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政[2010]59号 许昌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智能电网特色产业链建设的意见

  • 索 引 号 :11411000005747138B/201008-00020
  • 信息分类:市政府文件
  • 发布机构:许昌市人民政府
  • 生成日期:2010-08-09 17:04
  • 名 称 :许政[2010]59号 许昌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智能电网特色产业链建设的意见
  • 文 号 :
  • 关 键 字 :
  • 许政[2010]59号 许昌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智能电网特色产业链建设的意见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经济开发区、东城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

     

    智能电网产业是全球应对环境变化、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减少碳排放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也是我国确定的重要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加快发展以智能电网为主导的新技术,培育和壮大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现就加快智能电网特色产业链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快智能电网特色产业链建设的重要意义

     

    智能电网产业涵盖了电力系统“发、输、变、配、用、调”六大环节以及综合控制、通信网络、电子数据、视频、智能家电控制、楼宇自动化和电动交通等多个领域,具有产品高度集成、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产业链条长、经济带动作用强的特点。国家电网公司提出了建设我国“统一坚强智能电网”的实施规划,并发布了《智能电网技术标准体系规划》和《智能电网关键设备(系统)研制规划》,预计到2020年前将形成数万亿元的投资规模。加快智能电网特色产业链建设,既是我市抓住国家政策机遇,培育和壮大智能电网产业,抢占新一轮经济科技竞争制高点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市发挥电力装备制造业优势、完善产业链条、促进产业升级的迫切需要,还是我市实现低碳发展、绿色发展、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全市上下要充分认识加快智能电网特色产业链建设的重要意义,凝聚共识,统一思想,形成合力,把智能电网产业培育成为引领全市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二、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思路

     

    立足我市电气装备业比较优势,抓住国家制订“统一坚强智能电网”建设规划和我市龙头企业与国家电网战略合作的机遇,突出“高端化、集聚化、特色化”的发展和布局思路,以重点领域为依托,以重点项目为支撑,重点在中原电气谷和市经济开发区为核心的“两大区域”内,实施“发、输、变、配、用、调”六大领域产业化项目工程,加快建成融“研发攻关、标准制订、检测检验”为一体的产业公共服务平台,突破一批重大技术课题,推动我市电力装备业向智能电网产业转型。

     

    (二)发展目标

     

    坚持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争取经过5年左右的努力,建成涵盖未来智能电网各环节智能化产品的智能电网特色产业链,成为国内领先和国际一流的智能电网成套装备制造、研发和服务基地。

     

    1.规划启动阶段(2010年):重点进行智能电网特色产业链发展规划,统筹协调各企业优势资源,在省直有关部门牵头下,以我市龙头企业为主设立智能电网技术联盟,启动关键技术研发和设备研制及重点研发项目。当年整个产业链实现年产值200亿元以上。

     

    2.重点突破阶段(2011年—2012年):由许继集团、森源集团、阳光电缆等龙头企业牵头,在一些重点领域实现拳头产品研发完善,在一系列关键技术上实现自主创新突破,基本形成一支高水平的研发队伍。同时,产业链内初步实现各产业板块的互相配合、协调发展。到2012年,整个产业链实现年产值400亿元以上。

     

    3.全面提升阶段(2013年—2015年):实现涵盖高级量测体系、高级配电体系、高级输电体系、高级资产管理体系的智能电网全产业链系列产品的全面提升和腾飞,建成一系列政府政策平台、公共信息平台、公共服务平台,建成产业链研发中心、制造中心、系统集成中心和检测中心。到2015年,整个产业链实现年产值600亿元以上,最终实现整个产业链具备国际竞争优势,成为面向世界的产业发展平台和重要的智能电网装备出口基地。

     

    三、重点任务

     

    (一)调整产品结构

     

    在智能电网产业中的风力发电、超高压输电、智能变电站、智能城市配电、智能用电设备以及智能调度六大优势领域,实施一批高水平的重点产业化项目,以项目带动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壮大产业规模。近3年内投资规模达到30亿元以上,5年内投资规模达到100亿元以上。

     

    (二)加强关键技术研发

     

    以新能源关键技术、特高压智能输电技术、输变电一二次设备智能化技术、智能用电、双向互动表计和终端技术、智能电网能耗分析与仿真技术等关键技术为重点,加大研发力度,突破一批关键技术,掌握一批核心技术,为促进整个产业链的快速形成和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三)建设产业服务平台

