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许昌市“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枢纽经济发展规划的通知

  • 索 引 号 :

    11411000005747138B/202309-93589

  • 信息分类:

    市政府文件

  • 发布机构:

    许昌市人民政府

  • 生成日期:

    2023-09-14 09:30

  • 名 称 :

    许昌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许昌市“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枢纽经济发展规划的通知

  • 文 号 :

    许政 [2023] 26号

  • 关 键 字 :

  • 许昌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许昌市“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枢纽经济发展规划的通知

    许政 [2023] 26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城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现将《许昌市“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枢纽经济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2023年9月5日


    许昌市“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和枢纽经济发展规划

    前 言

    许昌市地处河南省中部,位于郑州都市圈核心区,是中原城市群地区性中心城市,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十三五”期间全市交通运输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厚植经济发展优势、增强区域竞争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许昌高质量建设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试验区,着力打造经济强市、创新强市、开放强市、文化强市、生态强市的关键时期。为明确“十四五”时期全市综合交通运输和枢纽经济发展思路、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指导交通运输行业科学发展,按照“前瞻30年、谋划15年、做实近5年”发展思路,根据市第八次党代会精神和《许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并与《河南省“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枢纽经济发展规划》衔接,制定此规划。

    第一章 发展环境

    第一节 现实基础

    1.发展成就

    “十三五”时期,全市交通运输行业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紧紧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部地区崛起、郑许一体化等国省战略,加大交通运输补短板力度,交通基础设施日趋完善,运输服务水平大幅提高,智慧绿色交通亮点纷呈,平安交通建设保持稳定,行业治理改革持续深化,初步形成了内联外畅、便捷高效、绿色低碳、安全可靠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许昌市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1)交通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铁路发展取得新突破。郑渝、郑合高铁建成通车,对外联通能力明显提升,助力许昌市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长三角城市群。完成三洋铁路一期工程,积极推进三洋铁路二期建设,为西煤东运提供保障。开工建设郑许市域铁路,加快推进郑许一体化发展。到“十三五”末,全市铁路营业里程达到307公里,其中高速铁路154公里,形成“川”字形高速铁路布局。

    公路网结构不断优化。大力推进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到“十三五”末,公路网密度达到200公里/百平方公里,居全省第4位,已基本形成以高速公路为骨干、普通干线公路为支撑、农村公路为脉络,布局合理、结构完善、设施配套的公路运输网络。

    ——高速公路方面:开工建设许昌至信阳高速公路,对构建京港澳高速西复线、减缓通道交通压力具有重大意义。到“十三五”末,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281公里,初步形成“米”字形高速公路网,实现各县(市、区)10分钟上高速。

    ——普通干线公路方面:建成G107许昌境、G311襄城县库庄至湛北段、S103禹州市区段、G230许昌境、S222鄢陵县段、S329襄临界至贾楼段等项目,公路综合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到“十三五”末,普通干线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205公里,形成“四环十横十三纵”的普通干线公路网布局。

    ——农村公路方面:深入开展“四好农村路”创建工作,鄢陵县成功创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襄城县、建安区成功创建“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实施农村公路“百县通村入组”工程,加快推动农村公路建设和危桥改造,有序推进农村公路向自然村延伸,五年新改建农村公路2162公里,完成危桥改造10021延米。到“十三五”末,农村公路通车里程达到8527公里,等级公路占比92%,20户以上自然村和建制村通硬化路率分别达到97%、100%。

    内河水运着力推进。有序推进许昌港襄城港区建设,促进区域内港口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大力实施市区水系连通工程,开通运营水上公交,着力打造“水上交通 旅游”体系。

    航空建设蓄势待发。发挥毗邻郑州航空港区优势,完善郑州机场许昌异地候机楼服务功能,加强机场枢纽集疏运体系规划建设,提升旅客联程运输服务水平。积极开展襄城县、禹州市通用机场前期研究工作。

    枢纽能级持续增强。郑渝高铁长葛北站、禹州站和郑合高铁许昌北站、鄢陵站建成投用,与许昌东站共同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高铁动力”。建成许昌万里综合物流园、长葛机械仓储物流园和许昌东城区跨境电商产业园等一批大型货运枢纽,物流集聚态势初步显现。

    (2)运输服务水平大幅提高

    客运服务能力提档升级。积极开展“公交都市”创建工作,成为国家首批“公交都市”创建城市,全市现有公交车辆1014台,公交线路51条,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到45.5%,顺利完成公交优先示范市创建任务。有序推进“万村通客车提质工程”,实现全市所有建制村通客车,禹州市、长葛市、鄢陵县和襄城县成功创建“万村通客车提质工程”省级示范县。

    货运服务水平提质增效。许昌万里综合物流园、中原国际农产品物流港和胖东来产业园等园区货运功能不断完善,现代物流业转型效果明显。健全完善物流基础设施网络,着力提升城市配送服务能力和配送组织效率,全国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创建成效显著。

    邮政快递服务广泛覆盖。积极推进“快递进村”工程,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到“十三五”末,全市共有邮政普遍服务营业网点104个、快递服务营业网点125个,实现“县县有分拨、乡乡有网点、村村直通邮”。

    (3)枢纽经济培育稳步向好

    充分发挥许昌东站等高铁站资源集聚效应,逐步开发公寓办公、餐饮酒店、休闲娱乐等多种业态,推动交通、产业和城市有机融合发展。积极推进公路交通与沿线旅游业、制造业、物流业等关联产业深度融合,为产业发展提供基础支撑。开工建设河南许昌保税物流中心(B型),为进出口企业提供保税仓储、流通加工、报关报检、出口退税等“一站式”服务,助力许昌市打造外向型经济高质量发展新高地。

    (4)智慧绿色交通亮点纷呈

    智慧交通建设成效显著。加快推进智慧公交发展,设置公交电子站牌,完成公交车辆一卡通改造,推广应用“手机公交”客户端,建成集车辆运营视频监控、GPS智能调度、企业资源管理、公交出行信息服务、公交智能卡自动计费等功能于一体的智慧公交体系。

