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城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许昌市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已经市六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做好2014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
2014年4月16日
许昌市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一、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3年,面对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市政协的监督、支持、帮助下,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按照“五个着力”的总要求,围绕“五型许昌”建设,统筹推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平稳较快发展,较好地完成了市六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主要经济指标持续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生产总值1903亿元,增长10.6%,高于计划0.6个百分点;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08亿元,增长20.1%,高于计划8.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060亿元,增长14.8%,高于计划0.8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1371亿元,增长23.4%,高于计划0.4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49亿元,增长13.9%,高于全省0.1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717元,增长10.3%,高于计划0.3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11007元,增长12.1%,高于计划2.1个百分点。
(二)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大力实施“15512”投资促进计划,全市150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559亿元,占年度投资目标的111.8%。许昌嘉德环保产业园、中原国际农产品物流产业基地等69个项目开工建设,森源集团电气产业基地等67个项目竣工或部分投产(用)。重大项目建设实现突破,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水系连通工程和5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三个重大水利项目获得国家支持,平煤集团6个总投资90亿元项目落户许昌,全省唯一的国家“债贷组合”试点城市申报成功。
(三)新型城镇化建设扎实推进。中心城区承载能力明显提升,134个城建重点项目全部开工建设,103个项目完工投用,完成投资70亿元;49个城中村棚户区改造项目完成投资58亿元,累计拆迁面积534万平方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加快建设,商务中心区信诺投资大厦、金融大厦、众信国际等标志性工程顺利实施,主中心“六纵六横一环”道路框架网基本形成,副中心城市功能显著提升。组团城市向心发展,许禹快速通道竣工投用,中心市区至组团城市之间的快速通道全部建成。30个中心镇建设全部启动,累计完成投资25亿元。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深入推进,荣获国家节水型城市称号。
(四)产业结构持续加快调整。产业集聚区建设持续较好态势,预计全市10个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2000亿元,增长2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850亿元,增长34%。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大主导产业主营业务收入1938亿元,四大特色产业主营业务收入965亿元,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320亿元,装备制造业成为第一主导产业。十大产业链发展计划启动实施,9个产业集群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0亿元。两化融合深度推进,工业重点行业典型企业装备数控化率89.5%,许继集团、森源电气成为国家电子信息百强企业。大企业培育取得新成效,7家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百亿元。服务业实现提升发展,6个特色商业区全部获批,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开工项目23个,完成投资37亿元。现代物流业发展获得新机遇,许昌被列入全国二级物流园区布局城市。金融业发展态势良好,全年新增贷款148亿元,利用资本市场融资120亿元,招商银行入驻许昌,许昌银行平顶山分行挂牌开业,市政府与郑州中信银行、招商银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天源牧业等6家企业在天交所股权挂牌。创新驱动战略有效实施,新增1个国家高技术产业化专项、2个省重大科技专项、1家省创新型企业、4家省创新型试点企业,众品食业被认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单位被批准设立博士后研发基地,许昌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正式授牌,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居全省第3位,连续6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
(五)农业农村经济稳步发展。粮食生产获得丰收,总产达到283万吨。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扎实推进,年度“千亿斤”粮食生产项目全部竣工,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等项目顺利推进,新增高标准良田39万亩。农业产业化水平继续提高,省级农业产业化集群达到6个,新增流转土地面积5.7万亩,新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394家。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农村安全饮水、节水灌溉、小型农田水利、引黄调蓄等8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全面推进,县乡道路、通村公路、“十百千”示范工程等96个农村公路建设项目顺利实施,新增农村公路365公里。23个行政村整村扶贫推进任务全部完成,新解决2.72万人的脱贫问题。
