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11000005747138B/200912-00018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经济开发区、东城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许昌市2009—2015年服务业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八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附件
许昌市2009—2015年服务业发展规划
一、发展环境评估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许昌市服务业呈快速发展之势,这对于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扩大就业、改善人民生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总量增长明显加快
许昌市服务业增加值由2002年的91.94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196.05亿元,增长速度由2002年的10.2%提高到2007年的15.5%,占全市生产总值的22.9%。
2、社会贡献显著增加
服务业已经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居民就业的重要渠道。2007年,全市服务业实现税收11.27亿元,占全市税收总额的41.4%。2007年,全市服务业从业人员达到69.8万人,占二、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总数的44.83%。
3、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服务业体系
经过多年发展,许昌市初步形成了以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业、批发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为主要支撑,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信息和中介等行业竞相发展的格局。2007年,许昌市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批发零售和餐饮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和其他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完成48.27亿元、62.2亿元、11.5亿元、12.4亿元和61.63亿元,分别占整个服务业的比重分别达到24.6%、31.73%、5.87%、6.34%、31.44%。
但是,许昌市服务业发展中仍存在着不少问题:一是比重偏低,2007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22.9%,远低于全国的39.1%、全省30.1%的平均水平,是全省服务业所占比重低于25%的5个省辖市之一。二是结构不合理,2007年,交通运输、批发零售、餐饮等传统服务业所占的比重较大,占全市服务业56.35%,沿海发达地区仅占30%,而仓储物流、文化旅游、中介服务、金融证券等现代服务业比重明显偏低。三是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没有标准的演出场所和能够承担体育赛事的体育场馆,也没有大型会展中心和五星级大酒店等服务业基础设施。
(二)发展环境
1、有利因素
——区位交通优势明显。许昌位于河南的中心,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在中原城市群中,许昌是中原城市群“核心区”城市,与省会郑州毗邻,成为郑州南大门,并处于开封、平顶山和漯河的环抱之中,可以借助周边城市产业和居民服务需求快速增加的良好机遇,抢先一步拓展服务业发展的地域空间。
横穿东西的南日高速、国道311线,纵贯南北的京珠高速、京广铁路、国道107线,及许平南、郑石等地方高速公路构成“米”字型的快速通道;许昌市距新郑国际机场只有56公里,可以就近与郑州共享新郑航空港。许昌区位交通优势明显,有利于现代商贸物流和文化旅游等服务业的发展。
——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按照《中国旅游资源普查》的分类,全部旅游资源6类74种中,许昌占6类50种。其中有史前文化系列、汉文化系列、曹魏文化系列、钧瓷文化系列等古文化旅游资源,有姓氏宗亲寻根旅游资源,有紫云山、大洪寨等自然山水资源,有75万亩花木生态休闲旅游资源,有许继集团、瑞贝卡公司、黄河集团的工业旅游示范点。近年来,许昌已经形成了“三国文化之乡”、“陶瓷文化之乡”、“蜡梅文化之乡”等三大文化资源品牌优势。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为许昌市文化和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二产业快速发展。许昌市初步形成粮食、棉花、烟叶、花木、无公害蔬菜、中药材、畜牧养殖等多种农产品的生产格局,农业发展基础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许昌市二产门类齐全,基础雄厚,逐步形成装备制造、食品、煤电三大主导产业,涌现出许继集团、黄河旋风、河南瑞贝卡、许昌卷烟厂等一大批知名企业。2002—2007年,第二产业增加值由192.11亿元增长到548.10亿元,年均增速为17%,2007年工业增加值在中原城市群中仅次于郑州、洛阳、焦作,居第四位。快速发展的一、二产业为物流、金融、信息、商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
——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为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2007年许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0740元和5046.元,较上年分别增长20.8%和18.2%,相应的消费支出较上年分别增长20.3%和14.0%。今后,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升级,消费需求由温饱型向享受型转变,高层次物质需求与精神文化需求逐步上升,交通、住房、教育、旅游等消费需求将加速增长,成为消费的新热点和拉动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2、不利因素
——体制制约。金融、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行业以及城市公用事业,受政策约束或部门利益约束,市场尚未开放或开放的程度不够;企事业单位所属的运输、物业、医疗、食堂、印刷等业务社会化服务程度不高。
——资源缺乏有效整合。由于地域经济关联度不高等原因,一方面,许昌市境内各县(市、区)各自为政竞相重点发展商贸、物流和旅游业等服务业,产业资源缺乏应有的整合和优化;另一方面,许昌周边地市特别是郑州、平顶山、漯河都把商贸、物流和文化旅游作为服务业发展的重点,而许昌并没有与之实现有效对接,缺少科学规划和有效整合。
——城镇化滞后。许昌城镇化水平较低,2007年为35.8%,在中原城市群九城市中名列第8位,仅略高于漯河的35.7%,低于中原城市群九城市41.6%的城镇化平均水平。城镇化水平滞后,制约了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三)发展机遇
现阶段,许昌市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无论是外部环境还是内部条件,无论是发展趋势还是现实需求,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1、政府高度重视