    绿色交通水平明显提升。扎实开展行业污染防治攻坚战,以“全路无垃圾、车行无扬尘”为目标,重点实施城市出入口、干线公路和农村公路的扬尘治理。着力推行绿色出行,基本形成地面公交、水上公交、公共自行车、步行“四位一体”的绿色出行体系。积极推动新能源公交车更新和新能源设施充电站、充电桩建设。到“十三五”末,新能源公交车辆占比达到75%,绿色出行分担率达到81%,为绿色环保、低碳出行提供保障服务。

    (5)平安交通形势保持稳定

    800公里以上客运班线全面取消,13家客运企业取消挂靠工作全部完成,危化品运输企业全部实现公司化经营。严格落实运输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对企业专职安全人员的配备、培训和安全专项资金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确保运输行业安全稳定。构建治超“天网”,不间断开展多点多地的跨区域联合执法“天网行动”,严厉打击“百吨王”等严重超限超载违法运输车辆。强化运输市场管理,开展道路客运、危货运输和汽车维修市场专项整治。

    (6)行业治理改革持续深化

    深化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整合公路路政、道路运政、水路运政、航道行政、港口行政、地方海事行政、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等行政执法职责,成立市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支队。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采用PPP模式建设许信高速、G107、G311等重点项目。加快推进交通“放管服”改革,基本实现审批服务事项“一网通办”。全力开展客运市场专项整治“春风行动”,依法严厉打击非法营运车辆,逐步规范道路客运市场营运秩序。持续推进货运车辆“两检合一”“三检合一”工作,实现全国异地检测。

    2.存在问题

    近年来,许昌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不断完善,已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但与高质量发展要求、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主要体现在:一是交通基础设施网络仍需完善。现有东西向对外通道服务能力有限,高速公路出入口亟需加密,普通干线公路等级结构仍需优化提升,农村公路技术水平偏低且通达深度不足,内河航运有待开发,通用航空发展不足。二是运输服务水平有待提升。道路客运亟待转型,旅客联程运输水平不高;公路货运量占比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运输结构仍需优化;各种运输方式间一体化协同组织水平较低,以多式联运为主的大型物流园区较少。三是交通区位优势尚未完全转变成枢纽经济优势。交通枢纽集聚组织功能短板明显,引流、驻流能力不强,枢纽与产业、城镇融合联动发展不足,枢纽经济发展质量不高。四是综合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水平有待提高。现有物流信息平台有待整合,数字化设施设备布局有待完善,安全生产监管能力仍需提升,行业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仍需深化。五是资金、土地等要素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保障不足。随着国家强化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控和规范PPP投资,交通建设项目资金紧缺问题进一步凸显;高速公路连接线、普通省道等项目占压基本农田无法办理土地手续,用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第二节 形势要求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交通强国建设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全面开创许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增添许昌光彩的关键五年,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部地区崛起、乡村振兴、郑州都市圈等战略深入落实,许昌区位优势更加凸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许昌正处于经济发展的爬坡过坎期、深化改革的克难攻坚期、稳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对交通运输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1.落实国家重大战略,要求发挥交通运输先行引领作用

    “一带一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部地区崛起等国家重大战略在许昌交汇叠加,为许昌跨越式发展提供坚实的战略支撑。要求许昌借势借力,持续畅通对外运输通道,强化对外联系功能,拓展枢纽经济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空间,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动许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更好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许昌力量。

    2.实施优势再造战略,要求加快交通区位优势向枢纽经济优势转变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实施优势再造战略,推动交通区位优势向枢纽经济优势转变。要求许昌围绕变交通“流量”为经济“留量”,认真研究分析在物流产业、枢纽经济方面的结构性问题、体制性堵点,搭建枢纽经济承载平台,推动各种要素大聚集、大流通、大交易,培育壮大一批枢纽偏好型产业,布局发展一批枢纽经济关联配套产业,打造枢纽经济产业集群。

    3.融入郑州都市圈,要求推动郑许交通一体高效互联

    2021年12月,省委将郑州都市圈由“1 4”拓展为“1 8”,着力构建“一核一副一带多点”的空间格局,“一核”即以郑州国家中心城市为引领,以郑开同城化、郑许一体化为支撑,将兰考纳入郑开同城化进程,发挥郑州航空港区枢纽作用,共同打造郑汴许核心引擎。要求许昌深入实施郑许一体化战略,强化与郑州错位发展、协同发展、融合发展,共同打造郑汴许“黄金三角区”,形成支撑全省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

    4.建设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试验区,要求提升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水平

    2022年11月,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支持许昌高质量建设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试验区的意见》,赋予许昌把城乡融合发展试验与共同富裕试点结合起来、探索符合河南实际的共同富裕路径的重大使命。要求许昌加快破解城乡交通运输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推动城乡路网衔接,提升城乡客运和农村物流服务质量和水平,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以许昌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为引领,建立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打造城乡融合发展的示范引领高地。

    5.着力打造“五个强市”,要求增强交通运输支撑保障能力

    2021年9月,市第八次党代会明确提出,着力打造经济强市、创新强市、开放强市、文化强市、生态强市,努力实现经济发展高质量、城乡建设高水平、人民群众高素质,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要求许昌推动综合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积极落实新基建、绿色低碳、安全保障、治理体系等发展要求,提升交通运输智慧绿色发展水平和安全应急能力,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交通强国建设要求,锚定“两个确保”,紧扣“十大战略”,聚焦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试验区和“五个强市”建设,着力完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着力增强运输服务能力,着力强化枢纽与产业互动融合,着力提升行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加快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动交通区位优势向枢纽经济优势转变,努力当好建设现代化许昌开路先锋。

    第二节 基本原则

    战略引领、服务大局。紧紧围绕国省重大决策部署,以交通强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部地区崛起、郑州都市圈等战略为引领,科学谋划、精准施策,持续推动交通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建设人民满意交通,服务许昌“五个强市”建设。

    一体协同、开放融合。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比较优势和组合效率,推进区域交通、城市交通、城乡交通一体化融合。统筹存量和增量、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发展,推动交通运输与产业升级、对外开放、空间开发深度融合,优化经济空间结构,提高要素配置能力。

