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现代服务业强市是市七次党代会提出着力建设的“四个强市”之一。加快现代服务业强市建设,对建设实力许昌活力许昌魅力许昌、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在3月30日召开的全市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强市建设大会上,《中共许昌市委、许昌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现代服务业强市的实施意见》正式印发。本报今日对该意见予以解读,进一步统一全市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思想认识,推动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调研指导河南工作时的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按照市七次党代会部署要求,围绕建设现代服务业强市总体目标,以“1242”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为重要抓手,以推动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扩大总量和优化结构为主攻方向,坚持传统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并重,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并举,着力构建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发展重点领域和载体平台,着力推进开放创新融合,加速服务业向创新驱动、多元开放、融合集聚、高端高质的方向转型,全面提升许昌市服务业在全省的影响力、竞争力和辐射力。
发展原则
●坚持互动融合、创新发展。加快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的互动融合,推进服务业内部交叉渗透,突出新业态发展、新热点培育、新技术应用,以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
●坚持特色发展、塑造品牌。树立“生态 ”“互联网 ”“文化 ”理念,因地制宜将“生态”“互联网”“文化”理念融入服务业发展,提升服务业的内涵,构建独具许昌特色的服务经济品牌。
●坚持构筑载体、集群发展。推进服务业在中心城市、产业集聚区以及有条件的城镇等区域集聚,加快服务业“两区”建设,因地制宜培育专业园区,打造高端商务服务平台和特色服务业集群,提升服务业综合竞争力。
●坚持市场取向、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服务业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形成自我调节机制,增强内生动力,塑造服务品牌。转变政府职能,实施政策聚焦,培育市场需求,激发市场活力,优化发展环境。
●坚持科学统筹、优化供给。补齐“空板”、拉长“短板”、优化提升“长板”,在扩大规模和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突破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瓶颈”,提高生活性服务业发展层次,增强公共服务业发展活力,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
发展目标
到2020年,区域性服务业强市初步形成,综合竞争优势大幅提升,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
●比重显著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超过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速,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超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到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0%,服务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持续提升。
●结构显著优化。金融、物流、科技、信息、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到2020年,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全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0%,旅游业、商贸流通、健康养老、居民家庭等生活性服务业引领消费,实现特色化、规模化、高端化发展。
●创新竞争力显著增强。理念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业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能力日益增强,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不断涌现,形成一批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重点企业和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服务业品牌。
●产业集聚度显著提升。商务中心区、特色商业区、专业园区和特色小镇等主体功能突出、辐射带动作用强的服务业发展载体不断壮大,形成3至5个营业收入超百亿元的服务业集聚区。
主要任务
发展壮大生产性服务业
■信息服务业
●实施电子商务提速工程:加快融入中国(郑州)跨境电子商务试验区,建设一批电子商务示范园区、优秀特色平台、示范企业。推进制造业电子商务应用,大力发展农村电商,扩大跨境电商规模。力争到2020年,应用电子商务开展内外贸易的企业在85%以上,网络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左右。
●加快发展大数据云计算:抢抓河南省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的机遇,建设大数据应用示范区和互联网创新发展试验区;加快智慧产业园建设,深入实施“互联网 ”行动,大力发展政府公共服务、城市管理等云计算应用服务,推进云计算应用示范中心、云计算技术研发中心建设;深入推进“宽带许昌”建设,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到2020年,培育和引进一批有影响的龙头企业,成为全省重要的大数据产业基地。
