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许昌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城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
现将《2012年许昌市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行动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二年三月十九日
2012年许昌市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行动方案
为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支撑带动“三化”协调发展,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实现率先崛起、富民兴许,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基本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重持续、求协调、促提升、惠民众的总体要求,把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提高质量效益、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坚持“强一优二做大三”的思路,通过全面扩大开放、承接产业转移,着力推进重大项目实施,持续推动产业产品向高端、高质、高效发展;通过完善链条、创新驱动,持续推进特色产业集群发展;通过优化布局、集聚要素,持续推进载体平台建设,加快构建以高端产业为引领、主导特色产业为支撑、产业集聚区为载体的现代产业体系。
(二)主要原则
1.坚持突出重点。适应市场形势变化和产业发展规律,重点推动主导特色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扩大规模,推动传统优势产业改造提升,推动以现代化高标准粮田和农业产业集群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农业加快发展,推动以交通、能源、水利和市政设施为重点的基础产业发展提速,推动民生保障和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2.坚持龙头带动。发挥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的综合带动作用,积极培育和引进行业优势企业,集中实施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龙头型、基地型项目,推动在建项目加快投资进度,抓紧完善新开工项目前期工作,推动已签约项目尽快落实建设条件。
3.坚持完善载体。把载体平台建设作为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以提升农业集约化水平为目标,构建现代农业发展载体;以激活区域经济发展活力为目标,提高产业集聚区“四集一转”发展水平;以提升文化影响力及培育旅游目的地为目标,打造特色文化旅游园区;以提升城市功能和促进服务业聚集为目标,建设城市中心商务功能区和特色商业区。
4.坚持集聚要素。围绕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方向和领域,谋划和实施一批重大项目,集中资金、土地、环境、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保障重点产业发展需要,服务重大项目落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5.坚持上下联动。强化市、县联动推进机制,形成分工明确、衔接一致的行动方案,各级各部门各司其职、上下联动、形成合力,着力推动重大项目实施,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三)工作目标——重大项目。主导特色产业、传统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重点建设的46个重大项目进展顺利;15个前期项目加快推进;农业、基础产业和社会事业19个重大项目按计划展开。
——产业集群。12个工业产业链逐步完善,17个工业产业集群规模不断壮大,形成13个超50亿元,其中6个超100亿元的产业集群。
——完成投资。全市农业完成投资30亿元;工业完成投资超过600亿元;交通、能源、水利和城市基础设施等基础产业完成投资200亿元以上。
二、重点任务
(一)现代农业
坚持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方向,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高效农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和循环农业,构建现代农业体系。以建设现代化高标准良田和发展农业产业集群为抓手,通过基地和产业集群建设,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形成一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新型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示范区和增长点。力争全市粮食总产量稳定在275万吨以上,肉类总产量达到40万吨以上。