国家“十一五”规划提出了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40.3%增加到2010年的43.3%,就业由31.3%增加到35.3%。为此,国务院相继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等文件。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服务业发展,先后出台了《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和《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政策的通知》,对加快我省服务业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有效措施。
许昌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服务业发展,出台了《中共许昌市委许昌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服务业的实施意见》,为许昌市加快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2、对服务业的需求迫切
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以及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加速,都对服务业产生了迫切需求,服务业已进入到战略发展的机遇期。2007年,许昌市工业增加值已突破540亿元,城市化率达到35.8%,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时期,对服务业的需求迅速扩大,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的动力不断增强。许昌市农产品种类齐全,产业发展基础好,已进入由初级农产品向精深加工发展的阶段,加快发展农业生产服务业也具备了较好的需求支撑。许昌市人均GDP已经突破2800美元,居民消费能力不断增强,已经成为推动服务业发展提速升级的重要力量。
3、国内、国际服务业转移加快
许昌市在区位交通、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承接省内、省外和国外服务业转移的条件比较优越,有利于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实现许昌服务业较快发展。
二、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深入贯彻十七大精神,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思想大解放、观念大更新,推动服务业大发展。深化体制改革,加快对外开放,着力在政策上实现突破。建立政府主导、规划引领、创新先行、开放带动、市场运作、主体多元、全民创业的发展机制,增强服务业发展的内在活力。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突出重点,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扩大对外开放,加强载体建设,形成资源整合、产业集聚、优化升级,服务集成的发展新模式,推动全市服务业更大规模、更高水平的发展。
(二)发展战略
1、城镇化带动战略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有效投入,改造老城区,扩展新城区,开发推进区,挖掘潜力,增强城市功能,深化城市户籍制度改革,为农村进城人口提供各项社会保障,在不断增强城镇化内涵和质量的基础上,稳步扩大城市规模。依托人口、资金、技术、劳动力集聚带来的强大服务需求和要素,为服务业集约化提供有力支撑,拓展服务业发展空间,加速城镇化与服务业互动的良性循环,促进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
2、集群化发展战略
充分发挥许昌市服务业比较优势,通过构筑平台,优化环境,规划引导,推动关联企业分工合作,促使关联企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集中培育一批包括仓储物流、文化旅游、商贸流通、科技服务、特色市场等在内的重点服务行业集聚区,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配套、相互呼应、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
3、信息化支撑战略
促进信息技术在服务业领域的推广应用,整合信息服务资源,加大现代物流、商贸流通、商务服务、社区服务等领域公共信息平台建设,以信息化改造和提升传统服务业,完善和提高现代服务业,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和有效利用。进一步完善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建设,建设数字许昌,增强发展新优势,提高综合竞争能力,全面提升我市服务业信息化水平。
4、品牌化发展战略
强化品牌意识,坚持自主创新和吸收引进相结合,凭借深厚文化底蕴和交通区位优势,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服务设施建设、提高服务质量,打造“万里物流”综合物流、“众品食业”低温配送、“河南冷王”冷藏物流、“中国钧瓷”工艺品、鄢陵“花都温泉”休闲度假等一批本土知名品牌,积极引进“沃尔玛”、“丹尼斯”等国内外知名品牌。通过品牌化经营,扩大许昌服务业在全省及全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5、重大项目带动战略
服务业大发展要靠重大项目带动,着力推进许昌—长葛城乡一体化推进区服务业项目、许昌商贸物流城、灞陵桥综合开发、鄢陵县花博园综合开发、神垕古镇旅游综合开发等一批服务业重大项目。以重大项目带动大开放,通过加大对中高端服务业的招商引资力度,采取多种形式,引进大资本建设大项目促进开放型经济的发展。以重大项目带动大突破,用规划、项目招商引资、聚拢资金、配置资源、扩大优势,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以重大项目带动大集聚,围绕现代物流、文化旅游、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集聚群,引进战略投资,充分释放项目带来的聚合效应,形成大规模的资金流、信息流、人才流、技术流。以重大项目带动全面发展,通过建设一批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推动配套项目的建设以及上游和下游产业的发展。
6、龙头企业带动战略
在服务业重点领域选择一批具有比较优势的服务企业。加强组织领导和政策扶持,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加快推进企业兼并、联合、重组,扩充企业规模和实力,引导关联企业和社会资源向龙头企业集聚,延长产业链,提升服务优势,扩大产业规模,使其发展成为核心竞争力强、辐射带动作用大的大型服务业企业集团。鼓励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争取有实力的龙头企业挂牌上市。
(三)发展目标
1、增长目标
2009—2015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12.5%以上,高于同期生产总值增速,使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在2008年的基础上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到2015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达到500亿元。
2、就业目标
2009—2015年,全市服务业每年新吸纳从业人员超过5万人。到2015年,服务业从业总人员超过110万人,占二、三产业从业人数比重在2008年的基础上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
3、结构目标
到2015年,传统服务业发展层次明显提升,现代和新兴服务业规模显著扩张,基本形成与产业优化和消费升级相适应的新型服务业结构。现代和新兴服务业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到46%以上。
三、重点行业发展
(一)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服务业
1、现代物流业