●积极发展软件服务业:引导和支持森源等优势制造企业的软件开发和信息化部门剥离,培育专业软件开发市场主体,开发电力装备、新能源汽车等重点行业和领域的工业应用软件及供应链整体解决方案。软件服务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
■现代物流业
●大力发展空港物流:积极承接郑州航空港物流功能溢出,开展以面向豫中南区域为重点的进出空港货流暂存、分拨仓储、口岸代办等业务。加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等口岸平台建设,配套建设跨境电子商务仓储物流中心,积极发展保税物流、快递物流等特色物流;大力发展铁、公、空、海多式联运,积极融入“一带一路”物流体系。
●加快建设全国冷链物流基地:加快国家智慧冷链物流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支持鲜易控股等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做大做强,完善市域冷链物流设施和配送网络。到2020年,力争建成全国重要的冷链物流基地和冷链资源交易服务中心。
●提升物流园区功能:完善物流园区规划,引导产业物流与集聚区建设协同发展;大力发展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配件、再生金属、新材料等工业物流,农产品等冷链物流,快递、连锁经营、批发配售等商业物流以及特色产品会展物流,建设一批与生产制造相配套的物流服务“园中园”;加强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提升物流园区综合能力。
●推进“互联网 物流”:积极推动物流信息化、装备专业化、流程标准化建设,推广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在物流业中的应用;推动物流与交通一体化、集装化、网络化、社会化、智能化发展,打通连接枢纽的“最后一公里”;发展广泛覆盖的智能物流配送,推动发展“互联网 城乡配送”“互联网 供应链管理”“物联网 全程监管”等,打造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互联网 专业物流园”的智慧物流园区。
■金融业
●大力引进金融机构:支持引进国内各类金融机构(含外资金融机构),培育服务小微企业的中小金融机构,力争新引进各类金融机构5家以上。支持银行业机构向县域和基层设立分支机构,向产业集聚区和乡村延伸,优化金融服务布局。
●推进金融改革创新:深化农信社改革,推进我市有条件的县(市)设立农村金融改革试验区,加快推进农商行组建,在80%的乡镇设立村镇银行分支机构,金融服务实现乡村全覆盖。逐步建立支持“三农”的风险补偿机制,积极争取组建我市民营银行,支持企业扩大债券融资、发行私募债、“新三板”股权融资。
●进一步优化金融环境:推进金融生态县及农村金融创新示范县创建工作,建立和完善覆盖全社会的征信体系,推进信用信息的整合共享。建立完善防范和处置金融风险的工作机制,强化对非法集资和非法证券经营的防控和打击,维护金融秩序,确保金融稳定。
■科技服务业
●提升重点产业研发设计服务能力:实施十大产业链大中型企业省级研发机构全覆盖工程,提升企业研发设计能力。鼓励有条件的制造业企业通过剥离内部研发设计机构、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等方式,组建和发展独立的研发设计服务企业。大力发展知识产权代理、信息咨询等服务,构建全链条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
●完善公共科技服务功能:培育一批服务机构集中、资源集成、功能完备、产业集聚的科技服务业示范基地,形成一批符合我市产业发展需求、具有明显带动作用的科技服务业示范机构(企业)。大力推进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建设,确保全市知识产权拥有量和质量位居全省前列。
●建设国家重要的检验检测认证基地:完善提升国家发制品及护发用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陶瓷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国家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公共检验平台服务功能,加快推进开普国家电工电子检验检测平台、众拓科技国家检验检测示范区等项目建设,积极引进国内外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服务机构,争取到2020年,全市国家质检中心和检测重点实验室有8个左右,省级质检中心有10个左右。
■商务服务业
●推动规模化、集聚化发展:积极引导人力资源、广告、工程咨询、融资担保、会计服务、税务代理、法律和仲裁服务等企业向商务中心区集聚,促进中介服务业与优势产业集群融合发展。支持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鼓励和支持各类资本依法进入中介服务行业和领域,吸引国内外知名中介服务机构入驻我市。
●大力发展会展经济:做强做优中原花木博览会、禹州中药材交易会、瑞贝卡发制品博览会等会展品牌,推进我市区域性会展中心建设,积极承接全国性展会,做精做强具有产业和地方特色的常设性展会。
●加强中介服务市场监管:强化对商贸服务、二手车、典当、拍卖、家政等中介的业务指导和监管,进一步放宽中介服务业市场准入,加快形成功能完备、布局合理、运作规范、充满活力的中介服务市场体系。
■服务外包业
●着力扩大服务外包规模,积极拓展服务外包行业领域,大力发展软件和信息技术、设计、研发、互联网、医疗、工业、能源等领域服务外包,加快发展文化创意、教育、交通物流、健康护理、科技服务、批发零售、休闲娱乐等领域服务外包,鼓励金融机构将非核心业务外包。全面推进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园区建设。
拓展优化生活性服务业
■旅游业
●优化旅游空间布局:重点打造许昌城区、禹州市及鄢陵县三个旅游城市,构建“一心、二翼、四板块”的旅游空间格局,把三国文化景区、神垕古镇景区、鄢陵生态景区三个核心景区组成一个有机整体,构建“三点一线”的旅游体系,形成三国文化智慧之旅、神垕古镇体验之旅、鄢陵生态休闲之旅良性互动的旅游格局。