——重大项目建设。紧紧抓住国家加大水利投资的机遇,加强主要河道治理、引黄调蓄、灌区节水改造、规模化节水灌溉、农村安全饮水等一批水利项目建设,完善“最后一公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重点实施“千亿斤”粮食生产项目建设工程和许昌市农场优质粮食生产基地建设工程,及高标准良田“百千万”工程,确保全市优质高产粮食生产基地面积达到100万亩。同时,加快推进我市生态林业建设和畜牧业优质产业工程建设。
——重大前期项目。
(1)禹州市沙陀水库项目。总库容3500万立方米,建成后新增年供水能力2475万立方米,总投资6亿元。
(2)禹州市无公害蔬菜基地项目。以万富高新技术农业、绿色家园农业和万村千乡农超对接为龙头,规划建设1万亩绿色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培育特色蔬菜种植、加工、物流基地。
(3)禹州市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以郭连镇、山货乡、古城镇三个整建制乡镇为依托,规划面积6万亩,建设集农作物良种培育、农作物推广、订单农业、特色农业培育、农副产品加工物流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区。
——重点产业集群。按照“基地支持、龙头带动、流通服务、特色高效”的原则,围绕粮食、花木、蔬菜、中药材、烟草、畜产品等六大产业,集中力量培育优质农畜产品良种和集种养、加工、流通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挥农业专业合作社作用,打造一批“全链条、全循环、高质量、高效益”的农业产业集群,率先启动鄢陵花木、襄城无公害生猪等产业集群培育试点,示范带动全市农业产业集群加快发展。
(二)主导特色产业
以龙头带动、基地支撑、高端突破为着力点,加快推进电力装备、汽车及零部件、成套装备、面肉制品、电子信息、烟草制品、发制品等主导特色产业发展,带动全市工业结构调整升级取得明显成效。
1.电力装备。在发、输、变、配、用等领域,推进电力装备高端化、成套化、国际化发展,打造国内重要的电力装备制造业基地。
——重大建设项目。
(1)国家电网公司合作项目。在中原电气谷建设智能电网装备制造基地、电动汽车智能充换电站项目,在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建设智能型中压开关项目。总投资33.7亿元,年度投资7.2亿元。
(2)森源集团电气产业基地。在长葛市产业集聚区建设年产铁路用综合补偿装置100套、轨道交通专用电气设备3100套、新型高压开关成套设备2600套项目和40.5KV智能型交流铠装金属封闭开关设备产业化项目。总投资12亿元,年度投资7亿元。
(3)阳光集团特种电缆电线项目。在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建设年产500千米750KV超高压交联电力电缆、5万吨1000KV特高压输电导线、5000千米煤矿用特种阻燃电缆项目。总投资5亿元,年度投资2.2亿元。
——重点产业集群。打造智能电网产业链。依托中原电气谷、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和长葛市产业集聚区,加快建设电力装备制造业基地。
2.汽车及零部件。提高奔马、路太公司专用汽车整车生产规模和水平,着力新上和引进一批汽车零部件配套生产企业,扩大关键零部件配套生产能力,支持远东传动轴公司等速传动轴等高端产品的开发生产。力争年产低速货车整车10万台,专用车整车6000台,汽车零部件2500万件。
——重大建设项目。
(1)东风汽车公司合作项目。在禹州市产业集聚区建设年产3万套重卡汽车后桥总成和100万套重卡汽车平衡悬架项目。总投资21亿元,年度投资5亿元。
(2)魏都区钢制汽车车轮项目。在魏都产业集聚区建设鹿鼎公司年产200万套、许昌北驰车轮公司年产150万套高强度钢制汽车车轮项目。总投资5亿元,年度投资2.7亿元。
(3)许昌远博机械传动轴钢管项目。在许昌尚集产业集聚区建设年产10万吨商用车传动轴钢管项目。总投资5亿元,年度投资2亿元。
——重大前期项目。(1)河南(长葛)中国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项目,总投资100亿元。(2)远东传动轴公司年产150万套高端等速传动轴项目,总投资8亿元。(3)银翔公司面包车、皮卡及零部件生产项目,年产面包车、皮卡28万辆,总投资20亿元。
——重点产业集群。依托远东传动轴公司打造汽车传动轴产业链。围绕长葛市产业集聚区奔马整车、许昌尚集产业集聚区传动轴、禹州市产业集聚区汽车后桥和悬架、许昌魏都产业集聚区车轮以及长葛、禹州西部汽车零部件铸造等,加快发展许昌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
3.成套装备。着力增强技术研发和工程总承包能力,突破核心主机和关键辅机工艺技术,提升电梯、烟机、造纸、农机、分离机械等成套装备的高端制造和整机配套能力。
——重大建设项目。
(1)瑞士迅达(中国)电梯公司合作项目。在许昌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与瑞士迅达公司合作,建设年产5000台节能高速乘客电梯项目和年产30000台曳引机生产项目。总投资10亿元,年度投资4亿元。