    创新驱动、智慧发展。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交通运输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推广应用,培育行业发展新动能。坚持以智慧交通为引领,推动数据资源赋能交通发展,加速运输服务方式、交通治理模式创新。

    安全可靠、绿色集约。提升交通基础设施网络韧性,提高交通运输安全保障和应急救援能力,实现交通运输安全发展。将绿色低碳理念贯穿交通运输发展全过程,强化碳排放控制和结构性减排,加强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和生态保护修复。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到2025年,基本建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和现代物流中心影响力明显增强,物流、商流、信息流融通汇聚,交通区位优势向枢纽经济优势转化成效显著,初步构建具有许昌特色的枢纽经济体系,有力支撑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试验区和“五个强市”建设。

    交通基础设施有新突破。综合交通线网规模达到10800公里以上。郑许市域铁路建成运营,三洋铁路二期开工建设,构筑形成“五纵一横”铁路网布局;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445公里,实现“市区有环线、县县双高速、乡镇全覆盖”;普通干线公路二级及以上占比达到75%;农村公路里程达到8700公里以上,基本实现乡镇通二级公路、建制村通路面宽4.5米以上公路;建成许昌港襄城港区。建成禹州综合客运枢纽等5个客运枢纽和豫中陆路口岸综合物流港等10个货运枢纽(物流园区)。

    运输服务品质有新提升。多样化、普惠化客运服务和高效化、专业化货运服务全面提升,“客运一票制、货运一单制”实现新突破,冷链、电商、快递等专业化服务加速发展,邮政快递“进厂进村出海”工程深入实施,“快进慢游”旅游交通体系加快构筑。

    乡村振兴发展有新面貌。城乡客运服务质量和物流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建制村通客车比例保持100%,建制村快递物流服务通达率达到100%,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体系更加完备。

    郑许一体联动有新加强。全面实现郑许一小时通勤,许港融合联动水平明显提升,许昌至郑州实现5条轨道交通、15条高快路网连接,许昌至航空港区实现3条轨道交通、8条高快路网连接。

    枢纽经济建设有新成效。跨域通道经济带加快建设,高铁、临港、口岸枢纽经济区建设成效显著,基本形成“三带三区”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枢纽经济融合互促发展总体布局。强化交通基础设施与产业园区互通互联,助力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集群发展,全市社会物流总运输量达到1.5亿吨,社会物流总额达到10000亿元,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降至13%以下。

    交通运输保障有新改善。新型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成效初显,交通运输绿色集约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安全生产管理与应急救援能力不断增强,交通运输体制机制更加完善。


    展望至2035年,全面建成“人民满意、保障有力、全省前列”的交通强市,发展规模、服务水平、智慧绿色、行业治理省内领先,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全面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区域交通枢纽和现代物流中心全面建成,面向新发展格局的枢纽经济高地地位基本确立。

    第四节 投资规模

    经初步匡算,“十四五”期间,许昌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约599亿元。


    第三章 重点任务

    第一节 完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依托全省“米 井 人”字形综合运输通道,构建形成许昌市连接东西、贯通南北、辐射八方的“一轴三通道”综合运输通道布局,推动运输方式由竞合发展向立体融合转变,强化支撑保障能力。

    1.拓展综合运输通道能力

    为服务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升许昌市与周边城市互联互通水平,谋划形成“一轴三通道”综合运输通道布局,“一轴”即京港澳主轴,“三通道”即济郑渝通道、太郑合通道、三洋通道。

    京港澳主轴。国家京津冀-粤港澳主轴和河南省“米”字形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由京广高铁、京广铁路、郑许市域铁路、京港澳高速、许广高速、许信高速、G107、G230等线路组成。依托京港澳主轴,向北加强与京津冀城市群交通联系,向南强化与长江中游城市群沟通交流。

    济郑渝通道。河南省“米”字形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由郑渝高铁、兰南高速、郑南高速、G240、G311等线路组成。依托济郑渝通道,向东北直连山东半岛城市群,向西南连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许昌市直通胶东、衔接成渝的重要运输通道。

    太郑合通道。河南省“米”字形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由郑合高铁、盐洛高速、S235等线路组成。依托太郑合通道,向西北直连山西中部城市群,向东南强化与长三角城市群交流合作,支撑中原—长三角经济走廊建设。

    三洋通道。新谋划的许昌市重要运输通道。依托三洋通道,向西加强与豫西地区经济交流协作,向东加速与长三角地区融合,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2.优化现代综合交通网络

    树牢“项目为王”工作导向,协同推进铁路、公路、水运及航空项目建设,实现“铁公水空”四位一体、高效联运,形成布局完善、立体互联的综合交通网络。

    (1)完善铁路网络布局

    打造城际(市域)铁路主骨架。建成郑许市域铁路,带动沿线产业发展及人口聚集,促进郑许融合发展。开展郑州经许昌至信阳城际铁路前期研究,强化与南部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联系;谋划许昌至平顶山城际铁路,加强与平顶山互联互通。

    提升普速铁路货运能力。加快推进三洋铁路二期建设,着力拓宽物流运输网络,优化运输组织方式和运输线路,积极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助力打造中原—长三角经济走廊。

    推进铁路专用线建设。以大型工矿企业、物流园区、港口等为重点,实施铁路专用线“进企入园”工程,逐步推进豫中陆路口岸综合物流港、襄城县综合物流园等3条铁路专用线建设,打通铁路运输“最后一公里”。


    (2)提升公路网络功能

    加密高速公路网络。以提升高速公路主通道能力、加密高速出入口等为重点,加快构建“两环六纵三横”的高速公路网络布局,全面提高高速公路覆盖广度和通达深度。加快建成许昌至信阳高速,分流京港澳高速通行压力;推进许昌市绕城高速、郑南高速郑州至许昌段、焦平高速新密至襄城段、周平高速临颍至襄城段建设,形成许昌城区高速内环线和市域高速外环线;开工建设尉氏至临颍高速、郑南高速许昌至南阳段,缓解平行通道通行压力;开展周平高速襄城至宝丰段、永灵高速鄢陵至太康段、永灵高速禹州至汝州段前期研究,加强东西城市交通联系。完善高速公路出入口布局,加快推进京港澳高速永兴东路、许昌市绕城高速西外环北延、盐洛高速G107等7个出入口建设,进一步拓展高速公路服务范围。到2025年,许昌市新增高速公路里程165公里,总里程达到445公里,实现“市区有环线、县县双高速、乡镇全覆盖”。