(六)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预计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9%,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下降3.98%、5.08%、2.46%和5.42%,省定目标任务全部完成。重点节能工程顺利推进,大周城市矿产示范基地7个项目基本建成,龙岗公司和能信热电节能改造等重点节能降耗工程相继投用。禹州市第三污水处理厂等8个国家重点减排项目建成投运,清潩河环境综合整治23个项目按期建成,20个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基本建成,3个省级生态乡镇、20个省级生态村已通过检查验收,285家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得到有效治理,3个县(市)生物有机肥厂建成运行。
(七)改革开放取得积极成效。行政审批改革进一步深化,减少市级审批权限7项,取消和免征行政事业性收费30项。企事业单位改革改制稳妥推进,20家台账单位改制方案全部报批,8家完成改制,8家改制单位遗留问题得到有效化解。水价、天然气等资源性产品价格调整顺利推进。深入实施“6116”招商引资行动计划,全年利用省外资金319亿元,增长22.4%;实际利用外资5.3亿美元,增长20.8%。41个10亿元重大招商项目开工建设,60个市级领导联系的重点招商项目全部履约,招商项目履约率、开工率、资金到位率均超过目标要求。开放平台建设积极推进,许昌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正式挂牌运行,海关申报取得实质性进展。
(八)民生保障持续改善。“十项民生工程”顺利实施,全市涉及民生支出146亿元,增长14.1%,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72%。社会就业继续扩大,城镇新增就业9.2万人。教育民生工程加快实施,全面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惠及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发放中职、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金和中职免学费资金4984万元,受助学生66400人;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45所、市区小学6所,许昌高中、许昌二高明启楼建成投用,改造义务教育薄弱学校28所。公共医疗卫生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新农合财政补助提高到每人每年280元,基本公共卫生经费提高到每人每年30元,儿童白血病、心脏病等35个病种纳入重大疾病保障范围,市中心医院外科病房大楼和鄢陵县人民医院、襄城县人民医院改扩建项目竣工投用,东城区三甲医院一期工程如期完成,建成全省第一家覆盖城乡的高血压病防治网络,手足口病、结核病、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得到有效防控。文化惠民工程全面实施,新增16家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市博物馆荣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公益性文化设施全部实现免费开放。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持续实施,实际开工建设12534套,基本建成5233套。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城市低保保障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300元,农村低保保障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800元,五保集中供养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3200元,企业退休人员养老保险待遇人均月增加180元,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提高到每人每年280元,医疗保险和生育保险实现市级统筹。平安建设扎实推进,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二、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重点任务
2014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9.5%,其中第一产业增长3%,第二产业增长12%,第三产业增长9%;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1%;工业增加值增长1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进出口总额增长10%;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9%,力争与生产总值增速同步;城镇新增就业6.5万人;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左右;节能减排完成省定目标。围绕实现上述目标,重点抓好十个方面工作。
(一)全力实施事关全局的重大工程。牢牢抓住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三大国家战略实施的机遇,集中力量抓好五大工程。一是加快推进郑许融合。配合省里积极推动郑(州)万(州)铁路、郑(州)合(肥)铁路、机场至许昌城际铁路前期工作,尽早打通许昌至机场快速通道,争取尽快开工建设107国道东线改线工程,进一步密切许昌与郑州之间的交通联系。二是加强与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对接。以中原电气谷东扩区、尚集产业集聚区东扩区、出口加工区为主要载体,主动与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对接,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航空偏好型产业,分区推进道路、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初步构建容纳企业(项目)入驻、产业集聚的基础框架。三是加快三个重大水利项目建设。全面实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水系连通和5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三个重大水利工程,分期推进水资源配置与优化管理、中心城区水系连通、城乡供水安全、高效节水灌溉、水文化建设与城市景观提升、大型水生态区保护等9个类别55项示范工程,确保三年完成投资120亿元以上。四是开工建设三国文化产业园。完成三国文化产业园规划设计,开工建设三国大剧院,适时启动三国文化产业综合体。五是加快推进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以“债贷组合”试点城市为契机,加大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力度,用5年时间,投资500亿元,改造50万人的居住条件。推动首批“债贷组合”融资成功发行,再筛选论证一批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项目,积极向国家发改委、国家开发银行推荐,争取融资支持。