(2)烟机公司异地技改项目。在中原电气谷建设烟机公司科技综合楼、零配件销售中心、联合工房等,引进国外先进机械加工FMS生产线,企业信息化系统升级改造。总投资10.5亿元,年度投资2.5亿元。
(3)河南中亚造纸设备项目。在许昌尚集产业集聚区建设年产50台水力式流浆箱和50台膜转移施胶机项目。总投资5.6亿元,年度投资2亿元。
(4)豪丰机械农机生产项目。年产重型农机具1500台、自走式玉米收获机3000台。总投资4亿元,年度投资1.2亿元。
(5)禹州分离机械基地建设项目。主要建设双发、锦程、大张三条年产3000台(套)压滤机生产线。总投资6亿元,年度投资3亿元。
——重点产业集群。以电梯产业园为平台,增强电梯配套能力,打造电梯产业链。依托成套装备重点企业,建设成套装备产业集群。
4.面肉制品。突出产品升级、质量安全和品牌建设,重点加快面制品、调理肉制品等产品比重,完善骨干企业原料基地和终端物流体系,加快培育全产业链企业。
——重大建设项目。
(1)众品食业食品产业科技园项目。在长葛市产业集聚区建设10万吨速冻调理肉制品加工、5万吨预加工肉制品、100万把猪肠衣加工、5万吨骨素加工和2万吨生化制品加工、中试基地、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猪肉食品研发中心、国家级检测中心等项目。总投资16亿元,年度投资5亿元。
(2)专用面粉加工项目。在东城区产业集聚区建设日产2000吨专用面粉项目。总投资5.4亿元,年度投资1亿元。
——重大产业集群。依托众品食业公司,着力发展肉制品精深加工,开展副产品综合利用研究,推动上游养殖、屠宰和下游包装、冷链物流等行业协调发展,建设全国一流的“养殖—肉制品—冷链物流—销售”一体化网络,完善肉制品加工产业链,打造国内先进的肉制品加工基地。
5.电子信息。重点发展大功率LED集成节能照明装置。
——重大建设项目。
(1)河南广晟高科技投资公司LED路灯隧道灯及室内照明产品项目。在中原电气谷建设年产130万只LED路灯隧道灯及室内照明产品项目。总投资2.5亿元,年度投资1亿元。
(2)许昌稳润光电科技有限公司LED应用照明产品二期工程建设项目。在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建设年产100万套LED应用照明产品项目。总投资2亿元,年度投资1.5亿元。
——重大前期项目。
(1)飞利浦(许昌)SSL智能光电产业园。主要建设研发中心、生产基地,年产SSL固态智能照明产品10万套,总投资10亿元。
(2)许昌粤港园置业有限公司粤港科技产业园。建设大功率LED照明产品生产线、平板电脑组装线各一条,总投资10亿元。
6.烟草制品。提升烟草加工能力和水平,建设国际一流的专业化、现代化打叶复烤基地和国家知名品牌卷烟生产线。
——重大建设项目。河南中烟许昌卷烟厂易地技术改造项目。在中原电气谷建设年产60万大箱卷烟项目。总投资24.8亿元,年度投资5亿元。
——重大前期项目。天昌国际烟草有限公司打叶复烤易地技术改造项目,总投资15亿元。
——重点产业集群。依托许昌卷烟厂、天昌国际烟草公司、烟机公司等骨干企业和重大项目,完善烟草产业链条,打造全国产业链最完整的烟草产业基地。
7.发制品。开发假发用高档原材料、节能环保加工设备、绿色生产助剂等新产品,提高产业水平。——重大前期项目。开发区发制品工业园。以恒源发制品公司为主,建设以发制品开发生产、装备研发、助剂生产、公共服务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总投资20亿元。
——重大产业基地。以经济技术开发区、许昌县、禹州市三大发制品产业园为平台,打造全球最大的发制品研发、生产、检测、销售基地。
(三)传统优势产业
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再生金属、纺织服装、新型建材、化工、箱包等传统优势产业,实现转型升级,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向高端高效发展。
1.再生金属。依托长葛大周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和鄢陵县产业集聚区,提升再生金属加工水平,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中高端加工产品,加快推进产业向技术优势和精深加工优势转化。
——重大建设项目。
(1)大周再生不锈钢基地项目。在长葛大周产业集聚区建设金兰普年产40万吨不锈钢薄板及复合钢带、金汇维德年产30万吨精密不锈钢板、天宏金属年产20万吨冷轧不锈钢薄板、金汇鸿鹏年产10万吨不锈钢管项目。总投资20.8亿元,年度投资11亿元。
(2)大周有色金属加工项目。在长葛大周产业集聚区建设茗博金属年产10万吨高精度铝板带箔、瑞佳铝业年产6万吨铝板带扩建、科威尔年产5万吨铝镁合金压铸件等再生金属精深加工和万和不锈钢年综合利用5000吨废旧钕铁硼项目,总投资9.8亿元,年度计划投资3.8亿元。
(3)河南广新九发公司精密铜铝材加工项目。在鄢陵县产业集聚区建设年产25万吨利用再生铜制造高纯度阴极铜、5万吨连铸连轧低氧铜杆和10万吨再生铝制造精密铝及铝合金棒生产线项目。总投资80亿元,年度投资15亿元。
——重大前期项目。河南青山金汇不锈钢产业有限公司不锈钢炉卷铸轧项目。在大周产业集聚区建设年产150万吨不锈钢炉卷铸轧项目,总投资20亿元。