    优化普通干线公路网络。以“对外畅通、城际连通、绕城改造、养护修复”为重点,加快推动普通干线公路互联互通。建成G107许昌城区段至漯河界,改建S232侯楼至禹郏界,新建G311许襄段、G234襄城县李吾庄至许平界等,强化与郑州、平顶山、漯河等邻市路网对接;推进建设S320鄢陵至禹州段、S318长葛段、S319彭店至石象段等,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建成G311许周界至许昌西段、S227许昌城区段,减少普通干线公路对城市交通影响;实施普通干线公路路况提升三年行动,推进G240毛屯刘至许漯界段等一批养护修复工程,优化普通干线公路通行环境。到2025年,普通干线公路二级及以上占比达到75%,“四环十横十三纵”普通干线公路网络布局更加完善。

    提升农村公路服务能力。推动“四好农村路”示范创建由县域达标向全域提质扩面转变,争创“四好农村路”建设市域突出单位。大力实施农村公路“提档提质工程”,改造提升农村公路2000公里,推动建制村双车道公路建设100公里,实施农村公路安防工程500公里,改造危桥50座。到2025年,农村公路等级公路占比达到95%以上,优良中等路率达到90%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率达到100%。


    (3)加快内河水运发展

    扎实推进内河水运建设。加快建成许昌港襄城港区,打造地 区性重要港口,推动大宗货物“公转水”。开展贾鲁河、北汝河 航道工程前期研究,充分发挥干支联动、水系联通效应。


    (4)拓展航空服务能力

    加快通用机场建设。积极构建功能完备的通用机场体系,加快 推进襄城县、禹州市通用机场前期工作,有序推动项目开工建设, 拓展通用机场在城市配送、物流运输、应急救援、公共服务、农林 作业、试飞作业等方面功能,依托通用机场带动临空产业发展。


    第二节 布局多层级一体化交通枢纽

    围绕客运“零距离换乘”和货物“无缝化换装”目标,加快推进客货运综合枢纽建设,巩固提升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

    1.建设一体化服务的客运枢纽

    完善综合客运枢纽布局。优化铁路、公路等不同运输方式的换乘枢纽布局,持续完善禹州综合客运枢纽、长葛北站客运枢纽、许昌北站客运枢纽及郑许城铁许昌综合客运枢纽、产业新城客运枢纽功能,营造高效便捷的客运换乘环境,实现铁路与客运班线、常规公交一体衔接。探索“站城一体”TOD综合开发模式,推进综合客运枢纽周边土地立体开发。


    完善公路客运场站覆盖。改造提升许昌市中心客运站,进一步完善客运枢纽功能。建成长葛市坡胡客运站,服务城乡客运班线,实现城乡道路客运资源共享;加快建成禹州市城乡公交客运站,全面提升城乡公交基础设施配套水平。


    推进公交基础设施建设。整合公交场站功能,新建城南、禹州市公交停保场和城东、天宝西路、碧水路、物流园公交首末站,提高公交运营效率,改善公交换乘条件。


    2.建设集约化发展的货运枢纽

    布局区域级物流枢纽。建成许昌建安综合保税区,加强与郑州新郑国际机场物流联动发展;加快推进豫中陆路口岸综合物流港建设,强化与中欧班列对接;改建许昌城南综合物流产业集聚区,带动许昌市五大组团联动发展;谋划郑州都市圈(许昌)综合联运物流枢纽基地,构建“公铁联运 中欧班列 数字货运 绿色配送”的商业运作模式。


    建设市级综合物流园。开工建设许昌北汝河港口多式联运物流园,重点发展煤炭、建材和粮食运输等业务;积极推进中国许昌农产品产业园、鄢陵城南综合物流园、许昌临空现代物流产业集聚区建设,主要承担大宗货物运输、仓储等功能,发挥大集聚、大中转作用。


    优化专业型物流节点。建成长葛大周再生金属物流园,加快推进襄城循环经济产业物流园建设,完善许昌市再生资源回收物流体系,打造“无废经济”发展链;积极推进禹州医药物流集聚区、鄢陵花木大世界物流园等建设,构建全方位覆盖的物流一体化链条。


    第三节 提升综合运输服务品质效率

    围绕客运服务提质升级、货运物流降本增效总体要求,加快推动新业态发展,着力打造便捷舒适的客运体系和绿色高效的现代物流体系。

    1.打造便捷舒适客运体系

    丰富多元化城际客运服务方式。依托京广、郑合、郑渝高铁和郑许市域铁路、京广铁路,提供高速、快速、普速合理匹配的多层次轨道客运服务产品,构建以高铁为主体的大容量、高效率的跨区域、多层次快速客运系统。实施毗邻城市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提升城际班线服务水平。优化调整市县客运班线,实现市县之间“零换乘”通达。推行“互联网 ”班线客运、通勤客运、旅游客运、学生直通车、定点接送等定制化业务,引导公路客运转型发展。

    打造便捷化城市出行服务系统。巩固提升“国家公交都市”创建成果,优化调整城市公交线网布局,在具备条件的城市道路规划建设公交专用道,谋划建设中低运量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构建快线、干线、支线、微循环四级公交网络,形成“十位一体”交通出行方式,打造“干支结合、优势互补”的城市公共交通网络化体系。持续深化巡游出租汽车改革,建立常态化、规范化运营监管机制,着力打造出租车行业服务标杆。大力发展共享交通,加大共享汽车、共享单车、共享充电桩等推广应用,促进共享经济发展。