     

    在现有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检验中心以及实验室的基础上,构建承担技术创新各个环节不同任务的国家、省级和企业三个层面的创新体系,有效提高智能电网特色产业链的创新能力,增强产业链的核心竞争力。以许继集团为主建设融“研发攻关、标准制订、检测检验”为一体的产业公共服务平台,率先实施许继集团新能源并网稳定运行实验平台项目和森源集团智能电网研究院项目。通过公共服务创新平台和各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促进智能电网的“输、配、变、用、调”等方面的相关专利体系、标准体系的研究制定,实现智能电网各环节创新能力的不断突破,最终使整个智能电网产业链的创新能力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四)提高产业集聚能力

     

    按照产业集聚、规模发展的要求,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以中原电气谷为主要依托,完善基础条件与配套服务功能,促进智能电网产业链项目的生产要素向中原电气谷集中,同时兼顾市经济开发区在产业链分工方面的配合作用,形成以中原电气谷为主体,以市经济开发区为补充的产业布局。采取集中建设与定向开发相结合的建设模式,全力抓好电力装备成套产品综合生产能力建设,通过集群化的产业环境、专业化的服务体系,帮助产业链各企业快速实现成果产品产业化,形成主体聚集突出、特色相互呼应、配套体系完善、规模效益显著的产业集群。

     

    四、保障措施

     

    (一)规划建设智能电网产业园

     

    在中原电气谷核心区域内高起点规划建设智能电网产业园。加大市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多渠道融集建设资金,多样化拓展建设模式,使智能电网产业园内基础设施建设早日投入使用。入驻智能电网产业园的智能电网产业项目,中原电气谷管委会在土地、规划、环保等方面给予最优惠条件和优先保障。

     

    (二)实行优惠的税收及行政事业性收费政策

     

    入园建设智能电网项目的相关企业,由市科技部门按照相关程序要求,积极为其申请省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获批后享受所得税率15%的税收优惠政策。允许企业按当年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的150%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企业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当年抵扣不足部分,可按税法规定在5年内结转抵扣。

     

    入园建设的智能电网产业项目,政府行政事业性收费全免,经营服务性收费按应收额的30%征收。

     

    (三)给予倾斜性的政策性资金扶持

     

    对智能电网特色产业链产业化和创新能力建设项目,市企业发展资金要给予倾斜支持,支持比例要占到当年支持额度的50%以上。全市各级各部门争取上级专项扶持资金时应优先考虑智能电网产业。优选一批基础条件好、发展前景广阔的智能电网领域高新企业,通过股票上市、发行债券等方式筹集建设资金。适时成立我市智能电网特色产业链发展基金,用以引导我市智能电网产业在产业化项目和自主创新项目方面的投资导向。用好政府引导资金,引导创业投资等资本积极进入智能电网特色产业链领域,壮大一批高成长性智能电网装备制造企业。

     

    (四)开展特色招商

     

    积极开展针对智能电网产业链薄弱环节的主题招商,有选择地引进一批高精尖的智能电网产业项目,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的原则,加强与国外大型企业及跨国集团的高位嫁接,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业链价值,增强产业发展的创新竞争力和内在活力。

     

    (五)建设我市智能电网应用示范工程

     

    由市供电公司负责,积极配合省电力公司建设220千伏鄢陵智能化变电站试点工程,向省电力公司申请在我市建设智能电网应用示范工程,推荐我市智能电网产品的推广应用。

     

    (六)培养和引进高素质人才

     

    继续落实引进人才优惠政策,以重点高校、科研院所和优势企业为主体,加快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鼓励企业实行股权和期权的薪酬管理模式,对在智能电网技术创新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给予重奖。对智能电网产业园内引进的博士以上学历或享受国家特殊津贴专家的高层次人才,由中原电气谷管委会对其个人收入所得税给予全额奖励。加快许昌电气学院的前期筹备工作,为我市智能电网产业培养更多的适用型专业技术人才。

     

    (七)加强智能电网项目的行政服务效能提升

     

    凡进入中原电气谷智能电网产业园的智能电网产业项目,我市各相关职能部门要在项目审批、土地、规划、环保等环节,提供优质服务。市发展改革、国土资源、住房城乡建设、环保、城乡规划、商务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形成合力,按照重大项目联审联批机制,加快推进项目前期工作。

     

     

     

    二○一○年八月六日

     

    标签: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