通过“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着力构筑物流基础设施、物流信息网络和会展物流平台,科学布局综合物流园区,重点推进四大物流园区建设,加快发展第三方物流,催生一批具有先进物流经营理念、掌握现代物流技术的大型现代物流企业集团。通过物流环境的改善,吸引外来投资,实现物流产业跨越式发展。2009—2015年,全市现代物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13%左右,争取到2015年,全市现代物流业增加值达到125亿元。
——构筑三大现代物流业发展平台。物流基础设施平台:加大投入,强力推进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公路和城乡公路的交通设施建设,搞好仓储、配送等现代物流设施节点建设,形成以高速公路为主、以国道省道干线为辅、重要节点间快速通道为连接的对外公路交通网络;整合铁路资源,利用现有许昌铁路专线、许昌地方铁路区域枢纽优势,配合物流园区和大型物流企业建设,搞好城南、城北两大铁路专用线建设;抓住郑州机场被国家确定为全国8大区域枢纽机场的大好机遇,建设航空物流仓储配送中心,加强与空港、港口的通关衔接,积极发展航空物流业,形成多式联运的立体网络格局。
物流信息网络平台:以许昌交通运输指挥中心和96520热线和河南万里物流信息网建设为依托,积极构筑许昌市商贸物流公共管理信息平台,将公路、铁路、税务、保险、银行、检验检疫、企业供应链管理等物流信息整合集成起来,建立统一的数据交换平台,充分实现信息的联网共享;鼓励和支持重点物流园区或企业发展与区域物流网的数据交换系统建设,积极发展企业间的电子商务。
会展物流平台:以中原花博会、禹州中药材交易会、长葛农机产品交易会、许昌国际发制品博览会为平台,加强展馆及会展平台软硬件环境建设,培育会展品牌;强化会展服务企业的功能,使会展服务和与之相关的物流服务紧密结合,为参展企业提供展品运输、展示、广告策划等一揽子服务,并提供商品成交后的延伸物流服务。
——积极争取建设二级口岸,推进与郑州国际机场临空经济的良性互动。按照满足机场需求、产业集聚以及实现与郑州机场临空经济功能互补的原则,积极发展机场周边的现代物流业,建设郑州国际机场许昌客货枢纽港。一方面,围绕机场各方面的需求产生的服务业,重点发展房地产业、文化娱乐、大型超市、度假休闲等服务业;另一方面,依托郑州国际机场临空经济的服务特性,建设二级口岸,发展航空运输业的辅助产业,培育临空经济新产业。围绕发展电力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鲜切花等的高科技产业和特色产业,延伸链条,加强与铁路、港口等现代物流延伸线路的有效对接,建设生产性服务业聚集区,把许昌建设成为集运输、仓储、包装、流通加工为一体的现代化国际航空港物流中心,提高对许昌制造业的支撑带动能力。
——科学布局综合物流园区,实现要素配置集约化。重点推进四大物流园区建设。许昌商贸物流园城:利用许昌东南部的仓储用地,发挥京珠、许平南高速公路等交通优势,依托万里运输集团、河南冷王等大型物流企业,发展以药品食品、工业品、建材、纺织品和汽车为主的物流种类,加快推进万里物流园、冷王物流园、纺织品、农机及零部件批发市场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逐步形成完善的商品集散、仓储、配送、信息等多种服务功能的现代化综合物流园区。许昌东城物流园区:利用城区东部的邓庄仓储用地,发挥京珠高速、国道311以及地方铁路的交通优势,结合食品、花卉、汽车贸易等专业性物流的发展,着力推进上海商贸城、万里汽车百汇园、东城区商贸服务中心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形成以储运、配送、加工、交易等为主的多功能综合物流园区。魏都物流园区:依托河南魏都民营科技园区,以万通汽贸公司、大运公司为主,建设集汽车销售、维修、二手车交易为一体的汽贸综合物流园区,重点搞好万通汽贸城物流、大运物流园等项目建设。长葛物流园区:依托许—长城乡一体化推进区,结合长葛市的产业基础,以许昌钢材批发交易市场和建材装饰交易中心为核心,形成以物流配送、加工配货、仓储运输为主的综合物流园区。禹州、鄢陵、襄城要接合本地实际,规划建设一批与本地优势资源关联度较高的现代物流园区,引导企业和物流资源向园区聚集。到2015年末,四大物流园区销售收入达到150亿元以上。
——积极发展特色产业物流,构筑一批特色产业物流园区。电力电子产业物流园区:依托许继集团公司,整合中原电气谷、国家(许昌)电力电子系统产业园物流资源,在中原电气谷规划建设许昌电力电子产业物流园区。汽车及零配件产业物流园区:依托许昌远东传动轴公司、奔马集团公司等企业,整合许昌机动车零配件市场资源,建设许昌市汽车及零配件产业物流园区。烟草及制品产业物流园区:依托帝豪品牌专用线,鼓励和引导烟草生产企业发展物流业务服务外包,扩大烟草物流品种,形成烟草行业物流园区。花卉物流园区:依托鄢陵北国之春花木管理服务公司,完善鄢陵花木电子交易中心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冷链物流园区:依托众品生鲜物流公司,通过联盟合作,以打造国内4A级综合型冷链物流企业为契机,建设许昌冷链物流园区。中药材物流园区:依托禹州中华药城,整合中药材加工贸易资源,不断完善中药材物流中心服务功能,引进省内外知名中药材加工生产及贸易企业积极入驻,实施品牌发展战略,进一步发挥其辐射效应。支持各县(市、区)结合本地特色产业优势和物流资源禀赋情况,规划建设一批特色产业物流园区。
——充分发挥交通区位优势,建设一批物流配送中心。根据各类物流性质、服务半径和现有物流设施分布情况,规划建设一批物流配送中心,直接为物流需求主体的生产、生活提供配送服务。市区物流配送中心以日用消费品为主,服务半径为2—4km左右,形成与物流园区、专业物流中心主辅互补的级次关系。各县(市、区)的物流配送中心承担农业生产资料、农村消费品、重要的地方工业产品的集散职能,服务半径为4—7km左右。重点建设襄城县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五里岗货场物流配送中心,尚集货运物流配送中心,开发区货运物流配送中心,冷王物流配送中心。
——培育和引进大型物流企业,加快现代物流企业发展。充分发挥许昌市交通区位优势,结合许昌市现有产业基础,重点引进食品、汽车及零部件、电力电子信息等行业的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提高许昌现代物流的现代化水平。按照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要求,鼓励许继集团、许昌卷烟总厂、瑞贝卡公司、众品食业等大中型企业分离物流资产,组建第三方物流企业,提高物流运作的规范化程度。大力发展与现代物流配套服务的信息咨询、人才中介等商务服务业。依托许继软件技术公司,加快发展物流设备制造业和物流软件开发业,为许昌市信息产品制造业和软件产业的发展拓展新的空间。
2、旅游业
整合旅游文化资源,打造四大精品旅游线路,构建五大旅游产品体系,积极发展六大旅游辅助产业,搞好旅游形象推广,创新旅游管理体制,加快旅游业由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学习参与、会议商务等综合型转变,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推动许昌市服务业发展的领先产业和窗口产业,把许昌打造成为河南乃至中部地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2009—2015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旅游总收入两项指标年均分别增长15%和20%,到2015年末,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旅游总收入分别达到780万人次和56亿元。
——整合旅游文化资源,打造四大精品旅游线路。围绕“三国韵、花乡情、农家饭、温泉浴”及寻根朝觐,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重点打造四大精品旅游线路。一是以观光游为主,融入三国历史文化,以春秋楼、灞陵桥、曹丞相府、许昌人博物馆等景点为主线,打造三国文化旅游精品线路;依托鄢陵生态资源优势,以休闲度假为主,以中原花木交易博览园、花都温泉度假区等景点为主线,打造花卉之乡旅游精品线路;以钧瓷文化和神垕古镇两大核心为主线,打造“三都”(夏都、钧都、药都)历史文化旅游精品线路;以许由寨、华佗墓、吴道子祠为主线,打造寻根朝觐旅游精品线路,把人文资源转变为旅游资源和经济资源。
——推进旅游产业重大项目建设,提升旅游产品竞争力。根据许昌市旅游资源特色,以“曹魏故都、宜居花城、神垕古镇”等旅游核心区为基础,着力推进一批重大旅游项目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实施灞陵桥景区综合开发等一批重大文化旅游项目建设,着力打造以曹魏文化为核心的观光游:推进中原花木博览园的深度开发,着力打造以鄢陵花卉为核心的休闲度假游;加快神垕古镇综合开发与建设,着力打造以神垕古镇和钧瓷文化为核心的历史文化游。挖掘旅游品牌价值,形成旅游产业链条。