    打造一体化旅客联程服务系统。以许昌市综合客运枢纽为重点,推进不同运输方式在运营时刻、组织调度、运力安排等方面协同衔接,提升综合换乘效率。依托许昌东站等综合客运枢纽,积极开展旅客联程运输试点,培育旅客联程运输经营主体,探索开展“高铁 公路”“城铁 公路”一体化联运模式。逐步推进城市公交、轨道交通、共享单车等一体化发展,多途径解决出行“最后一公里”问题。

    打造均等化城乡出行服务系统。科学增加许昌东站至许昌北站间公交班次,优化调整许禹、许长、许鄢等公交专线,合理增设禹州站、长葛北站、鄢陵站等停靠站点,有效满足乘客异站换乘需求。大力推动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建设,支持各县(市、区)积极申报省级、国家级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推行农村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将公交化理念由城市向城乡客运领域拓展。强化农村客运通达深度和广度,推进农村客运班线由建制村向自然村组延伸。

    2.构建经济高效货运物流

    加快推进多式联运发展。充分发挥交通运输在物流中的基础和主体作用,积极谋划郑州都市圈(许昌)综合联运物流枢纽基地,推动形成以公铁联运为主形态、铁水联运、陆空联运为延伸的新型综合货运服务体系和组织模式。持续开行“许郑欧”公铁联运国际班列,推进全省“干支结合、枢纽集散”的高效集疏运体系建设。建立多式联运跨部门协同机制,加强多式联运集疏运体系规划建设,搭建多式联运公共信息服务平台。鼓励企业推行货运电子运单标准化制度建设,推广“一单制”联运服务。推广托盘、周转箱、集装箱等标准化装备器具,推动设备循环共用。

    积极推动运输结构调整。持续优化运输结构,有序推进大宗货物和中长距离运输“公转铁”“公转水”,加快打通豫中陆路口岸综合物流港等枢纽外运通道,强化与陇海铁路、连霍高速等有效衔接,推动货物快速集散,同步规划建设铁路专用线,实现物流园区与铁路干线高效联通和无缝衔接;不断完善许昌港襄城港区配套设施建设,全力提升港口服务水平。积极协调铁路部门,加强运输组织,优化货运受理方式,为大宗货物运输企业、大型工矿企业、重点物流园区制定铁路运输方案,提高企业“公转铁”运输积极性。

    着力完善城乡物流网络。完善城市配送网络,发展错时分拨、集中配送、共同配送等集约化配送模式。统筹农村物流资源,积极推广“多站合一”的农村物流服务模式。鼓励农村客运企业与快递、物流等企业合作,充分利用客运班线、城乡公交开展代送邮件快件服务,实现客货同网。

    3.提升邮政快递服务能力

    加强邮政基础设施建设。推动邮政快递网点标准化建设和改造,构建多元化、智能化、集约化的寄递末端服务体系。整合邮政、快递分拨中心,统一规划建设电子商务邮政快递物流园区,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建设“邮乐购”农村电商服务生态圈,推广“村邮站 快递超市 电商服务 便民服务”等模式,打造快递服务现代农业示范项目。

    实施快递“进厂进村出海”工程。发展“快递 制造业”模式,促进快递企业融入装备制造、医药等重点领域。实施“快递进村”工程,鼓励快递企业与农村客运合作开展乡村快件代收代投业务,合理利用城乡客运班线货舱运力资源。支持有条件的寄递企业依法开展跨境包裹、商业快件等寄递服务,培育跨境寄递骨干企业。

    提升行业安全管理水平。持续实施国家寄递渠道安全监管“绿盾”工程,实现市级邮政快递分拨中心全覆盖,强化寄递网络安全监管能力。推进现有安检机更新为智能安检机,进一步提升行业运行监测预警能力。持续加强寄递安全综合治理,强化安全风险管控,突出重大危险源管控,防止出现系统性风险。

    4.深化交通旅游融合发展

    围绕全域旅游发展主线,加强旅游交通基础设施统筹规划,构建“快进慢游”的旅游交通体系,形成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新格局。

    构建便捷高效的“快进”通道。依托京广高铁、郑许市域铁路、京港澳高速、盐洛高速、G311等构建“十”字形快速旅游通道,提高旅游目的地的通达性和便捷性。开通许昌航站楼、高铁站至曹魏古城、神垕古镇等主要景区的旅游专线和旅游直通车,推出连通景区的公交旅游观光线路,推广“交通 门票”等一站式票务服务。

    打造景美路畅的“慢游”体系。扎实推进鄢陵“花都1号”公路、禹州鸠神旅游“红叶专线”等一批精品旅游线路建设,高起点谋划禹州市具茨山、三峰山和襄城县紫云山等旅游公路,提升道路沿线景观质量。打造沿清潩河、许昌城区至鄢陵花都生态旅游度假区等慢行旅游绿道,设置游憩配套设施,完善景区道路标牌,形成覆盖主要旅游景区的绿道“慢游”系统。有序推进鄢陵县鹤鸣湖、禹州市颍河、襄城县北汝河、魏都区护城河和清潩河等5个水上交通项目,建设护城河旅游交通基础设施,打造特色水上交通体系。依托襄城县、禹州市通用机场,丰富低空飞行旅游产品。

    健全交通设施旅游服务功能。改造升级综合客运枢纽旅游信息服务系统,提升旅游服务功能。推动高速公路服务区向生态、旅游、消费等复合功能型服务区转型升级,增设休憩娱乐、物流、票务、信息咨询和特色旅游产品售卖等功能,在旅游公路沿线因地制宜设置游客集散中心、旅游宣传中心、游客驿站、观景台等设施。加大景区和乡村旅游点停车场建设力度,鼓励在交通干线和旅游景区之间增设停车场并实现景区接驳服务。


    第四节 拓宽乡村振兴发展实现路径

    巩固拓展交通运输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着力推动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为高质量建设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试验区提供强力支撑。

    1.推动交通提档升级,支撑乡村产业兴旺

    改造提升许襄、许禹快速通道,强化农村公路与干线公路、城市道路及其他运输方式衔接,完善农村交通网络。推进串联特色村镇、乡村旅游度假区、种植园区等主要经济节点的公路提档升级,建设一批旅游路、资源路、产业路。推广“农村公路 ”融合发展模式,推动农村公路与休闲旅游、农副产品等特色产业融合,形成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节点,覆盖城乡、串联村镇的农村交通经济环线。