——重点产业集群。尽快形成从回收、分选、加工到制品的完整再生金属加工产业链,打造中部最大的不锈钢产业基地。依托长葛大周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鄢陵县产业集聚区,加快推进再生有色金属产业集群发展。
2.纺织服装。重点发展中高档面料、品牌服装和家用纺织品,完善产业链条,提升后整理能力,在服装面料、服装加工等领域形成新优势。
——重大建设项目。
(1)凯豫纺织高支纱精梳气流纺及棉布生产项目。在鄢陵县产业集聚区新建30万锭高支纱精梳气流纺、3600万米棉布生产线项目。总投资13亿元,年度投资5亿元。
(2)中棉集团合作项目。在许昌魏都产业集聚区建设纺织基地和物流基地,年存储棉花能力20万吨、年配送能力50万吨,设计高规格纱锭20万锭,年消耗棉花4万吨。总投资11亿元,年度投资5亿元。
(3)裕丰高档服装面料项目。在许昌魏都产业集聚区建设年产3000万米高档服装面料项目。总投资2.5亿元,年度投资1.4亿元。
(4)服装加工项目。在许昌魏都产业集聚区、襄城县产业集聚区建设永跃、古臣、鸿鑫等服装加工项目。总投资7.7亿元,年底投资2.6亿元。
——重点产业集群。打造纺纱、胚布、服装、家纺产业链,依托鄢陵、魏都、襄城产业集聚区,大力引进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加快建设纺织服装产业集群。
3.新型建材。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要,重点在建筑卫生陶瓷、建筑装饰板等领域,引进培育优势品牌和龙头企业,加快发展高端、节能、环保产品。
——重大建设项目。
(1)河南日美卫浴公司高档卫生陶瓷项目。在禹州市钧陶瓷产业园建设2条年产250万件高档装饰卫生陶瓷生产线项目。总投资2亿元,年度投资1.3亿元。
(2)长葛市远东陶瓷有限公司高档卫生瓷生产线项目。在长葛市产业集聚区建设年产120万件高档卫生瓷生产线项目。总投资3.5亿元,年度计划投资0.5亿元。
(3)施普雷特高性能建筑用装饰板项目。在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建设年产200万平方米阻燃及难燃防火型高性能节能保温建筑用PU/PIR装饰板材项目。总投资2亿元,年度投资2亿元。
(4)河南中技桩业有限公司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方桩生产线项目。在鄢陵县产业集聚区建设年产1600万米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方桩生产线项目。总投资10亿元,年度计划投资5亿元。
——重点产业集群。依托长葛市、禹州市陶瓷专业园区,加快建筑卫生陶瓷产业集群发展。
4.化工。大力发展甲醇精深加工,以打造煤焦化全产业链为重点,建设现代煤化工基地,加快提升煤化工和精细化工产品的规模和水平。
——重大建设项目。
(1)煤焦化循环产业园。在襄城县煤焦化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30万吨煤焦油精深加工及年产10万吨优质针状焦项目、6万吨石墨电极项目、年产1.4亿立方煤气制甲烷项目、三套125t/h惰性气体密闭循环冷却熄焦及余热发电装置项目。总投资22.7亿元,年度计划投资8.3亿元。
(2)瑞达生物核苷酸项目。在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建设年产5000吨嘌呤核苷酸项目。总投资7亿元,年度投资4亿元。
——重大前期项目。山东玉皇化工有限公司可发性聚苯乙烯(EPS)建设项目。在禹州市产业集聚区建设年产40万吨可发性聚苯乙烯(EPS)项目。总投资9.2亿元。
——重点产业集群。打造煤焦化全产业链,加快推进襄城县煤焦化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
5.箱包。积极创造条件承接箱包产业转移,引进知名品牌,加快箱包产业集聚,扩大产业规模。
——重点产业集群。以鄢陵县箱包工业园为依托,完善产业链条,加快推进箱包产业集群建设,力争2012年完成投资10亿元,入驻各类相关企业达到50家,实现营业收入50亿元。
(四)战略性新兴产业
坚持自主创新与开放引进相结合,实施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提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推动集群发展,实现风电装备制造、新材料、电动汽车、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新突破。
1.风电装备制造。重点提高2.0MW风电整机和并网系统及控制系统规模化水平,提升关键零部件配套能力。
——重大建设项目。许昌威克动力兆瓦级风电齿轮箱项目。在中原电气谷开工建设年产400台(套)兆瓦风电齿轮箱项目。总投资6亿元,年度投资2亿元。
——重点产业集群。打造风电装备产业链,推进中原电气谷风电装备产业集群发展。
2.新材料产业。支持龙头企业加快提升装备水平,提高超硬材料品级,加快粗颗粒高品级金刚石、宝石级大单晶、大直径聚晶复合片产业化,扩大超硬材料制品生产规模。促进高温阻燃发用纤维材料产业化,提升化纤发制品竞争力。——重大建设项目。(1)黄河旋风超硬材料制品项目。建设年产1200万粒复合材料项目、1.2万吨预合金粉体项目。总投资7.3亿元,年度投资2.6亿元。
(2)瑞贝卡耐高温PET改性纤维发丝项目。在许昌尚集产业集聚区建设年产3万吨耐高温PET改性纤维发丝项目。总投资10亿元,年度投资2.5亿元。
