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786213728/2015-00110 | 主题分类:综合政务/重要会议 | |
| 发布机构:二七区人民政府 | 关 键 词:重要会议 | |
| 文 号 | 成文日期:2015-01-21 | 发布日期:2015-01-21 |
| 体 裁 | 生效日期 | 废止日期 |
1月20日,二七代表团召开代表团会议,认真审议马懿市长代表市政府所作的工作报告。代表们完全赞同这个报告,一致认为,报告实事求是、催人奋进,是一篇符合市情的好报告。
王哲代表说,报告通篇语言精准,简洁朴实,紧紧围绕“三大一中”战略定位,结构严谨,内容详实,透漏着郑州快速发展的气息与活力。2014年郑州实现了健康、快速发展,特别是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严峻形势下,能够扭住发展不放松,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国35个大中城市中位次持续前移,着实振奋人心。
姚待献代表说,报告既深刻体现了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又对新形势下要不断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提出了要求。建议:一是加快发展享受型消费、发展性消费产业,推动经济向消费主导模式转型。二是加大人才引进培育力度,突破人才总量不足、专业人才缺乏等影响社会发展的瓶颈。三是优化企事业单位发展环境,杜绝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现象。四是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改善农村教育条件和环境卫生条件。五是进一步加强依法治市工作,增强法制观念。六是加强土地管理和利用,杜绝土地闲置与浪费。七是加强政府债务管理,防止债务风险。八是重视慈善工作,大力发展慈善事业。
刘睿代表说,听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有三点感受,一是更加坚定了郑州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信心和决心。二是更加提升了对郑州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认识。三是更加增强了开创都市区建设新局面的动力。2014年的政府工作在机制改革方面,建立了符合郑州实际的工作机制,政府性资源配置更加科学合理;在城市建设方面,城市面貌、道路交通、公共基础设施等明显改善,城市功能和承载能力显著提升;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实施了一系列提升群众生活水平的举措,让群众在基本生活的方方面面感受到了郑州发展的成果。
杨国政代表说,2014年市政府的工作成效显著,郑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可喜变化。马市长对政府2015五大重点任务、十大重点工作的安排,鼓舞人心。
王哲、许广佑、张淑云、姚待献代表建议,一是食品、药品、卫生安全的问题事关民生,要加强监管,加大关注力度,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二是郑州建设步伐加快,要适量调整城市建设和管理比重,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服务水平,扩大精细化管理区域。
赵可信代表说,2014年是新一届市政府成员任职的第一年,市政府带领郑州市抓改革、强投资、调结构、求提升,使郑州的建设迈上了新的台阶,展现了新的面貌。
李学章、丁文霞代表说,政府工作报告非常精彩,听后深受启发、收获颇丰。报告一是总结工作实事求是,既肯定成绩又指出问题。坚持用事实说话、用数字说话,有总量、有对比,十分鼓舞人心。二是预期目标科学合理,既符合实际又催人奋进。市政府敢于自我加压,各项发展指标数字定得较高,展现了郑州市抢抓机遇,大胆挑战的气魄。三是工作部署切实可行,既与时俱进又具体详实。突出抓好五个重点任务,明确了十项重点工作,提出了很多新措施、新路子,充分体现了改革创新的时代要求。四是自身建设从严要求,既反映民意又符合自身实际。提出坚持依法行政,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制度约束为重点,持续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不仅贯彻了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更符合市情民情。
王振宾代表说,报告一是总结成绩令人振奋,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稳步发展,主要经济指标位次持续前移。二是直面差距毫不回避,清醒地分析了四个方面存在的问题,也为下一步的工作指明了方向。
黄甫立志代表说,报告集中体现了四个特点:一是振奋人心,二是重点突出,三是措施得力,四是作风务实。尤其是报告所强调的“三大一中”战略定位,突出了郑州建设发展方向,定位符合郑州的特点。
张舒代表说,报告一是充分总结了2014年的成绩,民生投入很大,支出达658.8亿元,占预算支出的71.7%;锅炉拆改、煤改气等大气治理工作为郑州市“蓝天工程”、美丽郑州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二是科学安排部署了2015工作,五大重点任务、十大重点工作,与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相适应。
苏芳代表建议,一是加强精细化管理,设立中小学、幼儿园意外伤害救治基金。二是积极落实节能减排,设置公共自行车,解决拥堵问题,提升市民出行幸福指数。
张淑云代表建议,一是摩的、老年代步车载客安全隐患很多,要加强治理。二是地铁出口摩托车、自行车乱停乱放现象严重,要采取强有力措施加强管理。
胡仲泰、陈五妮代表说,政府工作报告既体现了政府的责任,也展示了政府的担当。报告中的“蓝天工程”、“碧水工程”等惠民工作的提出与落实,完全符合郑州实际。郑州的发展成绩喜人、后劲充足,目前正处于新的机遇期,机遇大于挑战,期待郑州迸发新的生机与力量。建议:加大对民生领域的重视,从更高层面上把握民生工作,解决民生问题。