——积极发展沿河经济,打造休闲长廊工程。结合南水北调工程,对清潩河尚集—许昌段进行综合治理,通过提高防洪标准,拓宽水面,畅通水道,拆除现有低标准旧桥,开挖建设若干个人工湖面,新建游船码头、茶楼、垂钓及戏水娱乐等项目,把清潩河沿线改造成集休闲、旅游、商业、居住为一体的综合性区域,打造“许昌秦淮河”;结合许昌—长葛城乡一体化推进区的发展,将沿河两岸打造一个集商贸金融、宾馆写字楼、水上娱乐以及高档住宅的沿河经济带;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主,辅以健身休闲功能,发展生态观光农业,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田园风光带”。通过清潩河沿河经济的发展,培育出许昌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发展旅游辅助产业,提高旅游产业素质。围绕“吃、住、行、游、购、娱”等六大旅游要素,加快发展旅游酒店、旅游餐饮、旅行社、旅游交通、旅游商业和休闲娱乐业等六类旅游供应商,适度扩张旅游辅助产业规模。重点搞好花都温泉二期工程、中原国际大酒店、凯悦大酒店、劳伦斯国际大酒店、东城区五星级酒店等一批配套功能完备的旅游辅助产业项目的建设;规范饮食环境,大力推广地方小吃、名吃,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餐饮业,重点搞好丈地中原特色餐饮第一村项目的建设;按照多元化经营、集团化发展战略、重点培育发展一批与省内外知名品牌连锁经营的旅行社,争取到2015年,全市拥有3—4家河南省最佳旅行社;积极开发钧瓷、保健品、绘画、雕塑等一些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和新建一批旅游商品购物中心,形成以旅游休闲为主导,以地方文化为核心的、健康文明的休闲娱乐业。
——搞好形象推广,丰富文化内涵。以“曹魏故都、北方花都、钧瓷之都”为基本理念,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方式,搞好旅游整体形象宣传。注重文化底蕴,突出商业价值,加大旅游品牌宣传,结合旅游活动策划,创新产品营销手段,进一步扩大许昌旅游知名度。借助中原花博会等大型会展活动,与会展业融合发展;结合地方特色资源,设计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采取各种措施、通过多种方式与主流媒体强强联合,对许昌旅游优势资源进行全方位宣传;加大投入,通过制作宣传手册、电视短片、网络互动等方式,加大广告宣传力度。
3、商贸服务业
以开拓市场、扩大消费为主线,鼓励多元投资,扩大对外开放,推进新型商贸业态发展,构筑以市级商业中心、区域商业中心和特色商业街为梯次的商贸流通服务网络,进一步提升商贸服务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建立起与许昌市经济发展相适应、布局结构合理、功能齐全、竞争有序的现代商业网络和商品市场体系。2009—2015年全市批发零售及餐饮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12%以上,到2015年末,全市批发零售及餐饮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50亿元以上。
——推进新型业态发展,提高商贸现代化水平。大力发展连锁经营,鼓励特色突出、具有知名品牌的连锁企业入住许昌,积极拓展农村连锁经营发展空间。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商贸流通企业信息化建设,支持大型商贸企业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研究制定电子商务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网上交易规则,规范网上交易秩序。
——合理规划商业网点布局,构建商贸流通服务网络。组织实施《许昌市2006—2020商业网点规划》,逐步建立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完善、规模适度的城市商贸流通服务网络,重点建设市级商业中心、区域商业中心和特色商业街。结合老城区改造和东城区及推进区规划,建设市级商业中心,借助旅游、文化、娱乐等多种功能,建设老城区商业中心,重点搞好南湖新天地项目建设。借助商务服务、休闲娱乐、金融保险等多功能,建设东城区商业中心;区域商业中心重点建设铁西、东区、东南区、邓庄和尚集五大区域商业街区。特色商业街建设注重与城市整体风格协调一致,相关配套设施齐全以及反映地方历史文化内涵。各县(市)要接合本地商业网点规划,建设一批区域商业中心。力争到2015年,全市形成层次分明、分工合理、功能齐全的城市商业整体结构。
——创新企业发展模式,实施商贸品牌战略。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支持和鼓励大型商贸企业进行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资产重组,推进优质资产向优势企业集中,加快培育一批大型商贸服务企业(集团)。支持胖东来商贸集团、三鼎实业等大型商业企业的创新和扩张步伐,重点搞好胖东来大型国际商城的建设。大力实施品牌战略,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方式,促进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商贸服务企业(集团)。加强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努力打造具有国内影响力的服务品牌,加强对知名流通企业、商业老字号的“著名商标”和“驰名商标”的认定和保护工作,鼓励创立和维护商标信誉。
——改造提升商品批发市场,建立现代商品流通体系。按照“整合资源、强化功能、提升素质、规范管理”的原则,推进商品批发市场组织、管理和营销方式创新,引导市场经营主体向公司制企业转变,交易方式向现代营销转变,分散经营向集聚经营转变。充分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积极推进辐射力强的大中型批发市场建设,重点发展花木、中药材、农机产品、废旧金属、汽车及零部件、建材、家具和各类农副产品、日用杂品等专业批发市场的建设。鼓励现有的同类批发市场整合归并,集聚发展,积极向物流配送、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业态发展。加大投入,积极运用财政贴息、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引导资金等政策措施,对现有各类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基础设施进行改造提升。
——扩大商贸领域对外开放,提升商贸服务业整体水平。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扩大商贸流通领域的对外开放。积极引进发达省市乃至跨国商贸企业的资本、技术和管理,支持跨国分销企业在许昌设立商品采购中心、大型商业超市,推动许昌产品更多地进入全球营销网络体系。重点搞好丹尼斯百货广场、沃尔玛超市等大型商贸设施的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大型商贸企业依托现有优良的商贸品牌,实施“走出去”重大商贸工程项目,扩大许昌商贸服务业在全省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支持胖东来商贸集团在全省范围内设立大型连锁超市。
(二)积极发展高成长性服务业
1、文化产业