——重大前期项目。加快推动恒源发制品年产1000吨发用角蛋白再生丝项目,总投资2.5亿元。
——重点产业集群。以长葛市超硬材料及制品专业园区为依托,加快超硬材料及制品产业链建设,打造超硬材料及制品产业基地。
3.电动汽车产业。重点提高电动汽车续航里程,加快推进电动客车、电动专用车及关键零部件规模化发展,积极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面包车、微型车等,初步形成上下游衔接配套的整车及关键零部件产业链。
——重大建设项目。河南奔马纯电动专用汽车及电动流动警务室项目。在长葛产业集聚区建设年产5万辆纯电动专用汽车和1万辆电动流动警务室项目。总投资13.5亿元,年度投资5亿元。
——重大前期项目。积极推进金润新动力面包车、微型车及不同规格全承载结构铝合金车身电动客车项目。
——重点产业集群。打造电动汽车产业链,依托襄城县、长葛市产业集聚区培育电动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产业集群。4.生物医药产业。突出开放带动,着力承接产业转移,推动企业重组整合,实施品牌战略,培育龙头企业,壮大生物医药产业规模。
——重大建设项目。
(1)修正集团许昌修正新厂建设项目。在魏都产业集聚区建设奥美拉唑镁原料药及肠溶片、研发大楼、物流中心项目。总投资10亿元,年度投资3亿元。
(2)新天地药业医药中间体和医学造影剂项目。在长葛产业集聚区建设年产5000吨D—对羟基苯甘氨酸邓氏甲盐医药中间体和年产5吨医学造影剂项目。总投资5亿元,年度投资2.6亿元。
——重大前期项目。加快推进上海百正培养型流感疫苗项目,抓紧落实临床试验和生产批件等前期工作,总投资5.2亿元。
——重点产业集群。在许昌县、禹州市等培育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5.新能源产业。着力推进太阳能、风能的开发利用,提高光伏产业技术水平,形成光伏产业集群优势,加快风电场建设,金太阳示范工程达到20MWp。
——重大建设项目。
(1)许昌光伏产业园项目。在东城区产业集聚区建设年产3000MW单晶硅项目。总投资90亿元,年度投资20亿元。
(2)襄城县光伏产业园项目。在襄城县产业集聚区建设硅料、硅片、电池组件和光伏辅材、石英坩埚、高聚板太阳能集热系统等项目。总投资51.6亿元,年度投资9.2亿元。
(3)许昌风电场项目。推进襄城县、禹州市3个风电场项目。总投资12.5亿元,年度投资5.8亿元。
(4)许昌新区金太阳示范工程。加快许昌新区20MWp金太阳示范工程建设,总投资3.2亿元,确保年内竣工投产。
——重点产业集群。打造光伏产业链,依托东城、襄城县、尚集产业集聚区培育许昌光伏产业集群。
(五)现代服务业
实施现代服务业提升计划,规划建设中心商务功能区和特色商业区,推进高端服务业集聚发展,大力培育引进龙头企业,加快特色园区建设,提高物流、文化、旅游、金融产业规模和水平。
1.中心商务功能区和特色商业区。按照“统筹规划,科学定位;分类指导,扎实推进;完善功能,集约节约;产城互动,扩大就业;创新机制,开放带动”四项基本原则,把发展中心商务功能区和特色商业区作为加快我市经济发展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建设的突破口,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创新机制、政策扶持,加快服务业集聚发展,提升城市综合实力,努力打造高端服务业集聚区、城区经济增长中心、区域发展服务中心和展示城市形象的窗口,为促进“三化”协调发展、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实现率先崛起、富民强市提供强力支撑。
——重点产业集群。重点建设许昌新区中心商务功能区和魏都区、东城区、许昌县、禹州市、长葛市、鄢陵县、襄城县特色商业区。
2.现代物流业。重点搭建物流基础设施、物流信息网络和会展物流三大现代物流平台,提升东城区、长葛市、许昌县、魏都区、航空物流港、众品冷链物流港六大现代物流园区发展水平,积极推进粮食、医药、花卉苗木、煤炭等十个特色产业物流中心项目建设,支持万里集团、众品生鲜物流等重点物流企业优化资源配置,延伸产业链条,提升物流集约化、网络化、品牌化发展水平。
——重大建设项目。
(1)许昌粮食物流园。建设集粮油仓储、加工、交易、配送、中转、质检、信息、科研、军供服务和电子商务“十位一体”的现代粮食物流体系,打造全省首家、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粮油商贸中心、规模化粮油加工基地和绿色农副产品集散基地。总投资16亿元,年度投资1.5亿元。
(2)许昌市东城区汽车公园。规划建设32个4S级汽车销售品牌店及配套汽车销售服务设施。总投资10亿元,年度投资2亿元。
(3)鄢陵中原花木物流园。规划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主要建设花卉交易区(智能温室)、古树盆景交易区、综合大楼服务中心以及广场、停车场、道路管网等基础设施。总投资10亿元,年度投资4亿元。
(4)禹州市万家中药材物流港。主要建设中药材现货交易中心、产品展示厅、温控气调库、普通库房、物流配送中心、专业晒场及配套服务设施。总投资10亿元,年度投资5亿元。
(5)许昌家居建材食品博览城(万洲.大都汇)。主要建设家居建材、食品、博览中心及综合商业配套区。总投资40亿元,年度投资5亿元。
——重大前期项目。河南钧鼎生态国际物流港,总投资10亿元。