    2.提升农村交通环境,服务乡村生态宜居

    根据服务需求完善交通驿站、公共停车场等公路沿线服务设施。结合乡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深化“美丽农村路”建设,开展农村公路路域环境整治,实现农村公路“畅、洁、美、绿”,营造美丽宜人的农村交通出行环境,助推美丽乡村建设。持续推进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危桥改造工程,全面提升公路安全水平,助力平安乡村建设。

    3.挖潜乡村特色文化,促进乡风文明提升

    紧密结合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建设,深入挖掘乡村特色文化符号,把民族民间文化元素融入农村公路、驿站建设,打造具有人文底蕴和景观特色的文化公路。依托农村历史和革命文物资源,优化文化旅游线路设计,推动乡村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构筑许昌市乡村特色文化名片。加强文明交通绿色出行宣传,强化交通参与者的责任意识,推动形成文明乡风。

    4.强化管理养护升级,提升治理有效水平

    推进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农村公路管理养护长效机制。全面落实县、乡、村三级“路长制”,建立“县为主体、行业指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农村公路养护工作机制,提高养护专业化、机械化、规模化水平。到2025年,农村公路列养率达到100%。

    5.优化运输服务供给,助推乡村生活富裕

    改善农村客运安全通行条件,优化服务供给,推动集约化发展。积极推进城市公交线路向周边重点村镇延伸,有序实施农村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培育农村客运服务新业态,不断提升农村客运服务水平。加强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完善农产品供应链体系,推动农村物流与电子商务、特色产业等深度融合。健全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体系,全力打通农村消费升级和农产品上行末梢循环。到2025年,建制村快递物流服务通达率达到100%。

    第五节 深化郑许一体联动发展水平

    全面融入郑州都市圈,加快郑许深度融合,强化交通联通、产业贯通、创新融通、要素畅通,推动郑许一体化发展。

    1.打造郑许复合交通走廊

    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比较优势和组合效率,着力构建郑许一体化多层次交通网。加快推动郑许市域铁路通车运营,与京港澳高速、郑栾高速、G107、S225等高快速公路形成多方式、复合型交通走廊。统筹规划建设高等级公路,加快郑南高速、焦平高速、尉临高速、S227等建设,推动郑许一小时通勤圈全面成型,提升许港融合联动水平。到2025年,许昌至郑州实现5条轨道交通、15条高快路网连接,许昌至航空港区实现3条轨道交通、8条高快路网连接。


    2.创新郑许一体发展模式

    加快打造一体化产业体系。 依托河南中德(许昌)国际合作产业园区和长葛产业新城,加强与郑州在产业链、人才链、金融链等方面融合,协同构建空间紧密联系、功能优势互补、分工合理有序的一体化产业体系。加快郑许先进制造产业协作和开放枢纽共建,着力发展现代物流、跨境电商等产业,共同打造“一带一路”重要战略支点。

    加快形成一体化创新体系。统筹生态环境和制造业优势,完善从源头创新、技术转移转化到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链,建设郑许创新创业走廊,为都市圈建设提供强大创新动力和产业支撑。依托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许昌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鼓励产学研共建共性技术创新平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探索政府引导、中介服务、社会参与的三位一体公共服务联动模式,共建资源共享、服务协同、功能完善的创新服务体系。

    加快构建一体化开放合作体系。抢抓“一带一路”战略发展机遇,叠加放大郑州节点城市优势、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增长极优势、许昌先进制造业及中德合作优势,促进郑港许一体融合,深化与欧洲在经贸交流、文化旅游、智慧城市、节能环保等方面合作,共同打造内陆开放高地。

    第六节 打造特色枢纽经济发展高地

    以“通道 枢纽 网络”运行系统为支撑,促进资源要素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构建“三带三区”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枢纽经济融合互促发展总体布局。

    1.培育发展跨域通道经济带

    联动建设中原-长三角通道经济带。依托太郑合通道、三洋通道,优化禹州市中医药产业、许昌市先进制造业、鄢陵县花木等产业布局,强化中原-长三角通道经济带上下游合作联动发展,增强对接“海上丝绸之路”能力。加强与长三角地区产业对接合作,规划共建以先进制造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为主体的专业园区,提升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能力,将许昌打造成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区域协同创新高地。

    协同打造京港澳通道经济带。依托京港澳主轴,强化南北集聚辐射能力,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等开展区域战略合作。加快建设许港产业带,布局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材料、发制品等产业,发展壮大特高压输变电、智能变电站、智能电梯、汽车零部件等装备,引进培育新型化学药品、高端临床用药等新产品,打造京港澳沿线产业集群。

    培育建设济郑渝通道经济带。依托济郑渝通道,加强与山东半岛城市群、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高效联通,推进沿线区域要素流动、产业协作,改善投资环境及配套物流设施,围绕生物医药、循环产业、5G 物联网、新材料等领域,建设一批具有较强规模效益和辐射带动作用的产业园区。

    2.加快推进枢纽经济区建设

    高铁枢纽经济区。依托许昌东站、长葛北站等高铁站,按照“站产城”一体化发展思路,坚持TOD发展导向,推动地上地下及周边区域综合开发,引导站区现代物流、商贸金融、电子商务、旅游餐饮等关联产业集聚,构建集生产、生活于一体的交通商业综合体。

    港口枢纽经济区。依托许昌港襄城港区,以临港物流、煤化工和先进制造业为重点,推广“内河码头 配套园区 物流服务”模式,发展临港物流、临港工业、配套服务业,加强产业招商引资。重点建设煤炭矿建仓储港运中心和粮食仓储港运中心,积极发展大宗商品交易综合服务,提高港口运输效率。

    内陆口岸枢纽经济区。依托许昌保税物流中心、中国(许昌)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豫中陆路口岸综合物流港,大力发展口岸经济、保税经济,完善保税仓储、流通加工、国际分拨与配送等功能,发展战略新兴、跨境电商、国内国际贸易等增值性服务,助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畅通国际要素流动。推动郑许海关互认、口岸功能共享,共建特色跨境电商基地,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