以文化资源为依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标,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全力打造“人文许昌”。2009—2015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以上,到2015年末,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9亿元(2007年为3.25亿元)。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公益性文化单位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增强活力,提高效率,扩大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加快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使之成为参与公平竞争的市场主体。按照政企分开的要求,理顺行政管理部门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推动政府职能由办文化为主向管文化为主转变。
——大力发展主导文化产业。大力发展以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艺演出为代表的主导文化产业。加快全市400余家新闻出版机构的分类整合,走集团化、品牌化发展道路。整合全市广播电视网络,加快推进广电网络改造,实现广播电视数字化;依托东城区三国文化影视公园,拍摄历史文化素材的影视剧作,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广播影视制作。进一步完善豫剧、越调、曲剧等传统文化演出市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文化演出场所的更新改造步伐,规划建设新的文化演出场馆,打造许昌戏剧文化品牌。深度挖掘曹魏文化的艺术元素,排演大型史诗歌舞剧,推动传媒业与演出业协调发展,加快演艺市场化进程。
——培育扶持新兴文化产业。积极发展为产品工艺和包装、企业形象、建筑、服饰、广告、会展等提供文化内涵的创意设计业,强化其为本地优势产业发展的服务功能,创新工业品、农副产品的形象、包装和营销方式,提升产品附加值。充分利用多种载体,建立影、视、声、平面、户外、互联网、移动通讯等全方位的广告媒介体系,加大文化传播力度。
——繁荣创新社会文化产业。大力发展文化娱乐、体育休闲、教育培训为代表的社会文化产业。加快实施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乡镇综合文化站、新农村书屋等工程,向基层和农村提供低价或免费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加快许昌市文化中心、许昌市体育中心、许昌市文博馆、春秋影视城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满足人民文化生活需要。大力发展健身娱乐、体育培训、体育竞技表演等体育主体产业及体育彩票、体育用品产销等相关产业。
——重点发展四大文化精品。钧瓷文化精品。充分发挥禹州作为钧瓷发源地和生产集散地的优势,加强对钧瓷遗址的保护,完善钧官窑遗址博物馆服务功能,挖掘传统钧瓷烧制工艺,融入现实工艺美术设计,增强钧瓷产品的文化内涵,逐步形成集设计、生产、销售、收藏等于一体的产业基地。三国文化精品。以三国曹魏文化为主题,重点开发丞相府苑、曹魏三国园等文化资源,加强三国文化与旅游、影视、出版等的结合,形成三国文化可视性载体,打造曹魏故都的文化形象。蜡梅文化精品。进一步扩大鄢陵腊梅的种植面积,丰富腊梅品种,传承和创新腊梅栽培造型技艺,依托中原花卉苗木博览会,扩大“中国蜡梅文化之乡”的影响力。书画文化精品,发扬尚集镇习书作画的优良传统,扩大“尚集文化现象”的影响力,以尚集书画村为依托,建设全国知名的研修、生产、销售、会展一体化的书画产业基地。
——推动文化产业市场化进程。落实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民间资本和外资以合资、合作、参股等形式兴办文化企业、建设大型文化设施和升级改造现有文化企业、文化项目,允许其通过产权交易、收购兼并、文化活动冠名权和特许经营执照的拍卖等多种形式参与文化市场竞争。加快发展各类中介组织,加强文化经纪人队伍建设。
——扩大文化产业对外开放。整合优势文化资源,加强策划和包装,鼓励、支持禹州钧瓷、尚集书画等特色文化产品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定期编制并向社会公布“文化产业项目库”,积极举办并参与重大文化产业招商活动,吸引省内外资金参与文化产业项目开发,加快形成文化产业多元化投入机制。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人才和管理,完善文化产业发展体系,提升文化产业发展高度。
2、现代金融保险业
以健全金融机构体系、培育发展金融市场、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加快金融改革创新为重点,推动许昌市金融保险业加快发展,提升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功能。2009—2015年,全市金融保险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左右,到2015年末,全市金融保险业增加值达到25亿元。
——发展壮大金融服务机构。推进许昌市商业银行增资扩股,加快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积极引进外埠股份制商业银行,到2015年,力争3—5家股份制金融机构入驻许昌市。发展壮大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支持各类保险机构、证券机构、期货经营机构、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创业和风险投资机构的发展,支持中小企业担保公司等各类金融中介机构的发展壮大。
——健全农村金融基础服务体系。推动农村信用社组建农村合作(商业)银行,逐步办成由农民、农村工商户和各类经济组织入股,为“三农”服务的区域性金融机构。大力引导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的资源向农村配置,鼓励在农村发展各种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和民间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机构,逐步形成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
——推进金融产品创新。丰富面向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理财服务、中介服务和电子银行服务,积极发展助学贷款、住房贷款、汽车贷款等个人消费信贷业务,鼓励开展金融租赁和金融物流业务,积极探索与周边地区建立项目贷款和银团联贷服务网络。强化保险功能,不断开发新型的能满足消费者投资、创业等多种需求的保险险种。加快建立农业生产保险、农民工人身保险等新险种。
——推进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建立由政策性担保、多元化投资的商业担保以及再担保公司构成的信用担保体系,加强政策引导和扶持,增强担保功能,分散和化解银行信用风险。建立担保公司、中小企业协会、再担保公司三位一体的担保平台,将协会会员的互助性担保、担保公司的市场性担保和政府的政策性支持紧密结合起来,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优化金融发展环境。建立政府、人民银行、金融监管部门和金融企业之间顺畅的沟通联系机制,统一协调解决许昌市金融改革发展中的重大事项。加快信用许昌的建设步伐,建立健全覆盖个人和企业的信贷数据库,建立个人信用和商业信用的预警及金融失信惩戒机制,将许昌市创建为河南省金融生态环境最佳地区之一,打造金融生态模范市。
3、信息服务业
进一步发挥信息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作用,围绕“数字许昌”建设,以工业、服务业信息化改造提升和社会信息化建设为重点,推动信息服务业加快发展,构建门类齐全、运作高效的信息服务体系。2009—2015年,全市信息传输业和计算机服务业实现增加值年均增长14%以上,到2015年末,全市信息传输业和计算机服务业增加值达到24亿元以上。
——强化信息传输设施建设。抓住通信网络向IP化、宽带化、移动化和全光化方向发展的契机,集中力量建设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宽带城域网和宽带接入网,加快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建设。合理布局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推进三网融合,建设互联网交换中心,实现信息本地交换,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
