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11000005747138B/202312-93615
市政府文件
许昌市人民政府
许政 [2023] 38号
2023年12月28日
其他
许政 [2023] 38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城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现将《许昌市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速行动方案(2023—202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23年12月13日
许昌市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速行动方案(2023—2025年)
为贯彻落实《河南省重大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速行动方案(2023—2025年)》(豫政〔2023〕26号),深入实施数字化转型战略,加快构建高水平新型基础设施体系,助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工作思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五个强市”建设,坚持“适度超前、全国领先,统筹布局、优序先干,政策引导、多元参与,建用并举、创新模式”,聚焦以数据中心、边缘计算中心、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为核心的信息基础设施,加快推动能源、交通等领域布局融合基础设施,前瞻布局创新基础设施。着力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形成一批典型示范,为高质量建设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试验区提供坚强支撑。
(二)主要目标。到2025年,全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进入全省前列,算力枢纽、智慧能源、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实现全省领先,加快突破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领域,深度融入全省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建成全国重要的算力枢纽节点,全省数据集散中心和示范引领的创新高地。
二、实施信息基础设施引领工程
重点提升通信网络基础设施、算力基础设施水平,深化数、网、云融合协同发展,推进信息网络演进升级,构筑健全的信息网络体系。
(一)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加快推进5G、千兆光网建设,探索移动物联网、卫星互联网、量子通信网建设,先行先试打造空天地一体化新型网络体系。
1.实施“千兆城市”建设。加快推进5G网络深度覆盖,实现重点行政村、乡镇及以上区域5G网络全覆盖。推动10G—PON(无源光网络)规模部署,推动实现“千兆到户、万兆入企”,全面实现中心城区、县城和有条件乡村“5G 千兆光网”全覆盖。(责任单位: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通信发展管理办公室)
2.优化提升信息通信能力。推动网络结构优化和高速直连,建成市内1毫秒、省内5毫秒、国内20毫秒的三级算力时延圈。(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通信发展管理办公室)
3.部署实施下一代互联网。全面推进互联网协议第6版(IPv6)部署应用,深化网络基础设施IPv6改造,推动千兆光网、5G网络等新建网络同步部署IPv6,在金融、能源、交通、教育、政务等重点领域开展IPv6 新技术试点及规模应用,加快下一代互联网规模部署。(责任单位: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通信发展管理办公室)
(二)算力基础设施。推进智算中心、边缘云中心、数据存储中心建设,打造中部算力枢纽重要节点。
1.构建高性能算力网。加快中原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二期、许昌边缘云计算中心项目建设,打造绿色低碳、安全自主的智能计算中心示范项目,构建中原智能算力网。持续拓展中原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算力应用范围,到2025年算力规模超过500PFlops(每秒浮点运算次数),算力规模保持全省前列。(责任单位: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科学技术局)
2.提升优化数据中心。推动各云数据平台优化整合,加快党政云数据中心建设。支持各通信运营商布局商务数据中心,提升全市数据处理能力,力争到2025年全市标准机架数量达到2300架。(责任单位: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市通信发展管理办公室)
三、实施融合基础设施赋能工程
重点推进新能源、电力装备、交通等领域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支撑经济社会智慧化运行。
(一)智慧能源基础设施。推进数字化电网、智能充电网络建设。
1.布局智能充电设施。推动智能充电桩进小区、进机关、进企业、进车库、进村居,实现市中心城区热点区域充电站、热点路段充电桩全覆盖,超前布局超充、快充基础设施,到2025年全市累计建成集中式公用充电站400座、公共充电桩(枪)7000个以上。推进重卡换电项目建设及产业发展,到2025年市内全域建设完成70座以上重卡换电站。(责任单位: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公安局、市交通运输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机关事务中心)
2.发展智能电力装备。加快重点区域、重要输电通道、高压电缆隧道等智慧线路建设,支持供电企业发展变电站数字孪生、数字换流站智能运检、输电线路及地下管廊智能综合监控、配电智能运维体系。推动电气检测企业提升电力设备检测及智能监测行业技术手段,参与国际、国内电力装备行业标准化起草制定工作。打造全国重要的电力装备生产、智能电网检测基地。(责任单位: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3.实施园区绿色智慧改造。加快许昌智慧岛智能配电装备研发制造项目建设,推进园区分布式能源站、储能示范项目布局。加强园区日常监管,建设污染源在线监测、无人巡查等设施,实现对污染物排放重点企业的实时监测,力争到2025年,实现排污智慧监管单位新增50家以上。选取一批重点园区、楼宇实施能耗智能控制改造,打造绿色低碳工业园区,形成示范带动作用。(责任单位: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生态环境局)
(二)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实施智能制造引领工程和标识解析推广行动,发挥各通信运营商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平台作用,推动工业互联网建设与产业园区数字化转型相结合,打造全省“5G 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示范区。