(二)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坚持以人为本、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产城互动、科学有序的原则,积极稳妥扎实推动新型城镇化。一是加快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设。科学编制实施方案,在统筹城乡空间布局、三次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共享、村庄整治改造等方面实现突破。加快商务中心区建设,巩固提升主副中心形象。加强中原电气谷东扩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招大引优力度,力争在重大项目建设上实现更大突破。二是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实施市区163个城建重点项目和51个城中村改造项目,分别完成投资83亿元、57亿元。围绕打造绿色宜居生活环境、畅通高效交通网络和集约有序的城市空间,推进城镇交通、供排水、供热、供气、污水垃圾处理、生态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医院、学校、公交、自行车绿道和文化体育等功能配套。三是推进组团城市建设。加快组团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中村改造,增强组团城市人口聚集功能和辐射带动能力,重点抓好146个城建重点项目和43个城中村改造项目,分别完成年度投资88亿元、59亿元。推进中心城区骨干道路向组团城市延伸,县(市)骨干道路向城镇延伸,实现中心城区与组团联动发展。支持30个中心镇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力争完成年度投资29亿元。四是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强化产业带动、教育和住房牵动,吸引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落户。稳步推进非城镇户籍常住人口享有就业、就医、入学、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使农村转移人口更好融入城市生活。以农民承包地、宅基地和集体收益分配权改革为重点,依法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合法权益。推动乡改镇、村改居。
(三)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坚持创新引领、承接转移、改造提升,深入实施“三四五”产业发展战略,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端和终端发展。一是加快发展主导特色产业。深入实施十大产业链建设计划,着力推进100个亿元以上省级工业结构调整项目和10个特色产业集群,争取三大主导、四大特色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分别突破2000亿元、1000亿元。突出装备制造业主导优势,加快电力装备制造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汽车及零部件、节能环保装备、工程装备、农机装备等,力争装备制造业集群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000亿元。二是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推进30个研发与产业化项目,确保完成投资45亿元,力争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突破400亿元。突出节能环保产业的战略性地位,着力实施一批节能装备、垃圾无害化处理等节能环保产业项目。加快推进信息产业发展,培育发展以龙头企业为引领的物联网等信息产业新业态。三是加强重点企业培育。持续实施大企业(集团)培育计划,筛选100家重点企业,推进技术改造、创新发展、融合提升。加强上市企业培育,确保1家企业主板上市,6家企业在天交所等区域性股权市场及“新三板”挂牌。四是强化企业服务。深化企业服务长效工作机制,持续开展银企对接、产销对接、产业链对接,加强煤电油气运保障力度,切实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实际问题。
(四)持续推动服务业提升发展。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重点,深入实施服务业发展提升计划,扩大规模、创新载体、提升层次。一是大力发展高成长性服务业。把现代物流、信息服务、金融、旅游和文化产业作为带动服务业发展的主导力量,推动融合提升、集聚发展。优化全国二级物流园区布局,实施物流示范园区创建工程。新引进1—2家金融机构,加快禹州市、长葛市、襄城县农商行组建步伐,引导村镇银行合理增设分支机构。深入实施“2348文化振兴计划”,推进年度十大文化项目建设。二是培育发展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健康服务业,重点发展生态休闲养生、中医药保健产业,支持鄢陵县建设全国生态休闲养生基地,推进禹州市加快发展中医药养生保健产业,鼓励社会力量兴建养老服务设施,积极引进国内外规模化、连锁化经营的大型养老机构。培育专项医疗、教育品牌机构,鼓励市属大型医院、重点高校对外合作,建设特色化、品牌化专科。加快发展商务服务业,举办好三国文化周、花博会、中医药文化节、发制品博览会等大型会展。三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创新商业业态、商业模式和服务产品,推动房地产、商贸流通等传统支柱服务业转型升级。积极发展园区地产、商业地产、文化旅游地产、养老地产等新兴业态,打造知名房地产服务品牌。鼓励大型商贸企业网络化经营,支持大型零售企业建设网上商城,推动中心城区批发市场外迁整合,打造一批功能复合的现代综合商贸物流城。
