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0年 基本建成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 与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相适应的大文化发展格局,打造“一地、一城、一区、四特色”,成为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重要板块,中原文化高地基本形成,文化综合实力位居全

  • 索 引 号 :11411000005747138B/201708-00014
  • 信息分类:本级政策文件
  • 发布机构:许昌市人民政府
  • 生成日期:2017-08-09 09:47
  • 名 称 :到2020年 基本建成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 与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相适应的大文化发展格局,打造“一地...
  • 文 号 :
  • 关 键 字 :
  • 到2020年 基本建成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 与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相适应的大文化发展格局,打造“一地、一城、一区、四特色”,成为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重要板块,中原文化高地基本形成,文化综合实力位居全省前列——打造中原文化高地 建设中原文化强市——《中共许昌市委 许昌市人民政府关于打造中原文化高地建设中原文化强市的实施意见》解读

    核心提示

    从大禹文化、汉魏文化,到钧瓷文化、戏曲文化,再到花木文化、水文化……我市的文化何其丰富、多样,囊括了人文、涵盖了地理、孕育了民俗,彰显了城市的魅力。

    文化是一座城市综合竞争力的体现,是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随着《中共许昌市委、许昌市人民政府关于打造中原文化高地建设中原文化强市的实施意见》的出台,我市将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促进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展,培育一批地域特色明显、展现许昌风貌、具有广泛影响的文化品牌,塑造昂扬向上的许昌人文精神,不断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进一步加快文化资源优势向文化发展优势转变,走出一条历史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强市跨越、文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路子。

    发展目标

    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与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相适应的大文化发展格局,打造“一地、一城、一区、四特色”(全球三国文化旅游目的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钧瓷特色文化产业、生态休闲特色文化产业、工艺发制品特色文化产业、中医药特色文化产业),成为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重要板块,中原文化高地基本形成,文化综合实力位居全省前列。

    ——城市文明建设成效更加显著。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公民思想道德建设不断加强,文明创建水平持续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显著提高。

    ——三国文化影响力更加广泛。大力实施曹魏古城、三国文化产业园等重点项目,三国文化展示体验旅游核心区建设取得成效,三国文化海内外知名度不断扩大,全球三国文化旅游目的地基本形成。

    ——文化产业实力更加雄厚。着力发展四大特色文化产业和传媒创意文化产业,每个县(市、区)至少建成1个文化产业园区,纳入本意见的重点文化项目基本完成,培育一批龙头文化企业,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突破200亿元,占GDP比重在6%以上。

    ——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基础更加坚实。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建立健全,一批根亲文化主题基地相继建成,成功入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成保护展示和传承弘扬华夏历史文明的重要示范基地。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文艺精品力作不断涌现,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全面达标,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书香许昌”氛围日益浓厚,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和服务能力显著提高。

    基本原则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遵循文化发展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正确处理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努力实现两个效益相统一,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推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坚持以文育人、以文化人。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放在突出位置,充分挖掘吸收许昌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道德精髓,大力弘扬许昌精神、杨水才精神、燕振昌精神,用先进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

    ——坚持传承与创新相协调。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以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全面把握传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在扬弃中继承弘扬,在创新中改造提升,用新文化业态、新表现方式、新传播手段赋予许昌文化新生命、新魅力,进一步增强许昌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

    ——坚持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并举。发挥政府在顶层设计、规划指导、政策制定、平台搭建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坚持公共投资和市场融资相结合、政府兴办和群众群创群办相结合,鼓励社会组织、机构和个人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调动社会资本、民间资本投资文化产业的积极性,形成工作合力,实现共建共享。

    ——坚持统筹规划、有序推进。从基本市情出发,立足文化资源禀赋和发展现状,精选题材、统筹布局、分级管理,做到积极作为、有的放矢、量力而行。核心资源和全局性重大项目由市级主导规划建设,力争形成具有较大影响力和带动力的亮点,地方性资源和项目一般由属地统筹实施。

    1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程,着力共建精神文化家园

    坚定理想信念

    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坚定理想信念,不断增强“四个自信”。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大力学习弘扬杨水才和燕振昌精神,用良好政治文化涵养风清气正政治生态、引领社会主流价值。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

