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从十个方面绘出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2015年10月,随着十八届五中全会的召开,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首度被写入国家五年规划,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市生态文明建设亮点纷呈,且取得了显著成绩:2015年6月,我市组织申报第二批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当年10月,以小组第一名的成绩通过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的专家评审;当年12月,被列入国家第二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地区。值得一提的是,全国共有102个地区获批开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工作(含我省郑州市、洛阳市、许昌市、濮阳市),我市是唯一一个被要求探索建立生态文明“许昌模式”的地区。
生态环境建设让城市更美丽
历史上的许昌,依水而建,因水而兴,有着“莲城”美誉。但随着时光推移、城市发展,近半个世纪以来许昌一直被贴着缺水的标签,多年平均水资源量9.35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210立方米,不足全省人均占有量的一半,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10。20世纪80年代,许昌被列为全国40个严重缺水城市之一。
2013年5月,市委、市政府紧紧抓住水利部在全国开展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这一历史机遇,结合实际,着眼长远,精心谋划了以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为引领,包含中心城区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和5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在内的三大水利项目,并积极向省水利厅和水利部汇报,争取支持。
三大水利项目中,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市是引领性的项目,任务是通过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优化水资源配置,严格水资源保护,推进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等。许昌市水系连通工程,按照“彰显特色、打造精品、争创一流、国内领先,建设莲城生态水系,再现曹魏故都风情 ”的要求,通过建设水源工程、引水工程、调蓄工程和水系连通工程,将许昌整个市域内的河湖水系连通。5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项目,覆盖长葛市、许昌县东部的9个乡镇,因地制宜地进行农田灌溉。
许昌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期间,规划安排9大类别55个示范工程项目,动态总投资121亿元(其中包括水系建设73亿元和依托水系开发建设的三国文化产业园项目48亿元),同步推进水资源管理制度体系建设。
2015年9月1日,注定是载入许昌史册的日子。大陈闸拦蓄的北汝河水如一汪清泉,注入市区。82公里环城河道,5个城市湖泊,4片滨水林海,人们沿着河道奔走看水、欣喜不已。
目前,我市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期示范项目已经基本完成,中心城区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如期完工并成功蓄水,形成了以82公里环城河道、5个城市湖泊、4片滨水林海为主体的“五湖四海畔三川、两环一水润莲城”的水系格局。长江水、黄河水、淮河水汇引许昌,昔日的“干渴之城”变身为清流潺潺的“水润之城”,提前一年实现了“河畅、湖清、水净、岸绿、景美”的目标,为中西部缺水型地区水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同时,近年来,我市绿化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游园、绿地建设,一大批具有现代气息的游园、广场应运而生,给人们提供了很多休闲游玩的好去处。截至2015年年底,许昌市区建成区绿地面积达3039.3公顷,绿化覆盖面积达3452.4公顷,公园绿地面积达530.2公顷;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达到38.36%、33.77%、10.52平方米。
产业生态文明建设让城市更环保
生态文明建设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建设生态文明社会,首先要实现产业发展的环保化。必须摒弃以资源浪费、环境破坏和生态退化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模式,必须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大周镇国家级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就是我市产业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成功范例。
大周镇国家级循环经济产业园位于长葛市大周镇西南部,处在郑州、许昌、开封三市交界处,距许昌高铁站10公里、郑州国际机场25公里,是国家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国家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国家级“城市矿产”示范基地。
说到“城市矿产”,很多人对这个词比较陌生。“城市矿产”是对废弃资源再生利用规模化发展的形象比喻,是指从生产和消费产生的废弃物中回收可循环利用的钢铁、有色金属、稀贵金属、塑料、橡胶、玻璃等资源,相当于原生矿产资源。发展“城市矿产”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大周镇国家级循环经济产业园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阶段,资源需求量大,但国内矿产资源供给不足,难以支撑经济可持续发展,重要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与此同时,我国每年产生大量废弃资源,如能有效利用,可以替代部分原生资源。
开发“城市矿产”,能够形成“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切实转变传统的“资源―产品―废弃物”的线性增长模式,是对大量开发、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生产方式的根本性变革,是遵循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的集中体现。
经过近年来坚持不懈的努力,大周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在今年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组织的终期验收中顺利通过严格审核,成为全国第一批通过验收的3个国家级“城市矿产”示范基地中的一个,河南省仅此一个。
大周镇“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只是我市产业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始终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以节约为主”的方针,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运用循环经济理念,发展生态产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和资源节约,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目前已取得了一定成效,在煤炭、有色金属、电力、水泥及农副产品加工等行业形成了循环发展的产业链条,促进了我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良性开展。