——促进信息技术服务发展。围绕“中原电气谷”的开发与建设,大力发展关联度高的软件产业,大力支持许继软件技术有限公司、河南金穗电子有限公司等企业的软件应用技术开发,积极承接软件服务外包业务,引导软件企业向中原电气谷集中。培育和引进IT咨询、数据管理、数据分析与挖掘、解决方案研发和教育培训等信息技术服务领域的上下游企业,形成信息技术服务业态的聚集发展,不断扩大信息技术服务业规模,提高信息技术服务层次和水平。
——拓展信息资源服务领域。重点抓好数字农业、电子商务、中小企业信息服务等项目建设。积极推进许昌市经济开发区、河南省(魏都)民营科技园区、许昌市东城工业集聚区等工业园区以及许昌商贸物流园城智能化、网络化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发展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网络银行等信息增值服务。
——重点实施两大信息工程。电子政务工程。以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提高政府管理服务水平为目标,大力发展电子政务,建立先进实用的、横向连接全市各级党政机关各部门、纵向连接各县(市、区)政府、含办公自动化和“一站式”网上审批系统的电子政务网。企业信息化工程。积极引导企业加快经营管理的信息化进程,将信息化贯穿于开发、生产、销售、服务和管理的全过程,结合“巩固三大工业基地”和“培育六大特色优势产业”,实施“信息化示范工程”,有效提升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
4、会展业
围绕培育发展特色展会和品牌,加快会展业发展步伐,形成各类展会为支撑、关联产业相互融合的会展经济发展格局。
——做大做强现有展会,不断丰富会展活动。结合许昌市产业优势和历史文化特点,突出会展业的区域特色,进一步扩大中原花卉苗木博览会、中国钧瓷文化节、禹州药交会、长葛农机产品交易会、许昌国际发制品博览会等会展品牌的规模和影响,提高会展档次。加强与大专院校和新闻单位的合作,引进和兴办档次高、影响大的论坛、会议;以文化、产业为纽带,创建和承接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娱乐活动、体育赛事活动,促进“会、展、节、赛、演”的有机结合,加快许昌市会展业的成长速度。
——提高展会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加强会展场馆建设,形成以许昌市会展中心为核心,中原花木博览园及各县(区、市)专业展馆为辅助的会展场馆布局。加快培育会展场馆经营企业、会展策划组织企业、会展设计和器材租赁企业、展品运输企业及其他配套企业,大力发展会展中介公司,提供广告宣传、组合联络等各类服务,到2015年,力争形成具有独立办展能力的专业会展企业2—3家,具有较强实力的会展中介服务企业4—5家。加强与知名会展企业合作,吸引知名会展机构到许昌市开展业务,提高展会档次和专业化服务水平。
——延伸会展产业链条。充分发挥会展业的关联效应和溢出效益,促进会展业与旅游、文化、物流、餐饮、住宿、通信等行业相互融合,不断开拓会展市场需求,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培育会展旅游、会展物流、会展商务等新兴服务业态,创造会展业巨大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推动会展经济加速发展。
5、商务服务业
紧紧围绕制造业产业升级和产业链延伸,加大对商务服务业的引导扶持力度,拓展商务服务业的发展空间和专业门类,初步形成种类齐全、分布广泛、运作规范、功能强大、能满足许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商务服务体系,构筑中小商务服务企业的积聚地。2009—2015年,全市商务服务业实现增加值年均增长14%以上,到2015年末,全市商务服务业增加值达到7亿元以上。
——大力发展商务服务企业。坚持全面提升与重点推进的原则,做优做强会计、律师、咨询、评估、认证、经纪、代理、策划、广告、租赁、设计以及技术中介、就业中介、产权中介等商务服务企业,注重服务方式和产品的创新。采取鼓励政策吸引国内外知名的会计、法律、咨询、评估和投资顾问等商务服务机构进驻许昌,积极吸收和引进先进的服务理念和手段。加大商务服务资源整合,鼓励和支持现有商务服务企业通过购并重组、联合经营等方式,向规模化、综合化方向发展,创建优质中介品牌。
——规范商务服务企业行为。加强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必要的执业资格和市场准入制度。积极培育行业协会和同业企业协会,实现行业自律。加强执业质量的监督,强化诚信意识,大力推进商务服务业信用体系建设。
6、房地产业
适应城市发展不断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要求,充分发挥许昌市交通区位优势、生态环境优势、文化旅游优势,以建设中部地区“最适宜人居和创业城市”为目标,健全和完善房地产开发建设和服务体系,加快工业地产和商业地产发展,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2009—2015年,全市房地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以上,到2015年末,全市房地产开发与经营业增加值达到8亿元(2007年为3.04亿元)。
——完善住房供应体系。以不同收入阶层需求为导向,调整住房供给结构,扩大房地产有效供给。引导房地产开发企业加大普通商品住房供应,适度开发中、高档住宅。完善住房社会保障体系,增加经济适用房、经济租赁房和廉租住房供应量,2009—2015年全市廉租房建设面积力争达到40万平方米。提高住宅建筑质量,不断提高商品房科技含量,积极发展健康住宅和绿色环保住宅,支持发展节能、节地、节材型住宅。
——完善房地产开发结构。结合市、县城区发展、许昌—长葛城乡一体化推进区建设和“城中村”改造,根据区域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规划,高起点规划建设一批特色园区、街区和商务楼宇,重点推进园区地产、工业地产、旅游地产和商业地产开发。加快许昌商贸物流城等现代商贸物流园区生活服务配套房产的开发建设;依托清潩河沿河开发、鄢陵花木、神垕古镇、白沙湖景区、紫云山景区等旅游资源,大力推进别墅、度假住宅、养生养老住宅建设步伐;加强写字楼、商住楼等核心商务地产的开发,完善区域配套设施和综合服务功能,搭建楼宇经济发展平台,促进房地产业和其他现代服务业互动发展。
——繁荣房地产交易市场。进一步规范房地产一级市场的发展,加大房地产二、三级市场的开发和建设力度,培育发展房屋租赁市场,引导房产中介行业的健康发展,促进房地产增量市场和存量市场的共同繁荣。
——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完善市场监管,加强商品房预售管理,建立健全房地产市场信息披露制度和预警预报制度。公开开发企业信息和市场交易信息,对开发企业、中介企业、物业企业管理的重点逐步由资质管理向资信管理转轨。
7、社区服务业
以健全服务网点、完善基础设施、增加服务功能、扩大就业规模为主要内容,在保障社区福利性、公益性服务供给的基础上,引入市场机制,促进各类社区服务资源优化配置,构建全覆盖、多层次、社会化的社区服务体系。强力推进许—长城乡一体化推进区“村改社”工作,到2015年,推进区86个行政村全部改建成为设施齐全、服务功能完善的新型社区
——加强社区公益性服务。健全社会福利和社会扶助服务网络,构筑以居家养老为主体、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辅助的养老服务体系。建立健全以诊疗、防疫、保健为主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以防火、防盗、法律咨询为主的社区安全防护体系和以公共设施养护、人际关系调节为主的和谐社区建设体系。加快社区公益性岗位开发,不断提高社区就业率。鼓励和支持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复转军人创办社区服务企业,并给予相关优惠政策。开展就业信息咨询、职业指导、就业培训、组织就业等服务。
——拓展社区经营性服务。积极培育和规范发展社区物业、家政、托幼等服务,有序开放社区文体娱乐市场,大力发展社区便民利民服务,合理配置以生活日用品为主的综合超市、便利店、早餐点、快餐店和综合便民商业服务点,增强商业网点服务功能。