(五)加快新型农业现代化建设。围绕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加快农村改革发展,因地制宜推进新农村建设。一是扎实推进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持续实施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工程、中低产田改造、土地综合整治和节水改造工程,加快推进“五县十乡”万亩高产示范片建设,力争新增高标准粮田40万亩。加强对高标准粮田区域内的土地、道路、电网、水网、林网等公共设施的维护和统一管理,确保高标准粮田持续长久利用和发挥效益。二是大力实施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以特色高效农业和现代畜牧业为主要调整方向,以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支撑,突出花卉苗木和生猪养殖,加快推进6个重点农业产业化集群建设。继续实施“千场百区”标准化提升工程,持续提升畜牧业集群发展水平。三是启动实施都市生态农业发展工程。在中心城市以及有条件的县城周边,以蔬菜、瓜果为重点,规划建设一批具有城市“菜篮子”、生态绿化、休闲观光等综合功能的都市生态型农业园区。四是推进农业经营方式转型升级。加快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各类主体互利共赢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260家,省级龙头企业3—5家。推进农村土地规模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流转土地达到150万亩。加强农村信息化示范市建设,推进高效特色农产品与电商对接,构建农产品全链条信息系统。五是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按照产业、新农村、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生态建设规划“五规合一”的原则,积极稳妥推进新农村建设。以保障农村居民住房安全、饮水安全、出行安全为基本目标,以垃圾、污水治理为重点,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扎实做好扶贫开发工作。
(六)加强基础支撑能力建设。加强载体平台、基础设施、科技创新、人力资源和信息化建设,提升完善基础支撑服务体系。一是强化载体体系支撑。实施产业集聚区提升工程,重点抓好100个亿元以上产业集群培育项目,力争超百亿元特色产业集群达到8个,持续提升产业集聚区“四集一转”水平。全面推进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建设,完善管理机制,积极吸纳民间资本,突出城市综合体、楼宇经济和商业综合设施建设,争取新开工项目20个、完成投资50亿元。二是强化基础设施支撑。实施12条干线公路改续建项目,新建改建道路里程237.7公里,争取零距离换乘中心汽车站建成投运。以三大水利项目建设为契机,深入实施颍河、北汝河治理和淮河流域重点平原洼地治理等水利项目,确保南水北调中线一期许昌段工程建成通水。优化能源结构和布局,开工建设襄城县紫云风电场,建成禹州至许昌、尉氏至鄢陵天然气管线,实现县县通天然气,完成许昌花都500kv输变电扩建工程建设,加快城乡配网建设与改造。三是强化创新支撑。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力推进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积极争创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组织实施省级以上重大科技和自主创新专项3项以上,组建省级研发平台5家以上,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8家以上,新培育知识产权优势企业2—3家,推动豪丰公司建设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西继电梯公司创建国家工程实验室。四是强化人力资源支撑。实施人才培养引进工程,加强许昌留学人才创业园建设,选拔培养市级学术技术带头人,吸引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全年引进外国专家20人,培养高技能人才3800人。实施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加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全年完成各类职业技能培训20万人次以上,开展职业技能鉴定2.4万人次。五是强化信息化支撑。加快“宽带许昌”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实施智慧城市、无线城市、光网城市、宽带乡村四大工程,积极推动4G规模商用,培育物联网、智能制造等新兴业态。
(七)全面深化改革创新。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央确定的路线图和时间表,着力推动改革创新,加快释放改革红利。一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清理和下放市级行政审批事项,对保留事项实施标准化管理,优化工作流程。有序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基本完成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改革。二是深化企业改革。深化国有企业股份制、公司制改革和企业内部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现代企业制度,鼓励企业通过多种方式引进战略投资者,鼓励多元化持股,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三是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探索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加快农村宅基地确权登记和颁证工作。探索开展人地挂钩政策试点。四是创新资金保障机制。完善金融市场和金融产品,加快地方金融机构改革发展,提高政府投融资平台融资能力,做好“区域集优”债券、县(市)城投集合债券和债贷组合试点,健全金融机构与融资主体对接机制,积极推动企业上市、上市企业再融资,力争全年融资达到240亿元。五是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继续完善农村居民医疗保障体系,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巩固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规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管理,进一步加快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六是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全面实施居民生活阶梯水价,加大对产能过剩行业差别电价、惩罚性电价实施力度,理顺天然气与可替代能源比价关系。积极推进大用户直购电试点、煤电价格联动机制改革,全面推进农电体制改革。