    第七节 培育壮大现代枢纽产业体系

    充分发挥各类枢纽经济平台优势,推动枢纽与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产业深度融合,提升产业发展质量,扩大枢纽综合竞争优势和规模经济效应。

    1.促进枢纽经济核心产业提质增效

    加快物流组织体系建设。以铁路物流、商贸物流、快递分拨和多式联运为重点,加快推进许昌城南综合物流产业集聚区等项目建设,打造全面覆盖的综合配送服务网络。巩固提升冷链、大宗货物等特色物流,培育壮大国际物流、区域物流、城乡物流,推进物流与制造、商贸等产业设施设备集约联动、业务流程融合协同、标准规范高效衔接。

    加强供应链创新和应用。围绕国家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城市建设,完善重点产业供应链体系,强化大数据支撑、网络化共享、智能化协作,优化跨区域物流配送中心和采购分销网络,推动上下游、产供销有效衔接。鼓励生产制造、批发零售、物流配送、农业产业化等龙头企业整合供应链资源,培育形成若干全国供应链领先企业(平台),打造现代供应链体系全国领先城市。

    提升商贸流通服务水平。结合公路服务区、轨道交通站点、公交场站等布局,加快商业、休闲、娱乐等资源集聚,完善商务服务功能。培育交通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强化电商平台、仓储网络和数字技术支撑,推进线上消费与实体零售协同发展。加快县乡村商业网络建设,提升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双向流通效率,改善县域消费环境,打造“多站合一、一站多能”的村级商业网点。

    2.推动枢纽经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巩固提升传统产业。持续做大做强建材、化工、轻纺等传统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条,塑造产业新优势,加快推动经济新旧动能转换,保障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推进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绿色提质,以传统产业为重点,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行动,统筹推进产品研发、质量管控、品牌营销,着力打造全国重要的消费品生产基地。

    做优做强优势产业。强化装备制造、发制品、烟草及食品等优势产业核心地位,提高行业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充分发挥装备领域产业基础优势,推动装备制造业转型发展,培育具有国内影响力的特色装备制造基地。实施发制品营销全球工程,巩固美国、非洲市场,拓展东盟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市场,创建发制品国际知名品牌。依托烟草、食品加工等特色优势产业,加快推动产业量质齐升,打造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烟草及食品产业基地。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资源要素优势,夯实产业基础,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发挥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作用,重点突破新技术、发展新产品,提升产业供应链整合能力,积极引进培育龙头骨干企业及上下游关联配套企业,推动更多产业产品、技术装备、材料器件融入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

    前瞻布局未来产业。紧跟前沿技术发展趋势,聚焦量子信息、区块链、数字孪生与虚拟现实、石墨烯等前瞻性未来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技术研究院,积极谋划培育新一代人工智能、智能制造装备等若干未来产业,争创全省未来产业先导示范区。

    3.加快枢纽经济服务业扩容升级

    支撑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以信息服务、现代金融、科技服务、商务服务等为重点,建设生产性服务业生态圈。大力发展跨境电商、旅游会展、智慧物流等临空现代服务业,构建功能齐全、业态多元、服务规范的临空特色综合服务体系。引导总部办公、现代金融、商务会展等产业在高铁枢纽周边聚集,推进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组合发展、集群发展,打造高端商务商业圈。

    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发展。培育壮大健康养老、现代商贸和文化旅游等“幸福产业”,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增强城市集聚优质消费资源和服务高品质消费功能,加快传统专业市场向现代市场转型发展,打造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完善高铁站、公路服务区等旅游服务功能,建设旅游风景道,推广“交通 门票”一站式票务服务。依托通用机场,发展农林喷洒、医疗救护、应急救援、公务飞行等服务功能。

    提升制造业服务业融合发展能级。加快禹州市、长葛市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试点建设,支持行业龙头企业整合资源、优化配置,提升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水平。大力发展“互联网 ”,加快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激发发展活力和潜力,营造融合发展新生态。

    第八节 加快智慧绿色交通转型升级

    科学把握交通运输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大力实施数字化转型、绿色低碳转型战略。

    1.加强交通科技创新带动

    建设新型交通基础设施。强化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交通行业深度融合,加快推动无人驾驶的郑许市域铁路通车运营,建设周平高速临颍至襄城段智慧高速、焦平高速新密至襄城段智慧桥隧,推进京港澳、许广等高速公路繁忙路段智慧化改造提升,打造许昌公铁联运智慧物流产业园等智慧物流试点。深化高速公路ETC门架应用,在重要通道、区域探索建设路侧基站,推进车路协同等设施建设,丰富车路协同应用场景。完善充电基础设施网络布局,加快推进公路沿线、服务区、客货运站场等充电设施建设,全面提升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保障能力。

    打造智慧交通服务平台。建设监控通信分中心,实现路网运行监控、道路运输管理、数据处理、信息发布等功能。倡导“出行即服务”理念,推动互联网、自动驾驶和出行服务深度融合,提供“门到门”出行定制服务。搭建多式联运信息平台,完善物流信息服务、信息传输共享、电子商务等功能。

    提升交通服务信息化水平。完善交通运输运行监测与应急协调指挥中心功能,提高运行监测、组织协调、应急处置效率。建立超限超载智慧执法体系,推广“非现场执法 路面精准打击”综合治超模式,合理布局34处非现场执法检测设施,改造提升6个超限检测站,建设涵盖审批、监管等功能的综合管理平台,提升交通运输行政执法信息化水平。建立运输经营主体、车辆、驾驶员电子档案,推进道路运输证件电子化。加快政务服务数字化转型,建成较为完善的“数字化 政务服务”体系。


    2.促进交通绿色集约发展

    集约节约利用资源。 推进线路共廊建设,统筹枢纽场站布局,提高通道、土地等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废旧路面、沥青等材料再生利用,强化钢材、水泥等主要建材循环利用,推广公路钢结构桥梁、交通基建装配式施工建筑。开展邮件快件包装绿色治理,推进邮件快件包装标准化、绿色化、循环化。