——完善社区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乡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服务站和公益性服务设施。建立健全社区服务救助电话和微机信息管理系统,建设许昌市居民服务呼叫信息中心和许昌市社区服务信息网络中心,提升社区管理水平,更好地实施协调服务。
——着力推进“村改社”。按照城市社区组织构架和服务功能,在许—长城乡一体化推进区和各县(市)有条件的村庄,加快推进村委会改建设区的工作进程,有计划地建设一批标准较高、设施齐全、服务功能完备的农村新型社区服务中心,鼓励和引导民间资金投入社区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实现由村民向社区居民的整体转变。
(三)大力发展农村服务业
围绕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服务业发展,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努力满足日益旺盛的农村服务消费需求。
1、面向农业生产的服务业
——完善农副产品流通体系。加强许昌城东综合农产品批发市场、城西南无公害蔬菜果品批发市场等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建设,推进襄城县群发蔬菜批发市场等传统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大力发展集农副产品收购、运输、储存、加工、配送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流通业态。支持商贸企业建立农副产品进城入店、农业生产资料下乡到村、城乡双向流动的新型农副产品流通体系。
——培育发展农村经济组织。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大力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民经纪人队伍、专业经济协会等,支持其开展农产品加工储藏、市场营销、技术和信息咨询等服务,增强服务农民、带动农民和自身创业的能力,培育一批知名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专业协会。
——健全农业技术支持体系。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安全认证、动物防疫和植物保护等农业技术支持体系。加大良种的推广力度,重点推广一批对增产增收作用显著的重大农业技术。鼓励各类农科教机构和社会力量参与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服务,健全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培育发展新型基层农技服务组织。加强农产品认证,强化许昌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功能,各农业龙头企业和生产基地全部建立能开展自检的质量安全检测室。
——推进农村经济信息服务。安排专项资金全面推进农村信息化,重点支持乡村信息服务站建设,着力搭建覆盖全市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开通电话、短信、互联网等多种接入方式。健全农业信息收集、加工和发布制度,整合涉农信息资源,为农民、农业专业合作社、农事企业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
2、面向农村生活的服务业
——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推进农村水利、交通、通信、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基层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突出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结合农村综合改革,引导富余人员向农村服务行业转移,提高农村服务业发展水平。
——建立农村现代商业服务网络。建立完善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和连锁经营为主要方式的新农村现代商业服务网络工程,完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服务功能,建立适应不同层次消费需求、购买方便、遍布城乡、结构布局合理的销售网,努力促进农村消费市场发展。
四、完善公共服务业
(一)大力发展科教事业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大力发展各类教育,不断满足社会对各类教育资源的需求。以许昌学院和许昌职业技术学院为基础,大力引进高等教育人才,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积极引进吸纳国内外高等院校在许昌设立分校、二级学院。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组建许昌技师学院。优化配置教育资源,推动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薄弱学校、困难学生倾斜,使教育发展与城乡建设、产业发展和人口分布相协调。完善教育投入体制,创新办学机制,逐步形成体系完整、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教育体系。
构建高科技许昌。积极探索建立科技资源配置和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区域技术创新机制。加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争取建设一批国家和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若干重要的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平台,支持科研院所在许昌建立分支机构,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推进科技管理体制创新,改革科技成果评价和奖励制度,促进科研人员合理流动,建立更加开放的研究开发体系。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加速社会科技资源向企业转移和集聚。
(二)积极发展人才服务业
坚持分类管理和业务指导的原则,加大政府人才服务机构与行业、民营人才中介机构之间的协作力度,规范人才市场管理,提升人才市场硬件和软件水平。积极推进人才机构体制改革,拓展新型的人才服务领域,努力开发人力资源管理咨询、绩效考核、人才测评、人才派遣、猎头公司、人事外包等专业化程度高的人才服务业项目,提升人才服务能力。大力加强人力资源市场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促进人才服务业发展。
(三)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
加快公共卫生、基本医疗体系和非基本医疗体系建设,完善县(市、区)、乡、村三级公共卫生服务网络。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合理配置城乡医疗卫生资源,鼓励公共卫生资源向农村倾斜,加快乡镇卫生院规范化建设及村卫生站建设。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功能齐全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疫情监测网络,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和预案,加强重大疾病防治工作,努力降低各类传染病发病率。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药品集中配送制度。