(八)全方位扩大开放招商。继续把扩大开放作为应对复杂局面最有效的综合性战略举措,开展“对外开放提升年”活动,大力实施“6612”招商引资行动计划,着力提升开放型经济竞争力。一是进一步拓宽开放领域。研究制定配套支持政策措施,吸引国内外大型专业集团和跨国公司、境内外资本,投资城镇基础设施、医疗卫生、教育科技、健康养老、文化娱乐等领域。进一步深化与央企、省企的战略合作,开拓与国家电网、国药集团等大型央企合作领域,继续推进与上海电气集团、南车青岛四方公司的合作,推动实施与农行、工行等大型金融机构的战略合作协议。二是大力承接产业转移。发挥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中原电气谷、产业集聚区、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等招商平台优势,分行业制定实施产业集群引进工作方案,努力引进一批骨干企业和配套企业。紧盯重点行业及大型企业的发展动向,开展“一对一”上门招商,力争每个招商平台至少引进一个投资5亿元以上重大项目。三是加强开放平台建设。持续抓好许昌海关申建工作,推进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园区建设。立足发制品、肉类制品、鲜切花等特色产品优势,研究推进专项开放平台建设。四是开拓市场空间。用好郑欧班列开通的机遇,加快谋划实施沟通亚欧市场对外开放项目,支持企业利用国际电子商务应用平台及其他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拓国际市场。五是创新开放招商机制。落实市级领导分包重点招商项目机制、县市区党政正职重点招商机制和招商引资激励机制等开放招商机制。坚持招商项目落地机制,开展“签约项目落地”专项行动,将亿元以上招商项目纳入市重点项目管理,力争签约项目合同履约率、资金到位率、项目开工率分别达到91%、91%、36%。
(九)加快美丽许昌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面实施“蓝天工程”、“碧水工程”、“乡村清洁工程”,抓好重点领域、重点行业节能减排,提高环境质量。一是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推动屋顶光伏电站和分布式光伏发电工程建设。加强煤源管理,逐步淘汰30万吨及以下选煤厂。以城市扬尘、道路扬尘、油烟污染、汽车尾气、工业废气和化工异味治理为重点,严格落实各项污染控制措施。开展PM2.5环境监测,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实施机动车排气污染监测和环保标志管理制度,全面开展市区、县(市)空气质量信息发布,完善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体系和应急预案。严格执行“五禁止、五限制”市场准入门槛,进一步提升节能环保准入标准。二是加强水污染防治。落实好市人大关于清潩河五年水变清决议,持续推进清潩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加快年度12项重点工程建设。扎实推进5个污水处理项目,完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污染防治项目建设任务。加强水源地保护。深入推进节水型城市建设。深化工业污染防治,深入落实生态补偿机制,进一步改善水环境质量。三是加强农村环境污染治理。以“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为重点,做好土壤污染防治。继续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加快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项目建设,完成省级生态乡镇、省级生态村创建任务。四是加强生态建设。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完成林业生态建设造林任务15.2万亩。全面实施矿区生态修复工程,完成山区生态体系建设3万亩以上。推进市区和县(市)城区绿化、水系等城市生态建设,提升宜居水平。五是提高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耗,全面实施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节能监察行动等七大节能降耗行动计划,确保全年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率完成省定目标。加快实施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抓好大周“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力争成为全国第三批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六是强化节能减排管理。严格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预算管理制度,积极开展主要污染物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管理,建立建设项目总量预算指标与环境容量和减排成效挂钩的机制,开展应对气候变化规划和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
(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可持续,持续实施“十项重点民生工程”,着力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一是加强就业和人力资源开发。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以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创建为载体,努力推动以创业促就业,实现更加充分和更高质量的就业,确保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达到6.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二是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完成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支持普惠性幼儿园建设。抓好6个市区小学重点建设项目、76个农村薄弱学校改造项目,推进教育信息化“一平台五中心”及数字化校园建设,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支持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优质发展,持续推进品牌特色职业学校建设。深入开展人民满意学校创建活动,全面提升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水平。三是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改扩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项目86个。加快推进市妇幼保健院暨市儿童医院整体迁建、东城区三甲医院、市中心医院东院区、示范区和协医院等6个卫生事业重点项目,实施好禹州市人民医院、河南龙耀健康城、鄢陵县中心医院等建设项目。做好医疗服务和监管、基层基本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重大疾病防控、卫生信息化建设和卫生应急等工作。四是大力发展公共文化体育事业。加快推进重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扎实做好市科技馆、许昌塔文化博物馆、禹州中医药文化博物馆、许昌县文化中心等文化事业项目建设。大力实施文艺精品工程、文化惠民工程、体育健身工程。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五是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城乡居民低保标准。巩固完善医疗、失业及工伤保险市级统筹。建立健全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相衔接,保基本、可持续的社会救助制度,做好最低生活保障与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制度的衔接。六是继续抓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新开工保障性安居工程1.2万套。积极推进廉租房和公租房并轨管理,满足城镇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新就业无房职工和城镇外来务工人员的住房需求。