1.多层次开展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建设和应用推广,推进企业内网升级改造,遴选若干个制造业优势细分行业、重点领域,构建完善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到2025年力争建成一批省级以上工业互联网平台。(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探索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产业应用模式,大力实施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企业节点融合创新应用,推动标识产业生态培育。到2025年基本建立覆盖全市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接入企业数量、标识注册量、标识解析量等方面达到全省领先。(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通信发展管理办公室)
(三)智慧交通基础设施。加快交通数字化转型,推进智慧高速、轨道交通、多式联运、车路协同等智能网联设施建设,打造高效、智能、立体的数字交通体系。
1.建设全省数字交通试点工程、交通新型基础设施示范工程,建成交通运输综合指挥调度中心,完善运行省、市、县三级综合监管平台信息处置。实现郑许市域铁路全自动无人驾驶运营。推进郑南高速郑州至许昌段、周平高速临颍至襄城段等智慧高速公路建设。(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
2.提升多式联运和智慧物流能力。加快河南豫中陆路口岸综合物流港铁路专用线建设,力争2023年年底完成专用线建设任务。开展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建设,加快培育1-2家示范引领作用明显的运输企业。打通襄城港水运航道,推广“内河码头 配套园区 物流服务”模式,提升物流信息服务水平。(责任单位: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交通运输局)
四、实施创新基础设施突破工程
积极对接国家级大院大所,深化与中科院及其所属院所合作,大力实施科技开放合作,争取省级以上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点实验室、产业技术创新平台落地许昌。到2025年,全市国家级创新平台数量达到12家。
(一)基础科技研发平台。积极承接国家、省重大战略任务、核心技术攻关,推动先进科技成果和优质企业资源落地转化。形成企业自主创新和科研院所原始创新双向发力的创新格局。
1.依托国家级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在人工智能领域开展前瞻引领型技术探索,实施人工智能软硬件基础设施、人工智能创新应用等重大科技项目攻关,力争在全省率先形成一批人工智能技术示范应用。(责任单位: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科学技术局)
2.鼓励许昌学院、许昌职业技术学院、许昌电气职业学院优化基础学科设置,加大对新材料、人工智能、生物等领域的基础科学探索。围绕应用基础研究和产业关键技术突破,开展科技项目攻关,推动科研成果产业转化。积极参与全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谋划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责任单位:市科学技术局)
(二)重点实验室平台。推进省重点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筹建,构建完善市、省、国家三级实验室研发体系。
1.提升市重点实验室运行水平,加大对实验室人员、资金、项目的支持力度,强化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推动高质量科技成果产出。(责任单位:市科学技术局)
2.大力优化集聚创新资源,强化前沿技术部署,积极争取省、国家重点实验室布局落地。加快中原电气实验室、河南农业大学(许昌校区)国家动物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建设。(责任单位:市科学技术局)
(三)产业技术创新平台。聚焦全市十大产业集群、16个产业链发展需求,实施若干项需求性紧、引领性强的产业科技创新项目。推进省级产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智慧岛和科技成果转化等平台建设。
1.引导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围绕电力装备、硅碳新材料等领域,布局建设组建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在优势产业方面打造国内一流的科技基础设施和科研试验示范区。(责任单位: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学技术局)
2.抢抓省委省政府重建重振省科学院、省医学科学院发展机遇,强化与省级科研机构的交流,力争重大技术研究院所、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省医学中心等创新平台落地许昌。(责任单位:市科学技术局、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3.加快中试基地、产业研究院等平台建设,强化科技大市场平台效应,开展创新成果中试放大及熟化开发,积极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打造先进技术成果的技术转移服务平台,建立完善技术转移服务体系。(责任单位:市科学技术局)
五、保障措施
(一)完善顶层设计。坚持全市“一盘棋”规划布局,统分结合、联动协同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牵头,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科学技术局、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生态环境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交通运输局、市场监督管理局、卫生健康委员会、农业农村局、公安局、机关事务中心、通信发展管理办公室等单位协同配合,建立联动协调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在项目组织谋划、建设成效评估等方面建立专家咨询机制,研究解决重大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各县(市、区)建立相应工作推进机制,在项目用地用能、公用设施配套、建设运营维护等方面加强政策支持和保障服务,确保各项任务落实。
(二)强化项目带动。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聚焦新型基础设施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突破,面向重点产业实际应用、创新和拓展应用场景,加强项目谋划储备。对新型基础设施重大项目优先纳入市重点项目库,争取纳入全省重点项目统一管理。
(三)加强政策支持。强化资金、人才、能源、土地、数据等要素保障,鼓励多元化市场主体平等进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统筹利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中长期贷款、设备购置与更新改造贴息贷款等政策工具,支持新型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建设。将新型基础设施领域人才引进纳入全市各类人才引进计划,落实人才服务保障等相关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