建筑垃圾再生处理让城市更干净
近日,在许昌金科资源再生股份有限公司的一处建筑垃圾再生利用施工现场,伴随着巨大的轰鸣声,一台履带式可移动破碎筛分机“吞”下建筑垃圾,“吐”出细若米粒的可再生骨料,再经过配料、搅拌等环节,“变”出一块块节能的保温复合砖。
“吃”进垃圾,“吐”出建材。这就是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许昌模式”的体现。这一模式不仅实现了政府与企业共赢,而且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参观考察团前来学习。北京、广州、武汉等60多个城市的参观考察团先后到我市参观学习,江苏苏州、安徽淮南、黑龙江哈尔滨等城市还与该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依照“许昌模式”处置本地的建筑垃圾,变废为宝。
目前,我市建筑垃圾管理与资源化利用已经走在了全国前列,“许昌模式”在不停地被其他城市模仿。今年7月,我市又被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授予“河南省建筑垃圾管理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市”荣誉称号。
据市城管部门统计,现在许昌市区每年产生的建筑垃圾为砖渣类90万—100万立方米,黄土类80万—100万立方米。刚开始,许昌市和其他地方一样,在处置建筑垃圾方面没有“经验”,采取的处置方式主要是在城乡接合部随意倾倒、掩埋。这样做既占用了土地,又带来了污染。
2008年,我市城管部门将建筑垃圾清运、处置工作推向市场,探索出了一条“政府不投资,企业有效益,使城市建筑垃圾得到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再利用”的新路子。10年来,我市共消化4000多万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5%,探索出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特许经营、循环利用”的经验,广泛应用到省内外,得到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委和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实践证明,这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新路子。
今年4月18日至19日,河南省城市建筑垃圾管理及资源化利用现场会在我市召开,对建筑垃圾再生利用“许昌模式”及我市建筑垃圾处理经验进一步推广。“为进一步规范建筑垃圾管理,我市相继制定了《许昌市市区建筑垃圾管理办法》、《许昌市城市垃圾管理实施细则》、《许昌市城市垃圾处理费征收标准》等。”市城管局建筑垃圾管理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道。这些配套文件的出台,标志着我市建筑垃圾管理及资源化利用工作开始走上了规范化、长效化轨道。
民生项目建设让城市更惠民
生态文明建设本身就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事关可持续发展,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也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
近年来, 我市从打造“10分钟健身圈”、增设公共自行车、改善公交车线路等方面,不断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改善民生,使群众享受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福利。
如今,漫步许昌街头,你会发现供群众健身娱乐的场地越来越多,各式各样的健身器材在广场、游园和居民小区里随处可见。市民不用花钱,就可以在家门口享受健身的便利。
近几年,我市一直很注重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政府花大力气,在寸土寸金的城区兴建了许多游园、广场,并设置了不少健身器材。截至目前,由政府投资安装的健身器材基本上覆盖了市区各个广场、游园。市民在外出休闲娱乐的同时,也可以利用健身器材锻炼身体。而且,自今年5月1日开始,魏都区10所中小学校的体育场地、体育设施正式向公众免费开放,可以辐射20万名左右的周边市民。
为改善市民出行条件,解决公交换乘“最后一公里”问题,推进节能减排,2014年年初,我市开始打造绿色交通,构建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当年完工的公共自行车系统一期工程,共设置站点55个,投放自行车1200辆。
目前,公共自行车系统四期工程已全部完工。市区公共自行车站点共有300个,自行车数量为6700辆,覆盖了东至许州路、南至南环路、西至西环路、北至永昌大道的区域,在主城区形成了闭合循环的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对解决市民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起到了重要作用。
据统计,许昌公共自行车项目自2014年7月2日正式运营以来,办卡量已突破6万张,累计借还车次达到1600万次,其中单日最高借还车次近7万次,累计骑行时间200万小时。
公交车也是我市打造绿色公交的一个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公交优先”战略,不断完善公交系统。截至今年6月,许昌市公交车数量达1142台,公交线路总数为50条,年客运量为5584.5万人次,大大方便了群众出行。
制度建设让生态文明建设更有序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从改善生态环境到实现生态文明,必须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制度体系,用制度推进建设、规范行为、落实目标、惩罚问责,使制度成为保障生态文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日前,记者从市发展改革委获悉,省发展改革委等9部门已正式印发了《许昌市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确定了许昌“一先行、四示范”的战略定位,重点实施资源节约循环高效利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环境治理、基础设施改造、海绵城市建设、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生态文化建设、能力制度保障等八大工程,到2019年形成生态文明建设“许昌模式”,推动许昌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跻身全国前列。同时,《实施方案》也重点提出了要初步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和生态文化体系这一工作目标。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保障。按照党的十八大的要求,下一步,我市将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健全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进一步健全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进一步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等。
从下一步的计划中可以看出,未来我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机制将会更完善,“许昌模式”也会更成熟,全市人民必将从中获得更多的实惠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