——重点产业集群。重点推进许昌商贸物流园区、许昌东城物流园区、魏都物流园区、长葛物流园区、许昌航空物流园六大现代物流园区项目建设,着力打造电力电子、汽车及零配件、粮食、花卉、再生金属、中药材、农产品、煤炭、豆制品、纺织等十个特色物流产业集群。
3.文化和旅游业。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深入实施“1238”文化振兴计划,擦亮“曹魏故都—智慧之旅,宜居花城—休闲之旅,神垕古镇—体验之旅”三大文化旅游品牌,推进钧瓷产业、生态文化产业、发制品产业、传媒创意产业四大文化产业集群,提升文化和旅游业竞争力。
——重大建设项目。
(1)禹州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加快禹州钧瓷产业园、神垕钧瓷文化创意产业园、神垕老街旅游开发等项目建设,启动钧瓷文化一条街、玉泉寺景区等项目建设。总投资22.2亿元,年度投资1.5亿元。
(2)鄢陵田园生态旅游产业园区。加快提升花都温泉度假区综合服务功能,建设生态采摘、温泉养生、生态餐饮服务等项目建设。总投资12.5亿元,年度投资6.8亿元。
——重大前期项目。
(1)灞陵桥文化产业园。主要建设动漫创意、大型歌舞剧演出等旅游开发项目。总投资50亿元。
(2)许昌新区会展中心。规划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主要建设集会展、会议、演艺、宾馆、餐饮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会展中心。总投资15亿元。
(3)鹿鸣湖体育公园。规划建设一个集体育中心、文化艺术中心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园。总投资8亿元。
——重点产业集群。加快顺店刺绣文化产业,尚集书画文化产业,葛天氏、钟繇文化产业,襄城乾明寺、五岳庙、紫云书院民俗文化产业,长葛体育用品文化产业和新兴文化产业等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建设。
4.金融业。进一步加强与郑州股份制银行的业务联系和对接,积极引进外埠股份制商业银行到许昌设立分支机构。推进许昌银行增资扩股,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进一步做大做强许昌银行。加快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实现新设立村镇银行辖区内全覆盖,力争辖区内各农村信用联社全部达到组建农村商业银行的标准,逐步建立起完善的中小企业融资和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断增强对中小企业、县域经济和农村的金融支持。发展壮大保险、证券、期货、信托等非银行金融机构。——重点招商项目。(1)引进银行机构。依托招商银行郑州分行,加强对接,争取招商银行郑州分行在许昌设立分支机构。
(2)引进保险机构。加强与民安财险、英大泰和财险、永诚财险的业务联系与沟通,争取民安财险等1—2家保险公司入驻许昌。
(六)基础产业
1.交通。重点围绕郑许高效联系、一中心五组团,加快推进城际铁路、城际快速通道、国省干线公路升级改造工程,进一步完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
——重大建设项目
(1)铁路。着力推进石武客专许昌东站及站前广场配套设施建设,确保2012年6月底完工,实现许昌东站与全线同步建成投用。加快禹亳铁路改建工程,争取灵井至许昌东段改建工程开工建设。总投资28.9亿元,年度投资10.6亿元。
(2)公路。围绕“一中心、五组团”建设,建成G107线长葛北段改建主体工程、G311线京港澳立交至周庄段主体工程、S325长葛石象至王庄段大修工程(长葛至鄢陵快速通道),S237线禹州东环至许昌西环改建工程(许禹快速通道)完成总投资60%;开工建设新元大道开许路至花海(花溪)大道段新建工程(新区至鄢陵快速通道);积极争取S325线长葛至禹州花石段大修工程(长葛至禹州快速通道)、S103线郑许界至襄城段改建工程(禹州至襄县快速通道)。围绕中心镇区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改造提升农村公路300公里,改造桥梁500延米。总投资10.5亿元,年度投资7亿元。
——重大前期项目。加快新郑机场至许昌城际轻轨、许昌至新郑国际机场快速通道等项目前期工作,争取早日开工。
2.能源。加大电网投资力度,增强电力供应能力,启动低热值煤发电项目;统筹煤炭安全改造和大中型矿井开发,实现煤炭产量的稳步增长,提高能源保障水平。
——重大建设项目。
(1)坚强电网建设工程。密切与省电力公司的合作,按照等级匹配、集约高效、输配衔接、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大电网投资力度,强化电网薄弱环节,增强输配能力,促进各电压等级电网以及城乡电网协调发展。加快220千伏城南输变电工程建设,完善电网主网架;更加突出许昌新区、产业集聚区电网建设和老城区改造,加快新一轮农网改造工程,新增110千伏及以上变电容量500MVA。总投资8亿元,年度投资4亿元。
(2)大型煤炭矿井建设工程。抓好平禹一矿技改、平禹九矿、神火梁北矿改扩建等360万吨在建矿井建设,争取平禹一矿技改工程竣工投产,新增原煤生产能力90万吨。总投资43亿元,年度投资4亿元。