●明晰旅游精品供给:在以“曹魏古城”“三国文化产业园”“鄢陵国家旅游度假区”“神垕古镇”四个龙头项目为骨架的基础上,推动旅游资源整体策划、连片开发,提升旅游资源整体开发层次,打造一批旅游精品景区。加强与中原历史文化旅游区、南水北调中线生态文化旅游带等重点旅游景区和精品线路的对接,搞好三大水系生态廊带景观及配套设施项目建设。
●提升旅游公共服务:完善航空、公路和铁路的旅游交通衔接服务,完善旅游交通换乘系统建设,构建全市重点区域旅游慢道系统。推进全市旅游公共信息服务智能化,积极推进智慧旅游城市建设。
■文化产业
●发展壮大文化产业集群:着力推进三国文化、钧瓷文化、生态文化、工艺发制品、传媒创意、中医药文化六大产业集群发展,形成特色鲜明、结构合理、主导产业明晰、产业链条健全、服务设施完善、经济效益明显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出台“文化 ”行动计划,培育新兴文化业态。
●推进根亲文化圣地建设:依托具茨山上古文化和黄帝文化、夏禹文化、颍川文化、名人文化和姓氏文化,规划提升建设许文叔文化园、钟繇文化园、张良书院等一批凸显华夏历史文明符号的根亲文化主题基地,打造“老家许昌”根亲文化旅游品牌。
■健康养老产业
●打造健康养老产业平台:加快河南空港养老基地、中国科学养老鄢陵示范基地、花溪养老中心、河南建业生态养生养老基地、魏都区养老福利康复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着力完善健康设施和休闲养生功能,初步形成养老产业链,努力打造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生态休闲养生基地。
●优化医疗保健资源配置:推进许昌中心医院新院区、许昌市妇幼保健园异地改造等重点项目,加快禹州中医药养生保健特色商业街建设,积极发展绿色餐饮和中医养生服务。完善社区体育健身设施,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做大做强体育健康产业。加快健康产业“内生外引”,引进一批知名企业与带动性强的产业项目,培育一批健康产业骨干企业。
●创新养老服务模式:建立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支持社会力量建设一批规模化、连锁化养老机构,推进养老服务功能向医护、医疗和养老多功能转变。加快提升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服务功能,为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浴等定制服务。推动养老、健康、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养老健康产业链和服务品牌。
■商贸流通
●优化城区商业网点布局:加强中心城区商业网点规划布局工作。中心城区规划形成“三主、五辅、多点”的商业中心格局,三主,即三个市级商业中心——老城商业中心、莲城大道商业商务中心和芙蓉湖商业商务中心;五辅,即规划期内形成的五个区级商业中心;多点,即分布在居住区的众多社区商业中心。县域商业中心按照“四核、多点”规划布局,四核,即四个县级商业中心;多点,即在大中型乡镇规划建设中小型乡镇商业中心。
■房地产
●积极培育新的增长点:大力发展城市综合体、园区地产、文化旅游地产等新兴业态,积极发展健康住宅、绿色环保住宅和节能省地型住宅。引导有实力和品牌优势的房地产开发企业,通过兼并、收购、重组等方式形成竞争力强的企业集团。扩大规划设计、建筑节能等服务业规模,发展壮大一批规模化、专业化的房地产中介服务机构和企业。推动二手房市场发展,规范房屋租赁市场。统筹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旧城区改造和新城区建设,在产业集聚区内规划建设一批职工公寓、综合服务中心等必要的生活性公共服务设施,解决职工基本居住问题。
增强服务业供给新支撑
■提升服务业“两区”发展水平
●提升市商务中心区生产服务功能,推动特色商业区特色化、专业化、集群化发展,推行“一区多园”发展模式。
●以引聚金融服务、科技研发、商务中介、企业总部等机构为重点,培育一批税收超千万元商务楼宇。
●以挖掘特色、培育新业态、新模式为重点,打造5条文化体验、特色商业、休闲旅游精品街区。
■规划建设服务业专业园区
●在城市规划区、产业集聚区及有条件的地方,加快规划建设和改造提升一批现代物流、电子商务、信息科技、文化创意、服务外包、养老健康、专业交易市场等服务业专业园区,建立部门联动推进机制,加强园区统筹规划和管理,加快配套设施建设,推动企业、项目入驻和产业集群发展。
■培育服务业龙头企业
●开展市服务业领军企业及优秀型、成长型企业创建工作,实现现代服务业集聚式发展。积极吸引国内外优势企业在我市建立总部基地和营运中心。发展一批以品牌为龙头、资本为纽带,规模化、网络化经营的现代服务业企业集团。引导中小微服务业企业专注核心业务,培育形成一批充满创新活力的企业集群。
■滚动实施服务业重点项目
●每年滚动实施50个以上投资超亿元的服务业重点项目,建立完善服务业项目库,设立现代服务业发展基金,开展服务业领域重点项目服务督导,实行全过程、全方位跟踪服务,确保重点项目尽快开工、加快建设、按期达产增效。
服务保障
优化政策环境
●全面落实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价格、财税、土地、融资等各项扶持政策。进一步完善政府对服务业发展的支持方式,构建“专项资金 投资基金 购买服务”的财政综合支持体系。拓宽服务业企业融资渠道。凡是对本地企业开放的服务领域,应全部向外地企业开放,建立全市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服务业市场。
强化人才保障
●加快服务业人才培养和引进,全面提高服务业从业人员服务技能和素质。制定实施服务业中高级人才引进优惠政策,建立现代服务业人才培训基地,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完善职业技能鉴定和职称评定制度,推动服务业从业人员职业化、专业化发展。
完善考核统计
●完善服务业发展考核办法,提高服务业在县(市、区)综合考核指标体系中的权重。加强对服务业发展态势的监测、预测和分析,深入开展现代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统计研究,加强信息共享。
加强指导监督
●发挥市服务业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加强对全市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重大政策、企业发展、载体和重大项目建设等的指导协调。各县(市、区)、各行业主管部门每年要制订年度工作方案。进一步完善现代服务业工作例会制度、督导制度和通报制度,定期召开现代服务业发展工作例会。加强重点目标任务督导,及时通报工作推进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