    弘扬许昌精神

    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继承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持续塑造和弘扬以诚信、包容、开放、创新为核心的许昌精神,深入开展“诚信许昌、善孝莲城”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大力实施和宣传“创新驱动”“开放带动”发展战略,不断增强城市的开放性、包容性和人民群众的自信心、幸福感。

    加强道德建设

    扎实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不断巩固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大力开展好家风、好家训主题活动,深入推进最美家庭、文明家庭建设,引领全社会重家庭、重家教、重家风。

    2实施三国文化旅游核心区建设工程,着力打造全球三国文化旅游目的地

    大力推进曹魏古城建设

    加快曹魏古城建设,打造以文化展示、旅游休闲、商业服务、特色居住为主要功能的汉魏文化古城。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延续与利用结合、可操作性与合理弹性控制的原则,深挖三国文化元素,凸显曹魏故都特色,形成展示曹魏文化、古街古巷、水系环绕、古城新韵的盛景。规划建设曹操生平展馆、建安文学馆、许昌名人馆,形成活态文化展馆群。依托曹魏古城旅游综合体,积极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打造汉魏历史文化展示高地。

    积极实施三国文化产业园项目

    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分期实施的原则,加快引入战略投资者,有序推进三国文化产业园建设。注重与灞陵桥景区深度融合,以曹魏文化、关公诚信文化为依托,以核心区建设为引领,探索生态、文化、旅游、商贸、居住相融合的城市发展新模式,打造国内一流现代城市旅游综合体。

    优化“曹魏故都智慧之旅”精品线路

    以曹魏古城、三国文化产业园建设为龙头,加快春秋楼、灞陵桥、曹丞相府提升建设,开发利用魏文帝庙、张公祠、射鹿台等三国遗迹。编制整体保护规划,合理规划保护开发汉魏许都故城遗址,形成历史真迹游览场所。优化精品旅游线路,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擦亮“曹魏故都智慧之旅”文化名片,形成国际三国文化旅游目的地。

    加强三国文化研究和成果转化利用

    鼓励三国文化研究会、许昌学院魏晋文化研究所、许昌职业技术学院曹魏文化研究所、三国文化研究院、中原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等机构,深化三国文化、曹魏文化研究,形成一批重要研究成果。编纂出版《三曹诗文选集》《建安文学丛书》《三国故事》《智慧三国》等图书。举办高规格三国文化旅游周、灞陵桥关公庙会等文化节会,大力开展海内外三国文化交流活动。创作以三国故事、三国遗迹、三国历史人物为素材的图书、书画、影视、动漫、游戏等文化产品,不断增强三国文化的影响力、吸引力、辐射力、带动力。

    3实施文化产业品牌建设工程,着力擦亮地域特色文化产业名片

    着力擦亮钧瓷文化产业名片

    充分发挥神垕古镇龙头载体作用,推进文化旅游综合开发,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打造国际钧瓷文化体验旅游目的地和国际陶瓷文化特色小镇。培育一家上市公司和一批年产值超3000万元的重点钧瓷文化企业。形成由设计开发、制作烧成、市场销售、物流运输、对外宣传等构成的钧瓷产业链条,打造北方地区最大的陶瓷产业基地。

    着力擦亮生态休闲文化产业名片

    打造水文化、三国文化深度融合的水系景观带精品旅游线路,树立“宜居、宜业、宜游”许昌良好形象,擦亮“水生态文明城市”名片。构建生态、医疗、康养、旅游产业生态圈,打造国家级健康养生养老示范区。在鄢陵县建设提升鹤鸣湖生态文化休闲区等生态文化产业项目,擦亮“宜居花城休闲之旅”文化名片。

    着力擦亮工艺发制品文化产业名片

    着力打造工艺发制品知名品牌,巩固发饰品的国际影响力。引导发制品企业树立创新发展理念,加速产品结构调整。培育上市企业3到4家、亿元以上企业3到4家,进一步增强我市发制品国际市场竞争力。