    推动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巩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成果,继续优化城市公交线路,完善自行车专用道和行人步道等城市慢行系统,倡导绿色低碳出行。积极开展全国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创建,细化新能源物流配送车辆便利通行政策,培育绿色货运配送示范企业,全面形成许昌特色城市货运配送服务体系。推广使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辆、船舶和节能装备,促进交通能源动力系统低碳化、清洁化、高效化发展。

    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路域环境精细化治理,全面巩固高速公路扬尘治理效果,提升普通干线公路治理水平,加强农村公路路域环境整治。建立健全交通基础设施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制度,从源头开展施工扬尘防治。优化过境货车行驶通道,明确绕行线路,提升通行效率。

    第九节 强化交通运输安全治理水平

    统筹发展和安全,不断加强交通运输安全与应急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交通运输安全环境,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积极推进平安交通体系和行业治理体系建设。

    1.增强安全应急保障水平

    提升设施设备本质安全水平。实施公路安全提升、灾害防治、危桥(隧)改造等工程,对路面破损严重、抗灾害能力较弱、安全设施不完善等路段进行改造。保质保量完成119个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实施农村公路安防工程500公里,改造危桥50座。加强桥隧监测、检查,建立安全隐患台账,提高公路抗灾减灾能力。到2025年,农村公路重点路段安全隐患处置率达到100%。

    完善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建立安全生产标准化、安全风险隐患双重预防机制,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持续开展跨区域联合执法“天网行动”,严厉打击“百吨王”等严重超限超载违法运输车辆。加快推动交通运输行政执法案件电子化,实现案件信息异地交换共享。

    提高应急救援保障能力。建立健全跨方式、跨部门综合交通预警、应急信息沟通机制,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加强应急专业队伍和志愿者队伍建设,强化应急救援社会协同能力。依托许昌万里综合物流园、许昌城南综合物流产业集聚区等,做好民生用品、防护物资、劳保用品供应,构建集安全检测、应急储备、运力集结等功能于一体的快速供给网络。

    2.提升行业现代治理能力

    创新投融资发展模式。建立以公共财政为基础、各级政府责任清晰、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普通公路投融资长效机制,实现由部门责任向政府责任、由行业行为向社会行为的转变。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将农村公路与产业、园区、乡村旅游等经营性项目实行一体化开发,实现相互促进、互利共赢。

    深化交通行业体制改革。健全跨方式、跨区域、跨部门的综合交通运输协调机制,精简交通运输行政审批环节。全面推进农村公路“路长制”,建立覆盖县、乡、村三级的农村公路“路长制”管理体系。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管理,逐步从“重建轻管”向“建管并重”转变。加强常态化预防性养护,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

    加强法治交通建设。规范道路运输执法,推进道路货运企业及其车辆、驾驶人的交通违法、安全事故等相关信息跨部门共享。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引导牢固树立法治观念,积极推进交通运输行业法治化规范化建设水平。加强诚信文化宣传,引导行业协会、社会信用服务机构参与信用建设。

    第四章 环境影响评价

    第一节 规划实施环境影响分析

    规划实施后,许昌市交通运输结构将得到优化,大宗货物“公转铁”“公转水”成效显著,绿色交通出行比例将明显提升,新能源车辆占比会进一步提高,交通运输综合能耗将持续下降,交通运输对空气质量影响将会不断降低,空气质量也将得到有效改善。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会消耗土地、能源、工程物资等资源,部分交通线路毗邻自然保护区、水源地等生态敏感区,可能增加环境风险事故,改变局部区域生态环境、水文气候,阻碍动物迁徙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稳定性造成一定的影响。

    第二节 规划实施环境影响评价

    本规划与国家、河南省、许昌市发展战略规划和相关政策保持一致,与《河南省“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枢纽经济发展规划》《许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有效衔接,不存在重大矛盾。规划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以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强化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大清洁能源、新能源载运工具推广应用。规划的线路、场站和枢纽经济区在各运输方式、相关产业等专项规划中均会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对大气环境、声环境、水环境及振动环境的影响均在可控范围之内,可满足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要求。

    第三节 环境保护措施

    优化交通线路走向,尽量利用既有交通廊道,禁止穿越自然保护区核心区,避绕环境敏感点、人口聚集地等区域,最大限度降低交通项目可能带来的环境影响。实施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环境保护,加强建设项目节能、节地设计,合理安排工期、工序,大力推广环保新技术、新工艺,促进污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循环使用和综合利用。加强施工标准化建设,全力推进交通建设项目扬尘综合治理,开展环境恢复和污染治理,做好地形、地貌、生态环境恢复和土地复垦工作。加强环境风险事故防控,按照相关要求加强危险品运输管制,在环境敏感区设立警示牌,建立环境风险事故应急预案,降低危险事故发生概率,提升对环境风险事故控制能力。

    第五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明确相关部门主体责任,做好重大项目、重大工程、重大政策的统筹协调和督促落实。强化发展改革、工业和信息化、财政、交通运输、自然资源、商务等部门协调联动,细化落实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确保规划有序实施。

    第二节 强化要素保障

    加强对交通基础设施、枢纽经济区建设政策支持力度,优先安排建设项目用地计划,保障用地需求。加大重点项目政府配套资金投入,积极争取债券资金;努力拓宽融资渠道,探索交通发展基金和交通建设多元化投融资模式。

    第三节 健全调整机制

    开展规划实施监测评估,准确把握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重大困难。建立健全项目库动态调整机制,对规划适时进行动态调整,确保规划任务如期完成。

    附件:1.许昌市“十四五”综合运输通道图


    2.许昌市“十四五”综合交通规划图


    3.许昌市“十四五”轨道交通规划图


    4.许昌市“十四五”高速公路规划图


    5.许昌市“十四五”内河水运规划图


    6.许昌市“十四五”机场布局规划图


    7.许昌市“十四五”客货运枢纽布局规划图


    8.许昌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枢纽经济融合互促发展 总体布局图



    政策解读:许昌市“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枢纽经济发展规划的政策解读

    标签: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