,提供环保设备、维修站、试验中心、检测中心等方面的服务;为增强竞争力建立分工合作机制;帮助企业扩大在国内外的市场份额。
成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中心。以技术创新中心为活动载体,促进高等院校、研发机构与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同时促进企业研发机构之间的合作,实现产学研的一体化发展。技术中心帮助企业从事技术开发,促进行业技术信息的收集与交流,实现企业的产品革新和多样化,提高产品检测和质量认证水平,改进生产程序并使之合理化。
成立促进中小企业产品出口的服务机构。以有限责任公司的形式组建由几十家中小企业联合组成的进出口服务中心,帮助会员及时提供国际上公共采购的信息;为有意向公共市场出口的中小企业提供资格认证,使中小企业具有可信的资质;提供培训服务,帮助企业了解外部市场,改进竞标技巧。
(五)推进行业协会发展
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加强行业协会的建设和管理,使其成为产业带集群发展与升级的有力抓手。明确行业协会的职能:行业协会除了向企业提供行业规划、行业标准设定和行业统计等纯公共物品外,还要向企业提供培训、咨询、技术指导、会员论坛等价值增值服务。
加强政府服务,扩大赋权范围。政府将更多的权力下放给行业协会,如可将企业成立初审、年审工作划归行业协会;行业协会还可以协助技术监督部门、卫生管理部门、公安部门、科委等部门发放相关产品的许可证,并可参与工商等部门的打假工作和商检部门行业商标的评审认定。
(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更新观念,加大投入,培养和引进各类人才,扩大人才总量,提高人才质量,为产业带集群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储备。大力发展各类技术学校,加大技术院校的人才培养力度,培养各类普通技工和高层次技术人才。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引进海内外中高级技术人才,职业经理人,完善绩效评价体系和机制,加强对中高级人才的管理和考核。以项目带动为依托,孕育本地大企业家。搭建人才交流平台,促进产业带内人才的交流与沟通。
(七)加强市场体系建设
完善市场体系,发挥市场机制在配制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大力发展商品市场,稳步发展要素市场,逐步形成多种类型、多级层次、互相促进、互相依存的市场统一体。加强许昌、长葛城市市场体系的建设,要以城市市场为中心建设多层次、开放性、网络化、布局合理的市场空间体系。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范市场秩序。推进资本市场的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逐步形成多层次、多产品的资本市场,扩大企业直接融资比例。发展产权市场,推进企业的重组、兼并与收购。发展土地使用权转让市场,商业用地原则上都要采取公开招标拍卖的市场办法。发展劳动力市场,逐步消除对农村劳动力的种种歧视。发展技术市场,促进外部先进技术进入产业带,以及产业带内的技术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