(四)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加快覆盖行政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机构建设,健全由社会基本保险、单位补充保险和家庭保障、个人保障等相互支撑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切实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问题。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全体人员的养老、医疗保障制度,扩大城乡社会保险覆盖面,增加社会保障投入,多渠道筹措社会保障基金,鼓励发展企业补充保险和商业保险。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的社会救助体系和社会福利制度,加快福利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社会慈善事业,建立全社会参与的志愿服务体系。
统一规划,大力发展社会养老机构。在城乡规划和旧城(村)改造中,根据当地老年人口数量和老年人保障的实际需求,将社会福利院、老年公寓、养老院等养老服务机构的建设纳入整体规划,落实建设用地或相应的经办场所。鼓励民间组织、企业和个人创办养老服务机构。积极发展以老年人为对象的家政服务、康复护理为主要服务内容的服务业机构和服务业务。搞好能满足老年人特殊需要的日用品、医疗保健等产品的市场开发,不断丰富老年人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
五、保障措施
(一)积极推进体制改革
深入推进垄断行业体制改革和机制转换,实行政企、政资、政事分开,引入市场机制,提高市场化程度,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继续深化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社会服务业改革,公益性、非营利性社会事业单位要深化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推进经营性单位转企改制,加快推进公司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妥善解决改制单位的人员分流安置。加快企事业单位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将其所属的运输、物业、医疗等业务逐步改造成为面向社会服务的市场主体。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全面贯彻落实《中共许昌市委许昌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精神,进一步完善支持服务业发展的工作机制,在金融支持、税收减免、土地使用、市场准入等领域出台具有针对性的配套措施,增强政策的可操作性,加大对服务业发展的扶持力度,为服务业提供更加宽松的发展环境。加大财政投入,2009—2012年市财政每年安排600万元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重点支持具有示范带头作用的现代服务业园区建设,重点支持服务业发展的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和新兴产业,扶持服务业重点企业发展。市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每年要安排一定额度的资金用于服务业重点企业的贷款担保。尽快完善服务业用电、用水等价格政策,对服务业企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一律按最低额度收取,将经营性服务业收费纳入目录管理。完善建设用地指标配置方式,加大向现代服务业、新兴服务业项目倾斜力度,支持盘活存量土地用于服务业发展。
(三)强力推进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
集中力量做好服务业四大领域重大项目建设,突出市区项目带动的核心地位,提高市区服务业的辐射带动能力。一是现代物流领域,重点抓好四大物流园区仓储、配送、交易市场、公共信息平台、网上营销系统等项目建设。二是文化旅游领域,重点推进以“曹魏故都、北方花都、钧瓷之都”为核心的三大旅游品牌重点项目以及与之相配套的一批四星、五星级酒店项目建设。三是社会事业领域,重点抓好普通高中、高校园区、博物馆、体育中心、医院重等重点工程建设。四是商贸服务领域,重点推进商业网点规划区域内的一批大型商贸中心、特色市场、专业市场的项目建设。推动以上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事关今后七年全市服务业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为保证项目的实施,要明确责任,建立健全项目建设的长效工作机制,千方百计筹措建设资金,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在金融、土地、环保、建设等领域给予重点倾斜和支持;通过扩大招商引资规模,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强重点项目建设,搞好重点项目督查,全面推动项目建设进度,确保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得到有效的发挥。
(四)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
加快培养社会急需的现代物流、旅游信息服务、金融保险、中介咨询等方面的人才,有计划地在许昌学院、许昌职业技术学院和中等职业等教育机构增设服务业紧缺专业。采取委托培养、职业培训的办法,加强服务业各类技能人才的职业技术培训,全面提高服务业从业人员素质。重视智力引进工作,积极吸纳省内外高级人才到许昌市创业发展,大力引进通晓国际规则、熟悉现代管理方式、具有较强业务能力的高层次服务业人才,在研发经费、住房补贴、家属随迁、子女入学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
(五)优化企业发展环境
缩短审批时间,减少审批环节,提高办事效率。建立完善服务业标准体系,抓紧制订修订物流、旅游、商务中介、物业管理等领域的服务标准,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进一步规范服务业市场秩序,加强社会舆论监督,坚决打击假冒伪劣、价格欺诈等违法行为,严肃查处不正当竞争,保护各类服务业企业的合法权益。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沟通、自律、监督、协调功能,推动各类服务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加快信用体系建设,建立企业和个人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形成企业诚信、政府公信的良好氛围。
(六)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职责任务
各级政府要从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高度来谋划服务业发展,主要领导亲自抓、总负责,各有关部门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发展改革、财政、商务、文化、旅游、交通、建设、金融、农业、科技等部门,研究落实指导服务业发展的工作思路和具体措施,推动服务业各个行业加快发展,国土、工商、税务、统计、人事、民政、劳动保障等部门切实转变职能,增强服务意识。建立服务业联席会议制度,市政府建立由常务副市长召集,分管副市长、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服务业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了解掌握全市服务业发展动态,研究解决制约服务业发展的战略性、全局性和关键性问题,制定协调落实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七)完善统计体系,加强跟踪监控
建立健全服务业统计体系,改进完善统计制度和方法,搞好对服务业发展的监测、预警、预测、信息发布,制定和完善服务业考核办法。各地各有关部门加强对服务业重点企业发展和生产经营的跟踪监测,及时掌握企业发展动态。统计部门尽快建立完善服务业重点企业的统计制度,切实做好企业统计工作。各服务业重点企业在科学预测、认真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年度发展目标和长远发展规划,分解任务,落实责任部门和责任人,确保企业发展目标和任务的落实。市政府对业绩突出、发展迅速的重点服务企业要进行表彰和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