    着力擦亮中医药文化产业名片

    以禹州医药健康文化产业园为基础,规划建设种植休憩区、医药创新区、健康服务区三大核心区,集合中药材种植、中药研发、医药生产、休闲养生、健康养老等多种业态,形成大健康产业链,打造中医药健康养生与中医药文化旅游5A级华夏药都健康小镇;以“健康、文化、共赢、发展”为主题,办好药王孙思邈医药文化节暨中医药交易会等。

    着力推进传媒创意产业发展

    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组建广电传媒集团,壮大报业传媒集团。大力推进动漫产品制作基地、3D创意设计打印项目建设,积极发展数字传媒影视、创意设计、新闻出版产业,生产创作一批数字传媒精品。促进文化与科技、金融、旅游、信息、物流、建筑等深度融合,增加经济社会发展的文化含量,培育更多新兴文化创意产业名片。

    4实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示范基地建设工程,着力创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

    加强文物保护

    编制中心城区文物保护利用规划。编制10至1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重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切实加强文物抢救保护、维修加固。做好城镇化建设和基本建设中的文物保护,确保文物资源得到及时有效保护。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坚持举办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重要传统节日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日纪念活动。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展示馆、传习所建设,开展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活动。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记录,认真开展资源调查和资料整理工作。持续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申报评定工作,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实施戏曲振兴计划,做好经典戏曲音视频抢救性整理建档工作。

    推进文化遗产传承利用

    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和历史建筑保护,推进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村落、文物古迹、历史建筑等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合理利用。依托灵井“许昌人”遗址,规划建设灵井“许昌人”考古遗址公园。加强历史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建立市县两级名录,开发具有许昌特色的地名文化产品。推进以国有博物馆为主体、民办博物馆为补充的博物馆体系建设。建设文物大数据中心,打造集文物记录、展示、分享和沟通于一体的数字化信息服务平台。

    建设根亲文化基地

    借助许昌姓氏发源地、郡望地,挖掘上古、古都、姓氏、颍川、客家、名人、书画、乐舞等根亲祖地文化资源,大力培育许昌根亲文化品牌。规划建设具茨山古文化园等,打造一批融教育、纪念、展示、体验为一体的根亲文化基地。加强与海内外姓氏宗亲社团的联络,形成“寻根许昌”的文化认同,吸引更多海内外华人到许昌寻根谒祖、文化旅游、投资兴业。加大根亲文化研究力度,建设根亲文化网站、微信等媒体平台,不断加大许昌根亲文化宣传推介力度。

    5实施现代公共文化基础提升工程,着力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把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与百城建设提质工程结合起来,大力推进文化综合体建设。加快实施市文化艺术中心、科普教育基地、体育中心建设项目,持续改善市博物馆、市图书馆、市规划馆、许都大剧院等重点文化馆舍条件。加大文化资源向基层倾斜力度,推进全市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现乡(镇、街道办事处)、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全面达标。

    实施文艺精品战略

    重点支持文学、戏剧、曲艺、影视剧、音乐、舞蹈、书法、美术、民间文艺创作,突出戏曲、歌词等优长艺术门类,力争每年推出3至5部在全省有影响力的文艺精品,到2020年至少有1部文艺作品获得国家级奖项。实施网络文艺精品创作和传播计划,推动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剧、微电影、网络演出、网络动漫等新兴文艺类型繁荣有序发展。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

    深入开展“欢乐中原·文明许昌”、中原文化大舞台、舞台艺术送农民、周末百姓剧场、农村电影放映等文化活动,鼓励支持各地举办具有地方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实现县县有品牌、乡乡有特色、村村有活动。扎实推进公共文化机构数字化建设,丰富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数字资源,提升现代传播能力。积极开展全国文化先进县和国家级、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

    打造“书香许昌”

    树立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构建以现代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组织为基础,充满创新精神和发展活力的学习型城市。完善许昌图书馆基础设施,创新服务方式,增强服务能力,发挥读书示范效应。广泛开展创建书香机关、书香企业、书香社区、书香家庭活动,宣传表彰一批读书、写书、藏书、用书的典型,在全社会营造浓郁书香氛围。


    标签: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