——重大前期项目。(1)电源。继续推进许昌新区热电厂2×30万千瓦、禹州电厂三期工程2×100万千瓦、襄城坑口电厂一期工程2×60万千瓦项目前期工作,争取纳入省“十二五”建设规划并尽快开工建设。(2)电网。尽快开展许昌西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前期工作,确保“十二五”期间建成投产。(3)加大首山二矿、张得煤矿等大型井田的资源勘探投入,提高资源勘察级别,尽快具备建井条件。
3.通信。围绕建设“数字许昌”,突出网络平台和应用平台建设,提升信息网络支撑和服务能力。
——重大建设项目。实施通信服务提升工程,加快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高速无线数据接入等网络应用平台以及通信枢纽中心等项目建设。总投资8亿元,年度投资2.4亿元。
4.城镇基础设施。深入实施城乡建设三年大提升行动计划,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实施意见,重点推动城市新区、中心商务功能区和特色商务区建设实现新突破。强力推进保障住房建设,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和综合承载能力。以城市发展和产业集聚区建设为动力,以实施土地整治、城市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为途径,积极推进一批新型农村社区的规划建设。
(1)许昌新区。突出推进重点功能区连片开发,加快新区主、副中心建设,着力推进“十路一轴一湖一廊”等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实现主中心10条在建道路环通,基本完成中轴水系、生态廊道建设,同步推进水电气、管网、通信等基础设施和酒店、医院、商场、企业总部等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完善新区城市功能。2012年,许昌新区实施项目150个,总投资425亿元,年度投资160亿元。
(2)市区基础设施。突出抓好道路交通、供排水、城市小游园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中心城区综合承载功能。实施道路畅通工程,加快文峰路立交(隧道)工程等重点项目建设。提高市区供排水能力,建设雨污水管网工程6项、给水管网8项;完善市区配套功能,建设环卫设施5项、市政设施改造17项;建设城市夜景灯饰走廊,实施路灯及亮化工程8项;建设城市街景景观综合整治项目7项、绿地游园11项。继续积极推进城市供水管网向周边村镇延伸,加快南水北调受水区供水配套工程建设前期工作,争取早日开工。2012年市区基础设施年度投资37亿元。
(3)组团城市发展。坚持错位发展、彰显特色,每个组团、组团各区域在特色定位、产业布局、公益设施建设等方面发挥优势、各展所长,挖掘自身资源、产业、文化、生态、地域优势,形成特色。加快编制组团城市发展规划,尽快得到省政府确认。推进“一中心五组团”空间链接,加快完善组团间城际通道。
(4)中心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认真落实《关于加快推进中心镇区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方案》,加快推进神垕镇、大周镇、后河镇、陈化店镇等30个中心镇和149个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着力做好规划编制工作,配套做好中心镇区、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2012年,完成投资30亿元。
(5)生态环保设施。加强城乡污水处理能力建设。2012年开工建设邓庄污水处理厂、屯南污水处理厂、禹州市神垕镇污水处理厂、长葛市大周镇污水处理厂。提高污水处理率,到2012年底,许昌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禹州市、长葛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6%以上,其它县污水处理率达到80%以上。加快市区清潩河治理,尽快达到景观用水标准。
(6)保障安居工程。2012年全市完成14397套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任务,建设廉租住房1822套、公共租赁住房3778套、经适房8284套、垦区棚户区改造116套、限价商品房397套。大力发展工业地产,加快工业厂房、专业物流园区建设。
(七)社会事业
重点推进教育、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就学、就医需求。
1.教育。突出抓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强力推进全民技能振兴工程,扎实实施职教攻坚计划,加快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
——重大建设项目。
(1)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程。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工程、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推进市区小学重点项目建设工程、城镇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工程。总投资8亿元,年度投资4.6亿元。