此外,加强和改进经济运行调控调节,及时应对宏观经济环境的风险和挑战,着力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煤电、资金、土地等要素难题,防止经济运行出现较大波动,确保经济平稳运行。深入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做好志愿服务工作,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巩固提升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加强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加强社会服务和管理,狠抓煤矿、交通、消防、校车、非煤矿山和食品药品等重点领域的安全监管不放松,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完善社会治安、物价调控、信访稳定、经济环境优化等管理体系,确保社会大局稳定。
三、2014年全市重点建设项目安排
按照“转型升级、招大引优、集约集聚、为民惠民”的原则,把扩投资与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结合起来,大力实施项目带动,强力实施“15616”投资促进计划,全年安排151个重点项目,总投资2062亿元,完成年度投资超过600亿元,带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超过1600亿元。
(一)新型工业化方面。坚持创新引领,提升主导特色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实施69个重点工业项目,总投资648.1亿元,完成年度投资234.3亿元。着力抓好中原电梯产业园、许继集团智能电网装备制造基地等35个装备制造业重大项目,提升现代装备制造业优势。着力抓好北京康力昆泰北斗卫星系统智能配网等23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提高重大工业项目的质量效益,推进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发展前景好的项目,着力推动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二)现代服务业方面。坚持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并重,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并举,大力实施41个现代服务业项目,总投资617.9亿元,完成年度投资152.9亿元。完善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发展推进机制和管理体制,突出抓好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城市中轴商业街、商务中心区芙蓉湖楼宇经济圈(二期)、禹州市特色商业区等项目。促进中原国际农产品物流产业基地、三国文化产业园、钧瓷文化创意产业园等高成长性服务业项目扩量提质。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积极培育河南花溪生态农业示范园、中国科学养老河南鄢陵示范基地等新兴健康服务业项目。创新商业业态、商业模式和服务产品,大力抓好万洲?大都汇、红博商业广场(红星美凯龙)等商贸流通项目,打造一批功能复合的现代综合商贸物流城。
(三)新型城镇化方面。积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促进市城乡一体化,大力实施163个市区城建重点项目,总投资270亿元,完成年度投资83亿元。健全城市综合功能,提升中心城市带动能力。大力实施146个县(市、区)城建重点项目,总投资134亿元,完成年度投资88亿元,加快组团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组团城市服务能力。以“债贷组合”试点城市为契机,大力实施棚户区改造债贷组合项目,融资97.4亿元,加快推进20个老城区、城乡结合部棚户区(城中村)改造项目。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新开工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12000套,基本建成10277套,逐步改善我市低收入困难家庭住房条件。
(四)农林水利方面。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水平,大力实施9个农林水利重大项目,总投资173.5亿元,完成年度投资43.5亿元。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三大重点水利项目,加快中心城区水系连通示范工程、5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打造生态许昌、美丽许昌;确保南水北调中线许昌段工程如期通水。培育农业现代产业集群,重点抓好鄢陵建业绿色基地、雏鹰农牧集团生猪产业集群区、襄城县烟草产业集群里川示范区等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建设。
(五)社会事业方面。促进教育、卫生、文化事业发展,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大力实施16个社会事业重点项目,总投资74.9亿元,完成年度投资21.6亿元。全面提升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大力实施河南农大许昌校区、许昌城区学校建设、禹州市高中、北大附中(魏都区实验小学)教学楼等教育类项目。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施好示范区和协医院、东区三级甲等医院、市妇幼保健院整体迁建等卫生事业项目。强化社会保障设施建设,强力推进魏都区养老福利康复中心、许昌市老年综合福利大楼等养老事业项目。大力发展公共文化体育事业,扎实做好许昌县文化中心、市科普教育基地(科技馆)等文化事业项目建设。
(六)交通能源方面。以构建便捷高效的交通运输网络、构筑可靠能源保障体系为目标,大力实施11个交通能源重点项目,总投资65亿元,完成年度投资35亿元。强化许昌区位交通优势,着力推进禹亳铁路灵井至鄢陵段改建工程、许昌零距离换乘中心长途汽车站等交通项目。加快推进国、省干线公路重点项目,升级改造省道103线新郑界至禹州北环段改建等干线公路项目。加快推进郑许一体化,做好107国道东线改线工程前期工作,尽早形成郑许之间物流大通道。强化能源保障能力,着力抓好鄢陵县天然气管道、禹州—许昌天然气管道工程建设工作。大力实施城乡电网提升工程,进一步强化能源保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