(2)全民技能振兴工程。积极开展许昌职教园区前期工作,认真搞好禹州市、长葛市、许昌县、襄城县、鄢陵县五个职教中心建设,强力推进许昌电气职业学院、许昌工商管理学校、许昌卫生学校、许昌经济技术学校等项目建设。总投资11.5亿元,年度投资4亿元。
(3)高等教育提升工程。加快推进河南农大许昌分校建设工程,重点抓好许昌学院扩建工程。总投资14亿元,年度投资2.8亿元。
2.卫生。加大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强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全面提升医疗卫生服务及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和水平。
——重大建设项目。
(1)综合医院建设项目。东城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建设项目,总投资9.36亿元,年度投资2亿元;许昌市中心医院东院区(许昌学院老校区)建设项目,总投资3.5亿元,年度投资2.2亿元;许昌县人民医院新区医院建设项目,总投资2.5亿元,年度投资2亿元;禹州市人民医院迁建项目,总投资4.6亿元,年度投资2亿元;鄢陵县中心医院迁建项目,总投资2.46亿元,年度计划投资0.56亿元。5个建设项目总投资22.42亿元,年度总投资8.76亿元。
(2)公共卫生建设项目。市、县两级4个120急救中心建设项目,投资1100万元;5个县级卫生监督项目,投资2275万元;全市信息化建设项目,投资2200万元;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能力建设项目,投资3100万元;4个中心乡镇卫生院扩建项目,投资670万元;市精神卫生建设项目(许昌市建安医院、鄢陵县精神病医院综合楼建设),总投资4850万元,年度投资3500万元;市血液监测中心建设项目,总投资3000万元,年度投资2000万元。17个建设项目总投资15195万元,年度投资14645万元。
三、集聚要素
(一)整合要素资源。集中资金、土地、环境容量等生产要素,优先保障重大项目建设和重点集群发展,形成一批新的优势产品和经济增长点。促进各种生产要素和生产环节紧密结合,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二)强化技术创新。依托优势企业,统筹技术开发、标准制定、市场应用等环节,推动要素整合和技术集成,突破一批制约传统优势产业升级的关键技术,形成竞争新优势;着力推进风电并网控制系统、发制品行业废弃毛发再生丝、超硬材料精密高效制品加工等核心技术产业化,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对行动方案确定的关键技术研发项目,各项专项资金给予优先支持。
(三)优化发展载体。重点抓好以高标准粮田建设工程和农业产业集群培育工程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农业载体建设;按照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产业配套能力、突出特色主导产业、完善公共配套服务的总体要求,加快提升10个重点产业集聚区建设;提升文化旅游园区、物流园区建设水平,加快中心商务功能区和特色商务区建设,加强现代服务业载体建设。
(四)扩大对外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吸引国内外产业链整体转移和关联产业协同转移,大力推进优势产业的骨干企业与国内外龙头企业的战略合作,弥补产业链缺失和薄弱环节。(五)保障人力资源。针对产业发展用工需求,调整完善职业教育、学科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引导和支持各县(市、区)整合各类培训补贴资金,开展专业技能培训,提高人力资源素质。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由市政府召集,市直有关部门参加的市推进重大项目建设联席办公会议制度,负责研究、协调、解决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中的重大问题。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市发改委,负责统筹协调行动方案的实施。
(二)明确责任分工。强化骨干企业的主体作用,落实重大行动责任,建立激励约束机制,推动行动方案的实施。有关部门按照责任分工,分别建立由牵头部门负责、相关部门参加的专门工作小组,细化制定具体推进方案,加强协调服务,确保各项任务的落实。
(三)加大政策扶持。对确定的重大项目,优先纳入市重点项目管理,保障土地、环保容量等要素需求。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整合专项资金,集中对技术创新、产业升级重大项目给予扶持。对重大项目实施动态管理,适时制定补充方案,实行优胜劣汰。重大项目每半年调整一次。
附件:1. 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工作分工.x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